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概況導游詞

時間:2022-11-09 10:13:07 導游詞 我要投稿

大足石刻概況導游詞(通用8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導游,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導游詞,導游詞具有注重口語化、精簡凝練、重點突出的特點。那么什么樣的導游詞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足石刻概況導游詞(通用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足石刻概況導游詞(通用8篇)

  大足石刻概況導游詞1

各位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首先歡迎大家來到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我姓胡,大家叫我小胡就可以了。接下來將由我來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位于重慶市大足區境內,是中國著名的古代石刻藝術,在1999年時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的歷史很久遠,最初開鑿于公元前650年的初唐,歷經晚唐、五代、到了兩宋時期,受到了極大的重視,于是規模大幅提升,明清時期也有所發展,石刻的內容得到擴充。最終形成了現今規模龐大的,集中國石刻藝術精華之大成的石刻群。

  大家聞名而來,知道大足石刻已歷經千年,如今這些石像的音容相貌依舊栩栩如生,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深厚的佛教氣息。它的題材的確是以佛教為主,內容為釋儒道三教合一,它規模龐大內容豐富,共包括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10萬余尊,其中以寶頂山摩崖造像和北山摩崖造像最為著名,年年游客絡繹不絕。下面我會給大家詳細介紹這兩處石刻。

  寶頂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城區東北15公里,開鑿于南宋淳熙六年,歷時70余年,創始人是宋蜀的名僧趙智鳳。寶頂山摩崖造像是佛教圣地之一,歷來有“上朝峨眉,下朝寶鼎”的`說法。寶頂山石刻造像是以大佛灣為中心的,共有13處景觀,其中大佛灣的時刻造像最具震撼力,它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好,保存最完整。大佛灣是幽深的馬蹄形山灣,當年趙智鳳大師是以小佛灣為藍本雕刻出了宏大的大佛灣。它的各種雕像達15000多軀,這些雕像設計很精巧,無一雷同,打破了“千佛一面”的說法。其中有巨型雕30多幅,最著名的有六道輪回、廣大寶樓閣,千手觀音,地獄變像,釋迦涅槃圣跡圖等。最令人嘆為觀止的要屬千手觀音了,1007只手屈伸離合,參差錯落,流光回轉。事實上這只是大佛灣的閃光點之一,在游覽路途中我們會親自見到各處雕像,我會同步給大家一一講解。

  另一處不可忽視的是北山摩崖造像,它始建與唐景福元年,經過五代至南宋紹興年間,歷時250多年。它的造像共有五六千軀,至今保存的有二三千軀,分布在佛灣、白塔寺、觀音坡等處。佛灣分為南北兩段,分別保存了晚唐、五代和兩宋時期的作品,它們多是精巧玲瓏,多姿多彩的菩薩像。值得一提的是125號窟,它享有“北山石刻之冠”的盛名,其中的“數珠手觀音”有著充滿濃厚生活氣息的表情,打破了人神的界限,給人的影響十分深刻。除了石刻之外,我會帶領大家去一個比較特別的地方,就是“北塔”,北塔又叫多寶塔,在北山的白塔寺前,它高30多米,塔心有通道,拾級而上就可以到達塔頂,只要站在塔頂,大足城鄉的景色就可盡收眼底了。

  好了,簡單的介紹到這里就結束了,接下來的時間我們會實地參觀,大家可以盡情的領略大足石刻的風采,我會和大家一路同行,為大家講解大足的無限精彩。游客朋友們也可以自行參觀,但記得不要和大家失散,有問題隨時找我,我會一直都在!

