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調研的報告范文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報告十分的重要,報告根據用途的不同也有著不同的類型。一聽到寫報告馬上頭昏腦漲?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產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調研的報告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產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調研的報告 篇1
一、基本情況
(一)全市開發區整體情況
目前,全市擁有3個國家級開發區、16個市級開發區。開發區規劃總面積約34497.5公頃。其中,國家級開發區規劃總面積為25812.96公頃,占規劃總面積的74.8%,市級開發區規劃總面積為8684.54公頃,占規劃總面積的25.2%。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xx市開發區從小到大、由弱變強,招商引資成效顯著,收入利潤快速增長,成為首都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充分發揮了引領輻射作用。截至2010年底,19個開發區入駐企業約4萬家。開發區累計實現總收入約1.8萬億元,實現利潤約1500億元,應繳稅金約802億元。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6千余億元,約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44.5%。
(二)開發區土地利用現狀
根據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成果,以2009年12月31日為評價時點,國家級開發區調查評價總面積為25150公頃,評價范圍內開發區土地供應率88.15%,建成率94.93%;綜合容積率1.12,建筑密度21.48%;工業用地綜合容積率0.79,工業用地建筑系數31.43%;工業用地固定資產投入強度5910.13萬元/公頃,工業用地產出強度16213.48萬元/公頃,高新技術產業用地產出強度29121.11萬元/公頃;市級開發區調查評價總面積為7079公頃,評價范圍內開發區土地供應率92.42%,建成率86.39%;綜合容積率0.45,建筑密度23.12%;工業用地綜合容積率0.52,工業用地建筑系數32.43%。工業用地固定資產投入強度2662.35萬元/公頃,工業用地產出強度3570.5萬元/公頃。
。ㄈ╅_發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主要措施
一是加強規劃為引導,謀劃園區集約轉型。以《xx市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為依據,統籌全市產業功能區發展,充分利用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機遇,組織開展了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空間范圍和布局規劃、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研發服務和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海淀新區部分、昌平部分)規劃編制,構建“兩城兩帶、六高四新”的創新產業發展格局,打造北部研發服務和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優化、南部高新技術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區拓展、全市其他多園區整合提升的新格局。
以《xx市“十二五”時期工業布局規劃》為依據,以開發區等重點園區為主要載體,進一步優化產業園區服務功能,進一步促進產業向園區聚集、向新城集中。
二是加強基礎研究,逐步完善用地標準體系。xx市先后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北京工業開發區(基地)建設和發展的意見(試行)》、《關于北京工業開發區(基地)建設項目節約土地和資源的意見》,對工業項目用地容積率和建筑密度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加快搬遷調整不符合首都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定位要求的產業,堅決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業。發布了《關于xx市開發區開展生態工業園建設的意見》。各區縣也出臺了相關的支持政策,如xx區根據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制定了區級項目準入標準。
