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成語故事(通用15篇)
有關成語故事1
形容藏書豐富或學識淵博的典故。語出《晉書·張華傳》:“(張華)雅愛書籍,身死之日,家無余財,惟有文史溢于機篋。嘗徙居,載書三乘。秘書監摯虞撰定官書,皆資華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響,后人論書之豐富,也每以“三”為數,不一定必是“乘”或“車”。如果形容書少,則用“無乘書”。
有關成語故事2
常指隨意摘取詩文中的一部分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愿意如何。典出《左傳·襄公·二八年》:“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春秋時各諸侯國進行外交活動時,使節們往往以賦《詩》為表達己方意愿的手段。然賦詩者與聽詩者可以對詩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詩的本義。此典的形式常有:“斷章取義”、“斷章取誼(古誼同義)”、“斷章載句”。現今還用,不過已轉為貶義之辭。
有關成語故事3
敝帚千金(敝帚自珍)
1.出處《東觀漢記·世祖光武皇帝》。
2.原文:(吳漢)縱兵大掠,舉火燔燒。上聞之,下詔讓吳漢副將劉尚曰:“城降,嬰兒老母,口以萬數,一旦放兵縱火,聞之可為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尚宗室子孫,故嘗更職,何忍行此?仰望天,俯視地,觀于放麂啜羹之義,二者孰仁矣?失斬將吊民之義。”
3.譯文:(吳漢)放縱士兵搶劫,放火燒毀宮殿民房。光武帝聽說后,下詔怒斥吳漢及副將劉尚:“全城已經投降,老人孩子,數以萬計,一旦縱兵燒殺百姓,聽了就讓人心酸流淚。家里有把破掃帚,也是千金難買。劉尚你是劉氏宗室的子孫,更應該知道自己的職責,難道也忍心這樣干嗎?抬頭望天,低頭看地,捫心自問,捉住小鹿放歸山林與喝用自己兒子的肉熬的羹湯,兩者中哪個更仁慈呢?你們實在不理解斬殺將軍而憐憫百姓的真正含義呀。”
4.釋義:敝帚:破掃帚。謂自己家里的破掃帚,也被視作寶貝。比喻對自己東西的珍視和愛惜(見《中國成語大詞典》)。
5.簡評:吳漢在攻下成都后,“縱兵大掠,舉火燔燒。”一把火,燒焦了公孫述的宮殿;一把火,也燒碎了光武帝的心。因為光武帝要實施的是“柔治天下”,光武帝的要求是“天地之性人為貴。”而你吳漢“縱兵大掠”是什么?是暴虐;你吳漢“舉火燔燒”是什么?是殘忍。可以想見,光武帝斥責吳漢、劉尚的詔書,是含著眼淚寫的:“聞之可為酸鼻”,是對臣民損失的頓足捶胸、痛心疾首;是帶著深情寫的:“家有敝帚,享之千金”,何況“嬰兒老母,口以萬數”!