  大足石刻概況導游詞2

各位游客們: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蔣濟州,歡迎來到重慶市大足縣,我將帶你們去參觀世界聞名,有著悠久歷史的大足石刻。

  在來到大足石刻之前,我先簡單介紹一下大足石刻:大足石刻位于重慶市西北的大足縣,也就是我們這時所處的位置。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10多處,總計呢?有10萬多軀,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為著名,是晚期石窟造像的典范。石刻規模之大,資料之豐富,藝術之精湛,可與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相提并論,我們旁邊這座山是北山,也就是古龍崗山,一共有290龕窟,我們的車正向寶頂山方向行駛,請大家系好安全帶,注意安全。

  朋友們,寶頂山到了,請隨我下車,我會便走邊給大家講解。寶頂山石刻共13處,造像數以萬計,其中以大佛灣和小佛灣規模最大,是由19組佛經故事組成的大型群雕,各種雕像達15000多軀,設計之精湛,竟無一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說。

  我們立刻就會到著名的千手觀音的.塑像前,請大家跟緊,留意路滑,大家注意了,在我們前方就是“千手觀音”的塑像了。這位觀音比例均勻,肌膚線條柔和,臉部的雕刻尤其精細,臉龐圓潤,略呈微笑狀,神態動人。再加上服飾華麗,衣帶飄舞,看到那里你是否有飄飄欲仙之感。大家明白嗎,“千手觀音”有多少條手呢?你們先數數吧!算了吧,我告訴大家,“千手觀音”有1007只手,這么多手從上、左、右三個方向伸出,每只手都雕得纖美細柔,手里分別拿著斧頭,寶劍、繩索等法器,千姿百態,無一雷同,十分壯觀。此刻請大家自由參觀,十分鐘,我在那兒等你們。

  朋友們,看看縱貫千余載,橫融佛道儒的石刻,想起浮想聯翩的畫面和悠久的文化歷史,想到這些都是古代勞動血汗和智慧的結晶啊!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次旅行畫上了圓滿說完句號,期望以后有機會再慢慢欣賞。再見了!

  大足石刻概況導游詞3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你們此次的導游員。在這次行程中,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各位帶給導游講解服務,我必須會盡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在這次旅游活動中感到開心愉快,此刻我們乘坐大巴由重慶市區出發,估計兩個小時以后就能到達我們的目的地大足石刻——寶頂山時刻。在此之前我將就我們的目的地寶頂山時刻給大家進行一個簡要的介紹。

  大足石刻是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以大足縣、潼南縣、銅梁縣、壁山縣為范圍,在此地可賞到代表晚期的石刻造像藝術。重慶大足石刻規模宏大,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10萬多軀,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為主,儒、道教造像并陳,規模之宏大,藝術之精湛,資料之豐富,可與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齊名。

  大足石刻建于公元1179—1249年間,歷時70年,沿巖壁開鑿,長500米,造像近萬尊,其中尤以舉世無雙的千手觀音(準確數字是1007只手)和長達31米的臥佛著稱。

  1999年12月1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3屆會議上表決透過,將重慶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重慶大足石刻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行列。

  寶頂山摩崖(石窟)石刻距大足縣城東北15千米,石刻創始人為宋蜀中名僧趙智鳳,建于南宋淳熙六年至淳?九年(1179—1249年),歷時70多年,石刻共13處,造像數以萬計,以大佛灣和小佛灣規模最大。寶頂山是佛教圣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寶頂”之說。

  大佛灣是幽深的`馬蹄形山灣,雕刻分布在東、南、北三面,趙大師先雕刻小佛灣,然后把小佛灣為藍本,雕刻了宏大的大佛灣。大佛灣是由19組佛經故事組成的大型群雕,各種雕像達15o00多軀,設計精巧,無一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說。寶頂圓覺洞,為整石開鑿,寬敞如室。洞正壁刻佛像三尊,主佛前有跪菩薩一尊,俯首合十,恭敬虔誠,左右壁為十二圓覺菩薩,跌坐蓮臺,妙麗莊嚴,姿態不一,衣服、肌肉質感真實,似薄紗突身,衣裙流暢自如,壁間刻樓臺亭,人物鳥獸,花草樹木,幽泉怪石,近似寫實作品,是大佛灣雕刻的精華。巨型雕有30多幅,著名的有:六道輪回、廣大寶樓、華嚴三圣像、千手觀音像、釋迦涅??圣跡圖、九龍浴太子、孔崔明石經變、毗盧道場、父母恩重經變像、大方便佛報恩經變像、六耗圖、地獄變像等。其中,千手觀音1007只手屈伸離合,參差錯落,有如流光閃爍的孔雀開屏。釋迦涅磐像全長31米,只露半身,其構圖有“意到筆伏,畫外有畫”之妙,給人以藏而不露之美感。九龍浴太子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崖壁上方刻九龍,導泉水至龍口而出,讓涓涓清泉長年不斷地洗滌著釋迦太子,給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機,堪稱因地制宜的典范。

