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讀書筆記

時間:2023-04-18 19:02:21 筆記 我要投稿

莊子讀書筆記范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那么如何寫讀書筆記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莊子讀書筆記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莊子讀書筆記范文

  莊子是什么樣的人?

  以前的高中歷史課本上介紹的莊子非常的簡單,是諸子百家一個重要代表人物。生平事跡一筆帶過,《史記》記載莊子是戰國時代宋國的漆園小吏。著作《莊子》成為中華古籍經典,但是真正閱讀過《莊子》的現代人真的少之甚少。《莊子》傳世至今三十三篇。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 莊子是講故事的高手?

  莊子是現代的趙本山,一口忽悠人的寓言出神入化。辛辣,幽默,寓意深入的故事給人們會心一刻的時候,讓我們明白一些很簡單樸素的道理。

  故事一:莊子窮,問朋友借錢。朋友說:“等我以后收了稅再借給你”。莊子開場忽悠朋友了:“上次路過,有條鯽魚在對我喊救命。說我是東海水官,你用一升水可以救我的命。我說:我去吳越引西江的水來救你。”

  鯽魚說:那算鳥,你還是早點去魚干鋪找我吧!我看完這段寓言如看趙本山的小品,笑暈。 還有一個故事,讓我內心凄惶。

  莊子見魏王,魏王說:“你怎么那么困頓啊!”莊子說:“猿猴在楠樹,樟樹上攀援跳躍無拘無束,可是假設它身處荊棘之地就只能小心翼翼,膽戰心驚了。因此環境和機遇是施展才能的舞臺和必要條件。我窮但是不困頓,讀書人有道德理想而不能實現才是困頓啊!

  于丹在故事末了給了這樣一個結尾呈詞: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怕的是生活中的潦倒。

  莊子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這句名言穿越千年,仍然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為商家的座右銘。名與利成為每一個凡夫俗子的精神枷鎖,無人開解。

  于丹也學著莊子給大家講了一個被名利沼澤陷入一個無事忙的無解循環里。

  這天,老板生意不好罵了下屬,下屬憋氣回家罵了老婆;老婆找孩子出了怨氣,孩子委屈怒打家里的狗,狗把火撒在貓身上,貓只好找老鼠出氣。

  老板和老鼠之間的憤怒鏈被名利之怨串聯起來。那么多的委屈,怨恨和痛苦都是心有據。只有我們內心打破名利的邊界我們才能平靜才能到達一種自在和逍遙。

  莊子的生死觀:莊子對學生說:“我死后,請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壁,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迎送。”莊子認為人的形體歸為天地,生死歸為自然。不懼死而樂生。豁達而幽默。頗有點小沈陽說的:一閉眼,一睜眼,一天過去了,嚎;一閉眼,不睜眼,一輩子過去了,嚎!

  莊子的生死觀和孔子的生死觀殊途同歸。孔子對待死亡的答復是:“生,焉知死。”人都沒活明白,干嘛去想死的事情。孔子給我們提醒了一種溫暖的情懷和樸素的價值,即:活在當下。儒家看重的是永遠大地上的圣賢道德,永遠是再此生中建功立業的不朽信念;而莊子那么看重的永遠是蒼天之上的精神自由,永遠是人在最終成全之后的超越。

  莊子越過千年的風塵,在用另一種寓言的形式告訴我們:人生至高至純的境界是看破內心種種的藩籬和柵欄。得到宇宙靜觀天地遼闊的人生定位。完成天地間肆意快樂的逍遙游!

  在晨讀的時候老喜歡把《莊子》這本書拿著讀,只是被里面光怪陸離的故事吸引著,當成了志怪類型的書籍。覺得分開我們生活的現實太遠太遠。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都學過的逍遙游:“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假設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那么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那個時候自己的心境太小,不相信有這樣大的境界。

  稍及年長些,隨著個人閱歷和見識的豐富。真正到達了黑格爾所說的“正反合”三段式中反的階段的時候,才覺察自己心理深處真正需要的正是這樣的一本書。我時常追問我自己:我所追求的一切,我所放棄的無奈,是否都是隨著我的本心而沒有違犯?是否都值得?知識本身并不是智慧,智慧是通過對問題本身的追問而通到達的一種境界。

  讀罷此書,我知道《莊子》還只讀了個皮毛,或許連皮毛都還沒到達,以后的路還長些,還得長久的讀下去。

  昨天早上讀完了《大學》,總的感覺是正直之人、飽學之士一般是身死卻留下美名的結局,而奸佞小人、善弄權術者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確也是少數。大多數隨波逐流者過著比較安穩的日子,也許這就是今人隨大流的緣故吧。 從今天開場,讀《莊子》。

