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耘耕報告參考
謝耘耕報告參考
篇一:上海交通大學謝耘耕發布《平民慈善報告》
上海交通大學謝耘耕發布《平民慈善報告》
2009慈善群星會中華慈善論壇2月27日在上海舉行,人民網傳媒頻道全程圖文直播論壇概況。會上,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謝耘耕發布了《平民慈善報告》。 以下是謝耘耕發言的全文:
一、災難將中國的平民慈善推向高潮
2008年,從冰雪災害到汶川大地震,中國普通民眾守望相助、各獻一份力,他們以無聲有力的行動,將中國平民慈善事業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2008年初,特大雨雪災害襲擊中國南方,湖南郴州成了一座冰雪中的孤城。沒有上級號召,也沒有組織要求,河北唐山13個農民除夕當天,租了輛中巴車頂風冒雪趕到湖南郴州參與救災。從除夕到元宵,他們整整連續工作了16天。在唐山的13位農民兄弟的妻子的行動也同樣感人,她們將唐山市慈善總會送來的6500元慰問金全部捐獻給災區,幫助因冰雪災害無法返家的農民工過好年。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地震發生之后,上海退休教師沈翠英看到這樣一條新聞:四川安縣桑棗中學因為花了40萬元加固校舍,所以全校2200多名師生在地震中無一傷亡。她當即決定捐掉自己一套價值450萬元的房子,在災區造一所至少能抵御7級地震的學校。2009年元宵佳節,沈翠英偕同兒子媳婦又一次來到都江堰,再次向都江堰貧困學生捐款62萬元。
沈翠英和13位農民兄弟只是13億中國人的一個縮影。五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培育了中國人扶危濟困、樂善好施的美德與慈善傳統。這一傳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由于中國經濟的發展、財力的增強以及政府的推進獲得了新的發展動力,成為中國慈善事業發展的引擎。拿汶川特大地震捐贈情況與1998年抗洪那場聲勢浩大的募捐作比較,中國慈善業發展的速度就可見一斑。98年抗洪募捐的款物總計約為64819萬元,這在當時已經是個很大的數字,但汶川特大地震捐款數額卻是其近58倍。
從統計數據來看,1998年我國GDP總額是8.2萬億,2007年的GDP總額為24.6萬億,10年剛好增長3倍,而我國的慈善捐款數額卻增長了近58倍。
近年來,參與慈善已經成為當代許多中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參與慈善的形式多種多樣,除了捐款捐物外,還采取捐時間,做志愿服務等方式表達愛心。他們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奉獻愛心的同時也豐富了個人生活,實現了人生價值。尤其令人欣喜的是,中國平民慈善占總捐款額的比例直線上升。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的統計顯示,2005年至2007年,我國個人捐款占總捐款額的比例從5.36%上升到19.48%。2008年抗震救災的4.1億元個人捐款來自58.3萬人,平均每人捐款超過700元。
二、平民慈善:中國慈善事業尚待開發的寶藏
不過我們欣慰之余也應該看到,雖然我國慈善事業近幾年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十分明顯。2004年,加拿大慈善捐贈(款物)總額占GDP
總量為0.77%,英國為0.88%,而美國更是高達2.17%。而中國公眾和企業的慈善捐贈(款物)總額2007年才達到了223.16億元,僅占GDP總量的0.09%。中國慈善總會還有一個統計數據,該會每年的捐贈大約75%來自國外,15%來自中國的富人,10%來自平民百姓。
