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術的調查報告

時間:2022-06-10 20:46:28 調查報告 我要投稿

民間藝術的調查報告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逐漸認識到報告的重要性,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你還在對寫報告感到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民間藝術的調查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民間藝術的調查報告

民間藝術的調查報告1

  調查目的:

  發掘認識民間藝術—–高密三絕

  調查形式:

  深入農村,與村民攀談,搞調查

  調查主題:

  保護、弘揚、提高、發展民間傳統藝術調查地點:山東省濰坊市高密市

  調查內容:

  1、三絕的發展歷史、現狀及制作過程。

  2、如何保護和發掘高密三絕、高密剪紙“高密三絕”中流傳最廣的是剪紙藝術。每到春節,許多農家小院的影壁前都懸掛起一個“福”字燈,玲瓏剔透的大剪紙“福”字倒貼在燈紗上,再配上紅紅的窗花以及屋內瓶罐、箱籠上貼著的形態各異的剪紙,充滿喜慶氣氛。“彩紙手中拿,剪下自生花。十二生肖顯神通,莊戶人家福倒掛。”在高密農村,處處可看到這種景象。聽說這里剪紙藝人遍及千家萬戶,剪紙世家也不少,有些村還成立了剪紙協會。

  到了范祚信一家。這一家八口,老少三代都能剪紙,且剪藝頗高。只上過四年小學的范祚信已屆中年,在北京、深圳、沈陽等地多次剪紙表演,舉辦個人剪紙展覽。大照片上了《美術》雜志,外國人到他家作客。女兒范云英隨團到日本進行剪紙表演,被譽為“魔剪”。范祚信之妻劉彩花剪的水滸人物一百單八將收入了國家級出版社剪紙集,深受專家好評。剪紙離不開民俗,高密剪紙更是這樣。看傳統剪紙長卷《老鼠娶親》,那浩浩蕩蕩的老鼠娶親隊伍,旗、牌、傘、扇等應有盡有。儀式之隆重,場面之壯觀,不亞于皇家的公主出嫁。

  高密剪紙在民間歷史悠久,廣為普及,在剪紙藝術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高密剪紙究竟起于何時,既無文字記載,也無考古發現。據當地人傳說,它與撲灰年畫興盛的時間相差不多,明洪武初年,已在高密民間廣為流傳而至普及了。明代洪武年間大批移民,帶來外地剪紙,主客融合,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高密剪紙的風格。一是塊與線形成黑白灰色調,相互襯托,對比強烈,并富有韻律感。

  二是紙條挺拔,渾厚粗獷,富有濃重的金石意味。三是以精巧的構思見長。構圖夸張變形不失真。以巧妙的構思,稚拙的造型,剛勁的線條,昂然的意趣而技壓群芳。剪紙不象其它藝術品類,有許多繁難的工序和獨特的材料,只是剪紙藝人憑一把普通的剪刀和日常所用的紙,剪出各種題材和花樣的藝術品。在普及于全國的剪紙藝術中,高密剪紙稱“絕”,主要取決于它所表現的題材和藝術風格的別樣。高密剪紙的題材以廣泛著稱,至于廣泛到何種程度,品種有多少,難以數計,舉凡與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從自然界的飛禽走獸到遠古的神話傳說,還有流之千古的歷史故事,文學人物和情節均進入了剪紙藝術的視角。

  而且從構思到技法,從內容到形式,充分體現了古代美學形神兼備,以神為主。形意結合,以意為主的特征,酷似畫中的大寫意。高密剪紙的題材以廣泛著稱,至于廣泛到何種程度,品種有多少,難以數計,舉凡與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從自然界的飛禽走獸到遠古的神話傳說,還有流之千古的歷史故事,文學人物和情節均進入了剪紙藝術的視角。而且從構思到技法,從內容到形式,充分體現了古代美學形神兼備,以神為主。形意結合,以意為主的特征,酷似畫中的大寫意。在藝術上,高密剪紙構思精巧,造型雅拙淳樸,線條剛勁挺拔,有濃重的金石味和靈秀細膩的韻趣。例如,要把用籠子養蟈蟈這一生活趣事,在單色剪紙上表現出來是很難的。

  而高密的剪紙藝人卻別出心裁地構思成把蟈蟈放出籠外,讓它的一雙堅硬有力的后腿緊緊地鉤掛一只精巧的籠子,蟈蟈雙須向前,二目圓睜,既渾然天成地表現了這一特定的生活題材,又寄托了人們渴望自由、向往美好生活的強烈愿望。同樣,以“八仙過海”為題材的剪紙,江南剪紙純用輕柔的細線,手繪式的五官來表現,顯得玲瓏剔透,河北剪紙以塊為主,大面為黑,只求整體輪廓完整不作細部刻劃,顯得渾厚粗獷,而高密剪紙則以魚紋、網紋一樣的細線組成“八仙”挺拔而又輕柔的衣飾,以黑黑的臉膛顏色表現出“八仙”各異的神情,再加上濃重的水,飄逸的云,構成了一幅出神入化的獨特畫面,充分體現了高密剪紙粗獷中有細膩,線條勁拔金石味濃重的風格。剪紙作者大都是民間婦女,她們未受過藝術專業教育,興之所至,隨心創作,作品不具成法,粗獷中見清秀,雅拙中藏精巧。

