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瑟》李商隱語文
《錦瑟》李商隱語文1
錦瑟(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李商隱的《錦瑟》一詩的創作意旨歷來眾說紛紜,莫終一是。或以為是愛國之篇,或以為是悼念追懷亡妻之作,或以為是自傷身世、自比文才之論,或以為是抒寫思念待兒之筆。筆者認為,此詩之所以膾炙千古,一是它抒發了作者愛情、理想破滅后的極度哀傷,一是它潛蘊著哀傷之后的禪學頓悟。
李商隱(公元813——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早年的他有著“欲回天地”的政治雄心,反對藩鎮割據,反對宦官專權,也有蔑視“古圣先賢”的進步思想,只可惜時運不濟,他始為“牛黨”令狐楚父子獎拔,后為接近“李黨”的王茂元之女婿,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中二十年,仕途坎坷,橫遭讒毀,如萍飄梗泛,升沉無定。正如崔玨《哭李商隱》所言“虛負凌云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無故地成為黨爭的犧牲品。
在個人生活方面,李商隱是一個極重感情的人。據說,他早年曾苦戀過一個女道士,并且可能有其他的戀愛經歷,但都沒有結果;婚后,他與妻子感情極好,然而妻子又在他三十九歲時去世。因此,在他的心靈中,愛情帶來的痛苦也是極深的。
政治上的失意潦倒,生活經歷中愛而不得和得而復失的悲哀,使李商隱常被一種感傷抑郁的情緒糾結包裹。為排遣愁緒,原本對佛老傾情的李商隱與佛教的緣分更深。所謂“三年已來,喪失家道。平居忽忽不樂,始克意事佛。方愿打鐘掃地,為清涼山行者”(《樊南乙集序》)。這種感情基調深深地影響了他的審美情趣,使得他的詩作內容更多取向內心體驗,逐漸形成一種悲哀傷感、典麗精工、迷惘虛幻、抽象朦朧、禪悟自適的詩風。《錦瑟》就是極具代表性的一篇。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錦瑟:繪有錦緞般美麗花紋的瑟,據說原先有五十根弦,后改為二十五弦,聲調悲涼。詩的開頭作者不寫他物,以“錦瑟”開題,以“無端”發問,而后以“思”引出對“華年”的嘆息,看似刻意為之,實是自然而成。瑟的錦緞花紋,不就是自己的'花樣年華?瑟的悲涼聲調,不就是自己的痛苦一生?華年已逝,如錦瑟有五十弦沒有理由、無須解釋,即使解釋也無從說起,而錦瑟的一弦一柱彈出的一音一節,卻不能不勾起作者對華年往事的追憶。嘆年華盛景已逝,寓心中難言之悲,音繁緒亂,悵惘難奈,發為首句,感人至深。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中間四句各用一個典故。第三句用《莊子·齊物論》中莊生夢蝶的故事,莊生,即莊子,戰國時哲學家,據說他曾夢見自己變成蝴蝶,逍遙自在地飛翔,醒后竟不辨己蝶。第四句用《華陽國志》中杜鵑啼血的故事,望帝,古代蜀國國君杜宇,國亡身死,魂魄化為杜鵑,每到春天便悲啼不止、直至出血。第五句用《博物志》里海中鮫人(神話中的人魚)泣淚成珠的故事。傳說珍珠是由海里鮫人的眼淚變的。《新唐書·狄仁杰傳》以“滄海遺珠”比喻人才被埋沒。第六句源自南北朝干寶《搜神記》。傳說春秋時,吳王夫差的小女兒紫玉愛慕韓重,并想嫁給他,但沒有成功,因此郁悶而死。韓重從外地游學回來,前往她的墓上哀悼。忽然紫玉現出原形,贈送明珠給韓重,并對他唱歌。韓重想抱住她,紫玉卻像輕煙一般不見了。唐戴叔倫以“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形容可望而不可即的詩景(見司空圖《與極浦書》)。四個典故,每個典故一個意象,潛蘊著作者對自己今生今世愛情、事業、理想、追求的痛苦反思。莊生曉夢迷蝴蝶,抱負成虛;望帝春心托杜鵑,理想幻滅。玲瓏剔透的滄海明珠,本為稀世珍寶,如今卻只是在明月映照之下,成盈盈之“珠淚”,獨自被遺棄在滄海;自己追求的對象,如同藍田日暖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佛經云:“一切諸相,即是非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又云“求不得苦”,“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深諳無常之理的詩人清楚地知道,錦瑟華年的一切,終將離己而去,替代它們的將是凄迷欲斷的蝶夢,椎心泣血的鵑啼,寂寥映月的珠淚,隨風而逝的玉煙……果然,人生無常,疾如川駛。剎那間理想破滅、剎那間追求落空、剎那間歡愛如煙,剎那間青絲成雪。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追憶過去,盡管自己以一顆浸滿血淚的真誠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五十弦”如玉的歲月、如珠的年華,值得珍惜之時卻等閑而過;面對現實:戀人生離、愛妻死別、盛年已逝、抱負難展、功業未建……幡然醒悟之時已風光不再。即使是當時已惘然無盡,又何況如今獨自撫思。如泣如訴的悲劇式詰問,讓詩人陷入“人生價值到底是什么?”的深深的思索與迷惑之中,從而大大增強了詩作的震撼力。
