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協會社會實踐策劃書
一、 活動背景
1.志愿服務是一種高尚的行為,所體現出的“友誼、感恩、奉獻、團結、互助”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
2.貴州山區經濟落后且當地農戶家庭成員較多,負擔重。很多父母為減輕家庭負擔外出務工導致山區留守兒童增多,且農民對于知識的重要性沒有充分的認知,缺乏對孩子的思想教育。
3.由于山村的教學環境和人們的思想落后于時代的發展,導致山區的孩子在學習對于他們自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上缺乏了解。所以他們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的主動性,又因家庭條件的因素,使大部分孩子中途輟學,走上了打工的道路或者誤入人生的歧途。
4.作為從山區走出來的我們,愿意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思想分享給山區的孩子,讓他們意識到“知識改變命運”的重要性。
5.心系家鄉教育,沈陽建筑大學的貴州老鄉成立了“愛心志愿者支教協會”,隊伍逐漸壯大。協會需要更多有志青年踴躍地參與,注入新生力量,將其作為一項長期活動延續下去,發展家鄉教育,服務社會。
二、活動主題
“情系西部教育,奉獻青春激情”
本次活動以奉獻愛心、心存感恩和回報社會為主題。讓在校大學生和社會上的有志青年,響應國家教育部號召,將自己的有限的青春活力投入到無限的西部教育事業中。通過大家的努力,爭取讓山區的孩子能享受到更加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讓他們的學業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三、活動意義
1.無私奉獻是一種崇高精神,我們作為當代大學生更有義務將其傳承。愛心行動將會讓更多的人手牽手、心連心,為創造和諧社會而共同努力。
2.常懷一顆感恩的心,感恩家人、感恩家鄉、感恩社會,在漫漫人生路上一個銘記感恩、有責任心的人將會實現自己更高尚的人生價值。
3.把新的知識傳播給孩子們,拓展他們的視野,培養他們對學習的興趣,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希望對他們未來的生活和學習有所引導和啟發。
4.用我們所學的.知識回報家鄉、服務社會。
5.體驗貧困山區的生活,鍛煉自我意志,提升自我素質,幫助我們更好的融入社會,體現我們的人生價值。
6.提升當代大學生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樹立當代大學生的形象。
四、活動內容
(一)課堂教學——寓教于樂,用特殊的方式提高孩子們的素質和思維能力,讓他們更加熱愛學習、熱愛生活。
(二)文藝活動——活動中期在當地舉行關于感恩教育的文藝演出活動。
(三)課外活動——利用空余時間,組織孩子們開展一系列的課外活動,讓他們在快樂活動的同時能意識到友誼和團隊的重要性。
(四)家訪活動——安排一定時間進行家訪,讓支教成員到當地群眾中,和他們暢談對教育的看法,引起家長重視對孩子身心健康的教育。
五、活動流程
(一)、隊員招募
1.活動負責人把此次活動進行宣傳。
2.在有意愿參加支教活動的人進行前期考察,不合格的人員不予以參加。
3.招募隊員的條件有一顆認真而專注的心,無私奉獻,責任心,耐心,隨和寬容,具有團隊精神,不畏困難,吃苦耐勞。
(二)、地區接洽
在團隊成立后,我們將通過下面三種途徑確定支教的地點:
1.聯系在貴州本地就讀的大學生志愿者,通過他們為我們提供必要的資料,尋找適合的支教地點。
2.通過團隊開會,就各個隊員家鄉的具體情況,綜合考慮,由大家投票確定一個適合支教的地點。
3.通過網上現有的介紹貴州貧困山區的視頻和資料,尋找支教地點。
確定支教地點后,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與當地的相關部門取得聯系,向他們提供我們的資料和表明此次活動的目的。征求對方意見后,由他們調配當地學校的工作,同時向我們提供支教路線,并提出建議,有利于我們開展下一步工作。
(三)、細節工作
所有隊員討論決定每部分的細節工作,并作好明確分工。在前期工作準備好后,制定在當地支教期間的具體活動流程。隊員各司其職,務必落實所有工作。
(四)、隊員培訓
各隊員根據自身的特長及愛好選擇課程并進行相關的培訓,明確分工并認真設計課程。
(五)、相關課程
現開設的課程有語文、數學、英語、美術、體育、電影、自然科學和健康教育。現已經做出了各科的教學總體設計。具體細化需與當地實際情況相結合才能開展。
【支教協會社會實踐策劃書】相關文章:
小學支教策劃書05-07
協會活動策劃書05-13
支教社會實踐總結12-10
愛心支教社會實踐報告11-25
支教公益活動策劃書03-02
支教社會實踐報告格式_社會實踐報告08-19
協會換屆選舉策劃書02-23
辯論協會招新策劃書04-26
下鄉支教社會實踐報告范文07-30
暑期社會實踐支教報告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