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旅游導游詞

時間:2024-10-23 14:25:16 曉麗 導游詞 我要投稿

甘肅旅游導游詞(通用20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導游,編寫導游詞是必不可少的,一篇完整的導游詞,其結構一般包括習慣用語、概括介紹、重點講解三個部分。那么問題來了,導游詞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甘肅旅游導游詞,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甘肅旅游導游詞(通用20篇)

  甘肅旅游導游詞 1

  歡迎大家來到甘肅省敦煌市,我是你們的導語小米,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鳴沙山和月牙泉風景名勝區。

  鳴沙山和月牙泉風景名勝區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敦煌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名城重鎮。在漫長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長河中,這里曾經是中西文化名流薈萃之地。由于彼此之間的取精用宏,相互交融,創造了世界矚目的"敦煌文化",為人類留下了眾多的文化瑰寶。

  它不僅有舉世聞名的文物寶庫——莫高窟,還有"大漠孤煙、邊墻障,古道駝鈴,清泉綠洲"等多姿多采的'自然風貌和人文景觀。其中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名勝區,就是敦煌諸多自然景觀中的姣姣者。古往今來以"沙漠奇觀"著稱于世,被譽為"塞外風光之一絕"。

  它和鳴沙山東的莫高窟藝術景觀、融為一體是敦煌城南一脈相連的"三大奇跡"。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人民向往的旅游勝地。鳴沙山位距城南五公里,因沙動成響而得名。山為流沙積成,沙分紅、黃、綠、白、黑五色。漢代稱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晉代始稱鳴沙山。其山東西綿亙40余公里,南北寬約20余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沙壟相銜,盤桓回環。沙隨足落,經宿復初,此種景觀實屬世界所罕風。

  月牙泉處于鳴沙山環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古稱沙井,又名藥泉,一度訛傳渥洼池,清代正名月牙泉。面積13.2畝,平均水深4.2米。水質甘冽,澄清如鏡。流沙與泉水之間僅數十米。但雖遇烈風而泉不被流沙所掩沒,地處戈壁而泉水不濁不涸。這種沙泉共生,泉沙共存的獨特地貌,確為"天下奇觀"。

  鳴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對孿生姐妹,"山以靈而故鳴,水以神而益秀"。游人無論從山頂鳥瞰,還是泉邊暢游,都會騁懷神往。確有"鳴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近年隨著旅游事業的蓬勃發展,當地政府地對風景區采取了各種建設和保護措施,

  使其面貌大為改觀,同時還開展了沙療、涌滑沙、滑翔跳傘,騎駝遨游等沙漠娛樂項目,使游人趣味盎然,絡繹不絕。

  甘肅旅游導游詞 2

  其實原來我對甘肅的了解并不深入,是那次去出差,覺得可以有必要了解一下那里的民俗風情,有沒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我一直都喜歡自由的天空,不喜歡被束縛,所以,每次出差都會在網上翻閱一下資料,去甘肅,我依稀清楚的記得那里的人們,那里的民俗風情,那里的天空蔚藍,那里的人們純真質樸,很熱情,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去那里的,我把甘肅的民俗風情發一下,如果有需要的可以借鑒!

  甘肅,古屬雍州,地處黃河上游,在東經92.13`~108.42`,北緯32.12`~42.57`之間。它東接陜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內蒙、寧夏,是古絲綢之路的鎖匙之地和黃金路段。

  它象一塊瑰麗的寶玉,鑲嵌在中國中部的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上,東西蜿蜒1600多公里,南北地跨10個緯度,縱橫45.37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4.72%。轄蘭州市、天水市、白銀市、金昌市、嘉峪關市、慶陽地區、平涼地區、隴南地區、定西地區、武威地區、張掖地區、酒泉地區、臨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等14個地、州、市,86個縣、自治縣、市區。包含漢、回、藏、東鄉、裕固、蒙古、哈薩克、保安、撒拉、滿、土、維吾爾等12個主要民族。其中,東鄉、裕固、保安族是甘肅獨有的三個少數民族。

  甘肅,是取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于西夏曾置甘肅軍司,元代設甘肅省,簡稱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隴山(六盤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設置過隴右道,故又簡稱為隴。

  甘肅,歷史悠久,民俗活動和名勝古跡不勝枚舉,擁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古城3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33個、動植物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區26個。相傳三皇之首的'伏羲氏便誕生在這里。遠自上古,黃河兩岸的農業文明已經萌芽。璀璨的古代文化與現代風采展現在唐詩、宋詞、元曲之中;展現在古老的洞窟內、絢爛的壁畫上;展現在“花兒”的歌聲里、香浪節的笑語中;展現在無邊無際的雪山草原深處。行走在甘肅大地上,到處都有民俗風情、動人傳說和名勝古跡。

  甘肅東南部的天水市和隴南地區,是歷史悠久、山川錦繡、物產豐富、氣候宜人、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稱。境內除有舉世聞名的麥積山石窟和秦安大地灣古文化遺址外,伏羲文化、秦文化、三國文化在天水的遺風民俗也十分豐富。每年農歷正月十六日的伏羲廟會和農歷五月十三日的伏羲文化節,將天水民俗活動推向高潮。唐玄奘在天水的傳說,使佛公山喬、萬紫山、滲金寺等地,成為主要民俗景點。三國的古戰場街亭、祁山堡、木門道、諸葛軍壘、陰平古道、姜維墓祠等遺跡,不僅能使您重溫三國歷史,而且至今流傳的孔明帽房屋、正月十五點燈盞等民俗,使人深感三國遺風的濃郁。

  和天水、隴南相臨的甘南、臨夏兩自治州,是藏、回、東鄉、保安、撒拉等少數民族的集聚地,有獨具一格的民情和風俗。境內的拉卜楞寺,作為黃教三大寺,不但有著精美絕倫的建筑,而且每年7次規模較大的法會和眾多的節慶,使拉卜楞寺的宗教民俗活動空前豐富多采,古樸典雅的臨夏清真寺,是穆斯林民眾們的聚禮之地,這里的宗教民俗活動,獨特隆重,令人嘆為觀止。規模宏大的蓮花山和松鳴巖花兒會,不但是臨夏民俗風情的充分展現,而且在世界民俗風情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更有那甘南藏區的浪山節、采花節;臨夏東鄉一族、保安族的婚禮、飲食等習俗,使甘南和臨夏成為甘肅民俗的黃金地域。