  好了,朋友們,大足石刻快要到了,你做好準備了嗎?

  大足石刻概況導游詞4

各位游客: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充滿宗教氣息的大足石刻。我是此次大足石刻之行的導游,那么接下來將由我帶領大家一齊走入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年),歷經五代,盛于兩宋,余緒延至明、清,是晚期石藝術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現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余身,銘文10萬余字。其中,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整個石刻以佛教題材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寶頂山摩崖造像最為著名,是著名的古代石刻藝術。大足石刻題材多樣,資料豐富,儒、釋、道“三教”造像俱全,有別于前期石窟。大足石刻是石窟藝術生活化的典范,大足石刻其規模宏大,刻藝精湛,資料豐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在我國古代石窟藝術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被國內外譽為神奇的東方藝術明珠,是天才的藝術,是一座獨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寶庫,大足石刻于1999年12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做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以上便是大足石刻的總體概況,相信大家對大足石刻也有了必須的初步了解,大家是不是開始對大足石刻產生興趣了呢,接下來就請大家隨我一齊來到大足石刻最著名的旅游景點之一北山石刻,來領略盛大的佛教藝術和文化。

  北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縣城龍崗鎮北1.5千米處,造像長約三百多米,造像最初開鑿于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歷經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歷時250多年,通編為290號,造像的萬尊,以其雕刻細膩、精美、典雅著稱于世,展示了晚唐至宋民間佛教信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被譽為唐宋石刻藝術陳列館。北山晚唐造像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衣紋細密,薄衣貼體,具有盛唐遺風。尤其是第245號觀無量壽佛經變相資料豐富,層次分明,刻有人物造像539身,各種器物460余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石窟同類題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看著這些大氣磅礴,栩栩如生的石刻像,大家是不是也被震撼住了呢,虔誠的朋友不妨在參觀的同時,停下來拜拜,或許能心想事成也說不定喲。除了剛剛大家所看到的北山摩崖石刻外,還有許多不同的石刻,看過這些不同造型的石刻后,相信大家會對大足石刻有充分的了解,對佛教文化也有了更深的體會。總之,論其規模之大,造詣之精,資料之豐富,大足石刻都堪稱是一項偉大的藝術杰作。它既是石窟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公元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世界石窟藝術中最為壯麗輝煌的一頁。期望大家能喜歡大足石刻,能對此次大足石刻之行感到滿意,期望大家能再次來到大足石刻游玩。

  大足石刻概況導游詞5

尊敬的朋友們: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請叫我張導吧,歡迎你們來到我們重慶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

  請大家跟我去參觀寶頂山的石刻吧!看這就是寶頂山的石刻,也是佛教圣地之一。主要造像有護法神像六道輪回牡牛道場其中最著名地就是數千手觀音了。大家瞧!那刻在88平方米的石崖上的千手觀音,它有1007只手屈身離合,參差錯落,有如流光閃爍的孔雀開屏。千手觀音還有一個傳說呢!大家想聽嗎?好,我講啰。

  相傳古時候妙莊王有三位美麗的公主,長女妙金,二女妙銀,最小的叫妙善。妙善從小虔誠信佛,出家當了尼姑。妙莊王一怒之下,拆了廟宇,趕走了和尚。可哪曾想到,這下驚動了天神,天神便讓妙莊王長了500個大膿瘡妙莊王四處求醫,均逛商店治不愈。后來,一位醫生說要親骨肉的一手一眼才能治好,妙善知后,獻出了一手一眼,果然妙莊王病好了,如來佛深受感動,便賞賜了她千手千眼,從此,妙善便成了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了。

