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紡織企業合并組建調研報告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紡織企業調研報告
隨著個人的文明素養不斷提升,報告十分的重要,報告成為了一種新興產業。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紡織企業調研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紡織企業調研報告1
市紡織有限公司、紡織有限公司、紡織有限公司三家企業迫切要求合并組建紡織集團,盼望政府給予企業退城進園扶持政策。根據市委市政府領導的批示和要求,市工信委會同市工業經濟聯合會、企業聯合會、企業家協會(以下簡稱“三會”)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兩家紡織企業位于工業園黃金大道東側,東鄰花園大酒店,長途汽車站隔路相望,北面都是居民小區;紡織公司位于市工業園北園。三家企業以生產全棉普梳、精梳股線為主,現有規模共計萬錠,占地117畝(其中50畝、畝、畝),生產廠房36000平方米,倉庫12000平方米,辦公、食堂、宿舍樓等后勤配套房屋11000平方米,共有7個生產車間,各種主輔機設備600余臺,共有職工70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35名,各類管理人員40名),年生產各種紗線9600噸,年產值億元,上交稅收600余萬元。
二、聯并原由
三家企業經過多年打拼,積累了一些生產經營的成功經驗,在當前全國紡織行業普遍下滑的嚴峻形勢面前,尚能保持生產穩定、員工隊伍穩定,目前屬于全省紡織行業挺立的企業,但他們對企業發展走向非常憂慮,三家企業老總清醒地意識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聯大做強精神,實行企業重組,優化組合,只有這樣,方能勝人一籌。鑒此,三家企業一致認為合并組建集團公司是最佳選擇,原因理由有以下四點:
其一,有利于聯大做強,上規模、上檔次,爭取國家政策扶持。目前,國家對棉紡企業有許多優惠和扶持政策,如進口棉配額(進口棉每噸要較國內市場便宜4000-5000元)、銀行貼息或低息貸款、各級政府技改扶持資金等,但若企業規模太小,根本無法進籠子,三家重組合并后通過技改,規模可達10萬錠以上,具備國家扶持的基本條件。
其二,有利于精簡優化員工隊伍,降低生產成本。三家企業現有7個生產車間700余名員工,管理人員40名,接送班車10輛。合并重組后,只需2個生產車間500名員工,15名管理人員,4輛接送班車;還可減少輔助設備,降低純紗流動資金使用量。據粗略計算,僅此一項年可節約生產成本800萬元。
其三,有利于企業提高產品的檔次和質量,為地方財政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合并重組后,各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相對集中,研發隊伍更加齊全精干,無疑對提高產品檔次質量會發揮更大作用,從而能更好的鞏固我市棉紡雙紗全省領先地位,提高企業的貢獻率。據測算,第一步達到十萬錠規模,企業上交稅收將由現在的每畝4萬元提高到10萬元,每年的稅收總額將由現在的600萬元提高到千萬元;第二步二十萬錠規模形成后,企業的貢獻將翻一番。
其四,有利于全省紡織行業培訓中心建設。經過多方努力,我市被省工信委授予省紡織服裝基地,省紡織行業協會要求建立紡織行業培訓中心,按要求該中心必須配備教學樓、研發樓等硬件設施,到時省里將檢查驗收。企業重組后從土地資金上為中心建設提供了基礎。
三、聯并措施
三家企業合并重組后,擬采取以下舉措,擴大再生產規模,推進企業轉型升級。
1.新公司總體規劃20萬紗錠,實施緊密紡設備改造,增加自動絡簡機,以生產高檔、高支(60S-100S)精梳全棉股線為特色,打造知名品牌,建成乃至全國最大的精梳緊密紡股線基地。年生產各種高檔股線2萬噸,產值10億元,稅收2100萬元。
2.分步落實規劃。第一步,將現有設備搬遷至凌珂針織空余的100畝地并實行技術改造。重新建一個2萬平方米的'大型生產車間,增加2萬錠新設備,達到10萬錠規模;第二步,新增投資2億元,建立10萬錠緊密紡自動落紗生產線,計劃新增用工300名,年產高檔緊紡精梳股線1萬噸。
3.建設全省紡織行業培訓中心、信息物流中心和科研中心。和兩企業搬遷后,保留近10畝土地作為中心用地,并修建部分職工住宿樓,為穩定職工隊伍提供后勤服務保障。
4.經費來源及支出預算。和搬遷后,擬將原工業用地剔除建培訓中心10畝,其余約畝土地用于房地產開發,土地出讓年收益除繳納稅費外,由財政返還,專項列入新的公司發展基金。重組總預算項目支出為11500萬,具體是:①新做廠房2萬平方米,投資2500萬元;②設備搬遷500萬元;③緊密紡、自絡等技術改造20xx萬元;④新增2萬錠高檔設備3500萬元;⑤處置現有股份20xx萬元;⑥建設培訓中心800萬元;⑦購置凌珂針織閑置土地100畝200萬元。
四、需要政府支持的事項
通過調研,我們認為三家紡織企業要求合并組建紡織集團公司是大勢所趨,既符合中央精神,又切中企業發展命脈,有利于紡織工業發展壯大,有利于推動現代工業體系建設,是實現工業過千億目標的一大舉措。企業希望得到市政府以下的支持:
1.協調并收回凌珂針織閑置土地100畝,并以原價出讓給重組后的公司,用以新建廠房擴大生產等。