  甘肅東部的慶陽、平涼地區,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地區。這里除有眾多中國革命遺跡外,更有軒轅“黃帝得道于廣成子”的道家圣地崆峒山、西王母設宴招待周穆王的王母宮山,而公劉廟、菩薩山等廟會,都成為民俗文化主要場所。特別是嗩吶、剪紙、社火、戲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定西地區和白銀市,雖乾旱少雨,植被較差,但也不乏引人入勝的民俗風情。隴西是天下李姓的祖地,是海內外李氏尋根問祖之地;岷縣是當歸主要產地,由此而形成的生活、禮儀、節慶等民俗,在海內外都有一定影響。會寧縣的會師樓則標志著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結束。

  河西走廊是甘肅著名糧倉,更是昔日鐵馬金戈的古戰場河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聞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肅南裕固一族風情、肅北蒙古族風情、阿克塞風俗、天祝藏區風情、雷臺奇觀、古酒泉傳奇、嘉峪關傳說、玉門關和古陽關遺址、橋灣人皮鼓、民間筵悅、民勤駱駝隊等奇風異俗在這里熠熠生輝。

  省會蘭州市,不但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現代化的工業城市。這里民俗風情更是多彩多姿,連城魯土司衙門、黃河古渡和鐵橋、五泉山廟會、安寧堡桃花會、皋蘭鬧元宵與打春牛、水車與皮筏、太平鼓和太平歌以及雕刻葫蘆、黃河石、水煙、白蘭瓜等,讓人流連往返。

  很多地方,它不出名,可是當你去了卻發現它出奇的美,讓你感受那里是那么獨特,走近甘肅你會發現,其實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只是我們都不曾用心去體會,包括那里的民俗風情,包括那里的人,問題能讓我再次回味!

  甘肅旅游導游詞 3

  榆林窟,俗稱萬佛峽,位于安西縣城西南75公里的榆林河(亦名踏實河)畔,現存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洞窟42個,分布在榆林河東、西兩岸的懸崖峭壁上,東崖31個、西崖11個、壁畫4200平方米,彩塑259身。由于自然和人為的原因,榆林窟的彩塑原作已所剩無幾,現存彩塑多為后代重修或重塑。

  作為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其內容、藝術風格以及彩塑、壁畫的制作等方面,都與莫高窟有著密切的聯系或相同之處,但在許多方面又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并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F存最早的洞窟,建于初唐的17、28、39窟,雖然都是中心柱窟,但與莫高窟北魏時期盛行的中心塔柱窟有著明顯的不同。

  唐前期第6窟23米高的`大佛窟的型制與莫高窟的大佛窟也不盡相同,顯示了榆林窟初創時期的個性特征。唐中期的第25窟是一個顯密結合的大乘凈土窟、壁畫保存得非常完好,技藝精湛、藝術手法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莫高窟此時期洞窟中尚無可以與之相比的作品。榆林窟西夏、元時期的洞窟尤為精彩。西夏第3窟的千手千眼觀音手中所持物件多達140件,其中有冶鐵、釀酒、鏟、鋸、雙尾船等,還首次出現了拉弦樂器的鼻祖胡琴。文殊、普賢經變中的山水畫一改以往背境裝飾的陪襯作用而具有了明顯的獨立性、畫面所氣勢磅礴、意境深遠,是十分罕見的古代山水壁畫精品。西夏第2窟的水月觀音線描精致、設色富麗、意境高雅,令人賞心悅目、遐思神往。

  元代第4窟藏密曼荼羅和多種度母、觀音、文殊、普賢均以外來技法繪制、造型嚴謹,準確,色彩對比強烈、氣氛神秘。特別是榆林窟和所屬的東千佛明顯繪制的6幅玄奘取經圖,十分珍貴。除此之外,榆林窟西夏、元時期的供養人畫像和裝飾圖案也有十分明顯的民族特征。裝飾圖案除流行的花草、鳥獸、幾何型外,還有以"天""王"等字變化成的圖案,極富創意。

  總之,榆林窟具有自身獨特的藝術體系。特別是五代以后,莫高窟藝術呈顯出明顯的衰落趨勢,而榆林窟無論從內容、繪畫風格,還是藝術水準方面,都顯示出其時代特征和獨到的藝術魅力,從而更加充實了這座寶庫的內涵。

  1961年,榆林窟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劃歸敦煌文物研究所管轄。

  甘肅旅游導游詞 4

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

  很高興能與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們相聚在麥積山。我是本次旅行的導游小潘,希望我們一行游覽快樂。

  麥積山地處甘肅天水東南約50公里處,是我國秦嶺山脈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景區總面積215平方公里,包括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四大景區和街亭古鎮。麥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在懸崖峭壁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難度之大,智慧之高,這在我國的石窟中是非常罕見的。下面,我們就去看一看吧。

  進了景區,大家現在看麥積山像什么呢?對,像一個麥垛。麥積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高80米,這里薈萃著后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的塑像7200余尊,壁畫1300多平方米,分布在194個洞窟里,與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崗石窟、洛陽龍門石窟被譽為我國四大石窟。如果就藝術特色來分,敦煌側重于絢麗的壁畫,云崗、龍門著名于壯麗的石刻,而麥積山則以精美的塑像聞名于世。正如我國雕塑家劉開渠所贊美的.:麥積山是“我國歷代的一個大雕塑館。”

  大家步入棧道一定注意安全,不要擁擠,F在大家看到的是憑崖而鑿的一組雕刻造像。中間一座佛,高達15米,左右兩尊菩薩侍立,喜笑顏開,迎送來往游客。這也是麥積山最大的佛像,F在大家看到的是最壯麗的4號窟上七佛閣。7間佛龕里有42尊菩薩塑像,神態莊嚴可親,華美而不俗。

  現在大家來到西崖石窟,這里以133號和127號石窟為最大。133號碑洞,是麥積山最特殊的一個洞窟。洞中不僅有許多泥塑作品,而且有18塊石碑,有幾塊碑面密列賢動千佛小佛像,因此又稱“萬佛堂”。其中10號、11號、16號為眾碑之精華。127號窟更為精彩,這座雕像,不要說在麥積山,就是在世界佛教藝術中,都是稀有珍品。

  麥積山的主景區我們先觀賞到這里,再次感謝大家對小潘工作的支持!歡迎大家再次光臨甘肅、光臨麥積山!

  謝謝大家!

