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教學設計
《理想》的教學設計
【課時安排】
1、預定課時:
3課時。
2、實際課時:
4課時。
【教學目標】
1、朗讀訓練:
讀出節奏停頓,讀出意義重音。
2、人文關懷:
樹立遠大理想,為之努力奮斗。
3、文體導學:
解讀詩歌語言,品味好詞好句。
4、創意點撥:
調動生活體驗,理解詩中哲理。
【教學重點】
1、朗讀訓練:
讀出節奏停頓,讀出意義重音。
3、文體導學:
解讀詩歌語言,品味好詞好句。
【教學難點】
1、人文關懷:
樹立遠大理想,為之努力奮斗。
2、創意點撥:
調動生活體驗,理解詩中哲理。
【課前準備】
學生:
1、搜集“理想”方面的名人名言、事跡材料。
2、書面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感興趣的問題。
教師:對學生可能生成的問題進行預測,制定預案。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1、過渡:
《在山的那邊》中,詩人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回想一下,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
(是指理想的境界)
2、導入:
那么,人生為什么要有理想?我們應當樹立什么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理想》,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3、目標:讀寫、思考、概括。
二、讀寫檢查
1、讀一讀:
蛻 饑寒 離亂 綴連 遠行 倔強 洗濯 玷污
怨恨 扒竊 詛咒 濃陰 海天相吻 浪子回頭
碌碌終生 絕處逢生 可望不可即 流沙河
(課前查詞典,課堂讀一讀,課后寫一寫)
2、夸一夸:哪位同學讀得好?
(讀得欠佳者,教師給以鼓勵)
三、朗讀訓練
1、引導:讀出節奏停頓,讀出意義重音。
2、例讀:第一、二段。
(男女生對讀,讀出韻味;自由表演讀,讀出感情)
3、嘗試:聽錄音,跟讀,讀準字音;4人小組讀、個別糾正。
四、整體感知
1、問題1: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
(獨立思考)
如有困難,啟發:從兩類句式入手
理想是……
理想使……
學生可能涉及的想法如下:
⑴ 人生一定要有理想。
⑵ 理想的意義、作用。
⑶ 從多種角度贊美理想。
⑷ 希望人們樹立遠大理想,為之努力奮斗。
2、問題2:詩歌是從哪些方面表現主旨的?
(獨立思考,如有困難,小組交流)
學生可能涉及的想法如下:
⑴ 理想是前進的方向、理想使人明確方向。
⑵ 理想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精神動力、支柱。
⑶ 理想給人的精神、力量。
(樂觀、斗志、活力)
⑷ 理想能凈化人的靈魂。
⑸ 理想對不同人的意義。
3、概括詩歌結構:
(方法:合并同類項)
學生可能涉及的想法如下:
理想的意義(1)
歷史的意義(2、3)──人格的意義(4、5、6、7)──人生的意義(8、9、10、11)
鼓勵人們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12)
4、鞏固:背誦自己喜歡的詩節。
五、課后思考
1、仿照第一詩節,寫幾句話。
(此練習難度較大,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析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鼓勵學生大但嘗試,并多給予賞識性評價 )
2、小組內初步交流課前準備的問題,將問題分解到1~7節。
第二課時
一、新授導入
1、溫故:交流仿寫。
(教師可舉例子:愛心是風,卷來濃密的云;/愛心是云,化作及時的雨;/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
2、過渡:結合以前所學,談談你“仿寫”的經驗。
學生可能涉及的想法如下:
句式、修辭、內在聯系。
原句:頂針句式、比喻修辭、理想的意義。
例子:頂針句式、比喻修辭、愛心的價值。
3、目標:品味、質疑、感悟。
二、研讀賞析
1、拋磚:針對第1節,你覺得該從哪些方面去欣賞?能提出自己的問題嗎?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如下:
⑴ 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特點?
⑵ 它對于表現思想內容有什么作用?
