農村發展的調查報告
隨著個人的文明素養不斷提升,報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涵蓋報告的基本要素。那么,報告到底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農村發展的調查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農村發展的調查報告1
從調查情況看,近年來,市x及其有關部門以“清潔水源、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清潔能源”為目標,以生態示范創建為載體和抓手,把環境綜合整治作為新農村環保的切入點和突破口,保障新農村飲水安全,大力推進生態示范創建,不斷加大新農村環境污染治理設施建設與環境保護力度,為社會主義新新農村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環境安全保障。
(一)生態示范創建取得積極進展。
生態示范創建是新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環境建設的基礎工程。我市堅持“以點帶面”、“示范帶動”的原則,通過大力開展示范區、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村創建和綠色文明單位創建活動,有效地促進了新農村環保工作的整體推進。截至XX年底,全市獲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1個,省級生態示范區2個,市級生態示范鄉鎮9個、生態示范村43個,綠色文明示范單位800余家,臨潼區、周至縣通過了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縣預驗收。為使創建活動順利開展,各區、縣積極行動起來,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浐灞生態區、曲江新區強力推進生態創建活動,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生態區驗收。閻良區制定了《閻良生態區建設規劃》及實施方案,高陵縣制定了《高陵縣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新農村生態建設活動。閻良區、灞橋區積極開展治理“三亂”(亂倒垃圾、亂潑污水、亂堆雜物)、清理“三堆”(柴草堆、糞便堆、垃圾堆)、推廣“三改”(改水、改廁、改廚)、美化“三口”(村口、路口、門口)活動,優化了新農村環境,推動了生態示范創建活動的深入開展。
(二)新農村飲用水條件逐步得到改善。
近年來,市和區、縣都把解決新農村群眾飲水困難、保障飲水安全作為重中之重,予以高度重視。劃定水源保護區,加大資金投入,3年來全市建成集中飲水工程600余項,解決了90.6萬新農村群眾的飲水安全問題。市財政XX年投資3700萬元,推進新農村飲水安全和戶用沼氣工程建設,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戶縣按照x規劃、環保牽頭、部門配合、鄉鎮監管、村子保護的原則,制定了《戶縣新農村生活飲用水水源環境保護管理辦法》,確保新農村飲水安全。閻良區在全市率先實現了村村通自來水的目標,80個行政村全部用上了自來水。藍田縣今年計劃建設飲水工程55處,已建成15處,開工28處,解決了1.53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高陵縣已建成各類集中供水工程91處,解決了16.2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臨潼區徐楊街辦新華村、屯劉村建成了飲用水凈化工程。周至縣沿山、沿渭的17個鄉鎮及全縣各處飲用水質均符合標準。灞橋區今年安排資金1300萬元,計劃新建集中供水工程1個,單村供水工程20個,可解決3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
(三)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積極開展。
大力推進綠色生態養殖,強化養殖業污染防治。強化畜禽養殖環境監管,不斷加強畜禽養殖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和污染治理,引導畜禽業生產在農業生態系統內的良性循環。市上下撥110萬元環保專項資金,支持了4個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設,其中戶縣馬村養雞場生態示范園區、閻良區綠源瘦肉型豬繁育基地、藍田縣西安旺源養殖廠和臨潼溢盈畜牧養殖公司通過建設沼氣發酵池,使畜禽糞便資源化,實現了“畜—沼—農”循環發展,節省了不可再生能源。灞橋區以益稼科技公司提供的'技術為支撐,開展了三綠生態養殖廠畜禽糞便無寄存化處理試點工作。戶縣惠豐有機肥廠收集蒼游鄉各村散養戶雞糞、采取烘干技術生產有機肥,西安天源綠州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開發蚯蚓分解牛糞消除污染項目,實現了污染防治與經濟效益的統一,為新農村養殖污染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徑。高陵縣圍繞沼氣池建設改廁、改圈、改灶,已建成6633口沼氣池,有效防止了人畜糞便對新農村生態環境的污染。