  譯注者(紀琴)卷首語:急功近名者,服之可當清涼散;萎靡不振者,服之可當益智膏。

  從以上這句話來看,作者是寫給世人作為中藥醫治心病的,我讀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研究,另外一個目的是享受。畢竟高中畢業之后,很少看古文了。工作之初買了一本《古文觀止》,也只翻了幾頁。十幾年了,如今除了紙張略顯陳舊外,里面還是幾乎空白。日后一定抽出時間研讀。目的卻是為了進步古文素養和理解才能。基于此,我讀這本書,顯得容易一些。僅讀原文,如今對我來說很費力氣。

  今天早上讀完了逍遙游。記得去年登泰山時遇見一塊逍遙游的崖刻,就在山澗、架橋的東邊,我立即讓同事予我拍照紀念。如今想想,何必如此心急?心中有佛,還在乎非得日日見得佛的樣子嗎?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莊子借大鵬之翅、許由之言舒心中之的境界,讀來快哉!看來莊子不僅僅是想象,他認為大鵬飛在萬里之上,也就是在狂風之上,才能御風自在而行。這里,一方面符合自然規律,即在對流層之上,飛得才會平穩,客機不是這樣嗎?另一方面,符合社會規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此山中,只有再高一個層次,才能看的更清楚,才能更游刃有余!《莊子》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重要典藏,莊子的哲學思想在中國幾千年文化長河中占據了一席之地。它代表著當時社會最高成就,其亦莊亦諧的寫作風格更是給讀者們留下了深入的印象。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假設是那么已矣。”這是出自莊子名篇《逍遙游》中的一段,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表達。莊子是對老子道家思想的繼承,主張天人合一,順應自然。任何事物從外表上看不同,但是從本質上來看都是一樣的,這就是莊子萬法歸一的思想。從《齊物論》、《大宗師》等篇目中,你都能發現莊子自然無為的思想,這也就是道家所認為的“道”,他們認為“道”是存在的,但是卻是虛無的。在政治上,無為而治從來都是莊子的主張,對當局統治階級的“仁義”和“法治”進展了強力的鞭撻,更是提出“圣人不死,大盜不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等精華見解。在生存處世方面,莊子提倡自然、自由的精神,而不是對于物欲名利的追求。這是一種超然的態度,也是現代社會的人們爭相學習的一種精神境界。超脫欲望,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這種思想理論無疑具有極強創造性和超前性。

  莊子不僅是哲學家,還是一位文學家,確切的說應該是一位浪漫主義散文家。他的文章中具有有強烈的是浪漫主義氣息,想象豐富異常,渾然天成,很具有變現力。而且很擅長用典故、寓言來說明哲學思想,這是也是一種創新寫作風格,我想這都與莊子自然天成,不拘于泥的思想有著很大的關系。

  讀《莊子》就是理解自身、理解自然、理解宇宙奧秘。《莊子》博大精深,值得反復揣摩研讀。

  每每讀到莊子的言論,總能使我深思一番,然后醒悟些什么,尤其是對“和”這一方面。

  記得曾聽花簇幽聲,與友手談兩奩烏鷺,看玉子音脆。初,我落子咄咄逼人,不加讓步,但隨一來一往間,局勢漸步蒼黃。怪我太貪勝。新局,欲緩速攻彼,而大計未成便造反逼,下場與前局無異,皆是我的子顆顆被動,只要對方愿意,分分鐘都能完畢了此番坐隱。即使敲盤忖度,也無可奈何,照舊茫茫然不知何解。 直至后來閑暇閱了幾卷《莊子》,再拈棋時,才假設有所思。 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生陵安陵,長水安水,莫不是安時處順?順于水與齊俱入與汩偕出是謂命成,這又是否講究一個無為之和?以和為量,融入環境,才能于環境中縱橫;順從所處之境,與時俱化,無肯專為,也才能不物于物。

  于是方知我在棋道一面輸得如此徹底。一昧的窮追猛打,只是讓自己的格局更為支離破碎,棋心散亂。小體怎敵大體,殘局那堪圓鏡?唯有將自身所有連成一體,貫穿一氣,融和其中,才最是無懈可擊。這終是,要講究一個“和”字。步步緊逼,不正如那難成大事的獨善其身者?貪勝謀彼,還不如顧我爭先,逢危保其小棋,還不如棄之轉戰大局。而這些,又都不如行和之道。

  行于和,安于道,該走那么走,該停那么停,天地兩寬。 棋道如此,想來世道也應如此。天地萬物相生于世,人與自然便好假設紋枰間的黑白二子,人假設對自然步步緊逼,那么終將會被反噬,倘假設人不與自然俱化,固守一端放眼小利,那么終將會受到自然的控制,被動前行。而假設人與自然作和融于一體,互相包合,兩相無事,平和安好。

  如此一想,比起輸贏,“和”一字才是最為重要。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二人博弈,假設下得和棋也是知音,要知輸贏常在,而知音難求;日月交替,晝夜相生,二者互存,并無虧損。況與天為一,形全精復,豈不美哉;萬物協調,物我相安,豈不妙哉?

