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紙》課程教學反思(精選7篇)
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反思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折紙》課程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折紙》課程教學反思 1
反思這節課的教學,有如下幾點反思。
1.關注知識、方法的形成過程
新課程要求注重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本節課中,我同時也關注了數學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教學。如讓學生大膽表達、主動發現同伴或自己存在的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在基本理解難點的基礎上,著重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知道如何進行異分母分數的加減計算等,既注重了過程與方法,又重視了知識與技能。在每個學生利用正方形紙片自己動手操作的基礎上,再全班交流探討出異分母分數加減的計算方法。然后通過各種形式的練習加強鞏固,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計算方法。
2、注重操作的實效性
學生動手折紙的目的并不是為了發現加法算式,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借助圖形直觀地理解算理。因此,在這節課中,我給了學生比較長的時間獨立操作和思考,讓他們自己通過動手動腦解決簡單的問題,從而鍛煉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
3.注重學生是課堂主體
我在備課時,考慮到學生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在課堂中,我更多的是一個引導者,協助者,引導和協助學生自己發現,自己解決問題,最終能真正理解所學知識。
《折紙》課程教學反思 2
“折紙”這一課主要是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在三年級時,學生已經學習了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以后還將繼續學習分數的乘除法計算及混合計算。因此這部分知識雖然簡單但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由于以前所學知識間隔時間過長,課始先做幾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題,通過解題再現學生的已有知識,同時也為下面的新知探究做好鋪墊。
新課程要求注重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本節課也體現了這一點。課前創設了學生折紙的情境,由于例題牽連的分數簡單,我沒有讓學生逐題探究,而是直接拋出兩個問題讓學生探究計算的方法,再進行小組交流、匯報、總結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關鍵是化成同分母分數之后再加減。在經歷練習的過程中,學生發現答案有時不是最簡分數,此時很自然地在計算方法后加上:計算結果能約分的藥約成最簡分數。由于整節課沒有什么難點,我只能在練習設計上下功夫,增加了基礎練習及提高練習。原本以為這樣設計,學生總能學得扎實了,誰知學生通分能力不是很強,找分母的最小公倍數花去大量的時間,所以這節課時間把握還是很緊張。最遺憾的是課堂是對暫差生關注得太少了,導致學生計算方法掌握不到位。
總之,計算能力是孩子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基礎,也是今后進一步學習數學的`重要知識技能。計算教學不能憑借反復機械的練習,加大計算強度,來提高計算能力,這是以犧牲學生的身心健康、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為代價的,我們不能做這種本末倒置的事情。我們要在教學中加強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要把計算與思維的靈活性結合起來,提高運算的速度和準確性。從而真正達到提高學生的能力,促進其健康、持續地發展。
《折紙》課程教學反思 3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一學習內容是學生學習了分數的基本性質、約分、通分、小數的互化、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后的一個知識點。整節課學上完后,本人感到自己教學能力還遠遠不夠。有很多不足,卻不能用語言整理出來。以下兩點只是很多不足中的兩點。值得以后的教學中引起重視。
一、計算要講清算理,學會算法。本節課中,我雖然認真備課,畫了圖,但是上課過程對算理的強調還是不夠,因此使很多學生對“異分母分數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減”,不是很理解。可在學生練習中,再次用圖來演示幫助學生理解異分母分數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減。分數中的分母表示分數單位,分數單位不一樣的時候是不能相加減的,比如3斤蘋果加4斤西瓜等于什么呢?學生明白了這一點后,其他的,學生自己能思考出來。
二、對教材的理解和處理方面:就拿本節課說,我設計本節課是圍繞教學重難點來展開的,在復習引入部分,以通分和找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以及同分母分數的加減來引入,雖然這樣有幾個好處,做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不僅可以復習分數單位這個必要知識的鋪墊,而且還可以在學習 1/4+3/10 時,讓學生可以主動的去研究把異分母加減法怎樣轉化成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方法。另外,在圖形結合教學時,也可以讓學生知道分數單位相同才能相加減。不過,在這個從圖中找計算方法步驟中,教學方法把握的不都到位,不能很好的通過圖讓學生理解通分。我可以問“圖1/4+圖3/10等于是一個怎樣的圖?”這樣一個問題可以使學生對知識的思考碰撞出火花。然后經過學生的回答和教師運用圖形的講解,使學生對這個為什么要通分的`過程更加清晰的掌握和理解。