(四)新農村生活垃圾污染整治穩步推進。
市建委、市愛衛會出臺了《關于加強我市新農村垃圾處理管理工作的意見》,制定了新農村地區建立垃圾集中處理管理體系的總體規劃,市環保局積極推廣村收集、鎮中轉、縣(區)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一些村組建立了垃圾環衛管理制度,設立了專職保潔員。高陵縣制定了《高陵縣新農村生活垃圾收集管理辦法》,并積極組織落實。閻良區7個街鎮的29個村(234個組)共聘請保潔員275人,形成了“組清掃、村收集、鎮(街)清運、區處理”的垃圾處理機制。灞橋區在13個重點村修建了76座垃圾臺,配備垃圾密封清運車14輛,收集車9輛,為垃圾規范化處置打下了良好基礎。臨潼區代王垃圾無害化填埋場已經建成,并通過驗收。周至縣為20個生態村配備了垃圾清運車、垃圾箱,建立了簡易垃圾填埋場,做到了日產日清。戶縣積極開展村組垃圾處理示范活動。長安區上王村每天下午專門將農家樂產生的廢棄物收集起來運送到區上指定的垃圾處理場,并建有村上的污水處理設施。閻良區垃圾資源化處理廠擁有20多項發明專利,采取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仿生實時處理技術,經過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體系的城市生活垃圾工業化處理快速生產線,每天可處理200噸生活垃圾。
(五)新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開始啟動。
針對我市新農村群眾居住地理位置差異較大的實際,對新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采取分散和相對集中、環境工程設施與自然凈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我市除城六區外的其他區縣全部開工建設了污水處理廠,同時結合“百鎮”建設,在藍田、周至等區縣同步規劃建設鄉鎮小型污水處理工程。閻良區污水處理廠將周邊新農村的生活污水納入管網處理,正在建設關山鎮、武屯鎮污水處理廠以及啟動了武屯鎮全市首個污水生物處理項目的建設,新農村的乳品行業廢水處理設施建設也在進行之中。藍田縣動工建設湯峪鎮、葛牌鎮污水處理廠,玉山鎮污水處理廠正做前期論證,湯峪湖森林公園建立了污水處理設施,對產生的生活污水經生化處理后,全部用于花草樹木澆灌,實現了零排放。
(六)土壤污染防治初見成效。
過量使用化肥、農藥,使得土壤養分比例失調,土壤有機質、鉀和微量元素嚴重失調,土壤理性化性質惡化,穩定性差,肥力下降。過度使用農藥,不但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而且污染環境。非降解農膜碎片進入土壤后,會嚴重改變土壤物理性質,影響土壤透氣性,阻礙農作物吸收和根系生長,導致減產。我市加強對農業用地的環境監測和評估,ü際酢⒐こ痰榷嘀質侄危樂甕寥牢廴盡X年,灞橋區就開展了土壤測土配方工作。周至縣以科學施肥為指導,大力推行測土施肥和減量增效技術,減少農田氮、磷流失,積極鼓勵使用有機肥,發展綠肥種植。目前已完成61萬畝測土配方工作,為建立一批農藥減量控制示范區和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提供了保證。高陵縣加大了對假冒偽劣化肥農藥的檢查打擊力度,堅決取締銷售國家明令禁止銷售的劇毒農藥,凈化農藥市場。
(七)新農村大氣污染和工業企業監管力度不斷加大。
我市加大了區域大氣環境整治力度,取締了一些碎石和大加工企業,搗毀了一些廢舊塑料加工點,建立了聯合整治揚塵污染的工作機制及空氣質量預警機制,制定了嚴格的考核辦法,強化了對城鎮工地及渣土拉運車輛的監督檢查。特別是秸桿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成效顯著,今年夏季秸稈禁燒工作實現了未出現一起著火點的可喜成績,秋季秸稈焚燒工作也取得好成績,10月份良好空氣質量比去年多2天。涉農區縣積極推廣玉米硬茬播種、旋耕滅茬播種、秸稈撿拾打捆和秸稈粉碎等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為禁燒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藍田縣大力推廣秸稈還田、秸稈飼料、秸稈草編等綜合利用措施。閻良區大力推廣秸稈青貯技術、秸稈氣化技術,武屯鎮三合村、紅豐村秸稈青貯率達到90%,完成秸稈氣化技術近XX戶。同時,加大了新農村工業企業和造紙企業治理監管力度,使新農村老百姓呼吸的空氣更清新,居住的環境更舒適。
農村發展的調查報告2
