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嚴也是一種愛》的教學設計及點評
思想品德《嚴也是一種愛》的教學設計及點評
一、教材分析
1、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與父母產生矛盾的原因,知道逆反心理的具體表現,會對逆反心理進行具體分析,理解逆反心理造成的實際危害。
能力目標:正確認識自己的自知能力,正確理解家長的心情的知人能力,對親子矛盾產生原因的分析能力,對逆反心理的辯證分析能力,認識逆反心理危害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對父母親人的愛,對自己正確行為的贊賞,對錯誤行為的悔意和恥辱,堅持正確的看法和行為,丟掉不良思想行為的態度。
2、教學重、難點
(1)重點:關于兩代人的矛盾,關于逆反心理。
(2)難點:正確理解 “嚴也是一種愛”。
二、學情分析
社會的急劇變化,社會上的種種不良誘惑,家長對子女的高期待,嚴要求,學生面臨的復雜環境,面對的競爭壓力,使得學生的思想觀念發生很大變化。處于青春期的學生,有其問題突發的特點,不可避免地表現于家庭生活的親子交往之中。初中生親子之間的差異及學生的逆反心理,往往導致家庭中的矛盾和沖突,這就要求我們要對其予以正確的引導。
三、教法設計
本節課采用談話式為主,啟發、點拔、討論、探究、總結相結合的方法,營造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氛圍。具體做法:
1、對話法:運用身邊實例逐步引導、逐步深入。
2、討論法:結合自身實際和身邊的人和事,激勵學生積極參與,總結歸納。
3、比較法:把握特點,分析異同,把握關系。
四、學法指導
在教學活動中,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力圖用學生自身和身邊的人和事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熱情參與、樂于觀察、善于總結。
通過一些動腦、動口的活動,使學生在教師為他們鋪設的平臺上充分展示自己,自信地面對一切。注意培養學生養成圈、點、勾、劃的讀書習慣。
五、教具的應用:多媒體
六、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生活素材、教材、影像作品。
七、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課前調查
1、從記事至今從無與父母發生過爭吵的有沒有?
2、進入中學后父母對我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什么?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點撥并板書調查結果。
(通過調查,引導學生初步體會父母的良苦用心,為后面的教學做鋪墊。)
(二)講授新課
第一板塊:成長也會有煩惱
這一環節通過兩幅漫畫的對比引出本節課的主題。
1、多媒體:出示漫畫一并提出問題:(1)畫中表現了什么?(2)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這幅漫畫的設置是引導學生對前面所學知識有所回憶,充分感受父母的關心、關愛、與后一幅形成鮮明的對照)
2、多媒體:出示漫畫二并提出問題:(1)與圖1相比什么變了?(2)什么時候變的?(3)為什么有變化?(4)什么沒變?(這幅漫畫的設置是使學生明顯感到父母的嚴厲并由此而造成的矛盾、沖突,點出“成長也有煩惱”。引出“嚴也是一種愛”)。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并板書
第二板塊:關于兩代人的矛盾
1、一吐為快
在上一個環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與父母間發生的不愉快說出來,釋放學生的壓抑心理,順勢引導,強調父母這樣做的目的,進一步點出“嚴也是愛”,并指出我們與父母間的不理解,不和諧,格格不入就是我們常說的代溝。
2、探究:親子矛盾產生的原因
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教師以父母代表的身份出現在學生面前,并指導學生結合下表,探討造成兩代人隔閡的原因。與學生共同歸納總結。
父母
我們
生理上
心理上
閱歷上
知識上
思想方法上
行為方式上
社會角色上
由此引導學生總結得出:我們與父母的年齡差異,是產生代溝的直接原因,再一次點明父母對我們的高期待,嚴要求是出于對我們的愛,只是我們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再次體會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3、探究:教師以自身當年與父母、現在與女兒之間的矛盾為例,引導學生探究:為什么代溝現象在你們這代人身上表現的比我們這代人要強烈?
(本環節的設置是引導學生將課程向更深更廣的方向延伸。)
學生回答:(略)
教師點撥提升指出:與我們生活的時代相比,社會發展了,時代進步了。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意味著對人的要求更高了。大家畢業后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是就業問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所有父母的共同心愿,為了讓我們有一個好的未來,他們不得不對我們寄予高期待,提出嚴要求,嚴也是一種愛。(進一步點明主題)
第三板塊:關于逆反心理
想一想,說一說:我們與父母有矛盾,隔閡常常會以什么方式發泄心中的不滿?
