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讀書報告范文
關于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讀書報告范文
篇一:讀書報告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
在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之前,我也想問一句“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因為自己對馬克思了解不多,所以這個疑惑一直縈繞心頭,通過一學期的馬原課,我對馬克思的世界觀和一些基本理論有了一些認識。這本書進一步引發了我的思考,讓我去思考并明白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自己應該持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和生活態度。
從這本書中,我首先了解到了當前世界尤其是西方對于馬克思主義的質疑和否定,通過伊格爾頓的闡述,我對這些否定和批判有了較為客觀的認識。可以說馬克思的理論的確觸及了資本主義者——當今社會主流人群的利益,因而這些批判是情有可原的,但同時也是無知和無理的。
馬克思,這一偉大的思想者,被嚴重的曲解了,許多人咬文嚼字的揣測馬克思的意思,并予以嘲笑和反駁,他們不了解馬克思,只是一味的想把馬克思給否定掉,這樣資本主義社會就有了存在的基礎,不能不說這是批判者的歷史局限和認知局限。下面是我自己對一些批判的幾點思考。
馬克思主義結束了嗎?不少身邊的人都說感覺不到馬克思主義的存在,而資本主義者也在模糊著階級界限,用所謂的民主來模糊人們的階級存在感。馬克思主義不存在了么?當然存在!中國幾十年的發展,源于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點的指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很好的體現了馬克思不迷戀過去也不幻想未來的方式。階級依然是存在的,工人和資本家的平等體現在地位上,在生產方式和收益方式上,這種根本的差別是改變不了的,只要資本主義存在,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就必然適用,城市中的富豪和貧民窟這么強烈的對比,怎么能被所謂民主給掩蓋?階級不是由態度決定的,而是由人們在生產過程中所處的位置決定的!冷靜而客觀的人,會意識到馬克思主義的存在。
有人批判馬克思主義從理論上看也許還有些道理,不過一旦將其付諸實踐,結果往往是無法想象的恐怖、獨裁和暴政。我想說的是,社會革命不是恐怖主義。恐怖只是資本主義者自己的感受,社會革命誠然要經過斗爭,甚至是流血犧牲,但革命是手段,不是目的,將馬克思主義付諸實踐是為了消滅階級差異,最終達到共產主義社會,這期間必然有斗爭,但絕非恐怖。對于社會主義政府的集權和獨裁,我認為是受歷史局限,比如當年的蘇聯,經濟基礎薄弱,要建立和維護新生的社會主義,必須調動起全體人民搞建設,如果本來國家相當富足,就不會有資本主義者所謂的獨裁和暴政,這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必然結果,而是在經濟相對貧困的時候不適合發展為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是烏托邦之夢嗎?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因為身邊很多同學,即使在學習了馬克思相關理論之后,還是認為共產主義是無稽之談,是馬克思空想出來的烏托邦之夢。馬克思作為唯物主義者,從不拿未來說話,對那些脫離了歷史現實的觀點都保持審慎的態度。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想,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結論,資本主義發展變化到一定階段,就必然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進而新的社會制度取而代之。在馬克思看來,重要的不是共產主義理想如何,而是歷史的、唯物的來看待和解決現實矛盾,為人們指引合理的方向,以促進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這是馬克思對世界的最大貢獻。正如馬克思說那些革命工人階級“不是要實現什么理想,而只是要解放那些由舊的正在崩潰的
資產階級社會本身孕育著的新社會因素”。