  好,我們斷續往前走,小心,上臺階,注意安全,里面的石刻還有很多,你們看了一定受益匪淺,我就講到這里了,請大家自由參觀,也請大家注意保護文物和保持環境衛生,我們兩小時后這里會合。

  這次參觀結束,旅客朋友們,你們一定被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寶庫所感動,歡迎大家一次再來。

  大足石刻概況導游詞6

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我是來自重慶中國國際旅行社的導游員。在我身后的這位呢,就是我們本次行程的司機張師傅。我很榮幸能有機會為大家服務,非常歡迎大家來到重慶游覽觀光,待會兒,我將帶領大家游覽素有“石刻之鄉”美稱的大足石刻。大足石刻距重慶主城約有130公里,行車時間約兩個半小時,在這段時間里我先把大足石刻的概況為大家做個簡要的介紹。

  大足石刻是重慶大足縣境內所有摩崖石刻造像藝術的總稱,反映了佛教中國化、世俗化、生活化的進程,是集儒道佛三教造像于一體的大型石窟造像群,最初開鑿于初唐永徽年間(650年),歷經晚唐、五代,盛于兩宋,明、清時期亦有所增刻。最終形成了一處規模龐大,集中國石刻藝術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稱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與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和莫高窟齊名,1999年12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07年被評為國家5A級景區。大足石刻群共有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5萬余尊,銘文10萬余字。其中,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石窟最具特色。

  關于大足石刻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大足為傳統農業區,氣候溫和,風調雨順,收成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為大足大豐之地,故得名。還有就是與佛教傳說有關。

  北山石刻位于大足縣城北面約1公里處,共有摩崖造像5000于尊,由唐末刺史韋君靖開鑿于唐景福元年,后由地方官吏、鄉紳、僧尼等續建,至南宋紹興年間(892年-1162年)結束,歷時250年。以其雕刻細膩、精美、典雅著稱于世,展示了晚唐至宋中國民間佛教信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尤以觀音造像最為突出,被譽為“中國觀音造像陳列館”。北山石刻以當時流行的佛教藝術為主,體現了佛教的世俗化,其轉輪經藏窟被公認為是“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寶頂山石刻位于大足縣城東北約15千米處,由宋代高僧趙智鳳于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間(1174年-1252年)主持建造,歷時70余年,以圣壽寺為中心,包括大佛灣、小佛灣等13處造像群,共有摩崖造像近萬余尊,題材以佛教密宗故事人物為主,整個造像群宛若一處大型的佛教圣地,展現了石刻藝術的精華。寶頂山有千手觀音、釋迦涅盤像、九龍浴太子等著名景點。

  南山石刻位于大足縣城東南,始刻于南宋時期,共有造像15窟,以道教造像為主,刻工細膩、造型豐滿,是我國石刻藝術中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整的道教石刻造像區

  石篆山石刻位于大足縣城西南25千米處,始刻于北宋元豐五年至紹圣年間(1082年-1096年)結束,是中國石窟中典型的釋、道、儒三教合一的造像區。

  石門山石刻位于大足縣城20千米處,始刻于北宋紹圣元年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094年-1151年),為佛教、道教合一的造像區,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石門山造像共分為13龕,有藥師佛、釋迦佛、觀音洞、孔雀明王等龕窟。

  各位游客朋友們,在聽完大足石刻的簡介后,是不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去一睹為快呢,不過不用著急,因為我們即將要到達目的地——大足石刻了。

  游客朋友們,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大足石刻的寶頂山,接下來我們主要參觀的是寶頂山的大佛灣石刻造像群。大家請看,在你們面前的就是六道輪回圖,又名“六趣圖”。佛教中有個經典的理論“因果報應、轉世輪回”。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每個人都有前世今生,每個人死后都要經過輪回投胎轉世,這幅造像就集中反映了業力果報和生死輪回的佛教基本觀念。