  甘肅旅游導游詞 5

  蘭州城隍廟位于張掖路步行街,創建于北宋,系祭祀漢大將軍紀信為城隍而建,F存的古建筑為明清建筑,是一座四進式宮殿式木結構園林古建筑群。

  廟宇大門3間,為忠烈侯坊,二門為硬山頂式環廊戲樓,北有卷棚歇山頂式享殿,后為重檐歇山頂式正殿,左右有廂房、鐘鼓樓等;乩认略斜诋,現已不存,F有建筑按中軸線依次為牌坊、享殿、正殿、寢官、客堂,牌樓由節園顏妃墓前的貞列遺旰牌坊改建而成,院內石獅一對,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

  城隍廟現為蘭州市第一工人俱樂部,形成集古玩、字畫、文房四寶、玉器、瓷器、銅器、刻葫蘆、雕硯臺、繡品、文化禮品、黃河奇石、古舊書籍、錢幣、郵票等具有地方特色蘭州最大的文化古玩市場,有近300商戶常年在此經營。每年春節傳統文化廟會為蘭州市民提供了一道豐富的.文化大餐,聽秦腔、看展覽、猜謎語、耍獅子,各種民間手工藝、地方小吃云集此地。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固定場所。

  甘肅旅游導游詞 6

  出橋灣古城,轉向東南行至嘉峪關市途中,在安西境內彭家橋和玉門鎮一帶,少許參天的楊柳即為左公楊柳,屹立道旁,前人精心保護而能福蔭后世,令人多少有點欣慰。左宗棠開發西北,功烈長存。

  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湖南湘陰人,是清代晚期著名的儒將。左公從小生活在湘江之濱,對綠樹有著特殊的偏愛。他率領的湘兵來到西北大漠,深感氣候干燥,寥無生氣,而又水土不服,左公遂命令筑路軍隊,在大道沿途、宜林地帶和近城道旁遍栽楊樹、柳樹和沙棗樹,名曰道柳。其用意在于,一是鞏固路基,二是防風固沙,三是限戎馬之足,四是利行人遮涼,凡他所到之處,都要動員軍民植樹造林,并且制定保護樹林的措施,嚴加執行。據左公自己記載,光是從陜甘交界的長武縣境起到甘肅會寧止,種活的樹就達26.4萬株。自古河西種樹最為難事,可是在左公倡導督促下,涇州以西,竟然形成道柳連綿數千里綠如帷幄的塞外奇觀。

  左公開發西北的`功績不僅于此。他來到地荒人稀,民生凋弊的西北大漠,為解決軍需給養而效漢趙充國之法,開渠鑿井屯墾農田,振興農牧蠶桑,僅新疆境內就種桑樹80.6萬株。自涇州至敦煌,教民試種水稻;鋪砂保墑,廣植棉花,以釜底抽薪之策禁絕西土,禁煙成效顯著。他創辦了甘肅制造局和甘肅織呢總局,開創了西北最早的現代工業,并教民紡紗織布。左公還積極興辦文教事業,興辦了蘭山書院,又命地方一律興辦義學,對提高當時西北人的文化素質起到了積極作用。

  甘肅旅游導游詞 7

  黃河石林生成于距今四百萬年前的第三紀末和第四紀初的地質時代。由于燕山運動、地殼上升、河床下切、加之風化、雨蝕、重力坍塌形成了以黃褐色河湖相砂礫巖為主的石林地貌奇觀。景區內陡崖凌空,造型千姿百態,峰回路轉,景象步移萬千。石柱、石筍一般在80--200米之間。專家考察評估認定:黃河石林堪稱中華自然奇觀,極具旅游開發價值。

  石林景區有八個溝之多,是在地殼強烈的抬升之下,黃河河谷形成深切峽谷,使溝谷不斷變寬,局部輕弱層在水及重力作用下迅速下切,沿溝谷兩側形成大量的石峰.石柱,同時又受到風蝕作用的改造,在崖壁上形成了許多如窗欞的.構造,在水蝕.風蝕的強烈作用下形成了現在獨特的景觀。已開發的飲馬溝大峽谷內有雄獅當關、獵鷹回首、大象吸水、千帆競發、西天取經、月下情侶、屈原問天等眾多景點,形神兼備,栩栩如生。

  黃河石林景區將黃河、石林、沙漠、戈壁、綠洲、農莊等多種資源巧妙組合在一起,山水相依,動靜結合,氣勢磅礴。該區適宜探險、獵奇、漂流、攀巖、休閑度假以及地質考察并以其雄、險、奇、古、野、幽等特點成為西部影視片、科幻片的外景拍攝基地。在此拍攝的電視連續劇《天下糧倉》、《西部熱土》、《汗血寶馬》、《驚天傳奇》、《大敦煌》等播出后,更使黃河石林名揚天下。黃河石林和壽鹿山森林公園、五佛沿寺、永泰龜城構成了景泰旅游骨架,西與天祝小三峽、北與中衛沙坡頭等旅游景區相毗鄰,形成黃金旅游線路。

  甘肅旅游導游詞 8

  首陽山位于渭源縣東南34公里的蓮峰鄉享堂溝,海拔在2186—2509米之間,因其列群山之首,陽光先照而得名。

  首陽山因商未周初孤竹國(今河北廬龍縣)君之二子伯夷、叔齊相讓嗣君,相偕至周,后聞武王伐紂,叩馬諫陰。因武王不聽,遂憤而不食周粟,西行至首陽山,采薇而食,后餓死于首陽山而成為隴右名山。秦漢在此建縣時就名首陽縣了。

  渭源首陽山最早見于莊子所言伯夷、叔齊西至岐陽,見周武王伐殷曰:吾聞古之士,遭治世還避其任,遇亂世不為茍存,今天下暗,周德衰,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不若遜之,以潔吾行二子北至于首陽之山,遂饑餓而死。又東漢—學家曹大家(即班昭)注《幽通賦》說:夷齊餓于首陽山在隴西首陽。

  渭源在秦末漢初建縣,就名首陽縣,歸隴西郡管轄,縣以山得名。直到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公元551)始改名渭源縣。據此看來,渭源首陽山得名最早,歷史悠久,為夷齊隱居采蕨直至餓死的最確首陽山。

  首陽山西北側有石門,因兩座石崖東西對峙,間開一線,形似石門而得名。石門夜月為當地一景。兩崖之間有一水庫,容量500多萬立方米,是一處理想的.水上樂園。水庫后面為長十五里的天井峽谷,這里座座陡峭的山崖相對挺立,四山合圍,藍天變成一條細線,人如處井底,其地勢恰似一大鋸解開的板縫,故此當地俗稱解板溝。天井峽山奇水美,恰似仙境,有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型27處景點。沿十五里天井畫廊,到處充滿著奇、險、壯、絕、清、秀、幽、靜、古、野之情趣。如從縣城向南行直抵天井峽,約有20多公里路程。

