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造紙報告
古法造紙報告
篇一:“蔡倫古法造紙”和“木版水印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遺項目
2014年12月3日,國務院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53項)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153項),湖南省耒陽市申報的“蔡倫古法造紙”和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區申報的“木版水印技藝”名列其中。同時,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表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稱調整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篇二:造紙 賈雷
最純潔的顏色
——長安造紙工藝
文化產業管理0801班
賈雷
枯枝樹皮采自然,浸洗舂搗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卻留清白傳世間。
——題記
很榮幸選擇秦漢社會生活精粹這門課程。因為喜歡歷史知識,喜歡歷史故事。所以很想讓自己暢翔在歷史長河中。但是又覺得自己在這方面知道的很少,所以就很想去接近與歷史有關的話題。其實歷史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是一種很具體卻又很神秘的東西。就像我們面前的一張白紙一樣。它很普通,普通的隨處可見,但它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張紙,一種文化,更是一種內涵。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杰出的發明創造。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植物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制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自從造紙術發明之后,紙張便以新的姿態進入社會文化生活之中,并逐步在中國大地傳播開來,以后又傳播到世界各地。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制品。一般由經過制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干而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我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質地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據說,世界造紙的根在中國,中國造紙的根在古長安。位于西安市東南長安區興隆鄉的北張村,距離市區約30多公里,是秦嶺北麓灃河邊上的一個村落。
北張村一帶的造紙歷史可以追溯到東漢蔡倫時期,到了唐朝,因為京畿地區大量需求紙,這里的造紙技藝得到鼎盛發展,紙張遠銷到朝鮮、日本等國。
奧運會期間,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設立了一座“祥云小屋”,向世界人民展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長安區北張村的古法造紙工藝,作為西安入選的惟一項目亮相京城。
當先進的造紙機器普遍使用的今天,北張村的紙匠依然年復一年地重復著這些延續了1000多年的古老造紙工序。
古代造紙原料取材于樹皮,并且最好來源于樹齡一年的枸樹。造紙最繁瑣的過程,就是將枸樹樹皮中的纖維充分軟化,這個過程中不能使用任何機械,必須由手工完成,否則,會破壞纖維韌度影響紙張質量。整個造紙過程,有18道大工序,72道小工序,每個工序都不能少。
北張村造紙主要是用枸樹皮,生產紙漿要經過備料——切穰——踏碓——搗漿——淘漿的幾道工序,具體流程是:先篩選出用清水泡過的新鮮枸樹皮,放到石灰水里泡2-3天,然后在大鍋里蒸一天一夜。待纖維徹底軟化,拿到河里將石灰和其他雜質徹底洗干凈后放到石碾上碾成穰,再用鍘刀切碎然后用工具壓成松散狀,之后還要放到石缸里用石具搗,使植物纖維變得更軟更細,最后放到石槽里淘漿變成均勻的紙漿。
在一塊長方形木架子上擺好竹簾,用兩根小木棍將小竹簾卡住,這便是抄紙的主要工具——竹簾模型。他雙手握住木架兩端,先將竹簾的一端稍微傾斜
插入紙漿槽中,挑起來后,再將另一端完全緩緩地沉入,大約五六秒鐘后迅速將竹簾撈上來,一張紙就在竹簾上浮出來了!皠e小看這一撈,造紙的精髓與技術的高低都在于這一撈,手撈紙漿量的多少,全靠個人經驗,就跟瓦工砌墻的熟練程度一樣。”,用竹簾熟練地從紙漿槽中不斷“撈”出白色的濕紙,壘成堆壓出水分后,然后搬到墻根一張張貼上去晾干。
試想一下,當我們去接近這種造紙的勞作現場時,它是多么的簡易古樸,仿佛走進了1000多年前古人的世界,我不想去探究誰是紙的發明者,也不想去尋找最早使用紙的時代,我只知道造紙術是中國人發明的。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是它們造就了這種質樸,這種顏色,這種屬于中國人的純潔。
2007年5月,北張村這項古老的造紙術被確定為陜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然而此時,北張村的這一古老造紙術已到了瀕臨滅絕的邊緣。一千多年的孜孜不倦,一心執著的世代相傳,難道就這樣讓它消失嗎?
隨著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更多的閃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刀光劍影的信息網絡,古拙質樸的紙張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有時真的不清楚我們需要什么,是科技毫無顧忌的快速發展,還是歷史的保護與傳承,我們又真正的做到了什么?
