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教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左傳》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左傳》教案 1
教學目標:
1、對《左傳》有大體了解。
2、注意積累《左傳》中的名言名句。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簡介《左傳》
《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漢朝以后才多稱《左傳》。它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馬遷、班固等人都認為《左傳》是左丘明所寫。唐朝的劉知幾《史通·六家》:“左傳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唐朝的.趙匡首先懷疑《左傳》不是左丘明所作。此后,有許多學者也持懷疑態度。很多人都認為寫《左傳》的左氏并非左丘明。葉夢得認為作者為戰國時人;鄭樵《六經奧論》認為是戰國時的楚人;朱熹認為是楚左史倚相之后;項安世認為是魏人所作;程端學認為是偽書。清朝的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卻仍然認為是左丘明所著。康有為則認為是劉歆所作。今人童書業則認為是吳起所作,趙光賢認為是戰國時魯國人左氏所作。現在一般認為《左傳》非一時一人所作,成書時間大約在戰國中期(公元前4世紀中葉),是由戰國時的一些學者編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寫。
二、成語名言積累:
1.東道主
《左傳·僖公三十年》:“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鄭國在秦國東面,故稱東道主。原指東路上的主人,后稱款待賓客的主人。
2.退避三舍
《左傳·僖公二三年》:“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又《僖公二八年》:“子犯曰:‘……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報也。’”辟:同“避”,舍:春秋時行軍三十里為一舍。后以“退避三舍”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
3.魑魅魍魎
《左傳·宣公三年》:“魑魅魍魎,莫能逢之。”本為傳說中的鬼怪,現用以喻指各種各樣的壞人。
4.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譯:壞事做得太多,終將自取滅亡。
5.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
譯:人都有可能犯錯誤,犯了獵誤,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三、故事鏈接
子皮與子產的故事,進一步理解子產鮮明的“民本”思想。
四、作業
從《左傳》中找兩個經典戰例,體會《左傳》的語言特色。
《左傳》教案 2
教學目的:
①以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對此文內容的論述為指導,深入鉆研課文,了解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以及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②學習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和選擇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③了解判斷句、倒裝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釋“犧牲”“獄”“間”等古今異義的詞。
教學重點:
抓住“論”的特點來記敘戰爭,論作戰前取信于民,戰爭中掌握戰機是本篇的重點。
教學難點:
因為我國古代記載史實常與史論結合起來,所以此文雖是一篇記敘文,但又以“論”為中心。這是教學中的難點。
第1課時
教具準備:幻燈片、幻燈投影儀、電腦
作 業:
見自測
板書設計:
略
時間 教學過程
一、導向:
1、導語:
齊魯長勺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戰例之一。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曾就此戰例作了精辟分析。今天我們來學習記敘此戰的《曹劌論戰》一文。
2、揭示目標:
①以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對此文內容的論述為指導,深入鉆研課文,了解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以及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②學習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和選擇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③了解判斷句、倒裝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釋“犧牲”“獄”“間”等古今異義的詞。
二、自學:
1、自讀課文后,把文中不認識的字寫在黑板的左邊,認識的同學就把拼音注上去。
曹劌(guì)又何間焉(jiān)肉食者鄙(bǐ)犧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登軾而望之(shì)吾視其轍亂(zhé)夫戰,勇氣也(fú)望其旗靡(mǐ)
2、積累下列詞語:
重點詞解釋:
①齊師伐我——軍隊; ②又何間焉——參與;
③肉食者鄙——鄙陋。這里指目光短淺; ④衣食所安——養;
⑤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⑥犧牲玉帛——指豬牛羊等祭祀品;
⑦神弗福也——賜福、保佑; ⑧小大之獄——案件;
⑨忠之屬也——盡力做好本分的事; ⑩可以一戰——可以憑借;
公將鼓之——擊鼓; 公將馳之——驅車(追趕);
彼竭我盈——充滿,這里指士氣正旺盛; 故克之——戰勝。
2、作者作品及相關知識簡介:
本文選自《左傳》,題目是后加的。《左傳》傳說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據魯史寫的編年體史書,保存了我國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間的許多史料。
背景資料:春秋初期,齊桓公借口魯國曾經幫助過同自己爭做國君公子糾,出兵進攻魯國。當時,齊強魯弱,魯國處于防御地位。本文記敘了曹劌向魯莊公獻策,并在長勺之戰中幫助魯莊公采取正確的戰略,終于戰勝了強齊的史實。“長勺之戰”是我國歷史上以小勝大、以弱勝強著名戰例之一。
3、感知內容:
①解題。指導學生讀課文注釋。題目是個主謂短語,點明曹劌談論長勺之戰,即論作戰前要取信于民,作戰時要掌握戰機。
②引導學生對照注釋自讀課文,復述課文大意。