在修編《xx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時,全面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通知》(國發〔2008〕3號)的精神和要求,將節約集約用地作為規劃修編的核心內容,明確到2020年市域范圍平均每公頃建設用地的地區生產總值不低于360萬元;平均每公頃城鄉建設用地的二三產業增加值不低于500萬元。各開發區根據相關標準體系要求,結合自身發展狀況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分別制定了開發區項目準入標準和節約集約用地管理辦法,建立開發區項目入區評估和聯審機制。
三是發揮市場資源配置作用,逐步完善出讓體系。引入市場機制,積極實施工業用地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制度。xx市先后印發了《關于全面實行工業用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的實施意見(試行)》、《關于工業用地倉儲用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有關問題的通知》《xx市工業用地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程序(試行)》,對工業用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具體程序和辦法進行規范。對生產經營性項目全面推行招標、拍賣和掛牌出讓,一律采取有償出讓方式供給土地。對非經營性用地改變為經營性用地的,約定政府可收回土地使用權,重新依法出讓。
四是加大批后監管,逐步建立動態跟蹤制度。按照“跟蹤儲備一批、簽約在談一批、開工建設一批、投產見效一批”的目標,落實“簽約項目抓落地、落地項目抓開工、開工項目抓進度、竣工項目抓生產”的要求,建立了相關部門聯動機制,充分整合信息資源,對已供土地進行全過程、多層次的跟蹤;注重開發區閑置土地資源盤活,加大閑置土地處置力度,通過采取收購、入股、合作、轉讓、退出、調劑、租賃等形式,把閑置、半閑置和低效利用土地向優質項目轉移配置,鼓勵開發區對余量土地依法轉讓、以市場方式調整安排和企業“零增地”擴張,最大限度地提高開發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如北京雁棲經濟開發區達能公司收購妙博士乳業公司,年產值從以前的不到4000萬元提升到3億元。
二、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ㄒ唬藴鼠w系尚未完善,缺少法律政策支撐
通過對市級開發區的.調研發現,本市缺乏針對不同空間區位、不同產業類型的有針對性的規范、科學的指導標準體系,在諸如投資產出強度、建筑密度、容積率等方面尚未形成統一標準。各開發區準入門檻及各項指標多由區內自行掌握,采取一事一議的形式確定。這樣,既不利于企業和開發區的雙向選擇,也不利于企業績效評價,不利于開發區管委會及各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的土地利用管理。此外,集體產業用地流轉及相關政策尚不完善,使得開發區進行產業項目建設時存在集體建設用地融資難、市政公共資源配置不合理、企業注冊手續繁瑣等問題和困難,導致開發區涉及集體建設用地方面土地開發率相對較低。
(二)缺乏對全市各類型產業用地的統籌規范管理
目前,我市3個國家級開發區、16個市級開發區范圍內入區企業實現總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不到一半,全市過半的工業產值仍是由國家級、市級開發區范圍以外的各類產業基地、功能園區內入駐企業實現的。目前xx市對產業用地的統籌管理和節約集約利用評價主要集中在3個國家級開發區、16個市級開發區,而對其余的各類產業基地、功能園區,尚未納入到產業園區的統籌管理中,缺乏統一的政策引導、評估、管理、考核、監測等問題。
。ㄈ﹨^域間的同質化競爭依然存在,缺乏全市產業布局規劃的統籌引導
調查中發現,部分開發區、產業基地、功能園區之間引進產業項目重復或類型相似,處于無序發展和同質化競爭態勢,缺乏全市統籌引導,不符合xx市中長期發展目標。目前,開發區的基礎規劃及產業引進任務主要在區縣政府,在地方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使得區域經濟發展訴求優先于開發區自身發展訴求。區縣政府在引進項目時首先考量的是經濟和財政收入,忽視了區縣的功能定位及全市產業結構、資源(能源)配置、環境保護等要求,導致現實中“規劃跟著項目走,項目隨著意志走”的現象依然存在,不利于開發區產業項目的布局優化、資源保護、節約集約發展。比如汽車工業等制造業,數個區縣紛紛引進,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但土地集約利用度相對較低,而對能源特別是水資源、土地資源的消耗又較高,污染嚴重,需要進一步統籌規范。