本節課,設計的重點太多了,很難落實。難點也沒有很好的突破。經過這堂課的備課、上課,讓我深深地覺得:老師的教學理念很重要,把自己平時所聽到的和感悟到的滲透到課堂中去,幫助小學生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算理。另外,要想上好一節課,備的教案固然重要,還必須有嚴謹地教學內容、環環相扣的教學環節、引人入勝得教學情景和扎實的教學技巧以及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這樣才能夠不斷地進步和創新。
《折紙》課程教學反思 4
我的教學設計以復習通分和同分母分數相加減為導入,教授新課分為三個活動:活動一,折紙。讓學生通過折紙活動進一步鞏固用分數表示陰影部分所占總面積的幾分之幾,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學生展示折紙的情況之后,引導學生對折紙情況的進一步思考 “如果要計算兩張紙的陰影部分加起來是多少,可以列出哪些算式?”從而引出第二個活動:列算式。在這個活動中引導學生培養獨立思考和交流討論的能力。在進行小組匯報時,引導學生觀察列出的算式進行思考可以將算式分為幾類?在分類進行計算過程了解到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必要性,引出了第三個活動:探索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讓學生以“1/2+1/4 ”為例進行小組內的探討之后進行小組匯報,最后總結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是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進行計算。
現將本節課的教學得與失分析如下。
肯定點:
(1)本節課的設計中包含多次的小組討論,并讓較多的小組進行匯報,鼓勵學生嘗試多種算法,讓學生體會算法多樣性的理念。
(2)設計折紙活動,符合新課改的要求,以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為主,讓學生“在做中學”。
(3)在講解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注重算式的規范性。
不足點:
(1)設計過程中以復習通分為導入,將學生的思維定勢在通分這個圈內,不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
(2)設計折紙活動時,沒有完全發揮出折紙的作用。這一部分可改進為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手中的折紙進行計算。學生在折紙進行計算過程中,引發思考“通過折紙進行計算較為復雜,有沒有較為簡便的方法呢?”從而導出從通分的角度進行討論。
(3)在小結時,沒有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小結應交給學生,教師針對幾個學生的答案進行歸納,從而揭示異分母分數的算理。
也許現在的我對于教學環節的設計以及學習評價的處理措施有些“不成熟”,但是我相信只要明確發展的方向和前進的動力,我們將能夠一步步地走向“成熟”。
《折紙》課程教學反思 5
《折紙》這節課的重點是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對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知識,也是分數加減法中的一個難點.這節課我主要是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方法,組織學生借助圖形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的算法,在探索與交流中完成了新知的學習,也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一.注重操作的實效性
學生動手折紙的目的并不是為了發現加法算式,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借助圖形直觀地理解算理,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讓學生動手,在提出數學問題后,計算1/2+1/4 ,讓學生結合自己手中的正方形紙,折一折,畫一畫,借助直觀圖形理解算理,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通過直觀操作,學生就會很容易的理解到:分數加減法,分母不相同時,要通過通分,將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數,再相加或是相減,既注重了過程與方法,又重視了知識與技能.
二,體現數學的實用性
高年級的.數學學習,應該讓學生能夠應用所學知識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做到數學為生活服務,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當在學生做完基礎練習后,我設計了一道練習題, 讓學生調查生活中哪里有分數知識,有的學生調查了家里收入的支出情況,有的同學調查了自己的零用錢的消費情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調查進行相應的計算,并與小組同學交流,體現了數學在生活中的實用性.但是由于課堂中的時間的限制,沒能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做,顯的有些過于形式化了.
教師在鉆研教材教法的同時,還應充分地考慮到學生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這樣有利于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引導學生真正理解所學知識.