中國與美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文化背景皆不同,因此既不必要作簡單的類比,更無需因此而妄自菲薄。倒是美國"70%來自千千萬萬的普通人"具有很豐富的反思價值,它也許告訴了我們:慈善的本質是什么,一種健康的慈善運行機制應該是怎樣的。
中國的平民確實普遍還并不富裕,醫療、住房、教育等民生問題壓力沉重,加上社會保障不完善、對未來缺乏足夠信心等等,不能不說算是平民慈善不發達的原因之一,但充其量只能算是經濟原因。然而問題在于:雖然慈善行為的外在表現是"經濟",然而其實質卻是一種典型的道德行為。
慈善作為一種以愛心為基礎的道德事業,是社會風尚的一面鏡子。一個文明的社會,應該是由千千萬萬個有著慈悲心懷和善良品德的公民組成,他們代表社會的道德和良知。只有全體平民百姓的認同和支持,才能形成一種自覺的、互助友愛的社會慈善氛圍,實現社會的文明與和諧。
慈善事業并非遙不可及,并非只有富豪和圣人才可以做到,而是人人可為的事業。根據一些慈善事業發達國家地區慈善組織的現狀來看,捐款的公眾大部分都不是太有錢的人,這些人大都低于社會的中等收入水平。美國70%的慈善捐款就來自于普通人每月幾元、幾十元的固定小額捐款。
而中國社會上現在還流行"慈善是富人的專利"的想法。我們永遠盯著富人,盯著大款,卻瞧不起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力量,這其實是一種"有色眼鏡"。
平民慈善的力量到底有多大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司長王振耀就此算了一筆賬:"假如城市每人一年捐100塊錢。目前我國在城市生活的人口,根據相關數據是5億人,如果每人一年捐100元錢,僅此一項全國每年就能募集到500億元善款。"
而事實上,2007年,我國公眾和企業的慈善捐贈(款物)總額才達到了223.16億元。
三、平民慈善如何才能夠走得更遠
目前全球金融危機正在影響中國,造成失業人數、農民工返鄉人數和低收入人數迅速擴大,意味著中國需要援助的人數有所上升。越是危機的時候,越是面臨挑戰的時候,越能體現慈善的作用。在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人能否攜手同心,共克時艱,讓平民慈善如何發揮更大的作用,走得更遠這是社會方方面面關注的問題。為此,我們提出幾點建議:
⒈加強宣傳教育,培育慈善文化
慈善作為一項崇高的事業,在建國后受極"左"路線的干擾,一度在中國大陸處于停頓的狀態。直到改革開放后,慈善事業才開始解凍。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華慈善總會及各級地方慈善機構的成立和一些慈善項目的實施,中國公眾才開始逐漸接受和認識慈善。
但現階段,我國公民個人經常性、長期性參與慈善的環境與氛圍尚未形成,公民的慈善意識還比較薄弱,對慈善的認知程度不高甚至存在誤解。慈善事業的發展不能僅靠人們的"惻隱之心"。首先,它需要相應的教育塑造和文化養成。在很多西方國家,慈善教育都是重要的教育內容,參加義工等公益活動成為學生綜合素質的組成部分。1993年,美國克林頓政府簽署了《國家與社會服務法案》,規定凡做滿1400小時義工的青少年,政府每年獎勵其4725美元的獎學金,這筆錢可以用作大學學費,也可以用作職業訓練或償還大學貸款。許多學校也把是否做過志愿者作為對學生考核的一項標準。這種氛圍使得美國人無不積極投入到公益事業的洪流中,從而使社會充滿勃勃生機。
我國應將慈善文化教育納入道德教育體系,從中小學開始,就應該開設慈善文化方面的課程,培養孩子們學會感恩社會,關心他人。同時,應該大力宣傳慈善事業,頌揚慈善行為,構建一種良好的公眾心態和輿論環境,激活民眾心底埋藏著的最基本的愛心,使慈善公益的概念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當慈善逐漸變成一種普遍行為時,慈善就會變為一種時尚,由要我慈善,變為我要慈善,從而在全社會營造一種人人關注慈善事業,人人安居樂業,其樂融融的和諧氛圍。