2.變更原、兩家企業畝工業用地使用性質,并批準其中畝由政府出讓用于房地產開發,其凈收益由市財政返還用于企業重組擴大規模及省紡織行業培訓中心建設。余下10畝用作培訓中心建設。
3.原畝工業用地由市政府收儲。
4.以上由政府政策支持所產生的收益返還企業后,須設立專戶,做到專款專用,政府可采取相應措施予以跟蹤監督,以確保合并重組工作健康順利實施。
紡織企業調研報告2
近年來,xx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依托資源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紡織產業迅速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紡織產業的建成,對于消化我縣的優勝農產品資源和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較大幅度地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延長棉花生產的產業鏈,保持縣域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使縣域經濟步入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在企業運行的過程中,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特別是企業“招工難”、“留人難”的問題,也逐步顯露出來,如不引起高度重視,極有可能成為我縣紡織企業健康發展的主要障礙。
我縣紡織企業用工的現狀如何?“招工難”、“留人難”的癥結在哪里?怎樣緩解這些矛盾?帶著這些問題,我們歷時一個月,會同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各鄉鎮婦聯、勞動服務站,進行了深入的調查與研究。
一、基本狀況和突出問題
1、齊裝滿員率低。我縣共有紡織企業(含印染企業)14家,可提供就業崗位3686個,根據調查的資料統計,現有員工3074人,其中女性員工2455人,占員工總數的79.86%。在崗的員工中,合同期限在一年內的高達883人,占員工總數的28.73%,還有很大一部分沒有簽訂勞動合同。年內終止、解除合同的315人,占員工總數的10.25%。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尚有612個崗位無人上崗。
2、工資水平不高、拖欠、克扣工資的現象嚴重。14家企業年度應支付工資總額為3810.8萬元,實際支付3123.4萬元,年度累計拖欠工資687.4萬元。
14家企業員工月平均工資1033元,從絕對值來看,不算太低,但這是員工在延長勞動時間后的報酬,如果按每月勞動29天、每天8.5小時計算,每小時的工資為4.19元,換算成國家法定的工作時間(167.36小時),員工的月工資僅為702元。擋車工的平均工資約800元,換算后僅543元。
企業濫用職權、依據土政策罰款、克扣員工工資的現象屢見不鮮。
3、違法延長工作時間和取消法定節假日較為普遍。從14家企業正常勞動時間的調查統計可以看出,普通員工月工作日一般為26—30天,大部分為28天以上。日工作時間為8—12小時,如遇加班,時間可能還會延長,個別企業甚至達14小時。員工在節假日上班和加班后,還基本上得不到法定標準的工作報酬。
4、工作環境欠優。相對于其他行業而言,紡織行業的勞動條件一般較為惡劣,特別是在技術含量不高、設備較為落后的條件下尤為突出。我縣的紡織企業,在噪音、粉塵超標和不符合規定的工作場所工作的員工的比例很大,少數企業甚至高達80%。工傷事故發生頻繁,年內工傷高達2617人次,平均每三個多小時就有一個人發生工傷。
5、社會保障福利情況令人擔憂。根據調查的數據統計,全縣紡織企業員工的各種社會保險(包括國家規定的'強制保險)甚至是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收取押金和扣壓證件的事情時有發生。
6、勞動力資源得不到有效的開發。調查資料統計,20xx年三季度我縣有剩余勞動力15295人,其中女性勞動力7470人,這些勞動力恰恰是紡織企業所急需的。但根據問卷調查,絕大多數人不愿到本地就業,特別不愿到紡織企業就業。這樣,就形成了一邊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一邊又找不到合適勞動者的怪圈。
二、主要原因分析
企業員工是企業發展的最寶貴資源,對于我縣來說,熟練紡織工可能欠缺,但決不會招不到一般員工。造成紡織企業“招工難”、“留人難”的主要原因在于:
1、企業先天不足。自古就有“男不進礦、女不進紡”的說法,說明紡織行業是一個比較辛苦的行業。我縣的大部分紡織企業技術含量不高,技術裝備較差,資金不足導致勞動保護的措施跟不上,個別企業甚至為了追求高額利潤不采取措施,使得勞動條件得不到有效的改善,讓很多人望而生畏。特別是年輕女性,在勞動力流動頻繁的今天,到哪個行業都可以找到一份工作,更不想涉足紡織行業。
2、行業競爭無序。隨著本地紡織企業的迅速擴張,企業對市場和熟練工人等的競爭越發激烈。比抬工價、爭奪熟練工的行為不斷升溫,員工在企業間無序流動,導致企業招工更加困難。由于企業用工本身缺口大,加之熟練工的攀比心態,經常出現工人今天來、明天走的局面,老板無所適從,也使企業不能按計劃正常安排生產。