《折紙》課程教學反思 6
《折紙》這節課的重點是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對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知識,也是分數加減法中的一個難點。這節課我主要是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方法,組織學生借助圖形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的算法,在探索與交流中完成了新知的學習,也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一、教學應還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
讓學生自主探索,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本節課筆者在這一主導思想的引領下,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創設各種學習情境。請學生折紙與涂色,并在學生的折紙與涂色中,不提任何規定性的要求,同樣在學生自己列出算式后,請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算式,結合作品圖進行估算,探索算法,講解做法,對這些做法進行全面評析,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為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學生說得精彩極了,把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中會出現的問題,如結果約分,是假分數可以化成帶分數,通分時用最小公倍數做公分母簡單等各種情況全部剖析清楚。當得到老師的認可時,他們興趣盎然。整個過程,筆者沒有評析對錯,是否科學、合理,而是在學生的探索中一一澄清,真正做到了讓每一個學生經歷了“數學化”和“再創造”的學習探究過程,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時間和空間。
二、教師應成為善于挖掘教材的優秀挖掘者,善于設計的設計師。
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是一個全新的'知識,也是分數加減法中的一個難點。為了化難為易,筆者打破教材的設計,從學生喜歡的折紙活動入手,引出異分母分數加法的四個有代表性的算式,并且讓學生先估算,后計算,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做好準備。在挖掘教材的過程中,筆者意識到異分母分數減法也不容忽視,尤其是含有帶分數的減法,于是拋出了如何驗算它們這一問題,不僅使學生學會了驗算,而且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異分母分數減法的學習,可謂巧妙的設計,取得一舉兩得的功效。最后的練習也可以說恰到好處,很好地體現了把計算問題還原到實際生活情境中的數學思想,學生在興趣盎然中把課堂教學再一次推向高潮,它不是給這節課化上句號,而是添上了一個問號,使學生的思考從課內延展到課外。實踐再一次證明,教師做好挖掘者、設計師,給學生一個廣闊的“漁”場,讓學生自己提供相關的學習素材,會使他們對知識有更全面、更系統的領悟。這樣的學習,既有“溫度”,又有“深度”。
三、不足
由于剛學完最小公倍數,學生掌握的還不夠熟練,在轉化的過程中學生感到吃力。進而課堂練習相對少些,知識鞏固的不夠扎實。另在數形結合上還要進一步強調,加深理解。今后還要繼續努力提高課堂實效。
《折紙》課程教學反思 7
《折紙》這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的內容,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折紙、涂色、列式、計算、自主類推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現就本節課的有關情況作如下反思:
1、在復習引入時,請學生折紙與涂色,并在學生的折紙與涂色中不提出任何規定性的要求。讓學生在復習分數意義的同時,為學習新知識提供數學信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積極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效果比較好。接著提出問題:要求兩部分折紙一共占幾分之幾?該怎樣列式。學生列出多個算式。并對算式進行分類,解答會計算的,對于不會計算的異分母分數加法直接揭示課題。一般來說,練習題教師應該為學生準備好,但當學生具有這種能力的時候,應該完全把這種權利還給他們,而且他們提供的相關素材,會加深他們對已學知識的理解。
2、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知識,也是分數加減法中的一個難點,主要是讓學生自己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對于出現的問題和不同的答案,不急于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借助手中的學具,從折紙的涂色部分中,思考、驗證,講清楚自己的算理。使學生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法的算法,并能通過學具,結合同分母分數加法的算理,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通分,讓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并自己類推遷移出異分母分數減法的算法。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提高他們的`自信心。
3、及時總結學習方法和所涉及到的數學思想,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4、本節課還存在不足:學生選用的算式:學生借助自己手中的學具,給出的答案有和,通過分析,和都是正確的,因為學了約分,在計算結果是分數時,必須約分到最簡分數。但對于處在探索異分母分數加法算理的初步階段,應該選用計算結果是最簡分數的異分母分數加法,雖然這道算式是學生直接提供的,作為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提供更好的算式素材。再就是對學生放手的還不夠,總害怕學生說出不合理的答案,其實,應該讓學生呈現自己的想法,多交流,更有利于學生對于新知識的掌握。
【《折紙》課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赤壁》課程教學反思09-03
《溫度》課程教學反思10-04
《品質》教學課程反思07-29
《燕子》課程教學反思08-20
《白楊》課程教學反思08-18
《詠雪》課程教學反思09-16
《畫風》課程教學反思08-31
《翠鳥》課程教學反思10-08
除法的課程教學反思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