  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和”一字,向來不帶強行。 翠葉點馥之春,花木扶疏之夏,落楓雁過之秋,冷雪封天之冬,符合時宜,順所自然;山風浩蕩,云水清淺,美猶勝畫,也不正是因為有意境悠遠的和諧?這一切,相交得自然,相處得融洽,不強行,也不僵硬,因此映入眼中,給人的是無端的好看。 莊子一生淡泊,卻從不清湯寡水,《莊子》一書深邃,卻并非華而不實,一讀開闊,二讀頓悟,三讀坦然。書中思想,一如莊周的風魂,不摻浮華,逍遙自在,其智無端崖而有根基。“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道我合一的莊子,想必也有“和”之念。 既愛萬物,以與萬物和為念,也才方能物我合一,天地無窮。 或許有人對此以為不屑,但和平安好,世無征戰,相信是人人皆向往的。如此,假設人與人以和為本,與社會以和為本,哪還再有不公不義、廝吵爭奪;假設人與自然以和為本,與世界以和為本,哪還再有生態失衡、步入淪亡?萬物無競,流水不爭。和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境界,但也更應是一種常態,無和,無寧。 人生如棋,勝敗常有,又何不且以棋道看世,行和之道,并與之俱化,暫擱輸贏,取個不斷進步的相安逍遙?和諧世風,誰皆愛之。行和,兩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很難想象,有一天,我會靜靜的徜徉在《莊子》的世界里不忍釋卷。去選擇跟這樣一位先哲對話,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畢竟我們之間可是橫跨著兩千多年的歷史鴻溝啊。本來,我是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硬著頭皮讀下去的。可誰知,這一讀,便是天光乍破,至黎明方清醒。

  《秋水》篇,物我之間的深入認知。 “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一泓秋水瀉,千載道心明。當讀到《秋水》篇時,我心中就有一種莫名的熟悉感。井底之蛙,夏蟲語冰,一葉之秋……這些兒時便耳熟能詳的小故事抑或是成語典故,竟會在此時重逢。于是晦澀難懂的文言文瞬間生動了起來。井底的蛙,只能看見狹小的天空,便以為世界只此方寸之地。是什么,限制了它對外物的認知?這便是莊子的《秋水》想要告知我們的東西。

  “有些人沒見過汪洋,以為江河最為壯美;而有人通過一片落葉,卻能感知整個秋天。”人對外物的感知固然會受客觀環境的局限,而人主觀意識的作用卻不容無視。“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在蘇軾的《赤壁賊》中,主客之間亦有此物我何分的深入討論。人類渺小,而宇宙無垠。然而,人類對于宇宙的探究卻永不停息。以致于人的認知,便如這秋水潺潺,是流動的,是開展的。而莊子的思想亦如秋水,一瀉千里,無止息,亦無涯。 《說劍》篇,既是隱者心淡泊,亦非冷觀亂世風云。

  春秋戰國時期,因亂世紛爭不斷,無數王侯將相粉墨登場,掌風云變幻,而莊子照舊在濮水靜靜垂釣。我原也以為莊子是避世的,畢竟他說寧愿在泥巴地里打滾兒,也不愿替楚王賣命。可直到讀到這篇《說劍》,我想我錯了,我對莊子的理解太片面。 趙文王喜劍,他便以劍為喻,說有三劍,天子劍,諸侯劍,庶人劍。無論我如何形容,亦是蒼白太過,于是莊子原話如下:天子之劍,以燕谿石城為鋒,齊岱為鍔;晉衛為脊,周宋為鐔,韓魏為夾;包以四夷,裹以四時;繞以渤海,帶以常山;制以五行,論以刑德;開以陰陽,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劍直之無前,舉之無上,案之無下,運之無旁。上決浮云,下絕地紀。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劍也。

  諸侯之劍,以知勇士為鋒,以清廉士為鍔,以賢良士為脊,以忠圣士為鐔,以豪桀士為夾。此劍直之亦無前,舉之以無上,案之亦無下,運之亦無旁。上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鄉。此劍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內,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者矣。此諸侯之劍也。

  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纓,短后之衣,瞋目而語難。相擊于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此庶人之劍,無異于斗雞,一旦命已絕矣,無所用于國事。