疾風知勁草
1.出處:《后漢書·銚期王霸祭遵列傳》
2.原文:及光武為司隸校尉,道過潁陽, ……霸從至洛陽。及光武為大司馬,以霸為功曹令史,從度河北。賓客從霸者數十人,稍稍引去。光武謂霸曰:“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努力!疾風知勁草。”
3.譯文:等到光武帝擔任司隸校尉,經過潁陽縣時,……王霸跟隨他到了洛陽。等光武帝擔任大司馬,讓王霸擔任功曹令史,一起到黃河以北地區去(鎮慰州縣)。當時跟隨主霸的賓客有數十人,后來因為處境艱難,都慢慢都離去了。光武帝對王霸說:“潁川跟從我的人都走了,只有你獨自留了下來。繼續努力吧,大風刮來才知道誰是強勁的草啊。
4.釋義:疾風:迅急的風。只有經過大風的吹迫,才看得出堅韌的草挺立不倒。比喻危難時才顯出人的意志堅強,經得起考驗(見《中國成語大辭典》)。
5.簡評:河北時期,是光武帝創業最艱難的時期,也是最能考驗忠臣良將的時期。當時,光武帝有名無權,兵少將缺,前途不說是絕對無望,起碼是比較渺茫。因此,跟隨他的人,陸陸續續跑掉了不少。而王霸經受住了考驗,成為光武帝開創東漢帝國的得力干將。這留給后人啟示是深刻的;其一,只有經得住血與火的洗禮,受得了常人難以承受的磨煉,人才能愈加堅強,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功。其二,只有經過大浪淘沙,才能選得到真金,只有經得起艱苦考驗的人,才是真人才、真忠臣。
狂奴故態
1.出處:《后漢書·逸民列傳》。
2.原文:嚴光,字子陵,一名遵,會稽余兆人也。少有高名,與光武同游學。及光武即位,乃變名姓,隱身不見。帝思其賢,乃令以物色訪之。……三反而后至。……司徒侯霸與光素舊,遣使奉書。……光不答,乃投札與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其善。懷仁輔義天下悅,阿諛順旨領絕。”霸得書,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態也。”車駕即日幸其館。光臥不起,帝即其臥所,撫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為理邪?”光又眠而不應,良久,乃張目熟視,曰“……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于是升輿嘆息而去。復引光入,論道舊故,相對累日。......因共偃臥,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嚴子陵共臥耳。”
3.譯文:嚴光,字子陵,又名嚴遵,是會稽余兆縣人氏。少年時名聲響亮,與光武帝同過學。光武帝即位后,他改名變姓,隱匿起來,不見光武帝。光武帝想到他的賢明,下令畫出他的相貌四處尋找。……(發現之后)使者三番五次拜請,他才來到皇宮。……司徒侯霸與嚴光是故交,派人送信給他。(使者讓嚴光回信)嚴光不回答,而是把信箋紙擲給使者,口授讓使者記。他說:“君房(侯霸名字)你現在官作到三公之位,非常好呀。心懷仁義輔佐朝廷,天下人都為你高興;而阿諛逢迎順承皇帝旨意,則綱紀就將斷絕。”侯霸得到書札,密封上奏光武帝。光武帝笑著說:“這是狂妄的書生的老樣子呀!”當天,光武帝就驅車到了嚴光下榻的賓館。嚴光睡在那里不起來,光武帝走進他的臥室,摸著他的肚皮說:“子陵啊,你就不可以幫助我治理天下嗎?”嚴光假裝睡著了不答應光武帝的問話,過了很長時間才睜開眼仔細看著光武帝說:“……讀書人本來就是各有其志,你為何要這樣逼迫我呢?”……光武帝非常失望地嘆息乘車而去。后來,光武帝又召嚴光入宮,談論故人舊事,在一起過了很多天。……因為兩個人抵足而眠,嚴光睡著后把腳伸在光武帝的肚子上。第二天,太史官奏報說,一顆客星非常嚴重地進犯皇帝的星座。光武帝大笑說:“沒什么,不過是我與故人嚴子陵共睡一床罷了。”
4.釋義:謂狂放不羈者的老脾氣(見《六用成語詞典》)。