  甘肅旅游導游詞 9

  蘭州是黃河流域唯一黃河穿城而過的城市,市區依山傍水,山靜水動,形成了獨特的城市景觀。為了突出山水城市特色,目前正在加快實施南北兩山環境綠化和黃河風情旅游線綜合開發工程,把黃河市區段40公里兩岸道路橋梁建設、河堤修砌加固、航運河道疏浚、旅游景點開發、城市建筑風格以及綠化美化亮化融為一體,將絲綢之路文化、黃河文化和民族文化匯集其中。

  黃河不僅養育了蘭州人民,也給這里帶來豐富的特產,白蘭瓜、軟兒梨、冬果梨、桃等瓜果久負盛名,百合、黑瓜子、玫瑰、蕨菜、水煙等土特產品蜚聲中外,使蘭州成為享譽海內外的`瓜果城。

  蘭州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早在5000年前,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息。西漢設立縣治,取"金城湯池"之意而稱金城。隋初改置蘭州總管府,始稱蘭州。古絲綢之路也在這里留下了眾多名勝古跡和燦爛文化,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來觀光旅游,使蘭州成為橫跨2000公里,連接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永靖炳靈寺、夏河拉卜楞寺等著名景點的絲綢之路大旅游區的中心。

  甘肅旅游導游詞 10

  位于蘭州市黃河北岸的白塔山,以元代白塔命名。白塔山巍峨起伏,有俯首抱金城之勢。白塔最初是為了紀念一位西藏薩迦喇嘛,他在蒙古拜訪成吉思汗后在蘭州去世,F存白塔屬明代景泰時期(1450-1456),鎮守甘肅內監劉永誠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1720_),巡撫補舊加新,擴建廟址,取名“賡集”。

  白塔有七級八面,高約17米。它下面有一個圓形底座,上面有一個綠色的頂部。每面雕有佛像,檐角系有鐵鈴鐺。塔外涂白膏,如白玉。白塔山1958年改為公園,總建筑面積8000多平方米。它分為三個建筑,建在山上,紅色的柱子,參差不齊的屋檐。這些建筑由亭子和走廊連接起來,向四面八方延伸。山上有象皮鼓、銅鐘、紫荊樹,古代稱之為“山鎮三寶”,F在羊蹄甲樹已經死了。經過多年的綠化,白塔山樹高林密,曲徑通幽。公園三臺廳內獨一無二的“黃河石博物館”,石藏豐富,風格獨特。

  山腳下是中山橋,已經成為蘭州旅游的必去之地。蘭州市白塔山以東約1公里處,有元代王寶寶城遺址。相傳明初,大將徐達、盛豐奉命攻打元軍王寶寶,但長期未破。就在元宵節前夕,徐達命令軍士打一面又粗又長的'大鼓,扮成社會消防隊,混進城中,以大旗為號,終于突破了王寶寶城。為了紀念這場戰斗的勝利,這面鼓被命名為“太平鼓”,成為蘭州社火的主要表演形式。從此,王寶寶城和太平鼓變得更加出名。

  甘肅旅游導游詞 11

  蘭州。它是甘肅省的省會。

  黃河位于隆中高欄山北麓,流經市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原西南西北的交通樞紐。蘭州有許多著名的風景。其中我經常去五泉山,五泉山是以它的甘露泉、夢泉泉、月泉、墨子泉、回泉命名的。相傳霍去病西征時,因口渴找不到水喝,便用馬鞭打了五口泉。

  春天,山上開滿了春花,是人們散步的地方;夏天,樹木繁茂,有許多人在樹蔭下乘涼;秋天,樹葉像蝴蝶一樣從樹上飄落下來,為大地母親披上一件外衣,人們相遇,爬得高,看得遠。冬天,雪是白色的,孩子們堆雪人,在雪地里打雪仗...快樂的.笑聲在山中回響!另一個我喜歡的地方是黃河風情線。因為蘭州有一個標志性建筑——“黃河之母”雕像。它是用石頭雕刻的,一位慈祥的母親,懷里抱著一個淘氣的孩子。人們經常把黃河比作母親。站在雕像前可以感受到母親的偉大。還可以在風情線上看到一排排整齊的水車。遠遠地,我想看到一排排士兵站在那里守衛黃河!夜晚,黃河岸邊的音樂噴泉隨著音樂起伏,紅、綠、藍、紫光倒映在河面上,真像童話世界!

  我愛我的祖國,我美麗的故鄉——蘭州!

  甘肅旅游導游詞 12

親愛的游客們:

  大家好!

  我是敦煌莫高窟的導游。我叫尹xx。希望有我的介紹,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敦煌莫高窟,能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大石窟是龍門石窟、云岡石窟和麥積山石窟。但是這些石窟比不上敦煌莫高窟,因為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窟!它位于敦煌市東南部,離市區約25公里。山洞開在明沙山東邊的懸崖上。它是中國最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也是佛教藝術的中心。它也有悠久的歷史。建于十六國先秦時期,北朝、隋朝、唐朝、五代、西夏、元朝均有修建。

  現在,大家都跟著我去敦煌莫高窟看看吧!

  看,這是敦煌莫高窟西南的'一個山洞:西千佛洞。你能猜出這個洞穴有多長嗎?我不知道,其實這個洞有2個。5公里長!這個洞穴里有34個粘土彩塑,但莫高窟里有2415個彩塑。

  石窟大小不一。最大的洞穴有268平方米,最小的洞穴不到一英尺高。莫高窟的壁畫畫在洞穴的墻壁、頂部和壁龕上。內容非常廣泛和深刻,主要包括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古跡、經濟變遷、神怪、供養和裝飾圖案等七種題材,此外還有很多生活中的繪畫。好了,說了這么多,我們來參觀下一個景觀吧!