  很多人讀此篇時,只是嘆服于莊子的辯論口才,而我下意識感受到的,卻是莊子對天下紛爭的清醒認知。在春秋戰國時期,“劍”是個挺有意思的東西,上至王侯,下至庶民無喜它。比方越王八劍,那是千古傳奇。所以趙文王亦不能幸免,迷上了劍士斗劍,荒廢了政務,莊子來勸,便有了上述令人拍案叫絕的一番言論。也讓后世之人得以窺見莊子淡泊名利以外的另一面。原來他也可以這樣,心系天下,奉勸君王。

  也許道家自老子起都與水有緣,莊子的思想亦像水,或汪洋恣肆,于是有了《逍遙游》;或靜水流深,于是有了《秋水》、《齊物論》;或澤被萬物,心系天下,因此有了《說劍》、《漁父》。說到這里,我也希望《莊子》的思想能涌流至無數人的心間,傳遞著為人處世的通達智慧。

  我讀完《莊子》,還來不及感慨,便沉沉睡去。夢里有鯤鵬展翅,駛向無涯的遠方……

  讀《莊子》,我懂得了許多。借助于《百家講壇》的神力,寂靜了很長時間的莊子也終于開場風光起來,他的人生哲學也變得流行起來。什么“逍遙游于物外,”什么“無為,無功,無名”,追求絕對的自由精神。等等。可是我們也不要忘記了,莊子也是犬儒主義的創造人,莊子的“自由精神”混合而顯得俗不可耐。在今天的中國倡導莊子精神實在不是時候。《莊子》的“自由精神”似乎早為大家公認,其高蹈超越、想像之奇絕,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但我要補充的是:《莊子》中還有大量言論,表達了一種非常糟糕的駝鳥智慧和烏龜哲學。莊子一方面大罵世俗,一方面又反復說要“不譴是非而與世俗外”,也就是說,不要去管什么是非,要無條件地和世俗世界好好相處,一方面大談“不為物役,”但另一方面又告誡人們要“與物周游”,“與物為春”,莊子一方面是大膽想像,神游于九天之上,另一方面又奉行“識時務者為豪杰”的現實主義策略。莊子的想像更多地表達在玄空的神游上,在實際行為上卻認同價值顛倒的現實世界。他的“游”也只是不觸及實際的“神游”而已。其實這看似矛盾的兩個方面的結合才是完好的莊子,它們共同組成了人生態度。

  所謂“犬儒主義”,指的是個體與社會之間的一種畸形關系。犬儒主義誕生于公元5世紀的希臘,它指一種對文化價值的對抗精神,一種深入的疑心,它認為世界是不值得嚴肅對待的,不妨游戲。到了現代,犬儒主義的含義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但是對于世界的不信任和回絕的態度沒有變,犬儒主義雖然對現實不滿,但是又回絕參與社會世界,或遁入孤獨和內閉,或轉向任誕的審美主義,而其骨子里那么是虛無主義。他們對于世界保持了清醒的間隔意識,但是卻不敢或不愿與之正面對抗,而以一種嬉笑怒罵、冷嘲熱諷的處理態度來曲折的表達自己的不滿和妥協混合的矛盾立場。犬儒主義不僅僅表現了現實的黑暗,或者現實世界中道德的顛倒和價值的真空狀態,更是人們對于這種顛倒和真空狀態的麻木,承受乃至積極認同,犬儒主義者即使在心里也不再堅持起碼的是非美丑觀念,不但對現實不抱希望,而且對將來也不抱希望。

  犬儒主義的核心是疑心一切,不但疑心現實,而且也疑心改變現實的可能性。也就是說犬儒主義是一種深入的虛無主義。這種虛無主義有可能現為死氣沉沉,一潭死水,也可能表現為裝瘋賣傻,裝神弄鬼。犬儒主義常常出如今社會黑*,絕望感彌漫的歷史時期,這個時候的突出特點是現實世界的無奈和想像世界的高蹈,兩者互相強化。在這個意義上,大概莊子確實算得上是中國精神界的導師,它應和了當今中國的普遍的社會冷漠,試圖通過內心的所謂“寧靜”來掩蓋現實社會中的無奈。在目前中國的情況下,莊子人生哲學的流行所導致的只能是全社會的犬儒主義,它可許可以培養出一批不問世事的逍遙派,卻永遠也不可能培養出積極參與的現代公民,這難道是我們需要的嗎?

【莊子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莊子讀書筆記12-02

讀書筆記莊子08-08

莊子讀書筆記09-23

莊子秋水讀書筆記03-09

《莊子秋水》讀書筆記01-28

莊子秋水的讀書筆記08-09

莊子的世界的讀書筆記09-09

《莊子》讀書筆記范文06-08

史記莊子讀書筆記09-30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9966 | 亚洲中文字幕熟女久久 | 亚洲色另类图片综合小说 |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套图 | 日本在线高清不卡免v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高清Av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