5.簡評:盡管光武帝“思其賢”,但嚴光依然“隱身不見”、“三反而后至”,其架子可謂大也;盡管光武帝低聲下氣地求其“相助為理”,仍以“士故有志”為由,堅辭不應,其態度可謂狂也;與帝王同榻而臥,“足加帝腹上”,其作派可謂放肆也。而光武帝居然屈駕“幸其館”,被嚴光拒絕后至是“嘆息而去”。為什么?因為光武帝要廣求賢才為建設國家所用。統一戰爭結束后,光武帝立即實施了退武進文的重大戰略調整,廣羅人才,讓文官治國。光武帝對嚴子陵的厚待和容忍,就是對全國人才最有效的吸引。光武帝尚能如此,各級官員就更該如此。于是就有了“及光武中興,愛好經術,未及下車,而先訪儒雅”(《后漢書·儒林列傳》),求賢訪才、尊師重教蔚然成風。
摧枯折磨(摧枯拉朽)
1.出處:《后漢書 · 耿弇列傳》。
2.原文:會王郎詐稱成帝子子集,起兵邯鄲,弇從吏孫倉、衛包于道共謀曰:“劉子輿成帝正統,舍此不歸,遠行安之?”弇按劍曰:“子輿弊賊,卒為降虜耳。我至長安,與國家陳漁陽、上谷兵馬之用,還出太原、代郡,反覆數十日,歸發突騎以轔烏合之眾,如摧枯折腐耳。””
3.譯文:當時正趕上王郎詐稱自己是漢成帝的兒子劉子輿,在邯鄲起兵。耿弇的隨從孫倉、衛包在路上一起謀劃說:“劉子輿是成帝的兒子,如果舍棄他不歸附,到很遠的地方又去投靠誰呢?”耿弇用手按住劍柄說:“劉子輿不過是個欺世盜名的作弊之賊,最終必將淪為投降別人的俘虜。我到長安,向更始帝說明漁陽、上谷兵馬可用,再說服太原、代郡守將,只需要往來數十天,歸來時就可發動精銳的騎兵用車輪輾壓這些烏合之眾,如同推倒枯樹折斷腐枝一樣。”
4.釋義:摧:推倒。枯:枯樹。腐:腐爛的樹木。比喻毫不費力地摧毀腐朽勢力或打垮對方(見《中國成語大詞典》)。
5.簡評:耿弇是光武帝的二十八宿將之一,為東漢政權的建立曾立下赫赫戰功。但說這話時,更始才建都洛陽,光武帝也剛到河北,還立足未穩,更不知后來的兇吉禍福。耿弇如此說,表達出他對反莽復漢的真心,也流露出他對更始、光武新的漢政權的信心。后來,耿弇在邯鄲勸勉光武帝壯大勢力,自立門戶;再后來,耿弇跟隨光武帝屢建功勛,“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嘗挫折”(《后漢書 · 耿弇列傳》)。耿弇之所以能如此,當時的那份真心、信心,就是其思想基礎。
鼓旗相當(旗鼓相當)
1.出處:《后漢書·隗囂公孫述列傳》。
2.原文:帝報以手寫曰:“慕樂德義,思相結納。……今關東寇賊,往往屯聚,志務廣遠,多所不暇,未能觀兵成都,與子陽角力。如令子陽到漢中、三輔,愿因將軍兵馬,鼓旗相當。倘肯如言,蒙天之福,即智士計功割地之秋也。”
3.譯文:光武帝親自回信給隗囂說:“我仰慕你的品德和道義,很想結交你這個朋友。……現在關東地區的賊寇,經常聚集在一起,而且志向遠大。因此,我沒有閑暇,顧不上出兵成都,與公孫一決高下。如果公孫述的軍隊打到漢中和三輔地區,我愿意依靠你隗囂將軍的兵馬,與公孫述形成不相上下之勢。倘若你肯像我以上說的那樣做,承蒙上天的賜福,那就是(打敗公孫述而統一天下)仁人志士計算功勞、分封土地的時候到了。”
4.釋義:鼓旗:古時候作戰以鼓、旗號令進軍、退軍,后喻作戰的軍隊。比喻雙方勢均力敵,不分上下(見《六用成語詞典》)。
5.簡評:為了貫徹統一中國由近及遠的戰略方針,對盤踞在蜀地的公孫述和隴地的隗囂,光武帝采取了暫時“置之度外”的措施。而且具體到公孫述和隗囂,光武帝又采取不同的辦法。公孫述,已自己為帝,對其當然是孤立和內部瓦解的辦法;對于隗囂,因其接受了東漢政府“征西大將軍”的封號,光武帝就極力想通過說服的辦法,予以籠絡。光武帝在給隗囂的信中,不僅有對他重要性的肯定和歸依朝廷的贊揚,而且有對他明白利害關系、支持統一戰爭的渴望,甚至有“計功割地”的許諾,可謂誠實、誠懇、誠邀。只可惜隗囂認不清天下形式,盲目跟隨公孫述,以區區兩郡妄想與大漢王朝“鼓旗相當”,最后只落得人亡城破的下場。
有關成語故事4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只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里是馬,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里一只鹿,你怎么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么會長角呢?”