3、報酬水平過低。由于紡織行業競爭激烈,且利潤率不高,企業要想生存發展,必須千方百計降低生產成本。物化成本受市場制約,企業只能從管理成本和人力成本上想辦法。紡織企業屬勞動密集型企業,降低人力成本往往是企業的首選對象。一旦這個“度”把握不好,就會形成“待遇過低—開工不足—效益低下—降低工資水平”的惡性循環。
4、勞動執法不嚴。執法不嚴的直接后果是企業和勞動者雙方的合法權益都得不到保障。就企業而言,企業對勞動力缺乏有效的宏觀調控。就員工而言,由于企業不能提供有效的社會保障,雇傭思想十分明顯,做一天算一天,和企業總是離心離德,難以和企業捆在一起。從而,加大了勞動力的流動性。
5、管理機制欠缺。紡織加工企業的性質,決定了員工的作息時間難以把握。因此,如果沒有較完善的獎勵機制,是不能有效調動員工積極性的。調查中我們發現,許多企業對如何應對加班和空閑,如何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辦法簡單,吸引力不夠。另外,一些企業在后勤和安全保障方面缺乏考慮,員工的食宿難以統一管理。而從事紡織工作的員工又多是一些年輕女性,安全保障跟不上勢必會影響她們安心工作。
6、勞動力的心理原因。由于我縣的工業起步較遲,剩余勞動力從80年代初期就開始到廣東沿海發達地區打工,外出打工致富的家庭比比皆是。多年來,大量外出務工人員已較為適應外面的環境,隨著廣東沿海地區勞動保障體系的完善,待遇的進一步改善,大都不愿再回鄉務工;而新增勞動力受此影響,也認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因此不太愿意到本地打工,更愿意到外面世界去闖一闖。
三、思考與建議
1、進一步加大宣教力度。首先,提高企業老板和員工的法律意識,引導企業經營者從依法辦企業的高度,認識落實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重要性。依法辦企業,就必須切實保障員工的合法權益,否則就是違法經營。引導企業經營者用長遠的眼光來經營企業,與員工建立互惠、互贏、和諧的勞動關系,以此來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其次,要引導員工知法、懂法、用法、守法,時刻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教育員工樹立遵守勞動合同的意識,切實履行勞動合同規定的義務,不能把企業當菜園子,想進就進,想出就出。第三,要通過基層黨政組織和群團組織做深入細致的工作,引導廣大農村剩余勞動力和城鎮下崗職工從縣域經濟的大局和長遠考慮,投身紡織行業,以解企業用工不足的燃眉之急。
2、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無論是外資還是內資企業,都必須在法律的框架內活動。真正的企業家,是不會在法律法規上玩火的。要加大勞動執法的力度,促進企業自覺遵守勞動法律法規,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侵害企業和企業職工合法權益的人和事,要依法進行嚴肅查處。要通過嚴格執法,使企業的勞動合同、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工資報酬、勞動安全衛生、社會保障逐步規范到法制的軌道。
3、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一方面,要引導企業挖掘內部潛力,加大企業勞動衛生設施的投入力度,使勞動衛生設施盡快符合國家規定,為員工創造安全、舒適的工作環境。另一方面,企業要根據經濟發展、企業效益、物價上漲等因素,逐步提高職工的工資待遇。政府也要加大勞動力培訓的投入,把短缺、急需的人才培訓納入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劃,制定相關的政策。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進行各種形式的職業培訓,直接為縣域企業輸送專業人才。
4、進一步加大維權力度。切實加強對企業和工人合法權益的保護,不能因為需要吸引外資而忽視維護工人的合法權益,也不能因為是本地工人而隨意敲詐企業;要特別注重維護職工的合理工資待遇,督促企業與員工簽訂用工合同,幫助調解企業與員工的勞資糾紛,注意保障員工人身安全。在規模較大的企業,要盡快建立黨的基層組織和職代會、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加大政治思想工作力度,教育員工愛家鄉、愛企業,穩定本地職工隊伍。
5、進一步加大協調力度。盡快建立全縣紡織行業協會,加強行業協會的工作,協調好企業之間的關系,避免行業內的無序競爭和相互拆臺。把政府不該管又難以管好的事交出去,讓政府從繁雜的事務中跳出來,集中精力抓好宏觀調控,使我縣的紡織企業競爭良性化。
【紡織企業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紡織企業合并組建調研報告05-30
紡織業調研報告10-24
紡織市場調研報告01-17
制藥企業調研報告-調研報告02-23
企業調研報告06-16
企業調研報告07-07
企業調研報告01-17
鄉鎮企業調研報告,鄉鎮企業調研10-26
企業調研報告范文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