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電池的原理及應用教學反思情況
原電池的原理及應用教學反思情況
原電池的原理及應用反思情況
《原電池原理及其應用》在新老教材的教學中,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都有很大的變化,通過多次探索和實踐,我對于本節內容的教學體會反思如下:
對于《化學能和電能》的教學設計,我沒有按傳統《原電池》的教學設計,而是淡化化學學科本位,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即生活經驗——原電池入手,一步步通過實驗探究完成電池工作原理的學習。通過上《化學能和電能》一課,我發現問題僅由老師提出,然后由學生來回答實際上是在培養學生的應對能力或者應試能力。盡管有利于課堂教學的展開,但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要比培養學生解答問題能力重要的多。培養問題意識,應該讓學生自己閱讀資料、觀察實驗、分析推理,從而提出問題。我以前上的《原電池》一課,提問較多,問題環環相扣,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逐步得出了原電池工作的原理。遺憾的是,這些問題都是我事先設計的,學生思考回答就夠了。我想如果能夠把教學設計變成另外一種思路可能使課堂更加具有開放性。教學設計修改前后分別記錄如下:
[教學過程原述]
通過銅—鋅原電池的演示實驗及動畫演示電子流動情況,幫助學生理解原電池的原理。我考慮到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概括能力還不是很強,沒有讓學生馬上討論“構成原電池的條件”。我對教材進行了處理,增加了一些演示實驗(如下表),按銅—鋅原電池的裝置,變化電極材料和燒杯里的物質(其中實驗6中鋅和銅分別放在兩個燒杯中),讓學生通過預測、觀察、對比、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同學們一邊興致勃勃地預測實驗結果,一邊仔細觀察實驗現象。我一邊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一邊有序地做著實驗。隨著實驗的進行,同學們順利的得出了構成原電池的條件。然后學生通過練習鞏固所學內容。從反饋來看,學生似乎掌握得很好了。 [呈現問題分析]
課后有學生對我說,如果能讓他們自己親手做這些實驗就好了。還有學生問:我家里的電動車里的電池的正負極及電解液是什么?每年要更換電池的原因是什么?怎樣才能延長壽命?我被深深地觸動了,我們往往只注重學生是否掌握了理論知識,而不注重學生是如何獲得這些理論知
識;只注重怎樣讓學生更快地掌握知識,而不舍得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究理論知識。而且理論知識要聯系生活實際,要為實際生活服務。我們是否就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而理論知識?如此培養出來的學生顯然缺乏應有的化學素養,只會是一個死讀書的學生。 [教學模式改進]
課堂活動模式改為:
創設情境分析問題探究加深
在一陣音樂賀卡的音樂聲中開始了新的學習,學生們馬上充滿了好奇,音樂賀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然后我就順水推舟的告訴學生要探究的主題。教師在每個桌子上提供以下材料:電極有鐵、銅、鋅、石墨;溶液有稀硫酸、氫氧化鈉溶液、硫酸銅溶液、無水乙醇;還有塑料繩、電線、電流計。學生從中挑選材料設計出原電池。學生先分組討論,擬訂實驗方案,然后利用實驗探究。教師參與其中,加以有效地引導、啟發。學生實驗完畢后,各小組匯報實驗研究情況,小組間互相交流,從而理解原電池的原理及構成條件。最后教師設計問題情景讓學生分析實際問題。課后布置家庭小實驗——水果的原電池實驗。 [反思教學體會]
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此高漲,課堂氣氛相當活躍,最后提出的問題大大出乎意料。如有學生提問:在實驗中把導線連接的銅片與鋅片一同浸入稀硫酸中書本上說只有銅片上有氣泡,可實驗中明明鋅片上也有氣泡?銅—鋅原電池中稀硫酸在不斷的消耗,那手機上的電池為何不需要補充電解液?銅—鋅原電池的裝置改成銅—銀原電池(電解質仍為稀硫酸),現象是否一樣?教師引導學生自學課本內容,適當用課件輔助解決上述問題,并指導學生去查有關的資料。通過上述活動使學生增強了分析具體問題的能力,本課從提出問題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后又誘使學生提出新的問題,從問題開始,最后又以問題結束,體現了一種全新的以問題為主鏈的課堂學習模式。
關于“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的教學反思