。ㄋ模┎糠謭@區用地結構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開發區內老舊低效項目是導致開發區內地均產出差異大、經濟發展不平衡、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因素。部分開發區內大量用地被生活、綠化、公用建設用地和其他用途用地占用,也造成了單位土地工業產值偏低。個別用地規模大的項目對園區整體建設強度影響較大,比如某些行業,由于不宜采用多層廠房,導致占地規模大,影響園區整體建設強度。個別園區由于產業主導類型的特定發展規律,導致目前投入產出強度較低,影響了土地集約利用程度,比如生物醫藥行業,企業建設后需要經過幾年的試生產和產品檢測才能正式投產,導致用地效益暫時受到影響。另外,當前開發區產業用地主要是通過出讓方式提供給入區企業,當部分企業受市場取向、資金短缺、產業導向變化等因素影響面臨產業淘汰時,其土地使用權性質并沒有改變,在退出機制不完善的現狀下,如何清理騰退低效項目用地成為一項難題。
三、產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的建議
(一)進一步統籌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等,建立、健全和完善“體系建設”
一是建議市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協調聯動,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類產業用地規劃管控制度、用地標準控制制度、節約集約用地鼓勵政策制度、土地集約利用評價制度、土地利用監測監管制度,重點探索因地制宜設定項目入區門檻,建立全市分區位空間、分行業類型的產業用地強度、用地效益指導標準體系;結合年度土地供應計劃,在產業用地供地安排上做到有的放矢,切實落實“優先保障內生增長優質資源的用地需求,優先保障高端、高輻射力產業發展用地需求”的土地供應導向原則。
二是進一步加強基礎評價體系。依托統計數據,開展全市范圍內各類型產業用地基礎評價工作,深入掌握全市開發區、基地、功能區的土地利用情況、開發建設情況、土地使用強度、土地投入產出效益等情況,通過產業用地綜合承載力的評價以及全市基于區域功能定位的橫向比較,有針對性提出政策建議,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ǘ┨剿餍纬杉w建設用地合法合規利用及流轉機制
一是深入研究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試點政策,結合目前正在開展的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工作,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的需要,探索農村集體土地的利用和管理的政策措施,完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合法合規利用的新機制,促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在符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國家用途管制、本市產業政策以及權屬清晰的前提下依法開發、建設、流轉。
二是系統梳理現有開發區內集體建設用地的使用情況,全面掌握開發區內集體建設用地的利用總量、結構和布局,使用質量和用地效益等基本情況。結合開發區土地利用標準和管理要求,對不符合相關要求的集體建設用地,本著尊重歷史,區別對待,分類處理的原則,探索研究包括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在內的差別化土地利用管理政策。
。ㄈ┓e極探索產業“退出”、“騰籠換鳥”機制
一是加強企業用地動態監測和批后監管。通過動態監測,掌握開發區用地管理基礎信息,科學評價用地質量效益,提出有針對性政策建議。通過批后監管,掌握不符合首都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定位要求、不能達到集約用地標準、經營不善以及“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業狀況,為逐步實現產業升級和騰退置換提供依據。
二是大力推進閑置土地清理處置,對供而未用、用而不足、強度不足、長期閑置等不同類型閑置土地區別對待,采取有針對性措施,鼓勵和引導企業“騰籠換鳥”,依法轉讓。如將高污染、高能耗、低產出的企業轉型為有特色的都市型企業、有品牌的特色企業、有核心競爭力的高科技企業,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對達不到集約用地標準的企業進行跟蹤督促,如經過整改仍達不到用地標準的企業應逐步置換或退出;對閑置土地清理制定相應的獎勵措施,以促進有限土地資源取得最佳經濟效益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效益。
。ㄋ模├^續創新土地出讓和招商模式
一是實行產業用地彈性年期制度。為避免由于用地年期過長而導致土地資源浪費,通過“招拍掛”獲得土地使用權的,可根據產業成長周期、生命周期、企業規模和行業政策,確定合理的用地出讓年限,而不是一律以法定最高出讓年期供地,將有限的土地資源充分循環利用。
二是探索更多采取租賃方式,引導和推進招商模式由出讓土地向租賃標準化廠房轉變。對非生產性企業和投資少、規模小的一般工業加工項目不單獨供地,可采取租賃標準廠房的方式解決生產經營場所問題,以減輕企業資金投入。形成“出讓土地使用權、出租土地使用權、租賃標準廠房”并存的產業用地格局。
四、通過調研發現并需引起重視和下力量研究解決的問題
