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會好好地吃為題的教案設計的范文
以我會好好地吃為題的教案設計的范文
九江師范附屬小學江雁
【內容提要】本課件依據建構主義理論,在課件功能設計上,讓學生上臺點擊鼠標 “摘蘋果”,以創造更寬松的學習環境;在單元內容設計上,突出在活動中學習。在情境創設上,如活潑可愛的小兔貝貝,豐富的自助配餐廳,形象直觀的比例氣球,鞏固新知的摘蘋果游戲等,力求優化教學過程;利用多媒體技術以大小不同的氣球來體現不同食物在營養結構中所占的比例,使原本抽象的知識在屏幕中鮮活起來。讓學生在“自助配餐廳”中點擊食物配“營養餐”,并在“找朋友樂園”中戴上食物頭飾進行小組合作配餐游戲,以明確怎樣才算是學會了好好地吃,并通過“摘蘋果”的互動游戲來深化認識。在實踐中用此多媒體課件教學,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食物 營養 配餐 建構
一、教材分析:
《我會好好地吃》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品德和生活》一年級上冊中的第三單元第三課。本單元德目為“我的一天”,著重于引導學生“初步養成良好的生活、勞動習慣。” 從本課內容分析,學生雖然每天都在“吃”,可怎樣吃才算是好好地吃,概念內涵比較抽象,一年級學生并不清楚。什么叫“會好好地吃”? “會好好地吃”包括平衡膳食和合理搭配;同時應具有良好的飲食習慣,如注意飲食衛生,飯前便后應洗手,瓜果應洗凈后削皮吃,進餐時思想集中,細嚼慢咽,不挑食、不偏食、不多吃零食等等。
針對學生生活實際,本課內容安排了三個課時,跨時兩周。本課例講第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循序漸進地認識到科學飲食對健康成長非常重要;為了自己的健康成長,只要是有利于自己健康的食物都應該吃;對于各種有營養的食物還要合理搭配吃才更有利于健康。對于前者,學生容易理解,但教材中“營養配餐”內容學生則不太明白,因此,我們將這一內容作為本課時教學的重難點。第二課時是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偏食、挑食的害處及養成良好飲食習慣的重要性。第三課時則針對學生前兩課時的反饋情況進行補充、完善教學,同時樹立好的典型,重視相互影響作用,榜樣效應,鼓勵深化。
二、課件的基本結構
說明:每個模塊單元都獨立存在,單擊即可進入。
三、課件設計的思路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和愛好是最大的動力。”學生對品德課的興趣,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于教學形式,而課件的設計在思品教學中起到一個“推波助瀾”的作用,精心的設計可以迅速刺激學生的興奮點,使學生在愉悅的情緒中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參與欲,讓學生感覺到上課是一種享受,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使主體意識得到充分地發展,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為達到這一目的,在課件設計中基于以下四方面考慮:
(一)單元名稱,風格統一。
模塊單元名稱的用詞是在反復推敲后確定,力求與所學內容相得益彰。我是這樣設計《我會好好地吃》一課的模塊單元目錄名稱的:打開封頁后,出現一幅畫面:都市街道兩旁有七座建筑,上面標明“快樂健身房、營養智慧屋、自助配餐廳、找朋友樂園、青青蘋果屋、實踐回音壁”。選擇“健身、營養、餐廳、蘋果”,是為了與學習內容、孩子語言習慣統一,從而使學生能盡快進入情境。當學生用鼠標點擊某座建筑物后,在活潑可愛的“老朋友”小兔貝貝帶領下,充滿求知欲的他們便可以走進知識的寶庫去探索、學習。
(二)借助課件,自主學習。
葉圣陶先生講過:“自能學習,不待老師講”,要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盡可能多地創設一種氛圍加劇師生互動,突出學生在活動中自主學習,顯得尤為重要。
1、在課件功能設計上,創造更寬松的學習環境。
“營養智慧屋”的提示、“找朋友樂園”中歌曲《找朋友》的環節中有再次播放的功能,這樣能幫助學生在活動中不斷地取得進步,以期達到本課的學習目標。同時, “青青蘋果屋”中還設置了一項生、機互動的環節,即讓學生上臺以點擊蘋果的方式來“摘蘋果”,每個蘋果后面都有一個題目,答題正確后,蘋果原所處位置變成一個笑臉,激勵孩子們繼續努力。另外,在每個單元中都為學生設計了返回“路標”,通過鼠標點擊此處,便能隨時返回模塊單元主頁面。
2、在單元內容設計上,突出在活動中學習。
《品德與生活》課標要求,品德課教學要在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創造性,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在生動活潑的活動中體驗、感悟,獲得道德認識、情感、行為的發展。