趙高一轉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這個趙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只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只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后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說明書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后,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指著鹿,說是馬。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有關成語故事5
抱柱之信
【釋義】
用以表示堅守信約。
【故事】
有一個男子與女友相約在橋下見面,男子等了許久不見女友。后來橋下漲水,男子抱住橋柱(橋墩)不離橋下,結果被淹死了。后人以為男子的愚昧雖可悲,而信守承諾卻可頌。故事流傳至今。
【出處】
《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記蘇秦列傳》:“信如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唐李白《長干行》詩:“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
有關成語故事6
三國時期,劉備占據蜀地,建立蜀國。他死后,兒子劉禪繼位,又稱"劉阿斗"。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并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有關成語故事7
選自《淮南鴻烈集解》。《淮南鴻烈》西漢淮南王劉安 等人所著。文本中的一個典故,后衍生為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東漢班固的《通幽賦》,有一句“北叟頗知其倚伏”的話,即提示了它的寓意。靠近邊塞的地方,住著一位老翁。老翁精通術數,善于算卜過去未來。有一次,老翁家的一匹馬,無緣無故(大概是雌馬發情罷)掙脫羈絆,跑入胡人居住的地方去了。鄰居都來安慰他,他心中有數,平靜地說:“這件事難道不是福嗎?” 幾個月后,那匹丟失的馬突然又跑回家來了,還領著一匹胡人的駿馬一起回來。鄰居們得知,都前來向他家表示祝賀。老翁無動于衷,坦然道:“這樣的事,難道不是禍嗎?”老翁家畜養了許多良馬,他的兒子生性好武,喜歡騎術。有一天,他兒子騎著烈馬到野外練習騎射,烈馬脫韁,把他兒子重重地甩了個仰面朝天,摔斷了大腿,成了終身殘疾。鄰居們聽說后,紛紛前來慰問。老翁不動聲色,淡然道:“這件事難道不是福嗎?”又過了一年,胡人侵犯邊境,大舉入塞。四鄉八鄰的精壯男子都被征召入伍,拿起武器去參戰,死傷不可勝計。靠近邊塞的居民,十室九空,在戰爭中喪生。惟獨老翁的兒子因跛腳殘疾,沒有去打仗。因而父子得以保全性命,安度殘年余生。所以福可以轉化為禍,禍也可變化成福。這種變化深不可測,誰也難以預料。
宋魏泰《東軒筆錄失馬斷蛇》:“曾布為三司使,論市易被黜,魯公有柬別之,曰:‘塞翁失馬,今未足悲,楚相斷蛇,后必有福。’”陸游《長安道》詩:“士師分鹿真是夢,塞翁失馬猶為福。”后又發展成為“塞翁失馬,安知非福”,”塞翁得馬,焉知非禍,”頻頻出現于文學作品或日常口語中,或用來說明世事變幻無常,或比喻因禍可以得福,壞事可以變為好事。一切事物都在不斷發展變化,好事與壞事,這矛盾的對立雙方,無不在一定的條件下,向各自的相反方向轉化。
有關成語故事8
這個成語出自唐代偉大的詩人杜甫的一首題為《可嘆》的七言古詩。
這首詩,是為當時的另一位詩人王季友寫的。王季友,好學,家貧,人窮志不窮,作風很正派。可是他妻子卻嫌棄他,終于和他離了婚。有些人不了解內情,紛紛議論,把王季友丑化了。杜甫的這首《可嘆》詩,就是針對那些不公正的議論而發的。它不嘆王季友好夫沒好妻,也不嘆他好人沒好運,嘆的是:這樣一個作風正派的人物,忽然被說成那樣的低劣,可嘆!
