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課《隕石》教學設計
第十八課《隕石》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在語言環境中理解并積累“貌不驚人、不速之客、天然史書”等詞語。
2.熟讀課文第二小節,了解隕石的來歷,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復述。
3.改寫第三小節,體會作者表達的連貫性。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預習反饋,梳理課文脈絡。
1.出示圖片,揭示課題:18.隕石
師:預習過課文了,對隕石也有了一些了解,能不能結合課文內容說說這三個詞語的意思?(媒體出示:貌不驚人、不速之客、天然史書)
2.生交流。
隨機板書:
樣 子 貌不驚人
來 歷 不速之客
價 值 天然史書
二、學習第四小節,從標點符號的使用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性。
(媒體出示:不速之客——隕石,真是自己送上門來的“天然史書”哇!)
1.引導學生關注兩個特殊的標點符號。
2.隨機理解“推算”、“推測”的意思,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
3.師引讀第三小節。
三、研讀二、三小節,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復述。
(一)讀了2、3小節,你發現了什么?
過渡:作者是從隕石的樣子、來歷、形成和價值這四個方面來介紹隕石的,讓我們再好好讀讀2、3小節,你還發現了什么?(生交流)
(預設:如果學生一時回答不上來,教師提醒學生回憶第16課《奇異的琥珀》一文的寫法,由此聯想到和第2小節的相似之處;針對第3小節,教師可以把“它”換成“它們”,做適當點撥,以此引導學生。)
(二)復述第2小節
過渡:正如作者所言,隕石是宇宙送給我們的禮物,那你們能不能說說宇宙是怎么把它送給我們的?之前,我們已經掌握了很多記憶的方法,針對這一小節,請你啟動你熟悉的記憶按鈕,劃出關鍵詞,然后試著把這塊隕石的來歷詳細地講給大家聽。
1.自由讀,用熟悉的記憶按鈕,劃出關鍵詞,復述第2小節。
1)和“時間”有關的詞語
2)和“流星的變化”有關的詞語
3)和“人們的行為、反應”有關的詞語
2.生交流,師補充。
3.自由練習。
4.復述。(接龍、指名)
四、改寫第三小節,體會作者表達的連貫性。
過渡:我們發現第三小節不僅僅是寫常州隕石的形成過程,也是所有隕石的形成過程。你能不能通過一些細微的改動把第三小節改成所有隕石形成的過程?
1.學生改寫第三小節。
2.生交流。
3.齊讀,把改寫后的內容回到原文,是否合適?(生交流)
五、小結。
學習了課文,我們知道這位不速之客——隕石,它雖然貌不驚人,但它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難怪作者稱它為是自己送上門來的“天然史書”。
板書設計:
18.隕 石
樣 子 貌不驚人
來 歷 不速之客
形 成
價 值 “天然史書”
【第十八課《隕石》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教學設計02-18
《國殤》教學設計12-11
《賽馬》的教學設計05-21
國慶的教學設計03-19
映山紅的教學設計03-19
頤和園精選教學設計03-20
設計分層教學目標設計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