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輕重》教學反思
《比輕重》教學反思
輕重教學反思
“輕重”一課是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比較多少和高矮、長短的基礎上進行的體驗活動。內容選取學生身邊的、常見的、較感興趣的事物,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與生活經驗。本節課的教學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逐步加深對輕重的體驗與理解,先讓孩子通過看一看、掂一掂、最后稱一稱,初步體會借助工具確定輕重的必要性。我班孩子都是剛剛走進校門的六、七歲的孩子,他們天真活潑、愛說愛動,愿意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樂于動腦。他們都不同程度地知道物體可以比較輕重,也會根據具體情境選擇較簡單的比較方法(程度有差異),但是對借助工具確定輕重的必要性還了解得不是很清楚。另外,剛入學的孩子上課的良好習慣尚未形成,自控能力較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學習方式。因此,開展一些豐富有趣的學習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望。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在教學中讓孩子通過看有趣的課件,使學生產生學習比較輕重的興趣,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主動地觀察生活,發現問題,用數學的頭腦思考問題,在動手操作、合作學習中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發現比較的方法,使他們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培養創新意識。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且,讓一年級的新生投入到數學活動中的關鍵是調動起他們的興趣,創造一個學生樂于參與的活動情境。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都玩過蹺蹺板),本課創設了小猴和小熊坐蹺蹺板的情境,比較直觀形象地演示出比較輕重的過程。讓學生用眼看一看比較出輕重,接著比較書和文具盒,在看不出的情況下,用掂一掂的方法,進行比較,最后讓孩子用稱一稱的方法比較蘋果和梨的輕重。讓他們主動發現數學問題,并嘗試解決。《標準》指出: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和發展。本節課所注重的不僅是比較的結果,更關注學生比較的過程,主要采取了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操作中去領悟比較的方法。課堂上設計了“說一說”“掂一掂”“稱一稱”的步驟,讓學生感到輕松、有趣,使他們很快地融入到學習活動中。在活動中,小朋友們一起掂、一起稱,感受物體的輕和重,從而掌握比較的方法。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本節課,孩子們敢提問題、會提問題,以自己獨特的見解解決問題,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學生為自己的創造而開心,為自己的發現而興奮。同時,我也注意用富有激勵性的語言評價他們的表現,使他們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
本節課我的體會頗深,學生的天真活潑和探索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也影響了我。師生互動,學生學得高興,我教得也輕松愉快,上課過程中,讓我認識到學生知識面很寬,舉出的生活實例很有創造性;語言也很豐富。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自始至終都是在活動中進行學習的,整個課堂氣氛輕松活潑,學生學得積極主動。
《比輕重》教學反思
比較"輕重" 一課是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是在比較"多少"和"高矮"之后,它是以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的經歷和體驗的基礎上進行的.內容的選取都是學生身邊的, 常見的,感興趣的事物,非常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與生活體驗.本節課的教學以實踐活動為主,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并能真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是來源于生活的.
【《比輕重》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On the farm》的教學反思02-27
seasons教學反思01-17
《大海》教學反思02-26
新詩教學反思03-19
《母雞》教學及反思02-18
新詩教學反思03-19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03-19
岳飛教學反思03-19
趙州橋教學反思03-19
《格子》的教學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