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的心得體會
語文教學中的心得體會
我這篇文章準備從三個方面來談學生學習語文的原動力問題,讓學生愛上語文,才能學好語文,學生如何愛上語文呢?
閱讀是學生學好語文基礎,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是語文學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也就是學習語文的第一道活水之源。但是學生如何愛上閱讀呢?有句老話“親其師,信其道”,愛上語文老師才能愛上以閱讀為基礎的語文課,那么語文老師是學生愛上語文的的第二道活水源頭。語文老師不是明星,沒有杏眼鳳腮,也不見得能歌善舞,只有以“德才”服人,老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我們不能是在茶壺里煮餃子,得會“倒”出來,還得“倒”得好,“倒”倒得有水平,這樣學生才愛看,愛學。老師畢竟不是明星,不能在講臺上翻跟斗講笑話,要真的能夠在文學和精神領域給學生以指導,要教學生閱讀,首先得自己是真的愛閱讀,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只有語文老師以沉沉書香來熏染自身,由內而外散發出閱讀帶來的精神愉悅,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語文的魅力才能招近來遠,讓學生愛上語文。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老師真讀書才是一切的源頭。
一、閱讀很重要,語文老師很重要
理性的民族是強調閱讀的。文字的抽象性和生活的形象性完美結合,在大腦中進行化合作用之后,感受、判斷、推理在大腦中按部就班,加上個人的生活個性,就生成了個人化的的解讀,如果將這種個人化的解讀再訴諸文字,又可能被另一些人閱讀,也可以成為另一些人思維的途徑與工具,大量的閱讀,不斷的思考與整合,使得思維無限豐富,讓想象無限伸展,人類的智慧就這樣被傳承和發展。
雖然文字比畫面具有更加豐富的延展性,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文字缺少直接可感的形象性,干巴巴冷冰冰的字看上去實在不可愛,孩子們怎么可能在沒有任何外力的作用情況下愛上閱讀呢?
我記得羅曼羅蘭在描寫約翰?克里斯朵夫愛上音樂的過程的時候,有這樣的描述:美麗的音樂經由耳朵進入心靈,于是音符變成無數的精靈帶著小約翰的想象飛翔,于是他愉快得忘記了所有的不堪,他在音樂中找到了自己需要的棲息地,便愛上了這藝術的精靈。這是一種難得的美妙遇合,音樂一種輕緩愉悅的方式“入侵”了約翰克里斯朵夫的心靈,愉快的感受讓他不自覺地愛上音樂。而我第一次知道這段奇妙的經歷并非來自閱讀,那是一位老師在一篇演講中,動人地演繹了這一段奇妙的際遇,我才有了去閱讀的沖動,才能真正領略到原汁原味的精神愉悅。于是我知道了有一種超越物質的精神可以使人不同凡響,可以忘卻生死去實現精神世界的圓滿。這位老師的演講難道不是一種語文老師的驅動力嗎?這就是驅動我去閱讀的外力。其實,小約翰和我的感受都受到一種外力的作用,小約翰受到的外力是音樂引發的想象,我受到的外力是語言帶來的聯想,但同樣都是以形象的方式讓我們愛上了一種抽象的精神活動。這種外力和古代私塾先生戒尺其實是有著相同本質的東西,只是這種外力比戒尺來的美好,來得容易接受。這樣說來,我們語文教師難道不就是這樣一種外力的施加者嗎?我們有責任讓閱讀回歸文本,讓語文回歸閱讀,讓閱讀回歸鮮活,讓思考回歸真實。在這個層面上,語文教師也許有著比“教書匠”更重大的責任。所以語文老師很重要。
二、“秀”很重要,“真”更重要
我說的“秀”是老師的表現力,那是一種爆發力,是一種善于運用話語語言、表情語言甚至肢體語言再現文學作品、表達自己思想情感的強大的表達能力。而這一切都是一種成于內而行于外的厚積薄發,但是這種“爆發”的形式也有賴于一種類似表演的演繹,所以姑且稱之為“秀”。語文教師由于個性靜噪不同,而取舍萬殊,他們的“表演”或激情四射,或內斂深沉,風格不一而足,卻都有一種攝人心魄的力量。這樣的“秀”讓老師不能以突出突出自我為目的,而要以作品為中心,懂得自己不過是學生與作品接觸的介質,是學生從物質世界走向精神世界的橋梁,當然學生在愛上文學的時候也會記住這位老師,因為是老師啟發了他,讓他愛上文學,愛上語文考到高分。
高一課本中有一篇文章,是梁實秋先生記梁啟超先生的一次演講,一首十六字的小詩"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被梁任公演繹得起承轉合,蕩氣回腸,當時就給年輕的梁實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種印象至深,以至于梁實秋先生在二十年后,自己渡河時看到黃沙滾滾,而清晰回憶起任公演講時的情景,此情此景與彼時情懷交匯在一起,古今多少英雄隨水而逝,體悟到先生彼時心境與自己此時心緒如此相合,教人如何不淚垂啊!這便是閱讀經驗的確證,那是一種怎樣的欣喜與難得的契合,豈是“英雄所見略同”,“與吾心有戚戚焉”等語言能形容的激動,就算是我等庸才遇到這樣難得的風云際會,也不能不筆下走馬,洋洋萬言,一吐為快的。可惜梁任公的表現力在中國文學史上實在是無幾人能敵,他的演講引發了多少青年對文學的興趣和熱愛,這是無法統計的了,但是從梁實秋先生這篇文章看來,梁先生是受其影響而成為文豪的。梁啟超講學時的捶胸頓足、俯仰嘆息甚至找耳撓腮都是隨情而發,準確地表現了自己的情感和書中的情感,才能引起學生強烈的共鳴。這種來自真情的“秀”就算是“秀”,情之所至的“秀”,也是十分可愛可敬的。因為這是一種來自于閱讀的沉淀更是來自心靈的爆發力。