民間藝術的調查報告2

  鐵嶺市民間藝術團始建于1983年(其前身是鐵嶺地區文工團),是一個以演出二人轉、小品、小戲、民間歌舞為主的全民所有制專業藝術表演團體,也是遼寧省唯一從事民間藝術的表演團體。八十年代中后期,市民間藝術團曾組團參加東三省文藝匯演,囊括所有一等獎;又東渡日本參加國際青年演劇節,取得2金3銀的優異成績,創造了歷史的`輝煌。隨著改革開放大潮席卷全國,九十年代末,隨著全國演出市場的低糜,市民間藝術團走入低谷。從20xx年開始,他們以改革求生存求發展,全團上下齊心協力勇闖演出市場,年平均商業演出達200余場,在20xx年第二屆中國鐵嶺國際民間藝術節暨趙本山杯二人轉大賽上,市民間藝術團再次取得驕人成績。特別是在20xx年遼寧省第六屆藝術節上,其創作、編排、演出的大型秧歌戲《年年歲歲關東謠》獲得優秀劇目獎,實現了鐵嶺市18年來在省藝術節上奪取最高獎項的目標。

  一、以政府做后盾

  20xx年改革前的鐵嶺市民間藝術團共有演職員工147人,體制僵化、隊伍老化、設備陳舊、入不敷出,有80多人處在不開資、交不上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困窘狀態。在蕭條的演藝市場中它就像一艘年久失修的帆船,無力博擊演藝市場的風浪。困難雖大,但市民間藝術團仍然在艱難中前行,他們依靠崔凱、張超、張惠中、喬杰、李春明、逯貴、趙本山、李靜、潘長江等享譽全國的鐵嶺籍創作編導表演人才,把一批思想性強、藝術水平高、有濃郁遼北地方特色、雅俗共賞、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推向了全國舞臺。20xx年,鐵嶺舉辦了首屆國際民間藝術節暨"趙本山杯"小品大賽,民間藝術團在打造"小品之鄉"這張名片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市領導認為民間藝術團是鐵嶺的"鎮市之寶"和"掌上明珠",對其發展給予高度的關注和極大的支持。

  市財政在保證民間藝術團每年107萬事業性經費支出的前提下,一次性撥付70萬元,用于補交拖欠多年的職工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連續兩年撥付40萬元用于設備更新。職工減少了后顧之憂,工作熱情空前高漲,積極投身到劇目創作、排練演出、開發市場等工作中去,藝術生產力得到了解放和發展。

  二、向改革要效益

  "靠在政府的身上終不是長久之計"。為了最大限度地激發藝術生產力,市民間藝術團大膽進行了改革。首先,重組表演團體。20xx年3月前,全團員工總數為14人,其中退休20人,停薪留職11人,不開資的閑散人員14人,在崗職工102人。根據當時國家政策,由本人申請,經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批準,通過提前退休、提前離崗、放長假、停薪留職四種方式對人員進行分流和重新定位。改革后,能夠勝任演出任務的73名職工重新上崗,其中一級演員3人,二級演員10人,三級學員47人,四級演員13人。其次,改革了用人制度。全團通過綜合考核,打破年齡限制,不拘一格選選聘領導班子成員;通過自由競聘,群眾評議的方式選拔中層領導干部;通過雙向選擇、競爭上崗的方式確定職工的工作崗位。第三,改革分配制度。他們確立了三個分配標準:一是工資待遇分類。演職人員月出滿勤,享受30%的工資待遇。在出滿勤的基礎上,每月參加演出和排練1至5天享受40%工資待遇,5至10天享受50%工資待遇,10天以上享受60%的工資待遇。行政人員除60%工資外實行崗位津貼,津貼標準為:團長200元,副團長160元,科長130元,普通干部110元。下崗人員如臨時調用,與上崗人員同等待遇。二是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對少數表演技能優秀、知名度高、貢獻突出的拔尖人才和業務骨干,實行明星政策。如趙本山雖然不坐班,不頂崗,但每年給團里創造一定效益,每月享受100%工資待遇。對李靜等知名度較高的演員只要能按時完成團里的指令性演出,常年享受60%的工資待遇。對李海、王娟這樣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員,在對外營業性演出時,每場演出補貼200元。對團其他業務骨干也有一定程度的補貼。對于普通演員,每場演出補貼50元。三是制定獎勵政策。為了開發演出市場,彌補不足經費,他們又制定了對外聯系演出獎勵政策。即,對外聯系演出30場以下者,提取演出收入的10%,聯系演出30場以上者,提取演出收入的20%。這些政策一經執行,職工們熱情高漲,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年平均演出場次達200場,創收30多萬元。