⑶ 這一節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⑷ 四個比喻句,喻意是什么?它們之間的聯系何在?
⑸ 你能用一些生活中、書報中的事例來說明嗎?
學生可能涉及的想法如下:
⑴ 采用比喻、頂針的修辭方法。
⑵ 作用是使語言形象、生動,在形式上環環相扣,在內容上步步推進。
⑶ 這一節總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領的作用。
⑷ 理想是前進的方向。“黎明”指理想境界。前兩個為第三個作鋪墊,詩意偏重于后兩個。
⑸ 前兩個:理想傳播的過程,李大釗等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理想在中國是星星之火;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不斷傳播,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有如一盞明燈。
⑹ 后兩個:共產主義理想像燈一樣,在黑暗的舊社會,為中國的先進分子照亮了夜行的路;像路一樣,引中國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
2、引玉: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小組討論中生成問題。
(思想內容、形象化語言)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涉及的想法如下:
第2節,從幾個角度寫的?表達了什么意思?能試著舉例說明嗎?
① 理想的時代性、層次性。
② 生活狀況、社會秩序。
③ 理想逐步提高,促使社會進步。
④ 生活中例子。歷史上例子。皆可。
第3節,這一節是從什么角度談理想的?跟第2節有什么聯系?談談“珍珠鏈”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照”字的作用?
① 人類理想步步提高,具有歷史性。
② 從歷史角度看人類理想,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理想,連綴在一起,正像“珍珠鏈”一樣,推動著歷史的前進。
③ 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精神支柱和動力。
④ 正是一代一代的理想,使人類歷史不斷向前發展,理想是人類不斷奮斗的精神動力。
⑤ “照”既承接“瑩瑩光”,又照應第一節“照亮”,先輩的理想照亮了子孫前進的道路。
⑥ 人類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第4節,跟第1節有什么聯系?在內容上是怎樣安排層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義? 詩意的重點是什么?
① “理想是羅盤,給船舶導引方向”、第1節“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都說理想使人明確方向。
② “但”字句,與第1節“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情況不一。
③ 重點在后兩句。
④ 理想的實現,往往要經歷多次挫折和失敗,或者不像預期那樣切近,起初對長期性估計不足,越到后來越是認識其艱巨性、長期性。
第5節,揣摩各句的意思。
① 理想使人積極樂觀。
② 理想使人斗志頑強。
③ 理想使人永遠年輕。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④ 理想使人充滿活力。
⑤ 理想給人力量、精神力量。
第6節,怎樣理解“獲得”與“犧牲”?你對詩歌所說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能聯系生活實際談一談?
① “犧牲”指“黃金夢”被敲碎、“自私心”被洗濯。
② 詩人所說的理想,是崇高的社會理想。為之奮斗,就顧不得個人發財、個人利益。
③ 他所獲得的是為理想而奮斗的幸福感、理想實現后的喜悅,犧牲的是其他個人利益。
④ 例子:為理想而勤奮學習,做功課的時間就不能看電視,可以說犧牲了看電視的愉快等。
第7節,“副產品”的本義、本體是什么?有理想的人為什么也會“寂寥”、“酸辛”“歡笑”?
① 制造某種物品時附帶產生的物品。
② 個人榮譽。
③ 詩人追求的是社會的溫飽、文明、安定、繁榮。
④ 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會進步、人類幸福等,為多數人謀福利,決不是個人榮譽。理想的實現可能給會個人帶來榮譽,但這正像“副產品”不是主要的。在這里作者告訴我們,應當正確對待榮譽。
⑤ 寂靜、空曠,懷有崇高理想的人卻被誤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歷史上往往有這種情況。理想就是要改變現狀,而尚未覺悟的人,總認為現狀是天經地義的,要改變現狀,就是大逆不道、是瘋子狂人,躲避、反對他,奮斗者的處境就陷于寂寥。例子:康有為等。
⑥ 胸懷大志、為之奮斗的志士,享受著斗爭的歡樂。⑦但他畢竟遭人誤解,被當成異類。
注意:對獨到的發現和見解應予重視。
三、課后思考
1、結合所學,理解并在此基礎上誦記1~7節,提出新的困惑。
2、小組內繼續交流課前準備的問題,將問題分解到8~12節。
第三課時
一、新授導入
1、溫故:抽查。
(讀寫;知識點)
2、過渡:1~7節中,哪里還有困惑,提出來好嗎?