根據市委關于學習實踐活動第一階段工作安排,我深入到高x市馬村鎮西牛莊村、野川鎮文化站、西溝村、河西鎮蘇莊村,通過實地察看、入戶訪談、聽取匯報、座談討論等形式,就新農村文化建設進行了調查研究,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同時,深x系點市教育局、興高能源進行了調研。結合同全市文化界人士座談討論的情況,總的來講,我市的新農村文化建設成效比較明顯,同時問題也較為突出,需要我們加大工作力度,確保農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一、我市新農村文化建設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來,我市各級黨委、x日益重視新農村文化建設,關注農民,加大投入,改善服務,營造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濃厚氛圍,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鄉村的文明風尚,推動新農村文化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全市有澤州縣和陽城縣2個全國文化先進縣、城區和高x市2個省級文化先進縣、50個市級文化先進鄉鎮、200個市級特色文化村。
第一,增加了新農村公共文化資源。文化建設資金投入逐年增加,全市20xx年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投入9255萬元,同比增長59.68%,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經費保障有了較大突破。連續多年組織開展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新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和“三下鄉”、“四進社區”服務活動,緩解了農民群眾看戲難、看圖書難、看電影難、看電視難的問題。20xx年10月份,正式啟動“文化低保”工程,4個月來,市、縣兩級財政共支付160余萬元,為300個貧困村送電影3600場,送戲104場,建立農民書屋35個;累計回收最低生活保障對象購書補助卡29806張,為貧困村和最低生活保障對象送圖書56000冊,全市近20萬群眾開始受益。
第二,改善了新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目前,縣級“兩館”建設初見成效,沁水縣文化館、圖書館和陵川縣文化活動中心(兩館合一)主體工程已完工,陽城縣圖書館已經立項,城區、澤州縣的“兩館”建設均已列入重要議程。20xx年,全市新建、改建鄉鎮綜合文化站32個。全市40%的村建設有文化活動室。全市現有農家書屋300多個,藏書100余萬冊。同時,將村黨支部活動室、新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等資源整合為一體,用于開展新農村文化活動,提高了新農村公共資源共享率和新農村文化活動的集聚力。就高x市野川鎮文化站和西牛莊村、西溝村、蘇莊村來講,文化氛圍濃厚,基礎設施較好,文化建設惠及到了全村百姓。
第三,拓展了新農村文化活動形式。一是同節慶活動相結合,如陵川縣的“紅葉節”、澤州縣的“金秋小康文化旅游月”、沁水縣的“柳宗元文化節”、高x市的“炎帝文化節”、城區的“白馬禪寺祈福節”等,打造了文化品牌。二是與傳統節日相結合,每年春節、元宵節,市區和各縣都要組織一系列群眾性文化活動,如陽城縣的“皇城相府杯”民間藝術擂臺賽、澤州縣的八音會擂臺賽、高x市西牛莊村、蘇莊村、姬家山村的春節文藝演出等,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三是與文明創建相結合,在全市廣大新農村開展了創建“十星級”文明戶活動,推動了鄉風文明。西牛莊村創新“十星級”文明戶的做法受到了中央文明委的肯定。
第四,發揮了農民文化主體作用。在“送文化”的同時,各級x還十分重視“種文化”工作,利用傳統和重大節日、集市、廟會等,開展民間藝術和民俗活動,吸引群眾參與。鼓勵指導民間力量興辦了八音會、手工藝品、根雕、石藝、個體放映隊、農民書屋等文藝團體。這些自辦文化組織,大都以“自我投資、自愿組合、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方式組建,為群眾提供了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文化服務。幫助創建了一批文化示范戶,開展了“特色文化村”評選,把廣大農民組織到了文化建設當中,推動了新農村文化發展。
二、我市新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市新農村文化建設總體上呈現出了較好的發展局面,但用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來看待和衡量,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還不相適應,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要求還不相適應,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相適應,有的問題還比較突出。主要表現為:
