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中的救助》的課堂教學反思
《災害中的救助》的課堂教學反思
通過課堂教育實踐,《災害中的救助》基本是按課前計劃順利實施的。需要說明的是,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由于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技術,課堂的知識量大大豐富。同時,為了能讓課堂教學與社會生活相結合,我花了大量的時間收集資料,并進行整合,使其活動在明理、探究、導行環節中逐步拓展滲透。
導入新課的設計是延續了我在以往品社課中“情境感悟”學習的一個教學思路,對于學習興趣的激發有顯著的效果,讓學生在災害圖片的引導和文字的敘述下,深刻地意識到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并不全是來自于災害本身,部分原因是由于人們的慌亂和對災害來臨時自救知識的匱乏所造成,因此學會一些災害自救互救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活動二是整個課堂中突破教學重點的部分,主要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合理的自救逃生方法和技巧。在這個環節中,結合自己家鄉武漢容易發生洪澇災害的實際情況,通過學生樂于參與的小游戲和討論,讓大家知曉面對自然災害時,要保持冷靜的心態和應用科學的自救方法,來使傷亡程度降至最低。在“檢測地震逃生安全系數”的教學環節中,我提供了三個場景“室外、公共場所、高層樓房”,運用討論、模擬場景不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會正確的自救逃生方法,這樣一些活動設計比直接向學生灌輸科學的自救方法條例更易于被接受和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較好的體現了品社課堂的活動性。
最后的教學環節,是本課內容情感教育提升的一個過程,也是這節課中較為突出的一個地方。運用剛過去的汶川地震中發生的感人故事,在潛移默化的互動設計中,并讓學生聯系自己身邊的實際活動,在感動中明白雖然自然災害會給人類帶來災難和痛苦,但人們的相互救助的溫情可以減輕災區人們的傷痛,讓學生們意識到災害無情人有情。
總之,整節課的將教學重難點及各個教學目標落實到位,達到了高年級品社課的實效性,但也有不足之處,比如教學語言還有待進一步概括與提煉、教學應變能力還需進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揚長避短,在教學實踐中讓品社課堂充滿著生命活力。
【《災害中的救助》的課堂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關于《野菊》的課堂教學反思03-19
品德《家人的愛》課堂教學反思(精選7篇)07-31
《四季》的課堂教學反思(精選11篇)06-14
《爺爺和小樹》課堂教學反思(精選9篇)02-01
體育課教學中的反思(精選17篇)05-25
《奧運中的數學》的教學反思(通用11篇)07-29
大學課堂教學設計精選02-27
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教學反思(精選5篇)04-15
《倒數》的課堂教學設計(精選12篇)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