李商隱以其獨特的感情體驗,感悟到了色相俱空、有求皆苦、無常幻滅、求不得苦的佛教真諦。只是,詩人畢竟是血肉之軀,他明知追求幻滅,色相皆空,卻仍然跳不出世俗的牢籠,仍然對理想、青春、愛情執著沉迷、熱情謳歌、無比眷戀,走向了與佛學離情去欲、心不住境的相反的途徑。也難怪在詩的結尾感嘆“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錦瑟》李商隱語文2
【學習目標】
1.了解李商隱的生平及其創作情況。
2.理解詩中運用的典故及其寓意。
3.掌握“用典”這一表現方法。
【學習方法】
1、因聲求氣,以聲傳情;
2、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一、知人論世
1、李商隱(約813—約858),字,號,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祖輩遷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是(朝代)最出色的詩人之一。他擅長詩歌寫作,和杜牧合稱“”,與溫庭筠合稱為“”。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尤善七律創作,人稱“”。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故有“”之稱。
2、背景:李商隱從小穎悟,十六歲即以《才論》、《圣論》兩篇古文“出諸公間”,并受東都留守令狐楚賞識,令狐楚是當時駢文高手,李商隱得他悉心指點,很快青出于藍。二十六歲時,李商隱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進士,次年入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為妻,琴瑟和諧。但當時的牛(僧孺)李(德裕)黨爭激烈,令狐楚屬牛黨,王茂元則屬李黨。李商隱此舉被視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責為“放利偷合”,此后一生在牛、李兩黨的傾軋中度過,困頓凄涼,辜負了“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樓》)的壯志和才華,終年四十六歲。《錦瑟》作于詩人晚年,因主題難解,被戲稱為詩界“”。他一生大約創作了六百多首詩,作品集有《》。
3、詩歌名句:
(1)天意憐幽草。(《晚晴》)
(2)夕陽無限好。(《登樂游原》)
(3)東風無力百花殘。(《無題》)
(4)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
(5)何當共剪西窗燭。(《夜雨寄北》)
(6)身無彩鳳雙飛翼。(《無題》)
二、文本探究:
1、頷聯和頸聯用到了哪些典故?
2、怎樣理解《錦瑟》一詩的主旨和情感?
近人梁啟超曾說:“義山的'《錦瑟》《碧城》《圣女詞》等詩,講的什么事,我理會不著。拆開來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釋,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我覺得他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一種新鮮的愉快。須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中國韻文內所表現的情感》)
三、拓展延伸:
1、“用典”分為哪幾種?
此詩主旨之所以撲朔迷離,難以索解,很大一個原因,就是用典。運用典故是中國古典詩詞中最常見的藝術手法。對于典故,權威的辭典《辭海》《辭源》都有如下的解釋:“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可見典故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即古代的故事傳說等;二是,即有來歷出處的詞語句子。李商隱的詩,素以用典工整適切著稱。
2、閱讀下面詩句,找出沒有用典的句子。()
①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②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準》)
③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④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辛棄疾《破陣子》)
⑤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過故人莊》)
⑥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短歌行》)
3、“用典”有什么好處?
4、請簡要賞析下面這首詞的表現手法。
人月圓(金吳激)
南朝千古傷心事,猶唱后庭花。舊時王謝,堂前燕子,飛向誰家?恍然一夢,仙肌勝雪,宮髻堆鴉。江州司馬,青衫淚濕,同是天涯!