第一,農民群眾素質偏低。據統計資料顯示,20xx年,全市222萬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小學文化程度的占33%,大專以上的只有不到4%。就新農村來講,受教育程度更低,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到了90%以上,其中小學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多。如何提高農民素質,這是新農村文化建設中面臨的最大課題。
第二,文化基礎設施滯后。目前,全市六個縣市區的文化館、圖書館建設不平衡,城區只有190x方米,澤州縣租借,高x市1800x方米,陽城縣20xxx方米,沁水縣在建,陵川縣400x方米;各縣市區的圖書館,只有陽城縣達到了國家最低評估標準。84個鄉鎮(辦事處)的'綜合文化站,除20xx年新建改建的32個外,其余的均不達省定標準,其中有一半文化站無法開展正常活動。全市2337個行政村(居委會),60%的村莊沒有文化活動場所,已建成的文化活動室也有一半以上沒有達標。“無文化陣地,有陣地無器材,大部分器材十分陳舊”的狀況還普遍存在,新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任務十分繁重。
第三,文化產品供應不足。大部分新農村受場地、經費、人才的限制,文化活動手段簡單、形式陳舊、內容單一,群眾參與率不高。每年相關部門都要組織送戲、送圖書、送電影下鄉,但覆蓋率不高,不能滿足農民群眾的實際需要,仍然存在看電影難、看圖書難、看戲難的現象。一些地方青壯年大量外出務工,對“留守”的老年人、婦女、兒童,如何組織開展文化活動,特別值得研究。
第四,新農村文化隊伍薄弱。一方面,新農村文化工作人員不足。比如澤州縣,17個鄉鎮中,綜合文化站的在編在崗人員只有9名,而且大部分鄉鎮文化人員的主要精力放在鄉鎮布置的各項“中心工作”,真正做文化工作的不多,“專干不專”的現象還比較普遍。另一方面,新農村文化工作人員的素質不高。鄉鎮綜合文化站站長大多數沒有經過文化主管部門的考核選任,而是由鄉鎮x自行安排干部兼任,許多人員沒有藝術專業特長,存在著專業不專、后繼乏人的狀況。
第五,新農村文化發展失衡。縣與縣之間、鄉與鄉之間、村與村之間,因資源條件不同,經濟建設差異較大,文化建設也呈現出同樣的發展趨勢。總體上看,經濟相對發達的地方,文化建設相對較好;經濟欠發達的地方,文化建設也處于相對的貧困狀態。
第六,文化體制機制缺失。有的地方把不住“四位一體”的建設格局,沒有把滿足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作為發展目標,沒有把保障農民群眾的文化權益作為民生重點,文化設施被擠占、挪用的現象還比較普遍,文化工作也總要讓位于經濟建設、重點工程、新農村穩定等工作;有的地方對文化建設的戰略、步驟、重點、項目、保障等環節,沒有系統的、具體的指導意見和目標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隨意性、無序性的問題;有的地方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缺乏嚴格的考核標準,對新農村文化投入缺乏規定性的制度保證,對新農村文化發展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撐。這些都直接影響了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進程。
三、推動新農村文化繁榮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針對我市新農村文化基礎差、新農村文化建設難、農民群眾素質低、精神文化生活貧乏的實際,當前,應重點抓好四項工作。可概括為“四個一”,即做好一個總體規劃,建立一套體制機制,打造一支人才隊伍,推進一項創建活動。
第一,做好一個總體規劃。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與城鄉一體化建設、新新農村建設相銜接,制定和實施新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規劃,明確目標任務和方法步驟,指導新農村文化建設。總的目標要求,一是強化公共文化服務,豐富新農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保障農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二是加強文化陣地和人才隊伍建設,引導和滿足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保證農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三是堅持用文化熏陶人、感染人,提高農民群眾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是發掘、保護、開發優秀的文化遺產,壯大新農村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新農村文化市場。抓住這一點,就抓住了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大局和方向。