(小組內解決,個別難題集體解答)
3、目標:品味、質疑、感悟。
二、研讀賞析
續:8~12節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涉及的想法如下:
第8節,你能從現實生活或個人體驗中找出實例,說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的含義嗎?什么是“大寫的人”?“不幸”指什么?
① “不幸”指“被誤解的寂寥”、“酸幸”。
② 前后轉折關系,意思側重于后一句。
③ “大寫的人”,真正的人、崇高的人、偉大的人。
④ 教師引導學生舉出實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認識理想的人生意義。
第9節,這一節與上一節有什么關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點?作用是什么?作者列舉“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義? “還魂的仙草”和“慈愛的母親” 涵義何在?
① 并列關系,都是寫理想對人生的意義。上一節是從正面寫,這一節是從反面寫。
② 第三、四句是兩個倒裝句,分別強調“給罪人新生”和“喚浪子回頭”。
③ 典型意義是連“罪人”和“浪子”都因為有理想而改變了自己,何況是一般人呢。
④ “還魂的仙草”,喪失了靈魂,為邪惡的念頭所驅使,為非作歹;樹立理想,恢復良知,靈魂回歸,重新做人。
⑤ “慈愛的母親”,引導著浪子走上正規。
第10、11節,這兩節詩歌在結構上是什么關系?在內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將“蛻”字改換成“變”字?為什么?“被玷污”、“被扒竊”究竟是指什么?為什么說“可厭”、“可笑”?與第8節什么關系?
① 層進關系。
② 第10節從被動方面寫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應該怎么辦。第11節寫有些人因主觀放棄理想而產生的后果。
③ 不能換,“蛻”是由好向壞轉化,而“變”可變好也可變壞。
④ “被玷污”、“被扒竊”,十年浩劫,“四人幫”歪曲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假亂真,糟蹋、玷污共產主義道德理想,有些人不能識別真假,不夠執著,原先那種對真正的理想堅定不移的信念動搖了。
⑤ 正反對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偉大”,“英雄失去理想,蛻作庸人”,對比鮮明,更突出理想對于人生的重要。
⑥ 夸耀功勛,不再立新功,吃老本,躺在功勞簿上爭名奪利。
⑦ 一味詛咒,卻不愿為改變眼前的環境而奮斗。
第12節,這一節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它在全詩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理想開花”比喻什么?結尾為什么不照應“照亮夜行的路”,而說“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
① 樹立了理想,不懈地奮斗,就會取得豐碩的收獲、成果。
② 象征大好形勢。新的歷史時期,麗日當空,春色一片,是中國人民實現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年代。
③ 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斗。
三、體驗反思
1、質疑。
2、交流:搜集的“理想”方面的名人名言、事跡材料。
(先抽查,而后小組交流,要求聯系自己,談談應樹立怎樣的理想,并為之努力奮斗。講得好的,小組推薦發言 )
四、課后思考
1、片段作文,結合所學,以“我的理想”為題寫成小隨筆,標題可自擬。
以下選做1題:
2、這首詩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貼切而又生動,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想一想比喻句有哪些特點?以身邊的任一事物為本體,造2~4個比喻句。
3、“研討與練習一(3)”:與《在山的那邊》比較。
【《理想》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教學設計02-18
《國殤》教學設計12-11
《賽馬》的教學設計05-21
國慶的教學設計03-19
映山紅的教學設計03-19
頤和園精選教學設計03-20
設計分層教學目標設計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