為了使學生既能發揮自身學習能動性,又能有目的地在活動中自主地學習,如在“導入新課”環節中,讓孩子們和我一起跟著貝貝來到“快樂健身房”做“健康操”,創設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進入新課學習,同時使學生明白,身體健康對自己的成長非常重要,要想身體健康,除了體育鍛煉,學會好好地吃也非常重要,很自然地引入新課。
考慮到學生中普遍存在的挑食、偏食現象,在“營養智慧屋”中設置了“說一說”環節,讓學生向同學介紹自己喜歡吃的某種食物及其原因,親自“做一做”,動手把它們擺出來,引發其他孩子對這些食物的興趣,并“議一議”,再讓“營養專家”現身說法,介紹每種食物的營養知識及其“好好地吃”的重要作用,從而內化學生認識。
3、在情境創設上,力求優化教學過程。
課件的直觀有趣能促進學生愉悅情感的生成,讓學生在知行互動的過程中與所學知識產生共鳴。因此,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在課件情境創設中設計了童話般的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欲望。如活潑可愛的小兔貝貝,食物豐富的自助配餐廳,形象直觀的比例氣球,鞏固新知的摘蘋果游戲等等,在每一個環節的設計上,我們考慮最多的是其是否優化了教學過程,有沒有實效性。
(三)巧設情景,突破重難點。
學會合理配餐是本課的教學難點。一年級學生對食物搭配比例問題不懂,而教材上的圖片又較為抽象,如果讓學生死記硬背,不僅枯燥,而且印象不深,學習興趣也會大大降低。于是,在“營養智慧屋”問題三的提示中,利用多媒體技術以大小不同的氣球來體現不同食物在營養結構中所占的比例,使原本抽象的知識在屏幕中鮮活起來,學生很容易理解記憶。隨后,讓學生在“自助配餐廳”中點擊食物配“營養餐”。如果還不熟悉營養比例,可查看“提示”,便可看到氣球大小圖,點擊任一處即返回餐廳;如果不滿意自己的配餐想再來一次,可點擊“我還想配”,盤中原選食物會立即消失,可重新開始配餐。在“找朋友樂園”中進行的找朋友游戲,實際上是小組合作配餐的一種形式。課件設計上,由小兔貝貝創設情境:戴上食物頭飾后就變成了各種食物寶寶,進入樂園后,找到和自己能搭配成營養餐的食物朋友。找完后,讓孩子們互相檢查配餐的合理性,以清楚認識到怎樣才算是學會了好好地吃。最后,“青青蘋果屋”中還設置了“摘蘋果”的互動游戲來深化認識。
這種設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突破了難點,也使得訓練有了層次。
(四)課后延伸,形成習慣。
在“實踐回音壁”中,用貝貝的話作為總結,最后布置作業讓學生與家長一塊兒去菜場買菜,并將自己每天的飲食情況作一記錄,把學生的品德養成教育融于學生日常生活之中,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體驗,在生活中悟理、內化,最后變成行為習慣。
四、課件的理論支持
建構主義理論是近年來流行的一種學習理論。計算機與網絡信息技術具有多項特性,特別適合實現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識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從以下三個方面發揮主導作用:一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的動機;二是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幫助學生建構所學知識的意義;三是為使意義建構更有效,教師應在可能的條件下,組織協作學習并對協作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使之朝有利于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
實際上,這三個方面反映了將多媒體計算機作為認知工具的教學設計所要解決的三個問題:首先是幫助學習者掌握某項知識及技能應創設什么樣的情景;其次是如何激發學習者的主動性去探索學習;三是為學習者的探索學習提供什么樣的幫助。
本課例基本上是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的,目的在于創設情境,突出學生在活動化教學中學習的自主性。在實踐中用此多媒體課件教學,孩子們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領略著進步的歡樂,教學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我會好好地吃為題的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讓心飛翔教案設計01-24
教案設計:破釜沉舟07-19
《天窗》優秀教案設計06-08
《楊氏之子》教案設計02-11
認識南瓜教案設計02-11
白帆音樂教案設計01-25
食物的變質教案設計02-23
《多彩的拉花》教案設計02-25
斜拋運動教案設計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