明確:魯莊公十年春,齊國出兵進攻魯國。當時,齊強魯弱。魯國人曹劌見國難當頭,挺身而出,建議魯莊公要取信于民。魯莊公聽取了他的建議,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劌的協助下選擇了利于打仗的地點長勺,有利于攻擊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有利于追擊齊軍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結果魯軍大獲全勝,魯莊公問曹劌其中的奧妙,曹劌雄辯地論述了魯勝齊敗的原因。
③理清線索,給課文分段。
(1)本文有幾條線索?學生討論后明確:有兩條線索,一條是事件發展的線索(迎戰——備戰——勝戰——評戰);一條是人物活動的線索(請見——請問——參戰——釋疑)。
(2)本文可分幾部分?學生討論后明確:本文雖短,但能緊扣題旨“論戰”,運用對話的形式,有條不紊,逐層展開,闡明曹劌是怎樣論戰的。全文共三段,每段為一部分。
三、討論:
小組合作探究
過程:學生先獨立選擇探究品味點,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組內探究、討論、交流。
研讀第一部分(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明確:指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齊師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齊國軍隊為什么要“伐”魯國呢?補充介紹歷史背景: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齊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著趕先回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于長勺。從歷史背景得知齊師興兵完全屬于侵略行為,所以“伐”應譯為“侵犯”。
(3)曹劌的身分怎樣?討論明確:從“其鄉人曰”句中我們能推知曹劌的身分為普通老百姓,沒有官位,屬愛國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國憂”。
(4)“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確:“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當時與公膳制有關。公膳是對某種品位的官員在辦公時間免費供給的一種膳食。按規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員,一般稱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權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中的“遠謀”二字是此文的關鍵,貫穿全文。從曹劌的這句話里可見他具有什么樣的品質?明確:從曹劌的對答中反映曹劌關心國家大事和深謀遠慮的品質。
(6)“乃入見”是個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明確:在具體的語境中,省略了主語“曹劌”和賓語“之”(代魯莊公)。
(7)“何以戰”是個介賓前置的句子。這三個字喚起下文分析戰爭的條件,突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魯莊公認為要作哪幾方面的準備呢?明確: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8)對于這三方面的準備,曹劌又是如何評價的?討論后明確:對于第一個準備,曹劌的評價是“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對于第二個準備,曹劌的評價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對于第三個準備,曹劌認為“忠之屬也,可以一戰”。請同學注意:“福”是名詞,在這里作動詞用,“保佑”的意思;“可以”應譯為“可以憑借”,和今義“可以”用法不同。
(9)為什么說“小大之獄,雖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明確:因為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這就突出表現了曹劌重視人民力量的政治遠見。
(10)本段末句“戰則請從”,不僅寫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而且注意實際作戰中的戰略戰術。文章也以此作為過渡,轉入下文寫他!臨陣參戰指揮。
(11)小結:第1段,寫的是曹劌請見,論戰前準備,顯示了曹劌熱愛自己國家、深謀遠慮的品質以及魯莊公“勇于納諫”的胸懷。
四、質疑:
再讀課文,自由設置疑問,師生共同探究,合作解決。
五、自測:
1、背涌課文第1段。
2、完成“朗讀背誦”題一、二和“辨折比較”題四。
六、 自結:
學習本課時你有什么收獲?學習本文你有什么收獲?
第2課時
教具準備:幻燈片、幻燈投影儀、電腦
作 業:見自測
板書設計:
時間 教學過程
一、導向:
1、導語:
復習上課時內容,導入本課時內容
2、揭示目標:
①研讀第二部分
②研讀第三部分
③歸納總結全文
二、自學:
1、研讀第二部分(第2段)
①這次戰爭是由誰指揮的?根據何在?明確:由魯莊公指揮,曹劍協助。這從“公與之乘”可以看出。“乘”有兩義:(1)為共乘一車,“乘”讀chéng;(2)為另給一車相隨,“乘”讀shèng。課文從“乘”(1)義說,這樣比較好理解,因曹劌與莊公同乘一車論戰才方便。
②作戰地點選在哪里?明確:長勺(“戰于長勺”是個狀語后置句),在魯國境內,地理條件對魯國有利。
③反攻的時機選在什么時候?曹劌是怎樣幫助莊公選擇時機的呢?明確:在“彼竭我盈”之時。戰斗剛開始,不待齊軍疲倦,莊公就急于出戰(“公將鼓之”;“鼓”,名詞作動詞,“擊鼓”);當魯軍剛獲勝,莊公又急于去追擊(“公將馳之”),曹劌又阻止了莊公的過急行動。他懂得攻擊和追擊都必須把握有利的時機,要根據雙方的土氣和實力的變化作出正確判斷。曹劌的兩個“可矣”,使得戰爭出現“齊師敗績”和“遂逐齊師”的大好形勢。
④小結:第2段敘述的是曹劌指揮作戰的`情況,作戰的過程寫得非常簡略,突出寫了曹劌“謀”的作用,為下文“論戰”打下伏筆。曹劌臨陣從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時機,所以才擊敗敵人,獲得戰爭勝利。
三、討論:
小組合作探究
過程:學生先獨立選擇探究品味點,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組內探究、討論、交流。
1、研讀第三部分(第3段)
①魯國獲勝后(“既克”),“公問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確:緣故,“攻擊”的緣故和“追擊”的緣故。
②曹劌是如何回答的?明確:有兩層意思:一層說明為什么要選擇“齊人三鼓”(“彼謁”)的時機進行攻擊。“夫戰,勇氣也”(這是個判斷句,“也”表示判斷),“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敵方的勇氣已經消失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我們打敗了敵人)。“彼竭我盈”四個字高度概括了進攻時的最佳戰機。一層解釋他“下視其轍”、“登拭而望之”,看到敵人“轍亂”“旗靡”才追擊的原因是“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夫”,發語詞,議論或說明時,用在句子開頭,沒有實在意義)。可見曹劌考慮問題周到,行動謹慎,觀察仔細,善于抓住時機,故而奪取了戰爭勝利。
③小結:第3段寫曹劌論述戰勝齊國的原因。
2、課文的三個段落是按什么順序來組織材料的?詳寫了什么內容?略寫了什么內容?