資本主義發展的越是高級,人們就越容易被社會財富增加的表象所迷惑。誠然,資本主義創造出了巨大的財富,并且反對政治專制、支持并擴大民主,這是其不可泯滅的歷史功績。而這成就的背后,是更為嚴峻的社會問題。資本主義將其真實的不平等掩藏在它的背后,中國先哲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跟以前相比,資本集中度更高了,富人掌握了大多數社會資源,而赤貧和無產者的人數每個小時都在激增。貧富差距的拉大,使得社會進步的成果被少數人掌握,這樣的進步意義又有多大呢?在西方世界大肆鼓吹民主的時候,我們的精神不能被麻痹,養尊處優的富人當然喜歡民主,但對于占大多數的窮人來說,從生活最基本的資源上面,民主根本無從談起。這也是資本主義終將被人們拋棄的原因。
對于馬克思的批判很多,將來也肯定會源源不斷。但我們可以發現大都是一些知識分子的信口開河。是的,任何人都能發表觀點,都能批判別人的觀點。所以我們更需要甄別和智慧。由于知識分子不需要像砌磚工那樣勞作,那他們的思想是很可能缺乏實踐基礎,這正是我們需要注意的地方。思想與實踐都不可脫離現實基礎,輕浮任性的自由不值得追求。
說到底,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
我認為首要的是他的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這使得馬克思無比現實和客觀,他能冷靜的洞察社會和歷史,把握其中的規律并作出科學預見。他對資本主義、對階級、對人性、對未來的認知都是超越時代的,我想沒有人敢公開地和馬克思比一下在這方面的思想深度和廣度,因為馬克思站在歷史的高度。
雖然馬克思正在遭受著很大的曲解,但是歷史的發展會證明一切。
篇二: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
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用他睿智的目光為世界描繪了未來。然而前世的馬克思主義并沒有得到太多的推崇和認可,甚至被大眾誤讀曲解。直到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資本主義制度在西方開始受到廣泛質疑。社會主義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力量”,在金融海嘯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作為一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伊格爾頓正是基于多年對馬克思主義深入和系統的研究認為,讓整個世界重新認識、反思馬克思主義的契機正在顯現。
《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通過犀利而充分的論證反駁了人們對馬克思主義不正確的認識,有力地闡釋了馬克思主義為什么是對的,闡明了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運作市場經濟體系的可行性,同時還為馬克思主義與可持續發展找到了一個極佳的契合點,對當下的經濟建設有著深遠且具操作性的參考價值。
作者特里·伊格爾頓對西方最常見的十種反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進行了批判和反駁。反駁的十個觀點分別為:
馬克思主義結束了。伊格爾頓做了形象的比喻:馬克思主義者就像拿著手術刀的醫生,只有有病的人才想找醫生,病好了就趕緊擺脫。醫生深知這一點,但還是盡心竭力救治病人。資本主義的病情不會被永遠治愈,伊格爾頓說,新的全球政治經濟危機又開始召喚馬克思大夫的幽靈了。即便資本主義好了傷疤忘了痛也改變不了馬克思主義對世界產生重大意義這個事實。
馬克思主義從理論上看也許還有些道理,不過一旦將其付諸實踐,結果往往是無法想象的恐怖、獨裁和暴政。現代資本主義國家本身就是奴隸制、大屠殺、暴力和剝削的產物。與此同時,資本主義也是在無數人的血淚中造就的。只是資本主義存續的時間相對較長,使人們得以忘記它過去的黑暗和恐怖。馬克思沒有患上資本主義的健忘癥,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在他生活的時代,資本主義體制尚處于萌芽期。總的來說,馬克思主義是可實施的,只是看你如何正確地運用。
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宿命論。馬克思所發表的很多重要觀點都不是他的首創,同時,馬克思也本人對社會主義動地是個什么樣子也沒下定論,只是根據社會發展的趨勢做出了合乎情理的推究。根本沒有強調什么歷史鐵律冒犯人類的自由和尊嚴。 如果真是宿命論,那么馬克思為什么還要為政治斗爭而大聲疾呼呢如果社會主義真的是無論如何都會來的,我們只需坐等社會主義到來就好了。 馬克思認為未來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事情都存在一定的必然性,而這種必然性是不同于宿命論的。就連自由主義者也相信死亡的必然性。