  首先我們來看這個抱著輪子的藍面巨人,他叫做轉輪王,四川人稱為之“無常鬼”。“無常”是佛教中的一個名詞,是指大千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瞬息萬變、剎那生滅的,這里把無常人格化就成了“無常鬼”,由他來掌握生死輪回,表示世間萬物沒有什么是永恒的,它怒目獠齒死咬輪盤,兩臂緊鉗輪盤,象征著業力即因果報應不可逆轉。

  六道輪回圖共分四圈。我們依次從里往外看,輪盤的中心圈中坐著一個人,表示修行的眾生,從其心際飛出了六道佛光,把整個輪盤劃分為六個部分。即佛教中所說的,萬源發于心。每道光上有若干小圓圈,圈內刻著佛或菩薩,表示“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皆可成佛”。正中的圓圈旁的豬、蛇、鴿分別代表了貪嗔癡三毒。

  第二圈則為生死輪回的.六道。大家請看,以中間的這條佛光為界,上面三道稱為“上三道”。上三道的正中為天道,右邊為阿修羅道,左邊為人道。下面為“下三道”,下三道的中間為地獄道,右邊為餓鬼道,左邊為畜生道。

  輪盤的第三圈是佛教十二因緣說的形象表現。十二因緣闡明了人生的變化無常,生死輪回的過程及因果關系,它將人生現象分為從“無明”到“老死”十二個部分。任何生命在沒獲得解脫之前,都在這個過程中循環,佛教認為這個過程都是痛苦的,只有皈依佛門修成正果才能擺脫這種痛苦。這十二因緣的具體內容,以及生、老、病、死諸般痛苦,工匠師都用生動的圖畫表現了出來。例如“生苦”,這里表現的是一位孕婦正坐在床前生孩子。佛家認為,孩子倒掛懸垂于狹小的母腹內四肢不得伸展,其母喝一口熱湯,孩子如下油鍋地獄;喝一口冷茶,又如墜寒冰地獄??生命在形成之時,就已開始受苦了

  第四圈共有18個小龕,每個龕內都刻有一個皮囊,皮囊裹著一個生命,請大家仔細看,皮囊里的尾部表示前生,頭部表示來世,比如最下面的這幅圖,頭部是魚,尾部是蛇,就表示它上輩子是蛇,下輩子成了魚,接下來的圖是馬頭魚尾巴就表示它又從魚變成了馬。皮囊則是靈魂,佛教認為不管軀體如何變化,靈魂是永恒不變的。

  輪盤左下方有一官一卒,這兩個表示貪;右下方有一只猴子,一邊撫摸下身,一邊望著身后的少女,表示愛,這兩幅圖的意思是說正是因為眾生的貪愛之心才讓輪盤旋轉不休。

  游客朋友們,由于時間關系,我們的大足石刻之行就要到此結束了,祝大家旅途愉快!

  大足石刻概況導游詞7

女士們、先生們:

  歡迎你們來到我們大足參觀我們聞名中外的大足石刻,很榮幸能成為大家的導游,請跟隨我一齊欣賞這華美的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主要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寶頂摩崖石刻而出名。你們此刻所在的地方就是面積最大,佛像最多的寶頂山摩崖石刻。它始建于晚唐,興于兩宋

  大足石刻于1999年12月1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目》。

  從正門出發,不一會兒就來到了千手觀音佛像前。大家都明白,只要有10只手以上的觀音,就能夠叫千手觀音。而大足的千手觀音,才叫真正的千手觀音。她一共有1007只手眼,分布在88平方米的`石窟上。