《可嘆》詩一開頭,作者就這樣表示感慨:
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須變幻為蒼狗;
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
詩用興比起句,說:天上的浮云分明象件淸白干凈的衣服,一會兒卻變成一只灰毛狗的樣子了;從古到今都是這樣,人生道路上形形色色的事兒哪樣沒有呢!……(斯須, 頃刻之間的意思;蒼狗,毛色青灰的狗。)
后人就借“白云蒼狗”來比喻世事變幻無常。
有關成語故事9
Top1:才高八斗
南朝謝靈運,是一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家。他聰明好學,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他出身于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他身為公侯,卻并無實權,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嘆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不管,卻去游山玩水。后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當地太守派人勸他節制一些,卻被他怒斥了一頓。可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一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后,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贊為“兩寶”。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Top2:不學無術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托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四十多年,為西漢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勛。
劉詢繼承皇位以后,立許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后,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下毒害死了許后。毒計敗露,女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霍光非常驚懼,指責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發此案,宣帝派人去調查處理。霍光的妻子聽說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無術,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關乎大局的道理。成語“不學無術”,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Top3: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后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Top4:不可多得
東漢末年,有個名士禰衡,才華出眾。當時,太中大夫孔融對他特別賞識,把他推薦給漢獻帝。他寫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寶。若衡等輩,不可多得。”
漢獻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薦表交給曹操。曹操愛才,就召見禰衡。哪知禰衡蔑視曹操,對他很不禮貌。曹操就派禰衡當鼓吏,在大宴賓客時,命他擊鼓助興。誰知禰衡一邊擊鼓,一邊大罵曹操,使曹操十分難堪。曹操派禰衡去荊州勸降劉表,想借劉表之手殺他。想不到劉表把禰衡當作上賓,每次議事或發布文告,都得由禰衡表態。后來禰衡又對劉表不恭。劉表就派他到部將黃祖那里當書記。禰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來,終于被黃祖所殺。
Top5:按圖索驥
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為相馬很容易,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一無所獲。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征去找,最后發現有一只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征,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親一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接著感嘆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Top6: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后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Top7:狼狽不堪
晉朝時,武陵人李密品德、文才都很好,在當時頗享盛名。晉朝皇帝司馬炎看重他的品德和才能,便想召他做官,但幾次都被拒絕了。原來,李密很小就沒有了父親,4歲時母親被迫改嫁,他從小跟自己的祖母劉氏生活。李密在祖母的照料下長大,也是祖母供他讀書的。因此,李密與祖母感情非常深厚,他不忍心丟下年老的祖母不服侍而去做官。最后,李密給司馬炎寫了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態度。信中說:“我出生6個月時便沒有父親,4歲時母親被舅舅逼著改嫁,祖母劉氏看我可憐,便撫養我長大。我家中沒有兄弟,祖母也沒有其他人可以照顧她。祖母一人歷盡艱辛把我養大,如今她年老了,只有我一人可以服侍她度過殘年。可是我不出去做官,又違背了您的旨意,我現在的處境真是進退兩難呀!”
Top8:見兔顧犬
戰國時楚襄王荒淫無度,執迷不悟,將勸諫的大臣莊辛趕出楚國。五個月后秦國趁機征伐,很快占領楚都郢。楚襄王后悔不已,派人到趙國請回莊辛,莊辛說:“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則補牢,未為遲也。”鼓勵楚襄王勵精圖治、重整旗鼓。