[注]北宋亡后,吳激被迫仕金。在一農宴上.偶遇流落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錦瑟》李商隱語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引導學生結合以前學過的詩歌,了解李商隱的生平和藝術創作特點。
2、學習從宏觀上把握詩歌的意境、情感和表現方法。
能力目標:1、訓練學生讀詩誦詩的能力,體會李商隱詩歌意境高遠,語言華美,情深意濃的特點。
2、理解李商隱詩歌的多種解法。
情感目標:品味詩人獨特的人生際遇。
教學重點:訓練學生讀詩誦詩的能力,體會李商隱詩歌意境高遠,語言華美,情深意濃的特點。
教學難點:理解李商隱詩歌的多種解法。
教學方法:研讀法、討論法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名句填空(多媒體課件展示)
①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②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③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④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這些詩句都是千古傳誦的名句,難怪同學們都耳熟能詳。這些詩句均是出自朦朧詩人李商隱之手。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朦朧詩的代表作—《錦瑟》。
二、作者簡介(多媒體課件展示)
李商隱(約813—約858)晚唐詩人。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應進士考試,至開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的推薦,得中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川東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僧儒)李(德裕)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他的詩作,也有揭露現實黑暗的,但為數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詩歌的藝術上,特別是他的近體律絕,其中的優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綿密、典麗精工的藝術特色。他一生大約創作了六百多首詩,有《李義山詩集》。
三、整體感知
1、聽音頻范讀,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標出停頓。
2、學生齊讀,讀準字音和停頓。
3、請一位學生朗讀,讀出感情。(讀完后教師要做評價和指導)
通過三遍朗讀,我們了解到這是一首飽含深情的抒情詩,但究竟寫的是什么,依然不是很清晰。想要準確把握詩歌情感,從詩人的生平和詩作的創作背景入手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
四、背景介紹(一代情種——李商隱)
很多人稱李商隱為情種,這和他豐富曲折的感情經歷密切相關。李商隱二十三歲那年,(公元835年)便上玉陽山學道,在靈都觀里,邂逅了侍奉公主的宮女、后隨公主入道的女子宋華陽,宋年輕美麗,聰慧多情,郎才女貌彼此吸引,雙雙墜入情網。兩個多月后,這段超出常規的愛戀,終因不為禮教和教規所容以致無疾而終,然短暫的歡娛,無望的戀情,卻在李商隱的心中留下了永遠的傷痛,于是,他寫下了系列《無題》詩(多媒體課件展示),懷念那段美好的時光。
李商隱26歲入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僚,并愛上王茂元之女。公元838年正月初五,兩人舉行結婚儀式。結婚后感情殊好。有一首思念愛妻的《夜雨寄北》,仍然為現代人稱道。公元851年,李妻早逝,李商隱寫了一些詩懷念她。逢著美景良辰,則懷念當時歡愛,而無時無刻不悲悼,見一花一草也要寓意興悲,自此以后,李商隱每逢七夕必有一詩。李商隱一生在牛、李黨爭的夾縫中求生存,備受排擠,潦倒終身,他一生又為情所困,為情所累,留下了這么多哀婉艷麗的詩篇。真可謂:詩人不幸,詩歌幸。這首詩就是詩人46歲罷鹽鐵推官后,回鄭州閑居時所作,不久病故。
五、課文研讀:
首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這用的是民歌的起興手法。“瑟”是一種樂器,有二十四弦、二十五弦、五十弦,作者此處無端發問“瑟為什么無緣無故有五十根弦呢?”用意是抒發自己無盡的感慨,感嘆自己一晃年已半百,回首當年,一言難盡。那每一根琴弦,每一根琴柱都如自己已逝去的美好年華,讓作者思緒萬千。
頷聯:“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此聯緊承詩歌的主要內容“思華年”一語,寫詩人回憶中的感受。《莊周夢蝶》出自莊子的名篇《齊物論》,說的是莊子在熟睡中夢到自己變成了一只翩翩飛舞的蝴蝶,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醒來之后分不清是莊周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變成了莊周。這個典故指的是對絕對自由、美好境界的追求。對句用望帝魂化杜鵑的事,說的是周朝末年蜀國的君主在死后魂化為杜鵑,在暮春之時望著自己的國家不斷哀啼,感傷春去,也哀痛亡國。