第二,建立一套體制機制。一要加大x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建立新農村文化活動經費正常增長的保障機制,設立新農村文化發展資金,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范圍,提高文化經費用于鄉村的比例,同時用好國家和省里的扶持政策,推動新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到20xx年,縣級“兩館”應全部達到國家一級館標準,鄉鎮綜合文化站應全部達到省定目標,村級文化活動中心應擴大數量、提升檔次,有效扭轉我市新農村文化設施落后、公共文化產品供應不足的局面。二要加大文化資源向新農村的傾斜力度,建立政策推動機制,實施“文化低保”工程和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新農村電影放映工程、農家書屋工程,解決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的問題,保障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擴大有線電視覆蓋面,確保農民群眾既能聽到中央和省委的聲音,又能聽到市委市x的聲音。三要加大新農村文化建設管理力度,建立新農村文化建設考核評價機制,把文化投入、設施建設、活動開展、農民受惠、遺產保護、隊伍建設等具體指標,列入各級領導干部的考核范圍,把新農村文化建設列入創建文明縣城、文明村鎮、文明單位的評價體系,激發出社會各界的文化自覺意識。抓住這一點,就抓住了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核心和要害。
第三,打造一支人才隊伍。在x職權范圍內,深化新農村文化隊伍體制改革,創新新農村文化隊伍管理制度,理順鄉鎮文化站及其人員的崗位職責、日常管理、機構編制、工資福利、學習培訓等方面的關系和機制,提高文化工作人員的基本待遇,解決無人干事的問題。通過舉辦培訓班、選送深造、骨干示范、專干下鄉等多種形式,培養一批音樂、美術、書法、剪紙、文學等多門類的新農村文藝人才,發展一批八音會、小劇團、秧歌隊等群眾性文藝組織,鼓勵引導他們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建立一支永不離村的文藝隊伍。抓住這一點,就抓住了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前提和保證。
第四,推進一項創建活動。堅持城鄉統籌、一體發展,以中心城市、縣城、小城鎮、新新農村“四位一體”文明創建為抓手,以城市的標準建新農村,以市民的理念育農民,推動城市文明和新農村文明的聯動對接。在創建內容上,與新新農村建設同步,治理“五亂”(亂倒垃圾、亂倒糞便、亂貼廣告、亂設攤點、亂建房屋)、推動“四改”(改水、改廚、改廁、改圈)、達到“六化”(環境整潔化、村莊園林化、街道明亮化、飲水安全化、能源新型化、住房舒適化),改善新農村的生產生活環境;抓好“十星級”文明戶、鄉村好人、美德家庭等創建活動,抓好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婦女兒童禁毒禁賭會等工作,提高農民群眾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在創建要求上,突出群眾得實惠,引導城市資金、技術、人才向新農村流動,推動政務、法治、人文、市場、生活、生態“六大環境”建設向新農村延伸,使農民群眾共享文明創建成果。抓住這一點,就抓住了新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題和載體。
總之,新農村文化建設是一項緊迫的、長期的、艱巨的任務,又是一項常抓常新的工作。在學習實踐活動中,應把新農村文化建設作為一個重要的實踐課題,解決新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構筑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提高新農村文化建設水x,并以此為突破口,帶動全市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使全市人民共享文化建設成果,為我市的轉型發展、安全發展、和諧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條件。
【農村發展的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農村發展的調查報告01-18
對于農村發展調查報告10-18
關于農村發展的調查報告12-10
關于農村發展的調查報告03-27
農村發展現狀調查報告01-28
關于農村發展的寒假調查報告12-25
農村發展調查報告范文(精選10篇)10-31
設立發展農村青年創業基地調查報告10-14
農村客運發展報告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