  大家都看到了嗎?這座建筑是一個九層的天篷,也叫“北大像”,矗立在懸崖洞穴的中間,和懸崖的頂端一樣高。其間有一尊彌勒佛坐像,高36米,由石頭和泥土制成。是樂山大佛、容縣大佛之外的第三大佛。

  好了,大家自由活動吧。活動之前,我還有一句老話:請保護環境,珍惜莫高窟的每一寸。她不僅在參觀景點,也是中國的驕傲。讓我們一起祝愿,魅力無限、生動活潑的莫高窟,永遠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留下輝煌的一頁……歡迎再次光臨。

  甘肅旅游導游詞 13

  嘉峪關文物景區本數據來源于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嘉峪關位于甘肅省嘉峪市,是長城最西側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關城附近已建成中等工業城市。城市街道干凈整潔。城市西北部是著名的嘉峪關長城,西南部是常年積雪的祁連山,城市外面是無邊無際的戈壁沙漠。嘉峪關風光壯麗,從嘉峪關到酒泉,中間只有20多公里。

  嘉峪關長城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峪關南為祁連山,雪峰綿延千里;北為龍首山、馬鬃山,與祁連山對峙,雄居河西。嘉峪關的.神氣在于一個“關”字。整個關城分為外城、甕城和內稱三層,結構巧妙,可以說固如金湯。關城外還在繼續建設新的長城,這些人工景觀比較多,讓后人無法分辨誰真誰假,不知道是福是禍。而一旁的長城博物館值得一看,里面的許多文物和介紹令人耳目一新。

  嘉峪關城保存完好,關城建筑十分雄偉。嘉峪關市區有兩條比較繁華的美食街,一條是振興市場,一條是鏡鐵市場,各種面食居多。嘉峪關旅游資源以嘉峪關城、魏晉壁畫墓、長城第一墩、懸壁長城、長城博物館、黑山巖畫等著稱。嘉峪關位于古絲綢之路中段,是明代長城的西起點。南依祁連山,北望馬鬃山,長城連接兩座山,使嘉峪關雄居東西咽喉要道,成為天下雄關。嘉峪關周邊有許多歷史遺跡和名勝。敦煌莫高窟、嘉峪關城樓、懸壁長城、七一冰川、魏晉墓等國內外都很有名。此外,當地的夜光杯、大板瓜子、駝絨等土特工藝產品使嘉峪關成為重要的旅游勝地。

  甘肅旅游導游詞 14

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你們到甘肅慶陽北石窟寺觀光旅游!我很高興能為大家提供導游服務,滿足諸位客人的需求,使北石窟寺能給大家留下美好的印象。

  慶陽北石窟寺與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一樣,屬甘肅早期的一座規模較大的石窟寺,其風格與山西云岡石窟和河南龍門石窟相近,在中國佛教石代佛教圣地,全面體現了古代隴東佛教活動的興衰與發展。也是古絲綢之路東段上的一顆藝術明珠。

  隴東,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周先祖曾在董志塬一帶開創了華夏農耕文化的先河。北石窟寺位于董志塬的西側,東北距慶陽地區行署所在地西峰市25公里。這里古屬雍州,秦屬北地郡,西漢至晉代為安定郡,北魏時歸涇州,唐代為寧州,五代、宋時屬原州彭陽縣,元代為鎮原州,明清屬鎮原縣。其地東抵陜西榆林,西通黑水,南接涇渭,北達賀蘭,自古以來,就是中原地區北達寧夏、內蒙、西抵河西的軍事重鎮和交通要沖。北魏以來,隨著佛教的興盛和開窟造像的風靡,這里又成了蕭關古道上的一大佛教勝地。據史料記載,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涇州沙門劉慧汪聚眾反,詔華州刺史奚康生討之。""康生久為,及臨州尹,多所殺戮,而乃信向佛道,數舍其居宅以立寺塔,凡歷四州皆有建置。"奚康生在涇州平定了沙門劉慧汪叛亂后,為了安定民心,鞏固北魏王朝的統治政權,于宣武帝永平二年,大耗民財,"命匠呈奇,競工開剖,積節移年,營構乃就"創建了北石窟寺和涇川的南石窟寺。無論奚康生當初開窟建寺的'動機如何,足見當時佛事活動之興盛,而隴東的勞動人民竟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聰明的才智,在粗獷的黃土高坡上為后世留下了一份極為精美的藝術瑰寶。

  北石窟寺自北魏開窟建寺后,歷經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不斷增修擴建,形成了這樣一處規模宏大的石窟群。宋、清碑文記載,古代寺院、殿宇軒昂、龕像儼然,丹素炫彩、金玉垂輝、佛光普照、僧眾云集、閣樓峻麗、蔚為壯觀。歲月悠悠,斗轉星移、清末兵燹。戰亂烽起、寺院建筑,付之一炬。僧眾遭戮,佛事廢棄。新中國成立,1959年甘肅文物工作隊在隴東進行文物普查,重新發現了北石窟寺,1963年成立文管所,對這一佛教文化古跡開始清理保護。寺院現有大小窟龕296 個,石雕造像2126尊,碑碣7通,各代游人題記150余方。其窟龕分布密集,形如蜂房,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咴耗媳遍L125米,寬40米,面積為 5000平方米?啐惙植嫉膸r石斷面南北長120米、高20米,大小相間,可分三層雕鑿,造像均為高浮雕和圓雕,形象逼真,風格各異,F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隴東著名的旅游勝地。

  165號窟是北石窟寺最大的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洞窟,位于窟區正中,是北魏永平二年奚康生主持開鑿的"七佛窟"。窟門兩側高浮雕兩尊守門天王,其事高5.8米,身著鎧甲,足蹬戰靴,怒目鎖眉,神情威嚴,大有震懾一切邪魔的氣魄。身旁橫臥兩尊雄獅,雖年久殘損,然張口舞爪,威態猶存。

  該窟好象一座高大的殿堂,空間宏大,氣勢磅礴。覆斗式頂,距地面高14米,南北寬21.7米,進深15.7米,平面為長方形,面積340多平方米?邇葨|(正壁)、北、南三壁雕七尊立佛,佛高8米,磨光高肉髻,面相方圓,細眉大眼,鼻大唇厚,體魄雄建,褒衣博帶袈裟,施無畏手印。儼然一派華夏民族偉人的形象。關于七佛圖和七佛造像題材,全國早期開鑿的其他石窟出有實例,然而完整意義上的七佛窟和七佛造像,唯北石窟寺最早最宏偉最有代表性,為以后七佛窟的興建開創了先例。《魏書·釋老志》簡述佛教經義時,曾說:"釋迦前有六佛,釋迦繼六佛而成道,處今賢劫。文言將來有

  彌勒佛,方繼釋迦而降世。"《增一阿含經》卷四云:"七佛天中天,照明于世間。"這些記載,說明七佛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佛經中的七佛,不但能"宣說法教", "照明于世間",而且可"解除"一切眾生的生死病痛之苦。北魏王朝編造七佛的種種"功德",對七佛和彌勒的宣揚是在于極力溝通人神之間的界限。北魏從太祖拓跋硅到宣武帝元屬正好七位皇帝,奚康生稟"皇帝即當今如來"之義旨,為北魏七個正式皇帝大造七佛,一則歌頌佛教歷史,加強佛教正統思想的傳播。二則討好朝廷,歌頌皇帝功德,安撫民眾,鞏固北魏統治政權。因而供俸七佛在當時隴東地區十分盛行。七佛造像成為北石窟寺的一大特色,從北魏一直延續到晚唐,題材形象十分突出。這說明北石窟寺在隴東古代是一處非常正統的佛教圣地。而當年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隴東勞動人民用自己的雙手,不惜血汗來雕鑿如此宏偉、眾多的七佛像,也寄托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種種愿望。