一是上述解剖、分析的19個開發園區是改革開放以來陸續批準并發展建設起來的。但現實情況中,全市未納入上述范圍,但具有各類產業功能的園區增加了很多。如位于xx區的未來科技城項目;位于xx區的花博會項目;位于xx區、正在籌建中的園博會項目;退出涉鋼產業的首鋼園區項目等。對上述各類產業園區應抓緊建立并完善政策引導、科學監測、業績考核評價等制度。
二是各類具有文化創意特色的園區紛紛建立,如位于城市核心區的xx區正在建設天橋文化演藝區,而向東直線距離不足三公里的xx區提出建立天壇文化演藝區。盡管這類具有文化創意特色的園區在大方向上均符合中央精神和全市中長期發展規劃,但作為產業功能園區,在市場需求及風險,政府主導下引入各類社會資金參與建設及管理等諸多方面缺乏深入、科學的論證、評估,仍存在同質競爭、無序發展的趨勢。
產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調研的報告 篇2
新型職業農民是推進現代農業的中堅力量,加大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育,培育壯大農村技能型、知識型人才隊伍,是解決“三農”問題中將來誰種田、種好田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快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進程的需要。為更好地加快培育xx縣新型職業農民,根據縣政協要求,我們對xx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情況進行了初步調查,現將情況匯報如下:
一、xx縣農業農村勞動力資源情況
xx縣鄉村人口172461人。有勞動力資源90563人,占鄉村人口的52.5%,其中男勞動力資源占59.3%、女勞動力資源占41.7%。在農業農村勞動力資源中鄉村從業的人員85536人,占勞動力資源總數的94%。在從業勞動力中真正從事農業的只有41693人,占鄉村從業人員的48.7%。2013年外出(含離鄉)的勞動力28888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33.8%。
二、xx縣新型職業農民情況
我們不完整的將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農村能工巧匠、農機維修工、農村操作員、農村經紀人等作為新型職業農民來統計的話,據不完全調查統計,目前,全縣共有新型職業農民2916人,占鄉村從業勞動力總數的3.41%。其中,臍橙、茶葉、刺葡萄、蔬菜等種植能手397人,占新型職業農民總數的13.6%;生豬、肉兔、甲魚、山羊等養殖能手324人,占11.1%;茶葉等農產品加工能手70人,占2.4%;農民合作社帶頭人175人,占6.07%;農村經紀人82人,占2.8%;動物防疫員124人,占4.25%;農機操作手430人,占14.74%;農機維修員200人,占6.86%;蔬菜園藝工、農村建筑匠、沼氣工、漁業船員等能工巧匠359人,占12.3%;農民信息員170人,占5.82%;鄉鎮旅游員335人,占11.49%;鄉鎮獸醫員、農藥銷售員、獸藥經銷員250人,占8.57%。
三、xx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主要途徑
新型職業農民是近兩年提出的新概念,在農民培育上,目前xx縣主要有四條途徑:
。ㄒ唬┛h農糧局的陽光工程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和實用技術培訓。為提高農民勞動力轉移技能,增強就業能力和科學種田水平,從2005年開始,農糧局開展了以陽光工程為重點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每年培訓農民在2000人左右,到2013年培訓農民15900人次。同時結合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器械推廣,每年還開展速成技術培訓5000人次左右。
。ǘ┛h果茶局每年開展柑橘肥水管理、修剪、黃龍病防控技術培訓1000人次左右。
(三)縣就業局每年開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2600人左右,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推動農民工就地就近轉移就業。
。ㄋ模┛h職業中專每年開展職業知識教育2000人左右。
四、xx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ㄒ唬⿵男滦吐殬I農民現狀看:
一是數量嚴重不足。全縣共有新型職業農民2916人,占鄉村人口總數的1.69%,占鄉村從業勞動力總數的3.4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中專、高中以上學歷占3.9%的比例,比現代農業發xx縣市農業農村人才占比差距更大。
二是分布不均。從此次統計的數字看,xx縣新型職業農民大多集中在種養方面、農機操作維修和農村能工巧匠方面,種養能手合計721名,占總數的24.7%,農機操作維修630人,占21.6%,農村能工巧匠359人,占12.3%,而加工、管理、經營、農村經紀人、技能型等其他類型人才嚴重不足,人才行業分布極不平衡。
