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聲的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回聲的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復習鞏固會認字。
2、正確流利用感情的朗讀課文
3、實驗演示,幫助學生理解回聲形成的原因。
4、激發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激發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教學難點】
理解回聲產生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上節課一上完留下了一個懸念“回聲到底是怎么回事?”別急,這節課我們就來揭曉答案。在學習課文之前,先來檢測一下大家生字詞語掌握了沒有?
出示詞語(1)開火車讀
(2)齊讀
二、細讀感悟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課文中誰發現了回聲?——小青蛙
2.回憶一下,小青蛙在哪里聽到回聲的?
【板畫】讓我們通過朗讀一起來回顧一下怎么發現回聲的吧。
(指名分角色朗讀1-3段)
3.青蛙媽媽究竟是怎樣做的,又對小青蛙說了什么呢?快速瀏覽課文,找到了讀一讀。
【設計意圖】簡單的板畫不但吸引了孩子們的眼球,為課堂增加趣味性,也為后續巧妙突破教學難點做好鋪墊。
青蛙媽媽做的句子
(1)青蛙媽媽是怎樣做的?在哪一個自然段?(指名讀)
我們一起來找一找寫青蛙媽媽動作的詞,老師先找一個,青蛙媽媽帶著小青蛙跳到岸上的“跳”字。大家再找一下,還有表示動作的詞嗎?
(2)(師動作演示)小朋友拿起筆,把表示青蛙媽媽動作的字點上黑點。
(3)【ppt】 青蛙媽媽將石子扔進河里,“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紋”,水的波紋我們就叫它“水波”。水波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蕩回來。
(4)誰來上臺,做著動作,看著圖畫講一講青蛙媽媽怎么做的?
(5)指導朗讀第四段。
【設計意圖】課文插圖是學習的有效資源。對圖畫的觀察、表達,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此處設計將課文插圖與文字相連接,引導孩子看圖說話,提現了語文的工具性,學語文,用語文。
青蛙媽媽說的句子
(1)青蛙媽媽是怎樣說的呢?小組合作學習。青蛙媽媽一共說了幾句話?每句話告訴了我們什么?
出示四句話:①②③④小組匯報:讀第一句話,這一句話中,媽媽把小青蛙的叫聲比做什么?
(2)青蛙媽媽為什么說它們像呢?老師把這個過程畫出來。
(3)【板畫】青蛙媽媽說水波碰到河岸蕩回來,小青蛙在橋洞底下叫,聲音的波紋和這水波很像,我們叫它聲波,聲波一圈圈的碰到石壁,也要“返”回來。傳到了小青蛙的耳朵里。
(4)想一想:這時返回來的聲音就是小青蛙第二次聽到的聲音,我們叫它什么?(回聲)
(5) 小青蛙是怎樣聽到回聲的?看著圖畫,讀讀課文,同桌互相分享一下。
請一位小朋友上來指著圖說一說。(小青蛙在橋洞里叫,聲音的波紋碰到橋洞的石壁又返回來,小青蛙就聽見自己的聲音了。)
(6)看來,小朋友都明白這個道理了,回憶一下,你聽到過回聲嗎?在哪里聽到的?【PPT】
在空曠的山谷中,就像動畫片中的小白兔一樣大聲叫,回聲很快就傳到自己的耳朵里。再例如天壇的回音壁,四川的……等。
【設計意圖】抓住課文的主要線索,突出重點部分,培養了學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閱讀理解和語言表達水平。板畫巧妙表現出”波紋”與回聲的關系,自然的演示了回聲的形成過程,孩子們在相互交流中強化認識,在表達中進一步感知。
【資料拓展】回聲是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而人們卻能利用回聲做好多事情
比如:海上利用回聲探測海底深度,還能發現石油,回聲在醫學上的應用也很廣泛。在動物世界,回聲又是怎樣應用的呢?海豚、蝙蝠等。
(7) 回聲可真神奇,那小青蛙明白了回聲是怎么回事了嗎?從哪看出來的?
“一蹦老高”是什么意思?小青蛙為什么“一蹦老高”?(高興、興奮、獲得了知識)
你有沒有高興的一蹦老高的時候?(朗讀最后一段)
(8)學到這里,你說我們新認識的朋友是一只什么樣的小青蛙?(好學好問、聰明可愛)是啊,媽媽也笑著點點頭。
【設計意圖】學語文離不開生活實際,注重課堂的生成,隨機給學生補充生活中見到的關于回聲的建筑物,更能激發學生在生活中探索科學的興趣。回聲是一種自然現象,就發生在孩子身邊,引導孩子回憶經歷過的回聲,孩子在表達中感受到身邊的科學。
三、分角色朗讀
請一個小組的小朋友表演。
四、課后讀讀抄抄 完成讀讀抄抄
五、小結
大自然還有很多像回聲一樣的科學知識等著我們去發現、去探索呢!同學們只要留心觀察、學會思考,就一定會像小青蛙一樣收獲很多。
【設計意圖】總結結合本單元主題,激發孩子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
六、板書設計: 板畫
【回聲的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少年閏土》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03-01
白鵝的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精選9篇)03-15
《黃繼光》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精選15篇)02-21
《匆匆》第二課時教學設計范文(通用7篇)04-27
《秋天的雨》第二課時優秀教學設計13篇09-25
《將相和》第二課時教學設計(通用8篇)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