馬克思主義不過是烏托邦之夢。作為唯物主義者,馬克思對那些脫離了歷史現實的觀點都保持審慎的態度,馬克思認為,重要的不是對于理想未來的美好憧憬,而是解決那些會阻礙這種理想實現的現實矛盾。而為人們指引解決問題的合理方向,正是馬克思和所有馬克思主義者的歷史使命。未來并不是對現在的補充,未來的種子是埋在現在的土壤里的。這并不是說這種可能的未來一定會出現。我們應該認識到,一種特定的現在會排除很多未來的可能性。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但也并非什么事情都可以發生。
馬克思主義將世間萬物都歸結于經濟因素,馬克思是唯物主義者。馬克思認為物質生產極端重要,不僅僅是因為沒有物質生產就沒有文明,還因為物質的生產將最終決定文明的性質。沒有物質生產也就沒有文明。政治不過是經濟的反映。對于馬克思而言,唯物主義的出發點應該是人類的真實屬性,而不是我們可望而不可及的某種模糊的理想狀態。我們首先是一種客觀的、物質的,并且具有形體的存在。其他的或可能的屬性都不能脫離這一基本事實。意識是人類自身和物質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它本身就是歷史的產物。馬克思寫道,人性是由物質世界“確定的”,因為只有跟物質世界進行接觸,我們才能利用自己的力量,證實物質世界的存在。馬克思認為,人類的感官自身就是積極地與現實接觸的一種形式。它們是人類長期與物質世界互動的結果。
馬克思主義最為過時之處在于它過分癡迷于乏味的階級問題。階級之于馬克思,就如同德行之于亞里士多德,并不是“你感覺如何”,而是“你在做什么”。階級問題談論的是你在某一特定生產模式中所處的位置。馬克思之所以賦予工人階級如此大的重要性,原因之一在于,他認為工人階級是全人類解放事業的傳播者。社會的階級是客觀的,只有深入了解每個階級,才能確保社會井然有序。
馬克思主義者倡導的是暴力的政治斗爭。革命通常伴隨著暴力和混亂的圖景。這與我們意識中溫和、漸進形象的社會改革形成了鮮明對比。但這種看法實際上是錯誤的。許多改革在成功的道路上無所不用其極,唯獨缺少和平。一場革命通常需要長期的醞釀,最終也許歷經百年才能實現目標。如果說歪曲的馬克思主義產生了斯大林式國家,極端的資本主義則孕育了法西斯國家。
馬克思主義主張建立全面強大的國家。國家存在的意義就是保衛現存社會秩序,管束試圖改變它秩序的人。如果這種秩序天生就含有不公正性,那么國家也會相應地出現不公正。馬克思尋求并試圖終結的正是這種不公正。實際上,馬克思認為國家可以變為有益的強大力量。
過去四十年中,所有引人注目的激進運動都源自馬克思主義以外的思想。其實馬克思主義與其他激進主義政治傾向之間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關系。馬克思主義試圖給第三世界的解放運動提供更具建設性的東西,而不是用本國的資產階級替代外國資產階級來統治。馬克思主義的目光也并沒有囿于民族這一范圍,而是帶有一種更加國際主義的視野。馬克思主義不僅為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運動提供了支持,還堅決否定了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的發展道路,為它們指明了國際社會主義的前進方向。
通過閱讀《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這本書,我們進一步從西方反馬克思主義的角度加深了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解,鞏固馬克思主義在社會主義國家的指導地位。只有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和研究,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才能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幫助我們更好地指導社會的發展,幫助我們糾正中國政治經濟發展模式中的諸多不足。
篇三:《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
馬克思主義是關于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徹底解放的學說。它由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部分組成。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和吸收人類關于自然科學、思維科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的基礎上于創立了這個理論體系。