2.改進和完善與慈善事業相關的政策法規
慈善事業是一個志愿事業,離不開健全的法律環境。迄今為止,我國還沒有制定用于鼓勵和規范慈善事業發展的綜合性的《慈善法》或《慈善事業促進法》等基本法規。慈善事業的準入、評估、監管、激勵、公益產權界定與轉讓、投融資等完整的法律框架尚未形成,直接影響了慈善組織的發育和慈善事業的發展。
當前,首先是要加快慈善事業立法進程,盡快制訂一部完備的《慈善事業促進法》;并確立統一、完善的慈善稅收制度,提高慈善捐款稅收優惠的比例,同時要實行普惠制,改變現行的只有向特定少數幾個慈善組織捐贈才能享受到稅收優惠的限制性規定;另外,還要改進目前的免稅程序,建立起方便、快捷、易于操作的免稅程序,確實讓廣大的捐贈者能享受到免稅的好處。
3.加強慈善組織自身的建設,提升慈善機構公信力
慈善組織是聯系捐贈者和受贈對象的橋梁與中介,其自身的發展狀況會直接影響到公眾進行捐贈的意愿。美國卡內基基金會主席說過:"慈善事業要有玻璃做的口袋。"一個慈善組織是否有公信力,關鍵看它是否透明,這是慈善事業發展的根本所在,也是慈善事業取信于民的重要保證。
當前國內慈善組織要加強自身的組織建設,建立嚴格的自律機制,包括建立規范、公開的財務管理制度,善款使用的追蹤、反饋機制和公示制度,及時向社會公布捐贈款物的使用情況,
確保社會捐贈款物使用安全有效,確保捐贈人的意愿得到有效落實。
4.建立經常性小額募捐機制
打造便捷的愛心渠道是推動平民慈善的關鍵一環。在美國,一個人如果開始參加公益事業,會不斷地接到各個公益機構的邀請,參加公益活動越來越深入。
國內慈善捐贈的方式則比較單一,通常情況是當某個地域發生了自然災害,或者某個特殊的家庭遭到突如其來的重大變故,才會有慈善機構、政府部門或企事業單位發動人們捐贈款物,開展相應的救助扶助工作。在平時,則很少有慈善組織進行募捐,而像慈善義演、慈善晚會、慈善拍賣等多種形式的適合經常性捐贈的渠道卻很少或幾乎沒有。出現了一方面有大量的人想捐錢,卻無處捐;另一方面有相當數量的貧困人口需要錢,卻拿不到錢。
因此,建立一種經常性小額募捐機制十分必要。小額募捐是普通人募捐的主要方式,因為,普通人參與慈善事業不能以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為代價,而一般小康人家也不可能一次拿出許多錢進行捐助,但每個月從零花錢中拿出少量資金,并不會影響其生活質量,同時也滿足了幫助他人的愿望。在美國每年數千億美元的捐款中,有70%來自普通人,而且多數來自千百萬普通人每月幾美元、幾十美元的固定小額捐款。正是這些小額捐款匯聚成美國的慈善事業的巨額資金。
目前我國每年有近6000萬以上的災民,有2200多萬城市低收入人口,有750多萬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另外,還有6000萬殘疾人、1.4億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需要各種形式的救助和幫助。這一連串的數字所帶來的壓力,國家現有的財政還不能完全承受和負擔,需要社會和民間的幫扶和支持。
慈善事業需要每一個公民的參與。許多國家和地區慈善機構的成功經驗顯示,動員處于社會金字塔頂端的人的捐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喚醒龐大的金字塔頂端以下的人群的慈善意識,這才是中國慈善事業真正的寶藏。在當前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們希望中國平民慈善能夠走得更好,更遠!
【謝耘耕報告參考】相關文章:
學習報告的格式參考04-12
超聲報告模板參考02-15
測試報告參考范例02-15
關于公文報告的格式參考12-24
社區任職報告參考范文03-19
關于 期貨報告范文參考03-07
謝楠個人資料總結05-05
學校工作報告參考03-25
高中英語結題報告_參考02-15
關于文明小區創建經驗的交流報告參考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