三是結構不夠合理。從年齡結構來看,青年農村實用人才數量較少,大部分農村實用人才年紀在45歲以上,隊伍普遍年紀較大,有進一步老化現象。
四是從文化知識結構來看,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較多,且大多數農村實用人才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職業技術技能教育,整體文化素質不高,尤其是高技能、高層次人才緊缺。從性別結構方來看,女性農村實用人才少。
。ǘ⿵男滦吐殬I農民培育的要求看:
一是時間上存在矛盾。新型職業農民系統培訓真正要讓農民系統掌握一門基本的業務技能,需要較長時間,按省要求生產經營型至少要15天以上,專業技能型也要5天以上。現階段農村中青年大部分外出打工,在家務農的大部分50歲以上,而且都經營著如臍橙、水稻、生豬等一、二項主要產業,要離開家中一、二天也許還可以,要五、六天離開家來學習培訓,家中的產業受到影響,相當困難。即使走得開,農民在家打工一天100多元,而培訓五、六天就少賺五、六百元,一般農民是很難想得開的。
二是學習內容上矛盾。要提高農民專業技能,就必須系統的學習培訓,而且需要較長的時間。而50多歲以上的農民大部分文化水平較低,聽系統的學習乏味,甚至聽不懂。短期快餐應對式培訓、培訓時間短、重點突出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要系統提高農民的業務技能又很難。
三是培訓經費上矛盾。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經費如果可以爭取到上面項目支持,農民培訓的教材、吃、住等費用是可以解決的。但培訓還要資料整理等管理費用,這部分費用都是要縣財政配套解決的,而目前大部分縣財政配套資金是根本不可能到位的。所以在培訓上,存在部門多做事、多墊錢,沒有積極性。
。ㄈ⿵男滦吐殬I農民培育的渠道看:雖然有農業部門、人事就業部門、教育部門等,但培育的角度不一,而且都以速成培訓居多,很難達到提高整體綜合素質的效果。
五、促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幾點建議
新型職業農民是推進現代農業的重要力量,新型職業農民數量和質量,直接關系xx縣現代農業發展進程,最現實的關系到將來十年、二十年后誰來種田、種好田的問題。如何推進xx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建議如下:
。ㄒ唬┙⒓顧C制,調動農民參與培育積極性。如對于培訓合格的'新型職業農民頒發合格證書,新型職業農民在發展產業上給予政策扶持,提供信貸、用地、品種、技術、信息等方面的支持,特別是項目和資金扶持,使他們實實在在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充分調動新型職業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同時設立政府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基金,對于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5天以上培訓合格的,除來回車費、吃住報銷外,還給予適當的誤工補貼。
。ǘ┣袑嵦岣吲嘤栙|量,保障培訓效果。如培訓內容要切合當前實際,農民有強烈的需求;培訓教材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俗易懂;培訓的師資力量,既要有較好的理論水平,還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使農民學了幾天真正學到知識,嘗到甜頭。
(三)保障農民培訓經費,調動部門積極性?h財政要站在支持農業農村長遠發展的大計上,支持農業,切實保障培訓部門的工作經費,最基本的項目配套經費必須到位,做到既有錢養兵,也要有錢打仗,調動培訓部門的工作積極性。
(四)改革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途徑,培育農業農村持久人才。目前的農業部門、人事就業部門對農民的培育對象都是中、老年為主,而且都是在家從事農業農村的為重點。這部分勞動力,十年、二十年就老化。真正農業農村的后繼力量還是在現在的青年人,因此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重點、應該在80、90、甚至00后身上,因此加強現在初、高中的農業職業技術教育,應該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重中之重、長遠之計。這幾代人,不管他以后種不種田,他們生在農村,有農業切身體會,將來不能打工了,回來農村了,也有知識的積累。
產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調研的報告 篇3
