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教版高二年級地理說課稿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二年級地理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教版高二年級地理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本節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本章教材是前一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的姊妹篇。教材緊緊圍繞人地關系這一主線,緊扣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這一主題,闡述了工業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是高中地理人文地理部分的重要章節,尤其是本課所研究的以意大利工業小區為代表的發展模式貼近社會實際,對我國(尤其是河南省)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龐大的現狀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符合“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課程理念。
2、注重“雙基”的三維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注重對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的基礎上,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獨立或合作進行工業形成與發展的調查;掌握閱讀、分析、運用工業圖表和工業數據的技能。提高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及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識遷移能力;
結合工業區的`分布圖分析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學生自已收集有關工業區的圖文資料分析其形成的條件與發展特點;聯系本地工業實際分析工業生產活動的合理選擇和布局以及對當地自然環境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工業信息,嘗試運用所學的工業區位因素的知識和技能對工業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并運用學習過程中。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關注全球的、我國的、當地的工業和環境現狀,增強全球意識、愛國家和愛家鄉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求變意識;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
3、教學重點與難點:
天文四季劃分的依據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對于這個問題的理解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所以這部分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學生
1、知識基礎:高一學生經過小學、初中的學習,具有一定知識基礎,但水平參差不齊,對于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一定感性認識,但理性的認識很少。
2、學習能力:教材內容抽象,語言具有專業性的特點,圖型分析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有較大的學習難度。
3、學習動力:本節知識在生活、生產上具有現實意義,對學生來說具有新鮮感,所以求知欲強,好奇心大,積極性高。
三、說教法
1、探究式教學法學生活動或多媒體輔助分析問題
師生共同歸納探究結果(主要采用“讀圖、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
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地球的公轉本身就是一個運動過程,如果僅僅記住一些結論,不去研究它的過程,學起來會覺得很困難。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轉過程就成為突破難點的必要手段之一。
3、對比教學法
比較法是地理思維能力培養中的一種,也是認識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過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縱向、橫向對比,使知識內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說學法
要提高45分鐘課堂教學質量,學法指導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和知識結構的特點,遵循地理教學的基本特點與規律,學法指導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指導學生掌握識圖、讀圖、用圖的方法
識圖、讀圖、用圖是學生學習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時也是學習地理的重要方法,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圖形都內含于地球運動的動畫之中,多且復雜。所以應加強這方面的指導。
2、指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
“學以致用,用以致學”,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是生活中可以體驗到的,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用所學理論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有利于理論更好的掌握。
3、指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
各種地理事物的規律,都是通過觀察、比較而得出的,讓學生學會在適當的時候對地理現象進行歸納總結,會大大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并增強記憶。
人教版高二年級地理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與作用:本節內容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是地理高中階段要求掌握的重點內容,也是歷年高考命題中常見的內容之一,同時由于受學生年齡特點的限制,難點也較多。學好本節內容將有助于學生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現象,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2、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⑴了解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等基本概念
⑵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規律和緯度變化規律
⑶理解四季、五帶的形成和劃分
(二)能力目標:
⑴能準確地畫出和識讀“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并能說明地球上不同地帶在不同季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及季節變化狀況。
⑵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空間立體思維能力
(三)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辨證唯物主義思想觀,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系、發展變化的。
3、教學重、難點及依據:
由于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規律的變化是形成四季、五帶的原因,同時又是高考命題的重點內容之一,因此,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是本節內容的教學重點,又因為學生在學習中涉及到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晨昏線的傾斜等空間想象,而絕大部分學生初中地理基礎差,空間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又是本節內容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1、多媒體演示法。由于本節內容比較抽象,對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要求比較高,而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去展示地球的空間運動,為了貫徹新課程改革理念,充分利用課程資源,我這節課將利用多媒體動畫來展示地球的運動,通過這樣的一個展現可以生動形象地使學生獲得連續、動態、真實的感性材料,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更好地、更形象直觀地去認知地球的空間運動,從而能夠更好地掌握地球運動帶來的地理現象,有效突破難點。
2、探究法。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和綜合思維能力。
3、歸納推導法。通過歸納總結幫助學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
三、說學法
(1)讀圖分析法。學生通過讀圖分析掌握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同時能加強學生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
(2)自學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3)討論法。通過討論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相互交流學習,得出結論。
四、教學程序設計
(一)、導入新課:問題導入,通過提問:“進入秋季了,晝夜長短和前段時間有什么變化?”等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問題導入新課,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
(二)、新課教學
1、晝夜長短的變化
(1)首先讓學生觀看在北半球任取的一地點P隨地球自轉一周的動畫,比較P點位于晝半球和夜半球的時間長短,通過這一動畫演示來使學生掌握判斷一地晝夜長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斷所求地晝弧與夜弧的長短即可。
(2)用多媒體展示圖組“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的光照圖”,讓學生讀圖分析二分二至日全球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情況,為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我將通過提問來督促促使。分析完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規律后,播放全球晝夜長短隨太陽直射點移動而變化的.動畫,讓學生觀察動畫分析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規律,最后歸納總結出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并補充晝長、夜長的計算方法及日出、日落時間的計算方法。之后展示幾個相關的練習題叫學生課堂上完成,做到當堂訓練,及時反饋,便于學生自查和教師了解學生對重點知識的掌握情況。
(3)講完這部分內容后布置一個探究活動,即南極圈內地區與北極圈內地區相比,其同緯度地區的極晝、極夜天數是否一樣長,為什么?
(4)由于課本上沒有晝夜長短的動態變化圖,為便于學生課后復習,可以演示動畫留下課件。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首先通過提問“一天中有幾個太陽高度?何時太陽高度?”來幫助學生理解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然后展示圖組“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示意圖”和全球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動態圖,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分布規律及隨季節的變化規律,然后歸納總結出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2)補充某地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方法,之后展示幾個練習讓學生當堂訓練加以鞏固。
(3)補充正午太陽高度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如熱水器安裝問題、建樓樓距問題等。
3、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由于此部分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可以自學完成目標,為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加強知識的體系性我設計了下面幾個問題:
(1)四季的劃分依據是什么?若黃赤交角不存在還有四季嗎?
(2)五帶的劃分界限和劃分依據是什么?若黃赤交角增大或減小3度,五帶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4、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可以利用知識結構圖(圖見板書設計)把地球自轉和公轉產生黃赤交角到四季五帶形成復述一遍,這樣既可以把前面所學的知識納入知識體系中,又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四季與五帶形成的根源所在。
五、板書設計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晝夜長短的變化
1、晝夜長短的判斷
2、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3、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
4、正午太陽高度的應用
四季、五帶的劃分
1、四季的劃分
2、五帶的劃分
【高二年級地理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二地理說課稿07-23
高二地理說課稿06-27
地理說課稿01-10
初中地理說課稿07-24
初中地理說課稿07-20
初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北京》說課稿12-29
地理說課稿-《大洲和大洋》說課稿07-19
我們身邊的地理說課稿09-24
高中地理說課稿04-11
高中地理說課稿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