Top9:牛衣對泣
典出《漢書·王章傳》,說的是西漢時的王章家里非常貧窮,年輕時在京城長安求學,與妻子住在一起,過著艱難困苦的生活。有一次,他生病,沒有被子,只好蓋用亂麻和草編織的像蓑衣一類的東西。這是當時給牛御寒用的,人們稱它為“牛衣”。王章蜷縮在牛衣里,冷得渾身發抖。王章以為自己快死了,哭泣著對妻子說:“我的病很重,連蓋的被子都沒有。看來我就要死去,我們就此訣別吧!”妻子聽了怒氣沖沖地斥責他說:“仲卿!你倒是說說,京師朝廷中的那班貴人,他們的學問誰及得上你?現在你貧病交迫,不自己發奮,振作精神,卻反而哭泣,多沒出息呀!”王章聽了這席話,不禁暗自慚愧。病愈后,他發奮讀書,終于成了有用之才。
Top10: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于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后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有關成語故事10
立木為信
【故事】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于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于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于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出處】
出自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里的商鞅變法“立木為信”: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有關成語故事11
韋編三絕
孔子為讀《易》而翻斷了多次牛皮帶子的簡,關于讀書的成語故事。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囊螢映雪
孫康,晉京兆人,性敏好學,家貧無油,于冬月嘗映雪讀書。”是說:晉朝人孫康家里窮,無油點燈,曾經在下雪天的夜晚用雪光照著讀書。
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后,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鑿壁借光
西漢時有一位著名的經學家名叫匡衡,關于他鑿壁偷光讀書的故事,至今仍被人們傳為佳話。
史書記載,匡衡自小家境貧寒。白天,他靠砍柴割草,換點糧食度日;晚上,他想讀書,可是沒有錢買油燈。他看到鄰居家燈火明亮,就在墻上動手鑿個洞,引一點微弱的亮光。每天晚上,他就靠這點兒亮光如饑似渴、專心致志地讀起來……后來,為了能讀到更多的書,他甚至愿意給一位家中藏書豐富的人做奴仆而不計報酬,目的只有一個——希望讀到更多的書。
洛陽紙貴
晉代文學家左思,小時候是個非常頑皮、不愛讀書的孩子。父親頻繁為這事發脾氣,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氣得很,不肯好好學習。
有一天,左思的父親與朋友們聊天,朋友們羨慕他有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左思的父親嘆口氣說:“快別提他了,小兒左思的學習,還不如我小時候,看來沒有多大的出息了。”說著,臉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聽到了,他非常難過,覺得自己不好好念書確實很沒出息。于是,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刻苦學習。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左思漸漸長大了,由于他堅持不懈地發奮讀書,終于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人,文章也寫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時間寫成了《齊都賦》,顯示出他在文學方面的才華,為他成為杰出的文學家奠定了基礎。這以后他又計劃以三國時魏、蜀、吳首都的風土、人情、物產為內容,撰寫《三都賦》。為了在內容、結構、語言諸方面都達到一定水平,他潛心研究,精心撰寫,廢寢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學巨著《三都賦》終于寫成了。
《三都賦》受到諒也評,人們把它和漢代文學杰作《兩都賦》相比。由于當時還沒有發明印刷術,喜愛《三都賦》的人只能爭相抄閱,因為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一時間全城紙價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杰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手不釋卷
三國時,呂蒙是吳國的大將。
一次,他點兵3萬,用船80余只襲擊荊州。水手一律身著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艙里。黑夜,船到當陽江邊,烽火臺的漢兵厲聲盤問。吳軍詐稱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風,漢兵信以為真。約至二更,船上吳軍突然襲擊,占據了烽火臺。隨后,呂蒙帶兵長驅直入,輕取荊州。
呂蒙作戰勇猛,平時卻不肯讀書。孫權勸道:“你讀點歷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孫權道:“漢先武帝從前行伍出身,卻‘手不釋卷’。”從此,呂蒙勤勉自學,受益匪淺。
有關成語故事12
雞犬升天
通常是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是晉朝葛洪《神仙傳》中記述的一則故事。
漢朝淮南王劉安愛好尋求仙方神術,有個名叫八公的仙翁,傳授給他煉制仙丹的辦法。劉安煉成吃下以后,就在大白天升天而去。他臨去時,將剩余的仙藥放在庭院中,雞和狗也吃了,都升上了天,所以雞在天上鳴,狗在云中叫。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比喻一個人做了宙官,和他有關系的人都跟著得勢;而那些依附權勢而長官發財的人,也被譏為“淮南雞犬”。
有關成語故事13
猴是十二生肖之一,你知道與猴子有關的成語故事有哪些嗎?