多媒體:節選影片《網絡少年》片斷
1、看一看:片斷中的父子是怎么回事?兒子是以什么方式發泄不滿的?
(引出逆反心理的表現,點撥指出無論何種方式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與父母對著干。)
多媒體:再次節選影片《網絡少年》片斷
2、分組討論:請給這個片斷設計結局,并說出每種結局的得與失。
請學生結合上面所列舉的逆反心理的表現如:離家出走、頂撞等談得失
(這樣設置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從不同的結局中深切地感受到逆反心理是有危害的,溝通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為下節課的教學埋下伏筆。)
3、探究:所有的逆反心理和行為都是錯的嗎?
(請學生舉例說明,引導他們辯證地看待問題。指出無論在何種情況下我們都要把握一個度,要即不傷害自己又不傷害父母)
(三) 課堂小結: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獲
教師小結:親子之間有矛盾,有沖突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我們要善于化解矛盾,送給大家一句話:
多媒體出示字幕:美好的家庭不是沒有矛盾,
而是善于解決矛盾和沖突。
(四) 板書設計
附:評《嚴也是一種愛》課堂教學
王小平老師所做的《嚴也是一種愛》這節課,是新課程在我區實施5年后的今天進行的。站在這個時間段來審視這節課,我認為這是一節理性的課。優秀的傳統教學方法與新課程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得到了較好的結合和有效的運用。這是一節樸實的課,讓人感到它就在你我身邊,親切自然。同時又是一節平實的課。新知的建構從學生熟知的生活開始,學習活動在老師創設的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情境中、在師生、生生之間輕松、和諧、愉快的互動交流中進行,課程最終又回歸于并指導著學生的生活。本節課不僅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同時也引發了我們的一些思考。
第一,上好課首要的是要確立正確的指導思想。指導思想就好比是船舶航行在大海中的導航,導航方向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目標的達成。現行課程標準就是我們上好課的行動指南。但就某一個地區、某一所學校、某一個班級而言,課程標準只具有一般規范性。因此,老師們要在吃透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實際和教學內容,定準上好每節課的基調。王老師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抓住了“嚴與愛”這對矛盾,圍繞“嚴也是一種愛”這條情感主線,通過調查、漫畫對比、“一吐為快”、代溝問題探討、《網絡少年》片段播放與結局續寫等一系列激情、引趣的活動開展,通過教師講述當年自己與父母、現在與女兒的矛盾,引發學生對兩代人沖突問題的深入探討,通過具有感染力的語言和親和力的目光的運用等等,為學生營造了平等交往、愉快學習的課堂氛圍。學生在活動中不僅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力得到了提高,情感態度得到了鞏固與提升。
第二,上好課必須將教學預設與生成有機地融為一體。教學預設不僅要圍繞教學目標,符合學生實際,凸現個人教學風格,而且還要為生成做鋪墊,為生成創造條件,留有空間。王老師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及生活經驗等進行了認真分析,對教材進行了有效挖掘的基礎上,以學生親歷的、熟知的生活作為新知建構的基點,圍繞“嚴與愛”這對矛盾,搭建了一系列有利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生活化的學習平臺;運用具有承上啟下的“漫畫對比”與余音繞梁的“課后贈言”兩個環節將本節課與其前、后內容整合為具有內在聯系的統一體。王老師確立了以對話方式為主,輔之以設問、討論、對比等多種教學方法,發揮了自身教態親切、善于運用富有啟發、感染力的口頭語言與形體語言引導學生學習的優勢,從而凸現了自身個性化的教學風格。
教學預設的前瞻性,決定了“預設”必須考慮課堂上的“有可能”。“有可能”一般來講就是“生成”的生發點。王老師安排的“一吐為快”、“《網絡少年》片段結局續寫”,特別是設置的問題探討(為什么代溝現象在你們這代人身上表現得比我們這代人要強烈?)等環節為學生創造性地學習搭建了平臺,創設了空間。學生的思維不斷深化,課堂呈現出勃勃生機。由此所生成的課程閃爍著思想的火花。