  甘肅旅游導游詞 15

  歡迎各位朋友們來慶陽觀光旅游。也許您見慣了南方的白墻黑瓦,北方的深宅大院,但您一定沒有見識過董志塬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民居。今天我就要帶大家參觀我們隴東黃土高原的一大奇觀——窯洞。

  隴東黃土高原是世界黃土層最深厚的地方,境內董志塬號稱“天下黃土第一塬”,所謂“塬”是黃土高原上大片的平坦土地,董志塬又是世界黃土塬之最,它的黃土層厚度達200米以上,塬面面積910平方公里,南北最長處約110公里,東西最寬處約50公里,古有“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塬邊”之贊,是中國窯洞民居最多最稠密的地區之一。

  窯洞是遠古時期黃土高原上古人類的最佳住宅,作為中國特有的民居形式至少可追溯到四千年前。它和黃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黃土直立性強,土質細膩,是修建窯洞建筑的必備條件。慶陽很多關于人文始祖的傳說都和洞有關系,人文始祖軒轅,在這里留下了軒轅洞;醫圣岐伯留下了老洞、藥王洞;據《詩經》詩經記載,周先祖10多代人在隴東黃土地上創業,開辟農耕,留下了“陶復陶穴”的史跡,所謂“陶復陶穴”就是指遍布崖面密密麻麻的窯洞。窯洞作為特殊的民居形式,從上古留傳了數千年,形成了一種極具特色的窯洞文化。隴東地區至今仍有很多人還住著窯洞。按照建筑結構的不同一般可分為靠山窯、地坑窯和箍窯三種。山區比較常見的是靠山窯,也就是在山崖的崖面上按水平方向縱深開挖窯洞。而平塬區由于沒有山崖可以依靠,只能在平地上按垂直方向挖出一個四四方方的大坑來,然后再在大坑的四壁水平開挖窯洞,地坑院在地面上除了能看見土炕土灶的煙囪,再看不見其它的建筑。是不是很獨特呢?我們今天要去參觀的就是這樣的一座地坑院。而箍窯也是平塬區的窯洞建筑,是用黃土土坯在地面上箍成窯洞,有的直接用石頭砌莊面,磚頭箍窯。

  窯洞的橫截面多為圓拱形,平面呈長方形,窯洞的內部一般會抹上一層細膩的泥土,并刷上白色涂料。窯洞一般高3—4米,寬2.5—3米,深3—10米,有的更深。俗稱“土窯崖莊,鍋頭連炕,煙囪朝上”,窯洞冬暖夏涼,四季皆宜,是黃土高原上最理想的居室。歷史上曾有窯洞住室、窯洞廟宇、窯洞機關、窯洞客店、窯洞驛站、窯洞學校、窯洞商店、窯洞倉庫等,就連皮影戲和小型文藝演出也在窯洞里舉行。百姓家家住著窯洞,男女結婚的新房布置在窯洞里,所以慶陽人就把結婚叫“入洞房”。人死了,墓葬時要先在地上挖個地穴,還要在地穴里挖個小窯洞,或用磚箍個小箍窯,然后才將棺槨安放在地下的窯洞里。隴東人一生,從生到死與窯洞結下了不解之緣。

  千百年來,隴東地區慶陽人以窯洞為居室,視窯洞為保護神。窯洞代表了富有,代表了文明!斑h來君子到此莊,莫笑土窯無廈房。雖然不是神仙洞,可愛冬暖夏又涼”。這是清代進士惠登甲贊美慶陽窯洞的一首詩。慶陽窯洞是樸實的,樸實的如同一捧黃土。它是不起眼的,如同黃土高原上隨處可見的黃土峁,它不事張揚,從不炫耀,與黃土渾然一體。它是渾厚的,背靠高山,腳踩大地,堅固牢靠。它是傳統的,數千年來,慶陽人與窯洞密不可分,生生不息;它是封閉的,秋去冬來,頑強地抵御著寒風雨雪,釋放著大地的暖氣。它是開放的,無論春夏,始終以其樸實厚道迎接著八方賓客。 20世紀60年代,有幾位日本專家來隴東黃土高原考察,被這里古老的黃土窯洞所吸引。他們不無感慨地說:“這些窯洞除了豐富的文化積淀外,還是養生保健的理想境地。因為土窯中空氣濕潤,濕度宜人,一年四季變化不大;況且空氣新鮮,無任何環境污染;更重要的'是能防御放射性元素的侵害,這真是養身長壽的絕佳之地”。

  在新時期,窯洞不但繼續發揮著民宅、住宿作用,而且在旅游、文化、娛樂、商貿等方面更顯示出它獨有的作用。慶城縣在藥王山修建岐伯祠時,一次就修建了我國扁鵲、華佗、李時珍等十大名醫祠,祠廟修成了窯洞,成為全國之最,即最大最集中的藥王洞,招來四海游客。西峰區還在小崆峒修建了窯洞民俗博物館和窯洞賓館,集民俗、古樸與現代化為一體,窯洞在文化旅游中也展現了它獨特的作用。 2002年首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上,中國民俗學會命名慶陽市為“窯洞民居之鄉”。

  有人說,到董志塬來不領略窯洞風采,就等于你沒去過董志塬。等一會我們就會到一處地坑院農家樂去做客,好客的窯洞主人,會叫巧媳婦給你搟出“白如雪、薄如紙、細如絲、長如線”的面條,加上地方特產調料菜蔬,做成的“煮在鍋里團團顫,撈在碗里蓮花轉,操在筷子條條線,吃在嘴里吸不斷”的臊子面。你一看,就饞涎欲滴了。有一外地客人吃后高興的說:“吃了十八省的飯,好不過董志塬的臊子面”。這是實話,出了這塬,就沒這飯。