馬克思是對的嗎?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無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這都是一個引人關注的話題。100多年過去了,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不斷地豐富、發展和完善。同時,在這100多年的時間里,隨著世界全球化,國家的發展、變化與改革,馬克思主義不斷受到沖擊,這其中不僅有來自西方資本主義的質疑,還有來自社會主義國家的質疑。質疑的聲音來自政府,也來自人民。
在接觸這本書之前,我也和很多人一樣,沒有深入了解過馬克思主義,卻因為媒體中一些偏激的言論而對這個理論產生過質疑。《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這本書針對西當代反馬克思的十個觀點進行了一一反駁,對資本主義全面徹底的揭露,同時聲明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方法依然適用。我想,在我們對馬克思主義提出質疑之前,一定要先認識它,拋開我們心中對它的偏見,去了解馬克思所主張的生產方式,社會模式,最終目標等。當我們對這個理論有了一定的認知之后,我們就會理解其中藏深層次的東西,也就能理解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了。
書中提到了當代反馬克思的一些,歸根結底大家對馬克思主義的質疑集中體現在“馬克思主義過時了”。那么馬克思主義到底有沒有過時?先來簡單回顧一下作者對這十個觀點的反駁:
1、 馬克思主義結束了
許多人認為馬克思主義應該僅僅適用于一個臨時性的歷史階段,當其所想解決的問題得到解決之后,它便沒有繼續存在的價值了。隨著時代的進步,世界的變革,曾經的問題不復存在了,馬克思的時代也終將過去。
然而,作為有史以來對資本主義制度最徹底、最嚴厲、最全面的批判,馬克思主義已經大大改變了我們的世界。馬克思主義與資本主義相互對立,在不斷的沖突中不斷發展,二者的存在是相互關聯的。
2、 馬克思主義在理論上還有些道理,但一旦實踐起來會造成慘痛的后果
一提到馬克思主義,許多人會想到饑荒、困苦、折磨、強制勞動、支離破碎的經濟以及具有可怕壓制力的國家機器。
然而,第一,馬克思本人從來沒有設想過會在窮國實現社會主義。在社會總財富本就不多的時候,根本沒辦法重新分配社會財富,以使所有人都受益。第二,馬克思主義者也從沒想過社會主義能在一個國家單獨實現。馬克思主義運動的精髓就在于它的國際性。社會主義的實現要求有掌握高水平技能、接受過良好教育、具有較高政治素質的人民,高度發展的科學技術,開明的自由主義傳統,以及民主的習慣。
3、 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宿命論
有人說馬克思主義將世間的男男女女都視為歷史的工具,并以這種方式剝奪了人們的自由和個性,是對人類自由和尊嚴的冒犯。
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兩條重要的原理構成了馬克思思想的核心,其中一條就是歷史上各種生產方式的不斷交替。馬克思認為正是階級斗爭不斷推動著人類歷史向前發展,他將階級斗爭
和生產方式這兩個概念結合在一起,從而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歷史觀。在馬克思看來,充分發揮人的創造力本身就是解放生產力的一部分。
4、 馬克思主義不過是烏托邦之夢
如果沒有進一步了解馬克思主義,我們也許會認為馬克思主義將希望寄托于一個完美的社會,
那里沒有艱難,沒有痛苦,沒有暴力,也沒有沖突。在共產主義的世界里,沒有對抗、私利、占有、競爭或者不平等。人人平等,毫無貴賤之分。人不再需要工作,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物質財富源源不斷。這時候我們就會提出問題,人生來就是自私、貪婪、好斗而富于競爭性的動物,而且任何社會變革都不能改變這一點。這樣看來馬克思對未來的天真想法不切實際。
產生這一看法很大程度是因為我們沒有理解馬克思主義。馬克思認為,重要的不是對于理想
未來的美好憧憬,而是解決那些會阻礙這種理想實現的現實矛盾。而為人們指引解決問題的合理方向,正是馬克思和所有馬克思主義者的歷史使命。如果要使這種希望超越無聊的幻想,就應該采取行動讓那個令人心動的美好未來成為可能。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從眼下的現實入手。而這正是唯物主義的體現。
5、 馬克思主義將世間萬物都歸結于經濟因素
有人說馬克思主義不過是經濟決定論的又一種表現形式。馬克思主義對人類歷史錯綜復雜的
本質視而不見,而試圖建立一種非黑即白的單一歷史觀。然而這個世界豐富多彩的歷史經驗不能被硬塞進一個刻板的單一框架中。