課文第一段寫曹劌與魯莊公討論戰爭能不能打,憑什么可以戰勝敵人,這是戰前的政治準備;第二段寫曹劌協助魯莊公指揮打敗齊軍,取得戰爭的勝利;第三段寫打敗齊軍后,曹劌給魯莊公總結經驗。可見,課文是按著戰前準備、戰爭進行、戰后總結的順序組織材料的。課文詳細地記敘了戰前曹劌與魯莊公討論這一仗能不能打,以及戰后的總結,而對長勺之戰的經過寫得非常簡略。
3、談談你對曹劌和魯莊公的看法。并從課文中找到相關的依據。
曹 劌:聰明、智慧、勇敢。有軍事才能,熱愛祖國,敢于直言上諫。
魯莊公:愚蠢未有遠謀
四、質疑:
再讀課文,自由設置疑問,師生共同探究,合作解決。
五、自測:
1、背誦并默寫全文。
六、自結:
學習本文你有什么收獲?
1、歸納中心思想。學生討論后明確:本文論述了必須取信于民并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2、題目為“曹劌論戰”,這是一篇記敘文還是議論文?明確:這是一篇記敘文,但全文以“論”為中心。第1段記敘論戰前政治準備的內容;第2段記敘戰斗經過;第3段通過“敘”來“論”戰爭勝利的原因。
3、歸納寫作特點。討論后明確:文章圍繞“論戰”來進行選材與組織材料,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此文雖然寫戰爭,但戰爭的過程寫得十分簡略,中心始終扣住曹劌這一人物,運用對話來寫論作戰前的政治準備(第1段)及戰勝齊國的原因(第3段),重點突出,中心明確,詳略得當。
七、教后記:
附譯文:魯莊公十年,齊國派軍隊來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即將迎戰。曹劌請求莊公接見。他的同鄉說:“當官的人會謀劃這件事的,你又為何要參與進去呢?”曹劌說:“當官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于是就入朝覲見。
曹劌問:“大王您憑什么來作戰?”莊公說:“衣服食物這些養身的東西,我從不敢獨自享有,一定會拿來分給大家。”曹劌說:“小恩小惠不能普及,人民不會跟從你的。”莊公說:“用來祭神的牛、羊、豬、絲織品等的數目從不敢虛報,對神一定說實話。”曹劌說:“這只是小信用,不能被人神所信服,神是不會賜福給你的。”莊公說:“大的或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查清,也會按照實情來判斷。”曹劌說:“這是盡了本職的一類事情,可以憑此來作戰,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著去。”
莊公與他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擺開了陣勢。莊公將要擊鼓命令進軍,曹劌說:“還不行。”齊國的軍隊三次擊鼓命令軍隊出擊,曹劌說:“現在可以了。”齊國的軍隊大敗。莊公將要驅車追趕齊軍,曹劌說:“還不行。”他下車觀察齊軍戰車的車輪滾過地面留下的痕跡,又登上車子前面的橫木向遠處眺望,說:“可以追擊了。”于是莊公下令追擊齊軍。
已經戰勝了,莊公問他原因。曹劌說:“作戰,靠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氣,第二次士氣就衰弱了,到了第三次士氣就衰竭了。齊軍士氣衰竭,我軍士氣正旺盛,所以我們戰勝了他們。他們是大國,很難推測他們,恐怕他們有埋伏。我見他們的車輪印很亂,旗子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逐他們。
【《左傳》教案】相關文章:
曹劌論戰《左傳》06-15
曹劌論戰《左傳》06-15
曹劌論戰——《左傳》06-13
曹劌論戰 ——《左傳》06-13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07-04
《風箏》教案教案04-23
‘教案’遠方教案范文05-05
音樂教案春游教案05-16
關于聲母的教案教案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