生成不僅需要支點,還需要教師增強敏銳性和應變力。在課堂上隨時準確捕捉、吸納、提升學生的閃光點。在此方面王老師充分地展示了她引領、點撥、提升的教學功力。比如:在“認識逆反心理”環節,有位學生講述了他想參加學校的籃球隊,媽媽不同意,從而與媽媽發生了矛盾,至今還未想通這件事。王老師及時地進行了引導。她先提出了兩個問題:①媽媽這樣做的內心想法是什么?②你如果是媽媽你希望你的子女怎樣做?以此使學生認識媽媽對自己的愛,理解媽媽的做法。接著又讓學生探討如何對待媽媽的做法?王老師面對學生出現的矛盾心理,及時地給予了點撥提升:當與父母發生沖突時,既不能對著干,也不能盲目地服從。父母的做法不正確時施以小小的逆反行為,促使父母反省自己,但逆反一定要有“度”。這個“度”就是不傷害父母。這樣不僅使學生辯證地認識了逆反心理,同時也掌握了處理與父母矛盾的原則。另外,生成還需要老師根據實際巧妙調整、適當刪減預設的相關內容。在這個問題上,個別環節王老師沒能給予足夠的重視。比如:在“一吐為快”環節。原設計意圖旨在讓學生通過講述印象最深的自己與父母發生矛盾的一件事,以此達到釋放學生的心理壓力;引導學生認識父母的“嚴”是出自對子女的愛,從而理解父母之目的。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學生所講事例已經涉及到逆反心理的種種表現及其危害。老師沒有及時捕捉這一信息,調整教學,而是憑著慣性,按照預設的過程進行了。
第三,上好課的關鍵是要處理好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之間的關系。學生的“學”應成為課堂的主旋律。但學生的“學”必須在教師的組織、激勵、引導下進行。教師的“教”應該積極、主動、全方位的服務于學生的“學”。服務的內容不僅包括為學生的學習創設情境,搭建平臺,而且還應包括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與促進者、引領與點撥者、指導與提升者、合作與發現者。對學生的學習,該點撥的點撥,該夯實的夯實,該提升的提升,該糾正的糾正。王老師這節課比較突出地表現了她引領、點撥、提升學生學習的指導功力。(課例如前所述)。教師的“教”要到位,但不能越位。點撥引領要酌情、適度,不可替代學生的“學”。這節課在個別環節的處理上王老師出現了急躁的情緒,“擠占”了學生部分的“學”。這也是目前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第四,上好課還應使課程具有一定的力度和高度,要善于挖掘課程背后所蘊涵的深刻的教育內容。這節課,王老師將鞏固與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放在了重要地位,注重了能力的培養,也考慮到了新知的獲取,使得課程豐滿厚重。與此同時,她主要通過兩個環節,一是設置不同時代的兩代人與父母之間矛盾沖突的探因比較問題,引導學生認識當今時代發展的特點,增強緊迫感與競爭意識,加深并強化對父母愛的再認識。二是課后安排“老師送給大家的話”:“美好的家庭不是沒有矛盾,而是善于解決矛盾”引發學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從而把課堂教學引向了深入,推向了高潮,增強了課程的深刻性。
第五,上好課還應該準確地挖掘教材,有效地處理與利用教材。“用教材教”應該是課堂教學的底線和基本要求。王老師準確地把握了教材內容側重于“嚴也是一種愛”的情感定位,在“嚴”與“愛”這兩個關鍵點上展開了環環緊扣、步步深入的情景創設與問題設置。挖掘出了父母以“嚴”施“愛”,認識時代發展特點,增強緊迫感與競爭意識等情感滲透與提升點;運用比較、探究、續寫等方法確立了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問題、發現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點,以及讀、寫、批、劃等良好學習習慣的訓練點、辯證地看待“逆反心理”問題的思想方法等。但在如何圍繞學習主題,重組教學資源,使其更有利于促進教學,更符合學生思維的連貫性與生活邏輯性方面就顯得不夠大膽。比如:“一吐為快”環節的設置與認識逆反心理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王老師沒有將它們整合在一起,而是依附于教材,做了教材的奴隸。
第六,上好課要依據教學實際決定是否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不可將其運用機械化、程式化。
【思想品德《嚴也是一種愛》的教學設計及點評】相關文章:
《愛的教育》導讀教學設計(精選11篇)12-09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教學設計02-18
《國殤》教學設計12-11
《賽馬》的教學設計05-21
國慶的教學設計03-19
映山紅的教學設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