事實上,沒有物質生產就沒有文明,物質的生產將最終決定文明的性質。有人曾說過:在市
場社會中,經濟活動決定——有時還支配著——整個社會。”
6、 馬克思是唯物主義者
這些人所說的唯物主義者是指認為除了物質,什么都不存在,對人類精神層面毫無興趣,認
為意識僅僅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映的唯物主義者。而馬克思主義完全無視人性中那些最可貴的東西,將人簡化為被動地受客觀環境所左右的物質材料。
其實則不然,馬克思以懷疑的眼光看待抽象的概念,對具體事物則滿懷熱情。在他看來,抽
象事物簡單且毫無特色;唯有具體的事物,才是豐富、復雜的。唯物主義的出發點應該
是人類的真實屬性,是物質的,并且具有形體的存在。我們的思想是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形成的,這是由我們的身體需要所決定的物質必需。
7、 馬克思主義過分注重階級問題
自馬克思寫作的那個年代以來,社會階級的圖景已變得面目全非。而且,在我們生活的社會
中,階級問題越來越沒有意義。
可是,馬克思所說的階級問題談論的是在某一特定生產模式中所處的位置。階級的構成一直
在改變,但這并不意味著階級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唯有身處體制內部,熟悉其運作,被體制組織成有技術和政治意識的 集體力量,雖為體制的成功運行不可或缺,卻可以通過推翻現有體制獲得實在利益的工階級人,才有可能成功接管它,并本著為每個人謀利益的目的來運營它。而無產階級才是最終體現。
8、 馬克思主義者倡導的是暴力的政治斗爭
資本主義總說,馬克思選擇了通過制造血腥和混亂達成目標的革命方式。他們認為,馬克思
主義者的信條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就算這個過程會帶來無數犧牲也在所不惜。
然而,歷史上,許多資本主義改革在成功的道路上無所不用其極,唯獨缺少和平;一些社會
主義革命的過程反而相當平和。社會需要變革,為了變革有時的確需要付出一些代價以獲得更好的未來。馬克思主義并不以暴力程度為標準來定義革命,也并不認為只有舉國動蕩才是革命應有
的狀態。
9、 馬克思主義會消除個人自由,導致獨裁集權
在社會主義的世界里不存在私有制,社會主義革命以專政集權的方式領導,這種方式將徹底
消除個人自由。
而馬克思所希望的,是作為暴力工具的國家能夠消亡,同時他也認為國家可以變為有益的強
大力量。
10、 馬克思主義在當今激進運動的貢獻已經微乎其微了
事實上馬克思主義與其他激進主義政治傾向之間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如女權,反殖民運動,環保主義。無論文化、性別、語言、身份以及種族問題,都離不開國家權力、物質不平等、勞動剝削、帝國主義掠奪、群體政治反抗以及革命改造。
書中有幾句話引發了我的思考,主要是關于馬克思主義過時了嗎?馬克思主義是否太過理想?馬克思主義是怎樣的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會帶來暴力嗎?
1、 馬克思主義過時了嗎?
馬克思主義者更像一名醫生。在一般人眼里,醫生都是跟自己過不去的人,雖然他們深知病人痊愈后自己就將失去價值,但他們還是盡心竭力地救治每一個病人。
那些說著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已經終結了的人會說,如果二十年之后,這個世界上還有動亂的馬克思主義者的話,那將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這就如同一個人說,如果二十年之后,這個世界上還有救死扶傷的醫生,那將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一樣可笑。他們說馬克思主義應該僅僅適用于一個臨時性的歷史階段,所以那些將全部身心都奉獻給馬克思主義事業的人恰恰沒有抓住馬克思主義的實質。醫生難道只適用于瘟疫流行的時代嗎?像醫生一樣的馬克思主義者難道只適用于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嗎?
首先,我們要明確以下馬克思主義的最終目標。是為了短暫的變革?還是為了持久的穩定?
很顯然,醫生的出現是為了拯救痛苦中的病人,馬克思主義者的出現也是為了拯救黑暗中的社會。然而,馬克思主義出現的最終目的決不僅僅是發動一次變革,而是為人們指引一條通向光明的美好的未來的路。變革之后的社會會有嶄新的面貌,但是如果像一直維持美好的社會,還需要先進的思想指引方向。有了明確的前進方向,才不會犯曾經犯過的錯,才不會讓慘痛的歷史重演。社會大變革時代終將過去,之后的生活會更加美好,這正是馬克思主義的要義之所在。
其次,如果說馬克思主義的時代過去了,那么接下來是什么樣的時代?資本主義的時代嗎?
