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不再是小孩子了》的教學反思
關于《我不再是小孩子了》的教學反思
第一次上課,我信心滿滿。學生在把握課文梗概、梳理課文條理、感悟人物形象上都完成得不錯,尤其是學生就自己發現課文多處細節描寫所談的的感悟,讓我驚訝。如在英子到醫院探望父親一事中,英子對父親說:“爸爸不也可以硬著頭皮從床上起來到學校去嗎?”接著課文寫到“爸爸看著我,搖搖頭,不說話了。
他把臉轉向墻那邊,舉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一學生談到,其實爸爸不是真正在看手指,爸爸在流淚了,他怕英子看到,才把臉轉向墻那邊,做看手指的樣子。爸爸流淚,因為他多么想參加自己女兒的畢業典禮,但身患重病去不了,而此時英子還不知道爸爸就要離開她了,還是那么天真,做爸爸的還不能明明白白告訴女兒。從這里看出爸爸愛英子愛得多么細膩。學生從這一句話里讀出了這么多!遺憾的是,領悟文章的寫法課堂沒有交流到。
老師觀課后建議還是上兩課時。五年級老師建議讓學生讀《城南舊事》整本書進行交流。但我認為一節課沒有上完應該是我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環節安排的問題。因為我還記得市里在荷塘區開展一次教研活動時,一位老師就讀《草房子》整本書進行的交流就是一節課完成的。
我的課型也是課外閱讀后的匯報交流,只是想看看學生課外獨立閱讀能力究竟怎樣,所以課外沒有進行任何指導。我想老師認為要用兩節課上,應該是課堂上交流領悟文章寫法這一目標沒有實現造成的。所以只對教學環節做了稍微的調整。同時六年級啟動讀《城南舊事》整本書。
第二次上課在梳理課文條理時,我花時少了,學生談到畢業典禮前、畢業典禮中、畢業典禮后分別在哪就止步了。因為這個班跟老師當眾“叫板”的多、叛逆的學生多,就讓學生聯系文中“我”遲到被責打一事交流多,引導學生學會感恩身邊的愛。課上得完整了,但學生發言的沒有第一次上課的多(盡管該班語文老師說一直如此)。
觀課后老師們沒有再提要用兩節課上了,可是我也并沒有感覺上出了我所想要的效果:學生就一個又一個的問題進行閱讀、研討,自由地、踴躍地發言,我只是在學生卡殼時適時地出現。我越來越疑惑了,也有些打退堂鼓了。
這課到底要怎樣上呢?帶著困惑我們六年級組來到了景弘學校,觀摩他們的課堂教學。學生編成若干組,組員編上號,每組一塊黑板。每組的每個同學都有機會上黑板展示自己。上新課前學生要獨立閱讀課文完成學案,課堂的呈現就是學案學習內容的呈現。于是我把景弘學校借鑒杜郎口模式所設計的學案借來幾份研讀。當時正好付主任在一次觀課培訓中講到了北京的一個課例。我也請付主任發給我。研讀手中的這些材料后,我將教案進行了大的調整。我將本班的原有合作組也進行了調整。
第三次上課前,我布置學生回去反復讀課文。第二天利用早讀交流他們對本文課型的認識、課文的條理、最受感動的情節、最想研討的又值得在課堂研討的問題,并與學生商量我們就把這些問題設計成一份學案,他們根據學案再細讀課文,完成學案上我們確定要研討的問題,上公開課時就按學案的程序來上,各組確定自己重點想發言的問題。
這次上課,學校請來了區里、市里的專家。上課前一晚,語文組長問我一節課能否上完。那一刻我忽然間由胸有成竹變得又有些沒有底了,能否上完又壓在了我的心頭。為保險起見,晚上我又調整了上課思路,就把這堂課上成我們對選讀課文的一種探索吧。我們走在探索的路上,遇到的問題原本就很多。硬著頭皮上,充分暴露我們的問題,請專家來引領。
第三次課,最讓我欣喜的是幾個內向、膽小的學生多次舉手發言了。從觀課組檢查學生的學案情況和課后馬上進行的檢測看,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還是不錯的。課上完了,專家們盡管沒有對課評點很多,但給了我們解決問題的思路。
【《我不再是小孩子了》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我與數學教學反思03-20
《我從哪里來》教學反思10-08
《猜猜我是誰》教學反思02-22
兒歌《別說我小》的教學反思09-20
我來幫助你教學反思09-24
我要的是葫蘆》反思教學教材03-19
我愛雪蓮花教學反思05-16
《我的中國心》音樂教學反思01-05
《是誰嗯嗯在我頭上》教學反思03-07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反思(精選10篇)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