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教案示例
《父母的心》教案示例
教材分析:
《父母的心》是日本現當代作家川端康成所寫的一篇小小說。作者以他慣有的纖細筆觸和哀怨的情調,記敘了在一艘輪船上發生的一個感人肺腑的至親至愛的故事。故事篇幅短小,內容簡單,情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以傳神的神態描寫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展現其充滿矛盾沖突而又細膩豐富的心理,深刻地表現了天下父母對子女的崇高愛心這一作品主題。
學情分析:
本文的授課對象是初二的學生,他們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小說的分析方法,能夠通過分析小說三要素,理解故事情節的發展;加上同單元《甜甜的泥土》的學習,對“小小說”這一小說中的特殊文體特點也有了一定的認識,所以學生對本文故事情節的把握應該很到位,能歸納出其“一波三折”的特點。相比較而言,可能會對文中主人公——窮父母,他們送走孩子和要回孩子的心理動機有所質疑;對于作者川端康成寫作本文的感情基調——濃濃的愛心、淡淡的哀愁,理解上可能也存有一定的難度。
因此,我的教學設計立足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側重于引導他們品味分析作者對主人公——窮父母神態描寫的相關語句,從而理解父母的充滿矛盾沖突而又細膩豐富的心理,進而理解天下父母對子女的崇高愛心這一作品主題。再通過反復閱讀作品,補充介紹作者的生平經歷,來引導學生對作品文風——濃濃的愛心、淡淡的哀愁的感悟。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學習本文作者以神態描寫間接表現人物心理的寫作方法;
2、情感態度價值觀:體味天下父母對自己子女的一顆崇高的愛心;
3、過程和方法:比較閱讀 借助多媒體技術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問題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以分析文中描寫人物的神態語句,體會人物心理,了解窮父母無論是送走孩子還是要回孩子都是出于一顆崇高的愛心。
2、教學難點:要求學生根據人物的語言和神態描寫,改寫作品,以第一人稱進行心理描寫,并和原文進行比較,哪一種寫法更能表現父母的愛心?
3、方式方法:“三到”的閱讀法 比較閱讀 。
4、課時安排:一課時。
5、教學工具:多媒體教室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解題
1、互動游戲——心有靈犀
要求兩位學生合作,一人面向屏幕,并將屏幕上所展現的詞語“憤怒” “興奮”
“失望”用肢體動作表現出來,讓背向屏幕的同伴猜其所表現的是哪一種心情。
2、交流談論——游戲啟示
提問:從剛才的游戲中,關于人物描寫大家獲得了怎樣的寫法啟示?
學生交流:如“通過動作、神態等外部描寫可以間接表現人物豐富的心理世界”
(設計說明:根據美國視聽教育家戴爾提出的“經驗之塔”理論,“直接的、有目的的經驗。它在塔的最底部,奠定了人類學習的基礎。在實踐活動中,學習者用感官接觸事物,接受事物的刺激,由此形成的感覺印象是認識的起點,其特點是以生動具體的形象直接反應外部世界”,因此,我設計游戲這一環節,旨在以直接的動手、表演加深學生對游戲目的的認識,促進學生把經驗升華為概念,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3、解題
教師講述:今天我們將學習一篇由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所寫的短篇小說《父母的心》,探究作家又是通過怎樣的寫法來展現文中父母的一顆怎樣的心?
4、網絡搜索,走進作家
①要求學生通過“百度”這一搜索引擎,查找作者的生平經歷、文風特點。
②討論交流,分享資料
(設計說明:“教是為了不教”,旨在通過這一環節,傳授學生一種學習方法和觀念,使他們懂得如何利用家庭中的網絡設施,使之成為自己學習的輔助工具,而不是單一的游戲、聊天等)
二、整體感知課文,把握情節
1、請同學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
(設計說明:建構主義認為,任何一種他人對文本的閱讀都會帶入閱讀者本人的主觀感受,從而影響學生個體對文本的自我解讀。)
2、用一句簡明的話概括本文的內容。
(描寫了在一艘輪船上發生的至親至愛的故事,優越的條件,割不斷窮父母對子女的情素,他們三次換送自己孩子,最終決定一個也不送)
4、分析本篇小說的三要素
學生交流:
人物:窮父母、四個孩子、貴婦人和她的女傭;
環境:航行在海上的輪船;
情節:開端,貴婦人想要領養窮人的一個孩子;
發展,窮父母三次換送子女給貴婦人;
高潮,窮父母要回自己的女兒;
結局,窮人一家六口又團員團聚了。
3、你認為本文故事圍繞窮父母送不送孩子情節有何特點?作用怎樣?
學生交流:
情節特點: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作用:增加文章的可讀性,引人入勝;更突出了曲目窮父母內心的矛盾和對子女的愛。
4、討論閱讀本文時在語速、感情方面應該注意些什么?