縱觀歷史,作為對資本主義制度最徹底、最嚴厲、最全面的批判,馬克思主義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世界。理論本身都會或多或少存在缺陷,不僅是馬克思主義,資本主義也有很大的弊端。如果任憑一種理論體系支配社會的發展,會造成不可估計的慘重后果。這時候就需要各種理論相互作用,在不斷的沖擊中得到完善,在不斷的改變中尋求真理。只要資本主義制度還存在一天,馬克思主義就不會消亡。可以這么說,只有在資本主義結束之后,馬克思主義才會退出歷史的舞臺,在短時間內,這是完全不可能的。
第三,我們要用變化的眼光看待馬克思主義。隨著時代的變化,資本主義制度已經發生了根
本的變化,早已不是馬克思當年描繪的那個樣子了,如果不與時俱進,馬克思的思想就會失去價值。所以,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同時,馬克思主義也在不斷的改變、完善,以達到一種平衡。資本主義者所看到的那個舊馬克思主義時代的卻已經過去,但一個嶄新的更加美好的新馬克思主義時代正在向我們走來。
2、 馬克思主義是否太過理想?
未來的種子是埋在現在的土壤里的。
很多人對馬克思主義的印象就是“一個完美的社會,那里沒有艱難,沒有痛苦,沒有暴力,
也沒有沖突。在共產主義的世界里,沒有對抗、私利、占有、競爭或者不平等。人人平等,毫無貴賤之分。人不再需要工作,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物質財富源源不斷。“于是他們拿起人性的險惡進行攻擊,他們說人生來就是自私、貪婪、好斗而富于競爭性的動物,而且任何社會變革都不能改變這一點。馬克思對未來的天真想法反映了他整體政治思想的荒謬與不切實際。其實這根本不是馬克思主義,這是空想社會主義。馬克思認為,重要的不是對于理想未來的美好憧憬,而是解決那些會阻礙這種理想實現的現實矛盾。
馬克思主義從來不拿未來說事,如果不能做出改變,人類將根本沒有未來。對于更美好未來
的希望不能僅僅停留在一聲充滿渴望的“如果……就好了”上面。如果要使這種希望超越幻想,就應該采取行動讓美好未來成為可能。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從眼下的現實入手。
總有人說馬克思主義是理想主義,是因為現在的社會離美好的幻想差得太遠。歷史上,一提
到馬克思主義,人們總會首先想到饑寒交迫的人民,日夜勞作的工人,對于數以百萬計的普通百姓來說,與馬克思有關必然意味著饑荒、困苦、折磨、強制勞動、支離破碎的經濟以及具有可怕壓制力的國家機器。然而,我們應該認識到,美好的未來并不由社會的現狀所決定。的確,社會的現狀會對未來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但并不決定最終的發展方向。未來有無數的可能性,我們所期待的美好未來不一定出現,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否定它出現的可能性。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發展之路必將是”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從可能發生的變化的角度看待現實,就是實事求是地面對現實,一步一步走向未來。
我們還應該正視兩個問題。一是馬克思從來沒有設想過會在窮國實現社會主義,這是不現實
的。在社會總財富的不多的情況下,根本沒辦法合理重新分配社會財富,達到人人受益的情形。在社會資源匱乏的情況下,也不能根本消除階級劃分,對財富的爭奪終將造成社會階級分化的復蘇。二是馬克思主義者從沒想過社會主義能在一個國家單獨實現。這是冷靜的唯物主義認識,而不是虔誠的理想主義。在這樣一個國家間生產專業分工明確的世界里,如果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不能得到國際社會的支持,就無法利用它想要消除物質匱乏而必須依賴的全球性資源。社會主義的實現需要一定的政治經濟基礎,在此之前,我們要實事求是,竭力改善社會的現狀,才能推動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
正如一九六八年巴黎學生打出的那句惹眼的口號:“現實一點吧:我們要實現不可能之事!”
修復社會問題的現實需要已經超越了現行體制的范圍,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我們作為實事求是的人,要相信這個世界在總體上是可以大大改善的。
3、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是怎樣的唯物主義?