在本學期中,我參加了寧河縣教育教學革新與實踐的活動。在我的公開課《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的準備和實踐過程中,我獲得了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體會,課后反思本課時的教學總結如下:
首先本課例的教學設計遵循新課標的要求,緊密結合現實社會中的有關事件(氯氣最早做為化學武器用于戰爭和氯氣泄露事件)和生活中的相關情景(海水曬鹽的場景和長蘆鹽場簡介),通過引發問題—閱讀觀察—實驗探究—總結規律等教學環節,引起學生的好奇、困惑和矛盾,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形成探究問題的情境,促使學生積極思考、相互討論、查閱資料、設計并動手實驗。
然后以氯氣性質為主線,緊扣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從物質種類上來看,重點學習氯元素的單質──氯氣;從氯氣的知識結構來看,重點學習氯氣的強氧化性;從氯氣的氧化性來看,重點學習氫氣在氯氣中的燃燒。教科書對重點知識不僅作了比較詳細的介紹,而且安排了“實驗”“思考與交流”等活動,以調動學生各種感官,使學生建立起知識結構并不斷加深。從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來了解氯氣。通過實驗和視頻形象生動地介紹了氯氣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讓學生概括出本課時的相關知識,并使之條理化、系統化。
利用計算機輔助手段,擴充了常規教學手段的容量,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尤其一些比較危險的實驗,大家都通過觀看視頻的方式加以改進。教學課件和學生的學案相統一,將課堂評價體現在學案中。
由于本課我主要是通過學生查閱資料、討論歸納、實驗探究等方式進行教學,所以學生主體作用明顯,有充分的動手、動口、動腦的時間,充分經歷觀察、分析、討論、推理、綜合等過程,全面地掌握規律的實質,與此同時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真正的鍛煉,體現其學習的主體角色。在學生之間交流時,提醒學生學會傾聽。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改變以往那種講解知識為主的傳授者的角色,應努力成為一個善于傾聽學生想法的聆聽者。在教學過程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共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通過反思,我覺得以下幾方面需要我去努力:
語言功底不夠強。通過這次展示課,我發現良好的語言功底對一名教師是多么重要,尤其理科教師的語言有邏輯性,也比較流暢自然。但語言的美感和感染力不夠,還需要不斷的提煉升華和深造,這樣才能時時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教學仍然難以面向全體學生。課上努力照顧到絕大多數同學,課后還需要因人施教,對學習能力強的同學要提優,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加強課后輔導。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是展示課我會有意無意地將精力和榮譽給予成績好的學生,教學的重心往往傾向于成績好的學生,而忽略了學生中的弱勢群體,缺乏對他們的鼓勵和幫助,對后進生也是一種傷害,所以我今后要特別注意不要讓所謂的差生成為被“遺忘的角落”。
課的最后我本來設計通過學生自我小結,培養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的能力。但由于時間倉促,在本節課的實踐中,課堂小結大部分變為教師小結,沒能培養學生知識的歸納總結能力,為今后的教學留下發展的空間,我將更加努力追求各環節的緊湊完美,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
以上是我對兩節課堂教學的幾點反思,不足之處懇請各位老師多多指導!謝謝!
【原電池的原理及應用教學反思情況】相關文章:
《比例的應用》的教學反思03-20
比的應用教學反思(精選10篇)11-29
傳感器的應用教學反思03-19
信息技術應用教學反思報告范文02-05
關于血糖檢測的原理總結03-09
《On the farm》的教學反思02-27
seasons教學反思01-17
《大!方虒W反思02-26
新詩教學反思03-19
《母雞》教學及反思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