沐猴而冠
項羽據關中后,當時有人勸項羽仍在咸陽建都,因為“這里關中地區,有險可守,而且土地肥沃,在此建都,可以奠定霸業。”項羽看看秦宮都已燒毀,殘破不堪,同時又懷念故鄉,一心想回東方,便說:“人富貴了,應歸故鄉,富貴不歸故鄉,好比錦衣夜行,誰看得見?”。勸說者說:“都說楚人是戴著帽子的猴子,愚笨不堪,現在想來果然如此。” 項羽聽說了,烹殺了那個游說的人。
后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或是譏嘲為人愚魯無知空有表面。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
朝三暮四
宋國有一個養猴的老人,喜歡猴子,把它們成群養著,他可以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可以理解老人的心意。養猴的老人寧可減少他與家人的食物也要滿足猴子的需求。不久,他家里的糧食缺乏了,他將限定猴子的食物的數量。但又怕猴子不順從自己,就先欺騙猴子說:“給你們橡實,早上三顆然后晚上四顆,夠嗎?”猴子們都站了起來并且十分惱怒。他又說:“給你們橡實,早上四個,晚上三個夠了吧?”猴子都非常高興然后一個個都趴在地上。
原來比喻用詐術欺騙人,后來用以比喻常常變卦,反復無常,變化多端,捉摸不定。
殺雞儆猴
有個耍猴戲的,新買了一只受過訓練的猴子。這猴子可機靈了,他一聽到鼓聲就會跳舞,一聽到鑼聲就會翻斤斗,可是就不聽新主人的指揮。耍猴戲的使勁打鼓,使勁敲鑼,猴子眨眨眼睛,一動也不動,只做沒聽見。耍猴戲的想了個法子,他抓了一只公雞來,對著公雞又打鼓,又敲鑼。公雞怎么會演戲呢,它聽到鼓聲鑼聲早嚇呆了,蹲在地上動也不敢動。耍猴戲的拿起一把刀,一刀把公雞宰了。這一下可把猴子嚇壞了。耍猴戲的一打鼓,它就連忙跳舞,一敲鑼,他就連忙翻斤斗,一點兒也不敢含糊。“殺雞嚇猴”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懲罰一個不相干的人,來威脅另一個人,可以說是“殺雞儆猴”。
后比喻用懲罰一個人的辦法來警告別的人。
尖嘴猴腮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第三回寫道:“象你這尖嘴猴腮,也該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鵝屁吃。”形容人相貌丑陋粗俗。通常用作貶義詞。
猿猴取月
傳說古代波羅奈城有五百獼猴,有一天五百獼猴游行林中,見樹下井中有月亮的倒影,獼猴王就對所有的獼猴說:“今天月亮掉到井里,我們大家得想辦法撈出來掛到天上去。”于是這些猴子就在樹一只接一只地往井中延伸,結果樹枝斷,全部落井。
比喻愚昧無知。也比喻白費力氣。
猴年馬月
根據干支歷法,猴年12年一個輪回,馬月也是12個月一個輪回,“猴年馬月”的周期是12年。指某些事情的前景尚未可知,也指事情未來的結果無法預料,泛指未來的歲月。
棘刺母猴
燕王到處張貼榜文,征求身懷絕技的能工巧匠。有個衛國人來應征,自稱能在荊棘的尖刺上雕刻出活靈活現的猴子。燕王聽說他有這樣超群的技藝,高興極了,立刻給他極其豐厚的待遇,供養在身邊。過了幾天,燕王想看看這位巧匠雕刻的藝術珍品。那個衛國人說:“國君要是想看的話,必須依我兩個條件:一,半年之內不入后宮與后妃歡聚;二,不喝酒,不吃肉。然后選一個雨睛日出的天氣,在半明半暗的光線中,才能看到我在棘刺尖兒上雕刻的猴子。”燕王一聽這些條件,沒法照辦,只能繼續用錦衣玉食把這個衛國人供養在內宮,卻始終沒有機會欣賞到他刻制的珍品。
在棘刺尖端雕刻的獼猴。形容欺騙的勾當或艱難的事業。
猴子搏矢