根據《四川省職稱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開展暢通非公經濟組織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價渠道調研的通知》(川職改辦[20xx]25號)要求,20xx年5月下旬和6月上旬,省職改辦、住房城鄉建設廳職改辦對我省非公建筑企業職稱工作進行了調研。調研包括南充、遂寧、綿陽、德陽、廣元5市以及在省工商注冊的28家建筑類企業,它們涵蓋了建筑施工、工程管理咨詢(包括工程監理、工程造價、招投標代表等)、勘察設計三個建設領域的主要專業,在行業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F結合近年來非公企業職稱申報實際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ㄒ唬┓枪髽I量大面廣,已成為申報職稱的主體。從調研南充等5市的情況看,現有行業企業總數約3698家,其中非公企業約為3645家,占98.6%,這5市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從全省來看,截止到今年5月底,我省建筑行業共有各類企業(含房地產企業)33326余家,其中公有制企業僅為783家(基本都是省直屬企業),而非公有制企業為32543家,占行業企業總數的97.7%。到2013年底,建筑行業從業人數已突破500萬人,其中非公企業從業人員占85%以上。
據不完全統計,南充等5市行業職稱總人數約12000人,而非公建筑企業職稱人數達7800人左右,約占這幾個地區行業職稱總人數的65%。從省直屬非公企業來看,職稱申報人數一直占據主要比重。近五年(從2009—2013年),省屬單位初、中級職稱和全省高級職稱(除成都以外)申報總人數分別為初級1348人、中級11878人、高級3454人,其中非公企業申報人數分別為初級1267人、中級10597人、高級2410人,分別占申報總人數的94%、89%和70%。由此可見,非公企業專業技術人才力量已經發展成為住房城鄉建設事業的主力軍,研究制定有關職稱政策必須面對非公企業的實際。
。ǘ┓枪髽I專業技術人才來源多元化。非公企業招聘從業人員完全自主,招人渠道多種多樣,通過公開招考、轉崗、跳槽、中介等渠道進入非公企業的人員都存在。專業人員中有學歷與無學歷、本專業與非本專業、長期從事本專業與中途改行等都占有相當的比例,人員構成成份相當復雜。從調研情況來年,這5個市的被調查企業直接招聘的高校畢業生占50%,公有制單位改制“下!钡狡髽I占15%,其他非公企業跳槽占15%,經他人介紹、推薦等占20%。由于來源渠道多元化,職稱申報的背景、條件、標準不一,面臨的困難問題相應增多,需要我們認真的對待,統籌研究解決。
(三)非公企業人員流動性較大。市場經濟條件下,非公企業對人才使用具有很強的自主性,企業對專業技術人員收入待遇差距較大,一些關鍵性崗位可能會重金聘人,而對一般崗位只能給予平常收入。這些技術人員往往在一個單位工作2、3年,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和水平后就會跳槽或轉行等。由于企業間競爭激烈,跨地區、跨省市、跨專業流動現象十分普遍。從5個城市專業技術人員抽樣調查顯示,能在一家非公企業穩定工作5年以上專業技術人員也不到70%。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調研主要反應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ㄒ唬┤耸聶n案嚴重影響職稱申報。這是調研5個城市普遍反應的問題,F行職稱申報是以人事檔案管理關系單位為準。公有制單位機構設置規范,人員所在單位與其人事檔案管理部門一致,申報職稱時只需要所在單位推薦同意就可以順利實現申報需求。而非公企業由于其特殊的性質,很難完全做到工作單位與人事檔案代理機構一致,主要原因:一是按照現行規定,非公企業未經批準,本身不能管理人事檔案;二是由于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高度流動導致人事檔案所在地與工作單位不在同一地區;三是由于改制原因部分人員無法向人事代理機構轉遞檔案;四是由于人員頻繁流動,導致檔案遺忘、丟失等等,造成很多非公企業人員無法通過人事代理機構推薦審核,從而嚴重影響了非公企業的職稱申報。如xx市的四川飛亞建設有限公司現有在崗專業技術人員1068名,由于受人事檔案原因申報受影響,目前僅有2名高級工程師。
。ǘ┮巹澰O計專業申報資格條件過高。調研中,規劃設計類企業反映職稱外語、計算機申報條件要求過高,尤其職稱外語對實際工作沒有多大指導意義。他們認為,從事規劃設計的專業技術人員雖然都具有較高學歷,但工作實踐中,由于使用和執行的是我國自成體系的建筑標準,專業人員無需使用外語,沒有學習外語的動力。在辦公手段上盡管必須具備相應的計算機操作使用能力,但也僅限于對一些專用軟件的熟練掌握,與職稱計算機考試中有關程序設計、計算機語言要求相差很遠。因此,現行職稱外語和職稱計算機考試難度較大,限制了絕大多數規劃設計專業技術人員申報職稱的需求。如四川眾恒建筑設計有限責任公司有30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絕大多數都考取了注冊執業資格,但80%以上人員因外語、計算機問題無法申報相應的`職稱;四川省源景建筑工程設計有限責任公司45名專業技術人員中僅有1名高級工程師。
。ㄈ┞毞Q歸口管理不統一。調研中,一些城市反應,職稱主管部門與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行業職稱管理職責不夠明細,職能任務和分工不夠規范,執行和把握政策的標準不盡一致,致使各地職稱申報水平發展極不均衡。建設部門對職稱評審的參與程度不同,如,有的從收件到評審全程參加,有的沒任何工作可做,掌握情況不及時,研究制定行業人才發展規劃需要的一些基礎數據難以有效統計。在職稱證書管理上,各地編號方式不一,手寫、打印、號碼機蓋印都有,專業填寫隨意性大,等等,給行業管理帶來一些困難。