紙是一種書寫材料,卻凝聚著古人的智慧與精神。我們需要保護它,更需要傳承它,它以它的單純和潔白征服了整個世界。在千年的歷史長河
中,他沒有留下自己的色彩,卻把筆鋒交給了后人。難道我們不應該向它致敬嗎?
篇三:古造紙工具
古造紙工具
201x-2-2 中國紙業網
作為南方絲綢之路的第一驛站,平樂古鎮除鐵器自西漢起聞名川滇之外,到了宋代這里又悄然興起造紙業。
宋代造紙的遺址距平樂古鎮3公里處的蘆溝。蘆溝被稱為邛崍的竹海,一條道路蜿蜒
伸進溝里,人行其間如行山陰道中,移步換景。氣溫也非常宜人,剛才溝外還熱浪灼人,一進溝內便陡降兩三度,涼風爽爽。溝內到處是大青石,山石之上的竹子全是川西壩子常見的慈竹,纖維豐富而有韌性,是造紙的主要原料。
在南宋造紙的遺址,秋日透過依依翠竹,光斑點點印在那些古老的石磨、石錐、石槽,上面爬滿了青苔生滿青草。然而稍加考察就發現,這里造紙是以水為動力,因此水道設計十分復雜,沖驅推動大水磨的水道上設有小閘門,以水量大小控制大水磨的轉速與起動、停止。多余的水則流入浸泡竹子的漂浸水池。大水磨現已廢棄,在水道右側還有小水磨房,目前仍在運作,不過主要用途改作碾磨玉米面。另外,蒸煮紙漿的大木桶進出料的工藝也十分巧妙。
并且所有水道都是在蘆溝的大青石上開鑿,如果沒有在圖紙上設計演算是不可能實現的。據成書于明末的中國古代科技百科全書《天工開物》介紹,古法造紙的工藝相當復雜,僅造竹紙的就有:破竹、漚竹、蒸煮、舂搗、抄紙壓榨和烘干等若干道工序。
公元二世紀,東漢人蔡倫利用樹皮、破布、漁網為原料發明“蔡侯紙”,造紙就成了中國古代造福人類的四大發明之一。古代造紙,在唐以前以麻紙為主,在宋以后被竹紙和皮紙取而代之。到了明代官私造紙槽坊主要分布在江西、福建、安徽、浙江和四川等省,原料為竹、木本韌皮纖維和稻草等,紙的產量居世界之首!爱敼S生之后,視其山窩深淺,其竹將生
枝葉者為上料!(《天工開物·造竹紙》)從平樂產竹的環境看,可以肯定平樂的古法造紙是竹紙。那么古法造紙在九百年前究竟如何傳入平樂,至今是個謎,而且也是一個奇跡!造紙工藝在當時也屬于世界先進技術。而平樂古鎮距蜀郡中心城市成都也有近三百里路途,在當時可謂相當遙遠偏僻。旅游圖上介紹說自南宋有造紙者悄悄來到此地,爾后漸漸興起造紙,至明清時期相當發達,除順南方絲綢之路販運西北外,還從白沫江水路遠奔長江銷往江南。
告別平樂古鎮那天正是趕集的日子,于熙熙攘攘之間,見二位村婦牽著一個孩子蹲在那棵黃桷古樹下插香燒紙,還祭上一碗油亮爽口的臘肉作為犧牲。這是當地的風俗,拜干親,就是將自家的兒女托拜給黃桷古樹做干兒子或干女兒,以此來保佑子女少生病痛,長壽。在拜祭時,大人是虔誠的,往飄忽的香燭上不停地敬燒紙錢,而那少不諳事的孩童則嘴饞地不停偷吃著作為祭品的臘肉。眼前的嚴肅與滑稽,使人想笑,但笑不起來。因為一想到平樂曾在歷史上的非常時光,與瞧見現在的平樂只是居于中國西南一隅的灰蒙暗淡平常小鎮時,物非人亦非,大樹猶在人以何堪心里有說不出的況味。
一陣風過來,我又嗅到黃桷古樹那清幽略微苦澀的氣息,抬望眼,忽然感悟到這里有千年的風雨千年的春秋,平樂古鎮原本是鐵與紙造就的。
【古法造紙報告】相關文章:
清稅報告和清算報告模板02-15
empb報告02-16
報告格式要求04-04
心理報告格式06-01
solidworks報告精選范文02-16
關于報告的格式02-24
支教的實踐報告03-19
實踐報告的開頭03-19
采購崗位報告03-19
時政報告范文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