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一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的習慣
培養一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的習慣
閱讀是人類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學習方式,是人類吸收文化財富、獲得知識、認識世界的基本途徑之一。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豐富知識、發展智力、陶治情操、造就品格。教學生掌握閱讀的方式方法,形成閱讀的能力及良好的閱讀習慣,是閱讀教學的基本任務。課程標準中說道:“使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及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見,課外是學生積累語言的廣闊空間。課外閱讀應該從一年級開始抓起,充分利用低年級孩子的好奇心,想讀書、想識字的愿望,激發讀書的興趣,從而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一、創設良好的閱讀氛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日常教學中發動一切力量,利用一年級兒童強烈的從眾心理,幫助他們盡快駛向讀書的軌道,首先應該創設讀書的大環境:1、不斷不斷更新班內的圖書角的圖書,利用午讀時間進行閱讀。2、是教師要以身示范,與生同讀。蘇霍姆林斯基說:“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其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燈,——這些都取決于教師,取決于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種地位。”作為教師我們首先應該博覽群書,發揮教師的示范熏陶作用,要讓學生熱愛讀書,教師首先要愛讀書,要讓學生背誦的古詩,自己首先能夠倒背如流;3、常讀書給學生聽。由于一年級孩子的識字量少,有意注意的時間短,而且,讓他們讀書很容易疲倦,因此應該提倡教師讀書給學生聽,這樣做,不僅可以延續學生的有意注意的時間,擴大學生的詞匯量,激發他們的想象力,促進他們的情感發育,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他們讀書的興趣,從而使他們自覺自愿的去閱讀。
二、提供優秀的閱讀篇目
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一個高尚的人談話。”低年級的孩子在入學之后,語言能力得到迅速的發展,他們已經具備把自己聽來的故事講給別人聽,此時,他們的求知欲非常旺盛,對于課本以外的讀物很感興趣,若有充足的讀物供他們閱讀,將能培養他們愛讀書的習慣。
1.根據年齡特點和興趣推薦書籍。低年級的學生比較適合童話故事、民間故事以及一些圖文并茂的卡通、漫畫等。例如《白雪公主》《丑小鴨》等等。
2.根據課文的特點和要求推薦膾炙人口的小文章。例如教學完“四季”這一課后,我推薦學生閱讀《春天在哪里》《春媽媽的三個小姑娘》、《秋姑娘的信》、《冬爺爺的禮物》等短文,以此來作為課文補充,豐富學生的積累。
3.結合重大的節日推薦書籍。比如在清明節來臨之際,發動學生收集有關革命烈士的小故事(可以聽別人講,也可以自己找書來讀)。國慶節指導學生讀各種描寫祖國的小詩歌,以此來激發小學生的愛國情懷。由于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尤其是一年級的學生選擇讀物往往帶有盲目性、隨意性,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的同時做稍微的指點,避免放自流,克服“偏食”的現象。
三、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閱讀活動,強化課外閱讀。
設計活潑的閱讀活動低年級的孩子最喜歡的是活動和游戲,為使這種課外閱讀的風氣持續下去,應該圍繞課外閱讀開展喜聞樂見的活動,從而強化課外閱讀。
1.故事匯讀。
定期舉行故事會,讓學生講故事、聽故事、復述故事,或教師講,或學生講,大家在樂中讀,在讀中學,在講中練,不知不覺中加大了閱讀量,增加了知識的積累,智力得到開發,還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2.朗誦比賽。每月進行一次課外閱讀,讓孩子們把本月的課外閱讀中認為最精彩的部分讀給大家聽。
總之,無論開展哪種形式的競賽,我都是先放手讓學生自己進行競賽的準備,促使他們在讀中增進知識,提高能力。
【培養一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的習慣】相關文章:
一年級小朋友應該培養哪些良好的習慣04-11
關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的教學反思03-19
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的研究的調查報告03-03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教學反思03-20
怎樣培養一年級學生的觀察能力03-28
小班幼兒良好生活行為習慣的培養總結02-22
小學生課外閱讀指導課教案02-11
小學生英語語感培養課題研究的總結02-24
課外閱讀報告模板02-28
課外閱讀活動計劃范文(精選10篇)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