吳王乘船到長江沿岸的一座猴山游玩,很多猴子見人來了就害怕地逃跑,惟獨一只猴子從容不迫地跳來跳去,在吳王面前表現它的靈巧,吳王拿起弓箭射它,它靈巧接住了箭。吳王命令助手們齊射,那只想表現的猴子最終給射殺了。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就是愛出風頭,賣弄自己,生怕別人不了解自己的特長,殊不知這樣很不好,就像猴子搏矢,容易把自己給賣弄沒了。
有關成語故事14
很久很久以前,在邊塞的一個小村莊里,住著一戶人家。他們有一匹良種馬。這是一匹公馬,并且馬的性格溫和,從來都不和其他的馬打鬧。有那么一天,正當人們在田間耕作的時候,只聽見山坡的另一邊傳來一聲馬的嘶鳴,聽起來是一匹母馬的叫聲。于是,正在田間耕作的這匹公馬,掙脫了鎖鏈,向著母馬嘶鳴的方向奔去,一會兒就消失了蹤影。剛剛反應過來的人們,試圖朝著馬跑的方向去追尋,但是無奈,兩匹馬都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事情很快在村子里面傳開了,大家都對丟失了馬的這家人很是同情,更覺得他們好可憐,沒有了耕地干農活的幫手。唯獨只有一個住在村子邊上的瞎眼老婆婆,并不認為這是一件壞事。村里的人,都議論紛紛,大家對瞎眼老婆婆的說法很不以為然。
出人意料的是,三個月后的一天,這匹跑了的公馬,帶著一匹外國母馬回來了,這匹母馬已經懷孕了。這戶人家欣喜萬分,村里的其他人也替他們感到高興。唯獨那位瞎眼老婆婆,并不高興,還說這可能是件壞事。不過,村里有一些人開始相信老婆婆的話了。
一年之后,母馬到了要生產的日子了,大家都很期待。不料,可能因為小馬的身軀太大了,母馬艱難的生下了小馬后,因失血過多而死。公馬非常悲傷,大病了一場。病好之后,身體大不如從前,干活也沒力氣。并且,因為母馬是因為生產小馬而死,公馬非常痛恨小馬,經常折磨小馬,不讓小馬吃飽。不出幾個月,公馬也郁郁而死。大家都很悲傷,紛紛去安慰這戶人家。唯獨瞎眼老婆婆并沒有難過,還說,這未必是件壞事。
這戶人家失去兩匹馬后,對僅存的小馬愛護備至,小馬在主人的悉心照料下,長得非常健康。漸漸的,大家發現,原來不起眼的小馬長成了一匹非常稀有的汗血寶馬。恰逢此時,周天子正御駕親征,在邊塞攻打胡人。途徑這個村子的時候,發現了這匹寶馬。立刻花萬金買下了這匹汗血寶馬。這匹汗血寶馬在戰場上屢立戰功。這戶人家不僅得到了花不完的金銀財寶。還被封官加爵,代代富貴。
事后,大家都很好奇,瞎眼老婆婆是怎么料事如神的。瞎眼老婆婆慢悠悠地說了一句話:“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足,深不可測也。”
是啊,好事與壞事之間,又何嘗是不能轉換的呢?
有關成語故事15
【窮兵黷武成語故事】
東吳后期的名將陸抗,二十歲時就被任命為建武校尉;帶領他父親陸遜留下的部眾五千人。
公元264年,孫皓當了東吳的國君,三十八歲的陸抗擔任鎮軍大將軍。當時,東吳的朝政非常腐 敗。孫皓荒淫暴虐,宮女有好幾千人,還向民間掠奪;又用剝面皮、鑿眼睛籌酷刑任意殺人。陸抗對孫皓的所作所為非常不滿,多次上疏,勸諫他對外加強防守,對內改善政治,以增強國力。他曾在奏疏中一次陳述當前應做的事達十六件之多。但是,孫皓對他的建議置之不理。公元272年,鎮守西陵的吳將步闡投降晉朝。陸抗得知后、立即率軍征討步闡。他知道晉軍一定會來接應步闡,
【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神話成語故事歷史成語故事06-07
成語故事07-23
經典成語故事11-03
成語故事11-06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06-07
經典成語故事06-07
成語故事精選09-01
成語故事精選10-11
經典的成語故事06-07
成語故事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