以這樣的“秀”來引導學生閱讀,是符合高中生對知識接受的心理特點的,由感性到理性的升華,中間的介質,會不會就是我們教師呢?語文教師也許應該是精神與現實結合的碾子,語文教師的個人魅力是無可辯駁的制勝法寶,一個有真性情的語文老師也許是讓學生愛上語文的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這是不是就是武俠中的“無招勝有招”呢?也許老師有時候也要把自己當成一個表演者,只是我們的表演不來自排練,而是來自真實的心情;只是我們的表演不為掌聲鮮花,只為從根本上解決語文的困境。也許語文教師真要化腐朽為神奇,將枯燥的文字變成可感可愛的形象,并將這種形象以一種真實可感的語言形式表現出來。我們總是形容一些會講話、會扇乎人的人為“死人活嘴”,也許語文老師就要這樣呢?我不知道。也不知道這是不是辦法,說出來讓同仁 們為我思考。但是我知道無論怎么“扇乎”都不是“忽悠”, 真實是語文教師最重要的工具,所謂“人文性與工具性”不 就統一了嗎?這點不用討論是真理!所以“秀”很重要,“真” 更重要。 有些東西,特別是詩歌,本是一種個人化情緒體悟的外化,它能動人,是文字能表情達意,而讀出何意,千人千 面吧,何苦非要給哈姆雷特定個標準像呢?真的愛這首詩, 為何不自己先咀嚼,用自己的心沉入詩歌中去和作者做一次 真正深度的交流呢?也許這樣的東西會與教參重合,也許不 重合,在教參的輔助下,我們或者被說服,或者依舊不同意, 這樣的爭鳴我們帶回課堂去,學生會給你不一樣的驚喜,這 樣的閱讀才是“悅讀”呢。這才讀進去了,是真讀書。 我有一位老師,她的博客中寫過這樣一篇,內容其實是些小牢騷,感嘆在退休在即時還不善于拒絕,做班主任讓 自己很辛苦,那種緩緩流瀉出來的語言我并未覺得她會有多 急躁,倒是記住了這樣幾句話“我生來小女人味,急躁,好 強,小心眼,還有點尖酸刻薄;只是因為讀書的頤養滋潤, 性情有所改變,漸漸溫潤閑雅起來,也多少有些寬容大 氣,。。。。。。”“雖然被慣性推動,課堂仍能生動飛揚”,她說 她上課已經是慣性,即便是沒有了激情,也能讓課堂飛揚。 但是這種慣性不是重力那樣天生地長的,就是她自己所說的 長期閱讀而習得的,是來自內心真誠的濡養,所以即便是滴 水也有穿石的力量。
回到“正題”說高考吧,高考是風花雪月裝不出來的,這是真刀真槍的戰場。但是我不認為高考的指揮棒真的會把 孩子們對語文的興趣打散,正如高考沒有消弭孩子們對體育課的興趣一樣,關鍵是要看孩子們能不能在語文課中得到愉 悅的感受。正如,我聽一個老師在上《蘭亭集序》,幾乎是 痛哭流涕地講解著字詞,一二三推進著我們教參上的內容, 非要從曠達的詞句中生生讀出作者憎恨時代的跡象。我真想 問問他,你何處得來?我甚至懷疑他沒有仔細閱讀教參。我 明顯地感受到,學生們的聲音越來越小,意興闌珊,而在座 的老師也在頻頻看表,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等待著游 戲的“童年”。我不禁想問,您對王羲之的精神內核有無深 入思考呢?您是否真的知道“一死生,齊彭殤”的感慨由何 而發嗎?東晉的黑暗與動亂為何聽起來像革命黨時代的白 色恐怖,歷史能這樣超越嗎?如此毫無特色的浮光掠影如何 俘獲懵懂少年對文學的興趣呢?這堂示范課為何聽來聽去 和我的滿堂灌是一樣的呢? 也許語文教師只有自己真閱讀,才能教學生如何閱讀,才能告訴學生們,如何從古書中讀出今意來,如何從他 山取石來攻玉吧。只有真的有了閱讀的量與質之后,我們才 敢于離開既定思維,敢于把教參當成參考,敢于離開世俗框 架,深入做一次真正的自我的閱讀,在現實與精神之間穿越 沉浮,走進去出得來。 所謂出得來就是不要再掉書袋,真能像s梁任公一般成本大套地背誦并至情演繹那是少有的神人,但是如果不能先 說清楚自己的感受就開書目,就沒有意思了。我個人認為閱讀到了深處就淺了,淺到了字上,這個字為何這樣好了,物 質決定精神嘛。這個字表達了何種情感,見仁見智了,花能 濺淚,鳥會驚心,誰知道那時他可能想什么呢?就算他想了 什么,讀者沒那么想,估計也是能原諒的吧。我喜歡這樣一 葉知秋的浪漫,一斑知豹的氣魄,而更自豪的是,這浪漫的 氣魄全在我們語文教師的處理與解讀上了。
【語文教學中的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語文樂園四》教學設計03-19
語文《因小失大》教學設計09-15
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教學反思(精選5篇)04-15
淺談化學教學中問題設計策略03-19
體育課教學中的反思(精選17篇)05-25
《奧運中的數學》的教學反思(通用11篇)07-29
語文下冊的教學計劃03-22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設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