五感的培養,是之前所有歷史的成果。
有些人說馬克思主義認為除了物質,什么都不存在,對人類精神層面毫無興趣,認為意識僅
僅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映。難道馬克思主義會完全無視人性中那些最可貴的東西嗎?馬克思他只是著眼于具體的事物,而用懷疑的眼光看待抽象的概念而已。他沒有否定精神的存在,也沒有強調物質的唯一存在性,只不過在改變現實這一問題上,物質比精神更具有意義。
馬克思主義圍繞具體的事物展開,唯有具體的事物才是豐富的、復雜的,而抽象的事物簡單
無用。相比其“世界是由何形成的”這類問題,馬克思主義更加注重“怎樣改變現有世界”這類問題。唯物主義的出發點是人類的真實屬性,而不是我們可望而不可及的某種模糊的理想狀態。我們首先是一種客觀的、物質的,并且具有形體的存在,其次才具有主觀的、精神的思想。
馬克思主義創造性地強調了人類的能動性。無論人類還有什么別的屬性,他們首先是能動的。
人類通過改變周圍物質環境而實現自我的改造。我們的思想是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形成的,這是
由我們的身體需要所決定的物質必需。不論我們有什么樣的精神,這些都是建立在我們是物質的這一基礎之上的。
人體就是一種物質客體,部分屬于自然,部分屬于歷史。一方面,它有能力改變自身處境;
另一方面它也能把自然轉變為自身的某種延伸。馬克思探究感官本身源自何方。我們的生理需求是歷史的基礎。我們擁有歷史,因為我們是需要源源不斷獲取物質的生物。自然和歷史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當我們的需求卷入歷史之中時,它們也在不斷變化。在滿足某種需要的同時,我們發現自己又在創造新的需求。整個過程也不斷塑造并完善著我們的感官生活。這更可以看出精神是從物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物質是一切的根本。
4、 馬克思主義會帶來暴力嗎?
為了使自己看上去更‘正常’,我們通常都會忘記自己降生時所經歷的痛苦和恐懼。
資本主義認為,馬克思主義者們拒絕了溫和漸進式的變革道路,選擇了通過制造血腥和混亂
達成目標的革命方式。一小撮起義者揭竿而起,推翻舊政權并將自己的愿望強加給大多數人。馬克思主義者的信條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就算這個過程會帶來無數犧牲也在所不惜。
歷史上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都不斷進行著一次又一次的變革。我們不難發現西方國
家許多改革在成功的道路上無所不用其極,唯獨缺少和平。然而一些革命的過程反而相當平和。其實變革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不論是資本主義的變革,還是社會主義的變革,都是一樣的。變革的溫和還是暴力并不以指導變革的理論體系為轉移,而是由歷史背景、時代背景、社會背景等很多因素所決定的。
變革都需要一個開端,也需要一個過程。取政權只是朝夕之功,但整個社會傳統、制度、情
感習慣的轉變是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政府固然可以通過一紙政令強制工業社會主義化,可是僅靠立法是不可能讓任何人的想法和行為截然不同于他們的祖輩的。人的變化只有通過長期教育和文化熏陶才能實現。在這個話題里,我們主要關注的還是開端。人們所說的暴力與否通常指的是變革的開端。以一場簡單的起義還是一場兇殘的戰爭,這其中有太多不確定的因素。然而一場革命通常需要長期的醞釀,最終也許歷經百年才能實現目標。我們不能因為害怕可能發生的不好的危害,而將準備已經的變革扼殺在搖籃中,也不能因為沒有信心在革新的路上一直向前,而拒絕一個嶄新的開始。這個開端是特定的條件所要求的,時候到了,我們就應該展開革命。或許在開始時會對一些人造成巨大的傷害,但要相信這一定會造福以后世世代代的人們。
認真拜讀過《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的這本書之后,我第一次對馬克思主義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同時也開始慢慢能理解其中的一些思想。我想,很多對馬克思主義有偏見的人可能是像曾經的我一樣,并沒有了結果馬克思主義的深刻內涵,所以造成了一些誤解。所以我認為,在評價一些里的時候,一定要先去了解這一理論。總之,馬克思主義是在實踐中發展起來,并且經歷過實踐考驗的,還會不斷在實踐中繼續完善與發展的。
【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讀書報告】相關文章:
我為什么選擇考研考研早計劃03-20
名著讀書報告3000字02-25
創意階層的崛起讀書報告02-16
簡愛讀書報告(通用19篇)04-24
關于追風箏的人的讀書報告02-08
哈姆雷特7000字英文讀書報告02-27
關于讀書報告的具體格式及要求04-23
大學生讀書報告(精選6篇)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