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街區保護的調研報告范文
歷史街區保護的調研報告范文
保護歷史街區是人們痛定思痛的選擇。歷史地段保護的概念是20世紀60年代形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歐洲的經濟恢復發展,城市中開始了大規模的住宅建設,當時普遍的做法是拆掉老城區,蓋起新樓房。但是這樣做的結果是改善了建筑,卻破壞了歷史環境。城鎮歷史聯系被割斷,特色在消失。人們開始意識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割斷歷史,而文物古跡、歷史地段等正是這些歷史文化發展的實物例證。所以,除了保護文物建筑之外,還應保存一些成片的歷史街區,保有歷史的記憶,保存城鎮歷史的連續性。中國正式提出歷史街區的保護是在1986年,國務院在公布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文件中指出:“對文物古跡比較集中,或能完整地體現出某一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區、建筑群、小鎮村落等也應予以保護,可根據它們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公布為當地各級歷史文化保護區”。這是保護歷史遺產的重要舉措,從此形成了保護文物古跡、保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分層次的保護體系。2018年開始實施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
一,武漢歷史街區保護現狀
1,保護歷史街區,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
武漢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武漢的優秀歷史建筑融西方建筑的古典浪漫和民族建筑含蓄典雅為一身,匯金融、商業、居住、宗教、外交、工業建筑為一體,集中體現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建筑藝術和武漢市近代經濟發展和社會歷史的演變,是不可多得的歷史和藝術瑰寶。
武漢近代歷史建筑的發展始于晚清,盛于民國,衰于淪陷。主要是兩部分:1861年漢口開埠至1945年抗戰勝利期間的近代歷史建筑;上世紀50年代的現代風貌建筑。
1861年漢口開埠,英、俄、法、德、日五國,在租界相繼建立了西洋風格的領事館、工部局,興辦洋行、銀行和工廠;傳教士在漢興辦教堂、學堂、醫院。薈萃了古典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哥特式等主要建筑風格。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建立了大批近代工廠、火車站、學堂等,這些建筑有的純西式,有的中西合璧。清末和民國時代,民間人士構建了近代工廠廠房、里份住宅、私人洋房和別墅。這些建筑成為武漢城市由傳統走向近代的表征。1938年,武漢淪陷,日本的侵華戰爭給武漢的建筑帶來毀滅性的破壞。上世紀50年代,蘇聯援建了武漢鋼鐵公司、武漢重型機床廠等重工業項目,興建了中蘇友好宮、武漢劇院等文化設施,留下了大批時代特征鮮明的風貌建筑。
XX年4月1日,實施了《武漢市舊城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管理辦法》,確定了優秀歷史建筑保護的基本原則、行政管理部門和產權人、使用人的保護責任,規范了優秀歷史建筑的使用行為。經過認真調查論證,按照“集中成片,規模效應”的原則,確定了4批、124處優秀歷史建筑,建筑面積約50萬平方米。確定了漢口原租界風貌區、漢口漢正街傳統商貿風貌區、漢陽舊城風貌區、武昌舊城風貌區等四大歷史風貌區。
漢口原租界風貌區:核心為一元路、青島路和珞珈山路三個街區,現存1000多幢風格迥異的歷史建筑基本保存完好,數十棟典型歐式風格的建筑密布其間,宛如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建筑博物館。漢陽舊城風貌區:位于漢陽顯正街地區,包括一批教堂、古建筑、古剎、古樹名木。武昌舊城風貌區:以閱馬場、曇華林、農講所、長春觀為核心,一批歷史建筑保存比較完整,尤其是曇華林街區,集中保存了一批晚清至民國時期的歐式建筑和江夏民居風格的中國傳統建筑。
【歷史街區保護的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民居保護開發利用情況的調研報告03-19
脫貧攻堅調研報告精選03-19
關于調研報告的寫法03-19
調研報告寫作的格式09-18
調研報告的寫作格式08-01
特色小鎮調研報告范文03-19
教育綜合改革調研報告02-26
工程建設進展情況的調研報告02-23
鄉鎮核桃產業調研報告范文02-27
關于培訓的調研報告三篇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