。ㄋ模﹫虡I資格與職稱評價存在脫節。調研中,企業普遍反應,注冊執業資格是參加國家和省統一考試取得的,是衡量和反應從業人員專業技術水平和能力非常重要的標準和尺度,從技術角度講,含金量很高,但目前除個別專業外,注冊執業資格沒有能很好地運用到職稱申報和評價之中。
三、建議
今年5月,省政府出臺了《關于促進建筑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的意見》(川府發[2014]30號),進一步強化了我省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強省轉變的發展戰略,突出了住房城鄉建設系統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事業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建筑行業人才隊伍贏來跨越式發展的重大機遇。非公企業作為建筑行業的主力軍,更加迫切需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根據省政府文件要求,進一步完善和細化職稱政策,努力營造專業技術人才,特別是非公企業專業技術人才成長發展環境,暢通職稱申報渠道刻不容緩,針對我省非公建筑企業實際。我們建議:
。ㄒ唬┻M一步拓展非公企業職稱申報渠道。著眼于建立體制內外統一的、公正公平的職稱申報體制機制,對于非公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在堅持按照人事代理關系規定申報職稱的同時,對確有客觀原因不能辦理人事代理的,建議由所在行業主管部門研究制定相關建立業績考核檔案的辦法,對其人事檔案不作強制性要求,既保證申報人員素質和質量,又解決好他們的有效申報途徑。同時,為強化企業責任,增強企業專業技術人才評價考核權,建議取得建筑施工總承包一級資質以上的非公企業在初聘專業技術人員(技術員、助理工程師)資格時,由企業初核、行業主管部門備案登記并發證。
。ǘ┻m當降低規劃設計專業職稱申報條件。建議暫不對規劃設計專業設定職稱外語要求,或降低免試年齡;對職稱計算機考試適當降低難度,結合規劃設計行業實際,改進考試內容,突出實用性,并將免試年齡與建筑施工專業同步。
(三)強化不具備規定學歷(非本專業學歷和無學歷)人員專業技術能力要求。由于建筑施工理論考試取消后,大量不具備規定學歷人員的專業技術人員無法申報職稱。為解決此問題,從實際出發,對不具備規定學歷人員申報中初級職稱時,強化對他們的專業技術能力要求,提高他們申報職稱的資歷(從業時間、年齡、業績規模等)條件,同時進行答辯,合格后才能進一步申報評審,以有效保證申報者素質和水平。
。ㄋ模┘毣嘘P破格申報條件。根據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建筑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的意見》(川府發[2014]30號)要求,建議對獲得國家級工程質量獎、國家級施工工法或3項以上“天府杯”金銀獎的負責人,可免于相應的職稱外語和職稱計算機考試要求,并且任現職滿2年后可申報高一級職稱。對取得國家級注冊執業資格人員,參照注冊造價工程師確認工程師的辦法,可以直接確認相應專業的中級職稱,并在申報高級職稱時,可減免相關的職稱外語和計算機考試要求,確實體現出它應有的價值。對于取得省級注冊執業資格的人員,在申報和評審初、中級職稱時,也給予相應的政策優惠。
(五)加強職稱歸口管理。為便于行業主管部門對職稱工作情況明、底數清,建議各地參照省級管理模式,在評審方式上,統一采取由行業主管部門收件評審、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審批把關,充分發揮行業主管部門的主體作用;在證書管理上,由全省統一證書樣式,統一證書填寫模板,由建設部門統一填寫證書,報同級職稱主管部門審核加蓋鋼印后發證。同時,為了解掌握當前行業職稱人員現狀,建議由省職改辦牽頭,對市州開展一次建筑工程職稱人才統計。從今年起,各地每年將建筑專業職稱評審情況在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的同時,抄送住房城鄉建設廳。
【產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調研的報告】相關文章:
鄉鎮核桃產業調研報告范文02-27
關于石膏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范文11-29
關于區文化創意產業調研報告范文03-20
關于小雜糧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03-06
民居保護開發利用情況的調研報告03-19
關于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問題調研報告03-19
關于推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調研報告范文02-04
脫貧攻堅調研報告精選03-19
關于調研報告的寫法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