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文檔>《師說》的教學設計

《師說》的教學設計

時間:2024-05-29 03:03:37

《師說》的教學設計

《師說》的教學設計

《師說》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句式的多樣(意動用法等),做到句句落實,學生得以正確運用。

  2.認識教師的作用,從師的意義,以及能者為師的道理.

  3、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培養學生自讀注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時數: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解題

  “說”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的范圍,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二、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后才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傳頌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

  三、自主學習

  1、朗讀課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學習文言詞語。

  字音:

  夫(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無長( )無少 官盛則近諛( )

  郯 ( )子之徒 其可怪也歟 ( ) 李氏子蟠( )

  經傳( ) 貽之( )

  通假字:

  ○1傳道受業解惑也。( )

  ○2或師焉,或不焉 ( )

  重點實詞:(寫在橫線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句讀(用單豎線劃出朗讀停頓)

  ○1、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2、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

  ○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四、翻譯句段

  古之學者(求學的人)必有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出生在我前頭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做老師;

  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師道(道理)也,夫庸知(哪用知道 )其年之后生于吾乎?

  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人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人們愛自己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師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人不向老師學習了;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的方面卻反而放棄不學,我未能看出那種人的高明之處在哪?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________________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許多人聚在一塊兒譏笑人家。

  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可羞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現在士大夫們的見識竟反而比不上他們,可真奇怪啊!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_____________________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孔子說:“幾個人一起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紀十七歲,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

  不拘于時,學于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我學習。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正道,所以寫這篇《師說》送給他。

  五、閱讀探討

  文章的論述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小結

  教學目標:

  1. 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句式的多樣(意動用法等),做到句句落實,學生得以正確運用。

  2.認識教師的作用,從師的意義,以及能者為師的道理.

  3、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培養學生自讀注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一、教學過程

  (一)復習

  背誦課文,

  翻譯指定語句(略)

  (二)學習各種文言現象,積累文言基礎知識

  1、通假字

  2、一詞多義

  (1)師

  課文中出現 26 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適當找出文中例句印證)

  ①作名詞,有三種情況

  A.作“老師”講

  B.作“專門技藝人”講

  C.作“姓”講

  ②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A.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系) ;

  不恥相師

  B.作“從師”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作意動用法講 “以……為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傳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釋義)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之

  課文中出現 25 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A.指代人或事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助詞,有五種情況

  A.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 助詞“的” _______

  B.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不譯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C、賓語前置 的標志 ____________________

  D、定語后置的標志 蚓無爪牙之利 筋骨之強

  E、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無意義。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③ 作動詞,“到”、“往”

  (4)其

  課文中出現 17 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三種情況

  A.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復指,作主語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C.作定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A.表猜測 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B.表感嘆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欽(多么)

  3、詞類活用

  名詞作意動

  例如:

  吾從而師之 師:以……為師

  孔子師郯子、萇弘、老聃 以……為師

  形容作意動 (意動用法 是指用做謂語的動詞具有“認為賓語怎么樣”的意思。)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容詞作名詞.

  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 ; 愚人

  小學而大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___________________

  3)名詞作動詞

  吾師道也, ____________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從師(的風尚)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___________

  或師焉,或不焉 ____________

  不恥相師 ________________

  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4、古今異義

  古之學者 古:________________ 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無貴無賤 古:_______________ 今:沒有

  小學而大遺 古:_________ 今:小學校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因果連詞

  吾從而師之, 古義:______________ 今義:表結果,目的的連詞

  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古義:____________;今義:大家,許多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義:__________, 今義: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5、文言句式

  1)判斷句

  師者, 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師之所存,道之所存也

  2)狀語后置句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3)賓語前置:

  (1)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

  (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 《師說》)

  (3)去我三十里,惟命是聽。(《左傳宣公十五年》)

  (三)閱讀探究

  根據下列步驟閱讀文章。

  1、 誦讀第一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①人為什么要從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認為從師的標準是什么?

  (3)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總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2、誦讀第二自然段,

  (1)說說這一段與第1段是怎樣聯系的?

  (2)這段文字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

  (四)課堂小結 布置背誦。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復習

  1、 背誦

  2、 翻譯句子

  (二) 閱讀探究

  分析第3段:

  第3段與第1段關系怎樣?

  分析第4段:

  1. 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2、本段交代寫作緣由,但仍隱含著作者的觀點,哪些句子可以表現作者觀點?

  (“不拘于時”、“學于余”、“能行古道”。綜觀全文,觀點很清楚了:“學者必有師”。)

  (三)隨堂練習

  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寫出本字

  A.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B.或師焉,或不焉

  C.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D.君子生非異也

  2.下列加點詞語解釋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①官盛則近諛 (奉承拍馬) ②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低于)

  ③是故無貴無賤 (無論) ④小學而大遺 (學習)

  ⑤圣人無常師 (常有的) ⑥郯子之徒 (學徒)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①④⑤

  3.指出加點詞的用法不同類的一句

  A.不恥相師 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C.微風鼓浪 D.君子不齒

  4.選出下列各句中“師”的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

  ①吾從而師之 ②吾師道也

  ③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④則恥師焉

  ⑤或師焉,或不焉 ⑥不恥相師

  A.①/②⑤/③④/⑥ B.①/②⑥/③④⑤

  C.①④⑤/②/③/⑥ D.①/②/③④⑤/⑥

  5.指出對下列句中“之”自用法規類正確的一項

  ①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②作《師說》以貽之

  ③古之學者必有師 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⑤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⑥彼童子之師

  ⑦郯子之徒 ⑧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⑨句讀之不知 ⑩或之不解

  A.①②/③④/⑤⑦/⑨⑥/⑧⑩ B.①②/③⑥/④⑦/⑤⑧/⑨⑩

  C.①③/②⑤/④⑦/⑥⑩/⑧⑨ D.①⑤/②④/③⑥/⑦⑩/⑧⑨

  6.指出下列句中“其”自用法與其它三項不同類的一項

  A.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7.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意義

  A.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 ) 今( )

  B.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 ) 今 ( )

  C.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古( )今( )

  D.小學而大遺 古( )今( )

  8.指出下列句子加點字與例句中“恥”字用法不同的一項

  例: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

  A.吾從而師之 B.天下云集響應

  C.且庸人尚羞之 D.孔子登東山而小魯

  9.選出與下列句式特點相對應的項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②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③李氏子蟠……不拘于時 ④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A. 被動句( ) B.賓語前置( )

  C. 定語后置( ) D.介詞結構后置( )

  10對下節有關文字的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A.“古文”,與韓愈、柳宗元倡導的“古文運動”中的“古文”同義,即指的是先秦兩漢的散文

  B.“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儒家經書。“經”,指經典著作的正文,“傳”,解釋經書的著作。

  C.“李氏子蟠”,姓李,字子蟠

  D.“不拘于時”中的“時”,指作者所處的時代“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風氣

【《師說》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教學設計02-18

《國殤》教學設計12-11

《賽馬》的教學設計05-21

國慶的教學設計03-19

《 It was there 》教學設計與說明03-19

映山紅的教學設計03-19

頤和園精選教學設計03-20

設計分層教學目標設計05-20

用戶協議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色天使综合婷婷国产日韩AV | 一级AV片久久精品 | 日本亚欧精品在线视频 | 日本乱子伦视频免费观看 |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欧美综合网 | 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