學生交流并范讀。
教師指點:語速舒緩,語帶無奈、哀怨,讀出濃濃的愛心、淡淡的哀愁。
5、換位思考,假如你是作品中的父母,你認為該不該送走孩子?
學生思考后,交流。
三、局部揣摩語句,體會心理
由于學生意見不統一,再讀作品,思考:
出示課件:
1、 用“三到法”圈出窮父母在不同情況下的神態變化的詞語,并寫出自己的看法。
(三到——眼睛要看到,心里要想到,手里要寫到)
2、 根據父母的神態變化,你覺得他們當時的心理是怎樣的?試用第一人稱把它表述出來?結合父母要回孩子的理由。
學生交流:
貴婦人要求送一個孩子給她時:
“送走一個孩子,他可以過好日子,而且可以繼承財主的家業,而且太太贈送的錢也可以讓其他孩子生活得更好,但是孩子不在自己身邊,他的生活會怎樣呢…… ”
送走長子時:
“孩子,不要怨恨父母,我們都是為了你的未來好,也為了弟弟妹妹呀…… ”
用次子換回長子時:
“長子是我們家的接班人,再窮也不能送走呀…… ”
用女兒換回次子時:
“二兒子從眉毛長相到說話的嗓門,都和我們那去世的媽媽一模一樣,把他送走就好象把媽媽扔了,這實在太不孝順了…… ”
要回女兒時:
“她太小了,沒有父母在身邊該怎樣生活呀?與其舍掉一個孩子,還不如一家六口餓死在一起好了…… ”
3、比較閱讀,你認為用心理描寫法和原文的神態描寫法,在表現人物豐富、復雜的內心沖突的效果有何異同。
學生交流:如神態法:含蓄,“此時無聲勝有聲”;心理法:直白細膩
4、為何父母最后還是沒有把孩子送掉?這說明了什么?你認為他們是怎樣的父母?
學生讀課文,然后各抒己見。
教師小結:眼睛是心靈的窗口,通過對文本相關神態描寫語句的理解,我們體會到父母對孩子的愛。這種至愛親情是任何東西都替代不了的。再優厚的物質條件,也是不可能動搖這份天下最誠摯、最濃郁的感情的。
5、請回憶你生活中父母照顧自己的往事,體會融融親情。
四、拓展訓練,妙筆生花
教師指導語:今天我們感受了父母對子女的崇高愛心,更學到了一種描寫人物心理的方法——神態法。事實上,我們還可以通過動作、語言等方式來間接表現。下面就請同學們自由選擇屏幕上的一個心情詞語“遺憾”、“著急”、“激動”、“痛苦”“猶豫”進行一段動作或神態描寫來表現這一心理,并上傳到教師博客上交流。
1、學生練筆
2、討論交流
五、課堂小結,情感升華
師生一起配樂講述《男孩和蘋果樹的故事》,勉勵孩子們要有一顆感恩的心,珍惜家人所給與給予自己的一切……
(設計說明:語文學科性質,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因此,語文課程應在傳授學生語文知識的同時給予學生人文的關愛、心靈的凈化。)
六、作業檢測,鞏固升華
續寫課文故事結尾,給人物設計一個合情合理的結局。
七、板書設計:
父母的心
〔日〕川端康成
主人公:窮父母
↙ ↘
情節 神態描寫 → 體會心理
富人要求領養一個孩子 十分猶豫 一
送走長子 眼含熱淚、難割難舍 切
次子換回長子 無精打采 為
女兒換回長子 失魂落魄 子
要回女兒 痛哭失聲 女
教學反思: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最顯著特點。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孩子的發展” ,“教是為了不教”,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更是主張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過程,是兒童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通過同化與順應,逐步建構起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識結構得以轉換與發展。因此,無論是在教學設計環節,還是課堂教學環節,都以調動學生的主體性為基點,以體會人物的神態和心理為突破口,引導學生對作品主題的理解。而從學生的課堂參與看,的確也是較好實現了教學的三維目標,既掌握一種人物描寫的方法,也獲得了心靈的凈化。
此外,明白簡潔的板書設計可以提升學生對于作品的理解,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因此,語文教師應該重視對板書的設計。關于本文的板書設計,其中“體會心理”部分,可以安排設計為由學生根據故事情節補充完整,從而自然得出作品所要表現的主題:天下父母對子女的崇高愛心,也明白了本文的寫法之以神態描寫間接表現人物心理。
【《父母的心》教案示例】相關文章:
《歡慶》教案示例03-19
《司馬光》教案示例02-09
《老王》教師教案示例(通用12篇)03-19
各種報告范文示例03-19
黨員轉正申請范文示例03-19
排球訓練總結范文示例5篇02-24
讓心飛翔教案設計01-24
《爬天都峰》教學反思示例(通用10篇)11-04
中班的教案媽媽心媽媽樹03-20
人不能選擇父母教案設計(精選7篇)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