  關于千手觀音還有一個傳說呢!在南北朝時,妙莊王有三個公主,長女叫妙金,此女叫妙銀,小女叫妙善。妙金和妙銀都常年在宮中,只有妙善出家為尼。妙莊王命妙善回宮,但妙善不愿回家,妙莊王一怒之下趕走了僧尼,可這驚動了天神。他們讓妙莊王身上長滿了膿包。有一位大夫說,要用親身女兒的手眼方可治好。于是,妙莊王求助于妙金和妙銀,但兩位公主都拒絕了。妙善明白后,便獻出了手眼,治好了妙莊王的病。這件事讓佛主明白了,便送給了妙善一千只手眼。所以,她就成了千手千眼的觀世音菩薩。

  據說千手觀音刻好以后,七仙女正好下凡,看見了千手觀音。便在原先的手眼中又加上了7只手和眼。能找出這七只手和眼的人,便可長命百歲!

  本次參觀圓滿結束了,謝謝你們的光臨,祝你們一路順風!

  大足石刻概況導游詞8

各位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各位游客朋友們來到大足石刻參觀,我是你們的導游。今天我將帶大家一起游覽世界文化遺產 ——大足石刻,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大足石刻神秘的風采吧!

  大足石刻位于大足區景內,建于唐末、宋初,以佛教題材為主。大足石刻群擁有石刻造像70多處,現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是中國著名的古代石刻藝術,是中國晚期石窟造像藝術的代表,大足石刻規模宏大、藝術精湛、內容豐富,可與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齊名。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石刻最為著名。

  游客朋友們,請大家注意腳下臺階,以防摔倒。寶頂山石刻共有13處,造像數以萬計,其中以大佛灣和小佛灣規模最大。大佛灣、小佛灣是由19組佛經故事組成的大型群雕,各種雕像15000多軀,設計之精巧,竟無一像雷同,主要造像有:“千手觀音”、“臥佛”等等。在這些雕像中,最著名的是被稱為人間一絕的“千手觀音”。現在我們已經來到這尊佛像面前,大家請仔細觀看。“千手觀音”雕鑿于南宋中后期,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這尊造像在88平方米崖面上,高7.7米,寬12.5米,刻有800多只手。其上下、左右、前后都伸出了手,有的手里拿著斧頭,有的手拿著寶劍,千姿百態。真是名副其實的千手觀音,被譽為“天下奇觀”。這尊雕像集雕塑、彩繪、貼金于一體,狀如孔雀開屏,金碧輝煌。

  據了解,關于“千手觀音”雕像,在民間還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千手觀音是妙莊王的`三公主,因獻一手一眼為父王合藥治病,佛感其孝行,賞還她千手千眼。因此,千手象征其法力無邊,能拯救眾生;千眼象征其智慧無窮,能明察秋毫。

  其次,寶頂臥佛是寶頂大佛灣最大的一尊造像,也是大足石刻最大的一尊造像,全長31米這尊像是橫臥著的,所以人們叫它“臥佛”。佛經里叫“釋迦涅盤圣跡圖”。臥佛頭北腳南,背東面西,右側而臥。兩眼半開半閉,似睡非睡,安祥平靜。在臥佛面前從地里涌出18弟子,或內向,或外向,或合掌而立,或手捧香花水果,或手持如意,或側首佇望,表現了弟子對逝者崇敬厚愛而依依眷戀之情。

  游客朋友們,我們今天的游覽即將結束,希望這次游覽能給大家留下難忘的回憶,美麗的大足石刻歡迎您們下次再來,謝謝大家。再見!

【大足石刻概況導游詞】相關文章:

大足石刻概況導游詞范文(精選7篇)11-08

大足石刻導游詞 「重慶大足石刻導游詞」02-13

大足石刻精選導游詞03-16

“大足石刻”導游詞11-28

大足石刻的導游詞11-15

大足石刻導游詞08-06

大足石刻導游詞【推薦】03-11

大足石刻導游詞【薦】03-20

大足石刻導游詞【熱門】02-28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天堂欧美精品 | 亚洲少妇另类视频 |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区 | 午夜AV不卡免费在线播放 | 中国国产一级精品片免费 | 亚洲中文在线无线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