  甘肅旅游導游詞 16

  從蘭州到敦煌,行走絲路是很久以來的夢想,合著幾位親密好友,開著一輛舒適的車,唱著悠遠纏綿的歌,沿著祁連山下蜿蜒的路,就這樣不停往前走。

  奔馳在蘭州到武威的高速公路上,遠處是高聳的天祝雪山,還有那飄在蔚藍天空上低矮的云,車窗外飛速而過的是一望無際光禿禿的荒漠,公路筆直的伸向前方,仿佛有種開往天邊的感覺。我的思緒早已飛到了車窗以外,渴望著穿越時空,去尋覓當年那些堅毅背影。

  那時候漢軍遠征西域,在這片戈壁荒漠前,滿面風霜的將軍可曾停下過飛馳的駿馬,默默懷念著遠方的故鄉。那時候玄奘西行取經路上,可曾沿著這么冷漠無情的道路行走,他真的相信,穿過這片仿佛無邊無際的土地,就能夠取到傳說中的真經。

  蘭州到武威并不遠,大約280公里,高速公路應該是剛修好的,路面有些地方還在完善,假期里的車有些多,一路走的.慢,不過今天的行程也不趕,我們是去拜訪有“石窟之祖”稱號的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位于武威城南50公里處的中路鄉燈山村,始創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已有1620年歷史。天梯山石窟被稱為“石窟之祖”,可并不是因為他的歷史悠久。佛教從西域傳入的時候,新疆的一些石窟開鑿都在天梯山石窟的前面,可是這些早先的石窟卻沒有對當時和后來的中原石窟產生任何的影響,直到天梯山石窟的出現。天梯山石窟的佛教造像藝術對中國以后時期的石窟造像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后來建造的龍門石窟,云岡石窟,莫高窟的佛像就和天梯山石窟屬于一脈傳承的產物,所以天梯山石窟被稱為“石窟之祖”。

  天梯山石窟歷經1620年的戰亂、自然災害,還是保存了下來,成為重要的歷史遺產?墒窃诮夥藕,1958年,為了解決缺水問題,政府開始大規模的開建水庫。由于當時對歷史遺跡重視不夠,天梯山石窟旁被規劃了黃羊河水庫。按照水庫蓄水設計,天梯山石窟將被水庫完全淹沒。有關部門于是對天梯山石窟進行了搶救性保護,石窟中的大量塑像和壁畫被拆除,搬運到了甘肅省博物館,石窟中因為非常巨大而無法搬遷的大佛窟,則修了一個小水壩進行保護?墒悄菚r候的中國文物保護經驗匱乏,所謂的搶救保護卻對文物造成了最大的破壞,拆除過程中各種石像壁畫就受到了一定損害,在運輸到蘭州的過程中,又因為當時有限的條件,對文物保護不足,在運輸的過程中大量文物遭到了毀壞,讓人心痛至極。至此,天梯山石窟僅剩下大佛窟,作為曾經的輝煌代表向世人展示。

  更加遺憾的是,隨后的幾十年,水利專家多次對黃羊河水庫進行測量,才發現當初過高估計了蓄水位,水庫其實對天梯山的文物根本不造成威脅。只是可惜,這樣一個錯誤的決策,卻毀掉了曾經的“石窟之祖”,久負盛名的天梯山石窟已經名存實亡了。

  甘肅旅游導游詞 17

  敦煌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交匯處、南有祁連山,北有馬鬃山,東、西兩面為戈壁沙漠,平均海拔1138米,形成了南北高,中間低,自西向東北傾斜的盆地平原地勢,全市總面積3.12萬平方公里,其中綠洲面積1400平方公里,僅占總面積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圍,故有“戈壁綠洲”之稱。敦煌地處內陸,明顯的特點是氣候干燥,晝夜溫差大,降雨量少,蒸發量大,日照時間長,四季分明。由于干旱少雨,全年平均降雨量39.3毫米,蒸發量卻高達2486毫米,所以具有明顯的沙漠氣候特征,屬典型的大陸干旱性氣候。

  綠洲由黨河滋補,發源于祁連山中北流的黨河,全長390公里,流域面積1.68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3.28億立方米,是敦煌重要的水利命脈,境內除黨河外,地面水還有西水溝、東水溝、南湖泉水區,泉水總溢出量為3.14立方米/秒,年徑流量9902.3萬立方米。地下水的開發利用,已經成為敦煌人民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的'主要來源。

  全市總人口1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46萬人。總人口中漢族占絕大多數,回族、蒙古、藏、維吾爾、苗、滿、土、土家、哈薩克、東鄉、裕固等10個少數民族僅占1.06%。市轄2鎮10鄉,79個村民委員會,381個村民小組。沙州鎮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西7公里處的七里鎮是一座新型的建筑非常漂亮的石油城,現為青海石油管理局局機關駐地,常住人口有3萬多。

  全市總耕地面積26.56萬畝,全部是水澆地。由于土質肥沃,灌溉條件好,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棉花、胡麻、瓜類、蔬菜等。綠洲內有果園面積43318畝,主要果樹品種有蘋果、梨、桃、杏、棗、葡萄等,每年可生產各種水果2000多公斤。

  甘肅旅游導游詞 18

  首陽山位于渭源縣東南34公里的蓮峰鄉享堂溝,海拔在2186—2509米之間,因其列群山之首,陽光先照而得名。

  首陽山因商未周初孤竹國(今河北廬龍縣)君之二子伯夷、叔齊相讓嗣君,相偕至周,后聞武王伐紂,叩馬諫陰。因武王不聽,遂憤而不食周粟,西行至首陽山,采薇而食,后餓死于首陽山而成為隴右名山。秦漢在此建縣時就名首陽縣了。

  渭源首陽山最早見于莊子所言伯夷、叔齊西至岐陽,見周武王伐殷曰:吾聞古之士,遭治世還避其任,遇亂世不為茍存,今天下暗,周德衰,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不若遜之,以潔吾行二子北至于首陽之山,遂饑餓而死。又東漢—學家曹大家(即班昭)注《幽通賦》說:夷齊餓于首陽山在隴西首陽。

  渭源在秦末漢初建縣,就名首陽縣,歸隴西郡管轄,縣以山得名。直到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公元551)始改名渭源縣。據此看來,渭源首陽山得名最早,歷史悠久,為夷齊隱居采蕨直至餓死的最確首陽山。

  首陽山西北側有石門,因兩座石崖東西對峙,間開一線,形似石門而得名。石門夜月為當地一景。兩崖之間有一水庫,容量500多萬立方米,是一處理想的水上樂園。水庫后面為長十五里的天井峽谷,這里座座陡峭的山崖相對挺立,四山合圍,藍天變成一條細線,人如處井底,其地勢恰似一大鋸解開的`板縫,故此當地俗稱解板溝。天井峽山奇水美,恰似仙境,有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型27處景點。沿十五里天井畫廊,到處充滿著奇、險、壯、絕、清、秀、幽、靜、古、野之情趣。如從縣城向南行直抵天井峽,約有20多公里路程。