此句寄托了作者無限的哀思、難言的愁緒與不懈的追求,就算自己死后化為杜鵑也將依然不放棄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頸聯:“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本來,在頷聯里詩人用“莊生”“望帝”兩典似乎已將他的“華年之思”說得差不多了,往下確實難以為繼,孰料詩人在瞬息之間視通萬里,給我們展示了這兩幅美好的畫面,真可謂奇峰突起。前一句寥寥七個字,包含“滄海、明月、明珠、淚珠”四個意象,為我們展示了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輪明月為背景,塑造了鮫人泣淚成珠的形象。這是從民間傳說中演化出來的`,但又有作者的創造。“珠有淚”者,珠光、淚光融成一片,難以分清之謂也,它使人悵惘而又聯想無窮。試想,鮫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淚卻化為人們喜愛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可供讀者品嘗!后一幅以藍田秀麗的群山和溫暖的陽光為背景,塑造了“玉生煙”的形象。玉沉埋在地下,不為人所見,但它那溫潤的精氣卻能透過泥土,煙霧般升騰在空中,為山增輝。這個想象來源于古老的說法(晉陸機《文賦》里“石韞玉而山輝”一句也來自這個說法)。氤氳的霧氣在山頂升騰,朦朧飄渺,當人們想要走近一探究竟,卻什么也看不到了,作者的這句吟誦是對美麗愿望可望而不可及的慨嘆。這兩幅畫面盡管色調不同,但在表達作者悵惘、悲傷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至于它們的象征意義如何,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見。
尾聯:這一聯意思極為明白,但要注意它行文上有一個“反跌”:“此情可待成追憶”猶言上面說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時才有,所以接著就補足一句“只是當時已惘然”。言外之意是,當時既有悵惘之情,則今日追憶必定更加悵惘,的確是不堪回首了。
整首詩的鑒賞完成了,我們完全沉浸在詩歌綺麗飄渺的意境中,但作者要借本詩傳達什么樣的感情呢?相信同學們還是不能品味完全,這就是《錦瑟》,人們研究了千余年依舊未能全解。
大學者梁啟超也說:“義山的《錦瑟》、《碧城》、《圣女祠》等詩,講的什么事,我理會不著。拆開來一句一句叫我解釋,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我覺得它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一種新鮮的愉快。須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解說:凡讀過此詩,并稍稍了解李商隱生平者,無一不在煞費心思,絞盡腦汁,希望能從這首詩中更多地發現詩人,更深地理解詩人。于是,這首《錦瑟》便成為中國詩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謎”。我們可以多角度的理解這首詩,所謂“詩無達詁”,只要言之有理,能從詩中找到根據,就是合理的。下面給同學們提供幾種常見的理解,可以參考使用。
六、常見的幾種理解:(多媒體課件展示)
1、詠物詩。黃朝英《靖康緗素雜記》:義山《錦瑟》詩……山谷道人讀此詩,殊不曉其意,后以問東坡,東坡云:“此出《古今樂志》,云:‘錦瑟之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聲也,適、怨、清、和’。”案李詩,“莊生曉夢迷蝴蝶”,適也;“望帝春心托杜鵑”,怨也;“滄海月明珠有淚”,清也;“藍田日暖玉生煙”,和也。一篇之中,曲盡其意,史稱其“瑰邁奇古”,信然。劉貢父《詩話》(按,即劉(分攵)《中山詩話》)以謂錦瑟乃當時貴人愛姬之名,義山因以寓意,非也。
2、悼亡詩——對亡妻的深情悼念。朱彝尊:“此悼亡詩也。意亡者喜彈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興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斷而為五十弦矣,故曰‘無端’也,取斷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華年’,二十五歲而歿也。‘蝴蝶’‘杜鵑’,言已化去也。‘珠有淚’,哭之也;‘玉生煙’,已葬也,猶言埋香瘞(yì)玉也。此情豈待今日追憶乎?是當時生存之日已常憂其至此而預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摘自《李義山詩集輯評》)
3、愛情詩——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4、自況詩——自傷身世。何焯:“此篇乃自傷之詞,騷人所謂‘美人遲暮’也。‘莊生’句言付之夢寐,‘望帝’句言待之來世。‘滄海’‘藍田’言埋而不得自見;‘月明’‘日暖’,則清時而獨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摘自《李義山詩集輯評》)
七、總結詩歌的藝術特色
1、善于用典2、哀怨的基調3、朦朧的意境4、華美的語言
【《錦瑟》李商隱語文】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語文樂園四》教學設計03-19
《登高》語文杜甫10-17
《背影》朱自清語文11-16
《老王》楊絳語文04-13
《回聲》語文教案03-19
語文寫字復習教案03-19
語文《因小失大》教學設計09-15
語文《關雎》《蒹葭》04-12
語文下冊的教學計劃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