  三、靠品牌闖市場

  由于市民間藝術團是以創作演出二人轉、小品、小戲為主,根植民間,有著廣闊的演出市場,因此面向農村,面向社會,服務基層和豐富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成為他們的市場定位。而著名笑星趙本山、潘長江等演員更是把鐵嶺這個城市,遼北這個地域乃至鐵嶺市民間藝術團推到全國老百姓的面前。這是個品牌,而品牌是無形資產,它能夠產生的效益是無法估量的,所以依托品牌,擦亮品牌,讓品牌產生更大的效益成了他們的明智選擇。

  在平穩完成體制改革后,民間藝術團的每一位員工的觀念都經歷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洗禮,大家都憋著一股勁要創新排演出最優秀的劇目,想方設法找市場多演出,力爭把"小品之鄉"的牌子,把趙本山的牌子,把民間藝術團的牌子在全國叫響。他們在編演時特別突出了幽默、火爆的東北地方特色,在演出時克服諸多困難,力爭達到最佳的演出效果。一年之中,除了完成公益性演出外,全團演職員工發揚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精神,常年深入到基層和農村演出。在外地演出時,他們有時會連續坐24小時的車,遇到一天有兩場演出,而演出地點又相距很遠時,半夜就要起身。而一旦到達演出現場,上至團長下至十幾歲的小演員都參與到裝臺、卸臺這樣的重體力工作中,真正做到了愛業敬業。近年來,隨著電視劇《劉老根》在全國的播出,二人轉吸引了南方的一些觀眾,市民間藝術團的影響也不斷擴大,他們的足跡踏遍山東、江蘇、陜西、山西、河南等幾個省,所到之處,群眾們都爭相傳告:"較大城市的劇團來了,趙本山的劇團來了!"演職員們受到極大的鼓舞,更加盡心盡力地把節目演好,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讓鐵嶺民間藝術團的牌子更響更亮。

  四、靠發展出成績

  為了讓市民間藝術團真正融入市場經濟當中去,他們沒有原地踏步等飯吃,而是積極走出去搶飯吃。對于演出市場的開發,他們主要采取三種方法:一是主動找個體演出經紀人和演出公司聯系,建立長期互惠的關系,為雙方演出提供市場。二是同市內五家骨干企業聯姻,在各種大型慶典演出時為企業冠名。三是尋找長期贊助伙伴。這條"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經營"的路子使得他們的年商業演出的場次由改革前的130場攀升到200場,效益十分顯著。

  培育演出市場是走出去的前提,要走好還要依靠優秀的業務隊伍。市民間藝術團十分注重演藝人才的培訓,想方設法從各種渠道調入優秀人才,破格提拔業務骨干,對臺柱子每月加發200元工資,同時還為那些有發展潛力的演員創造成名的機會。這些行之有效的留才措施,加上靈活的演出體制,實現了他們"出精品,現人才,增效益"的目標。

  在改革的同時,他們也不斷地研究新問題,提出新思路。例如,現有在崗人員中,有不能從事演出工作的大齡演職員28人,既占編制,又占經費,影響新人的及時補充,他們對這部分人員擬采取提前離崗退養的方式,繼續減輕壓力,激發活力;"一團一校,以團帶校"的藝術事業單位的體制設置和管理方式雖已實行,但效果不明顯。為了進一步整合資源、綜合利用人才資源和物質資源,擬采取"團校統一"的運行方式,即領導班子統一、師資力量統一、訓練場地和教學場所統一、財務管理統一;為繁榮創作,政府已酌定設立文藝創作發展基金,以每年利息作為發展創作的獎金;為增加資金來源,準備將現存的松散的、動態的、在一定時期內相對穩定的文企聯姻的形勢繼續拓展,爭取實現緊湊的、長期穩定的社會資助來源;對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也將向"演員分紅制"邁進。

【民間藝術的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關于民間藝術的調查報告09-15

關于民間藝術的調查報告范文09-15

民間藝術作文05-17

民間藝術-剪紙08-12

民間藝術:剪紙09-08

民間藝術作文01-05

民間藝術作文01-05

民間藝術有哪些09-16

民間藝術初中作文12-18

尋找民間藝術作文09-17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欧美亚洲中文高清一 | 另类专区亚洲97在线视频 | 亚洲日韩欧美国产动漫综合 | 日本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区 | 综合亚洲国产2020 |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