  甘肅旅游導游詞 19

  甘肅有個淳樸美麗的小鎮,他們靠山而據,日出耕作,日落回家,現在就帶大家來領略下甘肅小鎮的民俗風情吧,小鎮名叫“靜寧”即“寧靜安謐”之意。靜寧縣旅游資源豐富,發展較好,民俗文化也是非常豐富的。

  1、生活習俗

  居。荷絽^多選擇向陽、避風、背山而居,舊時多住窯;川區多房少窯。清及民國時期,富人家筑堡居住,F代農村多住順水“一面坡”形土墻瓦房、磚瓦房。院內房屋布置,上房居中,與大門基本相對。飲食:舊時均以雜糧為主。20世紀80年代后,主食小麥輔以雜糧,以面食為主。好熬“罐罐茶”喝,有潑散祭祖習俗。陳設:農村多用方桌、炕桌、木廂、室內掛字畫中堂;榧薅Y俗:提親、訂婚、納采、迎娶等。

  2、民間藝術

  主要有社火、歌謠、剪紙、刺繡等。社火多在春節期間和特大喜慶日子演出。有舞臺表演、地靜寧縣群眾活動

  攤子和由獅子、龍、高蹺、旱船、高臺組成的社火隊三種表演形式。耍社火時,要“說儀程”,表演曲子戲、小曲、獅子、馬社火、紙馬、跑驢、小車、高臺、龍燈、旱船、高蹺和皮影等節目。歌謠、諺語、民間故事十分豐富!睹印、《月亮光光》、《催眠曲》、《吆老!、《花鳥鳥自由配成雙》、《有吃有喝心里舒坦》等歌謠流傳較為普遍。《十杯酒》、《四大節》、《十里墩》、《送干哥》等,曲調節奏奇特,在民歌中極為罕見。整理出的諺語約300條,涵蓋了氣象、節令、農事、思想、修養、社交、生活等方面內容。剪紙是靜寧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裝飾藝術,每逢節日(主要是春節)或有喜慶事時,婦女用彩紙剪成各種花、鳥、蟲、魚或人物,貼在窗格上(叫窗花)、門欞上、墻壁上(叫墻花)作為裝飾。刺繡多在枕頂、襪跟、鞋頭、兜肚上,其中“繡花枕頭頂”是刺繡工藝中的精品。刺繡古雅艷麗,保留著獨特的民族藝術風趣,繡工細而不滯,圖案線條奔放自如,確為雅俗共賞之珍品。

  3、農耕習俗

  靜寧,以農耕為主,也兼營養殖、林業、園藝和家庭手工業。甘肅小鎮的民俗風情,因之,靜寧民眾的生產習俗,是和這些生產門類的發展過程有著密切關系的。農諺云:“九九盡,開耕種”。古歷正月下旬或二月初,川地、山地、塬地大都解凍,春田按時序開始播種。春播的夏田作物有麥類:小麥、大麥、青稞、旱稻;豆類:麻、白豌豆、扁豆、蠶豆、回回豆;油類:胡麻。春播的秋田作物有:高粱、玉米、糜子、谷子、洋芋、莜麥、蕎麥(苦麥)。春播的'飼料作物有:苜蓿、燕麥、草秫秫等。動農開始播種的第一天,稱“動農”,即開始動農活,亦稱“動龍”。因二月為“龍抬頭月”,龍為水神,莊稼豐收,需要龍神澤潤,故在第一次開始播種時,要舉行簡單的“祭龍”儀式。全家人牽上耕牛,找上耬、耱、锨、枹子等勞動工具,背上種子,端上香火紙炮,酒茶來到地中心,首先架起耕牛,在地心耕一個大“田”字或一個大圓,象征糧囤。然后,全家跪在田字或圓中心,燒香化表,奠酒潑茶,頂禮膜拜禱龍神保佑,一年風調雨順,獲得豐收。祭祀結束,開始播種。農諺占候農諺是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生產勞動經驗,總結出來的關于農事生產的一整套科學規律,反映在個農事階段。平涼農民的農諺十分豐富,他們借助這些口承下來的生產經驗,指導完成一年的生產。

  在這個小村里也出過不少名人哦,由于甘肅小鎮的民俗風情干凈淳樸,李白,李世民等著名人物都是從這個充滿淳樸風情的靜寧小鎮出來的哦,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呢。

  甘肅旅游導游詞 20

  天水 玉泉觀 坐落在天水城北天靖山麓,初稱城北寺、崇寧寺、山寺,后因山上有一碧水瑩瑩、清甜透腦的玉泉,且元代秦州教諭梁公弼建寺時,吟有“卦山寺北郊,名山有玉泉”之佳名而得名,歷代為天水市的道教勝地。

  建于元大德三年(1299)。據《秦州志》、《天水縣志》記載 :元長春真人邱處機的.弟子梁志通西行至此,愛其美景,遂筑庵修洞,死葬庵中。現玉泉觀還有梁志通于元世祖至元丙子年(公元1281年)所遺寺碑。其主要建筑有老君殿、文殊殿、文昌宮、玉皇閣、神仙洞、碑亭等。從現存“創建玉泉觀碑石”得知,最高層建筑老君殿為元大德六年(公元1320xx年)所建,F存建筑大多為明清時重修。

  玉泉觀內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相傳為蘆、梁、馬三真人坐化埋葬之地。洞西南有一碑亭,內藏元代書法家趙孟草書四幢,書五言絕句四首,筆法蒼勁圓渾,流朗明麗,質樸豪放,為趙書中別一面目,觀者無不為此珍品而贊嘆。每年古歷正月初九,是玉泉觀廟會,當地人稱為“朝觀”。

【甘肅旅游導游詞】相關文章:

甘肅旅游導游詞(精選23篇)11-27

關于甘肅旅游景點導游詞05-31

甘肅嘉峪關旅游攻略,05-24

甘肅玉門導游詞02-09

甘肅導游詞(精選10篇)04-09

甘肅嘉峪關的導游詞范文03-28

甘肅鳴沙山導游詞07-07

甘肅導游詞(精選14篇)04-27

甘肅瓜州導游詞06-15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日韩女同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丁香七月色婷婷 | 中文在线精品综合 | 亚洲欧美一区在线 | 欧美日韩在线视频 | 中日高清字幕一区二区版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