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與社會教學反思
思品與社會教學反思
我們教材中出現的來源于兒童生活世界的圖象,就在于恢復學生的真實的感受,反思自己的生活,修正和改善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從圖象中抽象出一個道德觀念和道德標準。
如,低年級,一年級教材中有“我很整潔”的學習內容,在“好孩子”,“愛整潔”的主題下,有兩組圖,“每天做到”(有刷牙、洗臉、洗手、洗腳、穿戴整齊五幅圖構成)。
經常做到(圖象有理發、洗澡、換干凈衣服、剪指甲四幅圖構成)就“洗臉”這幅圖來說,讓學生先講述平常自己是怎么洗臉的,讓教師認為洗得好的學生給同學介紹經驗,開始認為低年級的學生動手能力差,在家里多是父母幫助,所以就從成人的角度來要求學生,忽略了他們的現實角度空間就是學生洗臉的真實生活,要讓學生知道和學會洗臉,首先讓學生行動起來,洗在動作中說出自己的感受,(毛巾大小是否合適,)為什么愿意讓家人幫忙洗,哪些地方洗到位了,在感受到感覺到自己的滿足和美感。
讓“圖”回到學生的生活中,在學生得到以充分感受和認識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感受。
【思品與社會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思品課《權利與義務》的教學反思02-02
《與朱元思書》的教學反思(通用11篇)10-18
《On the farm》的教學反思02-27
seasons教學反思01-17
《大海》教學反思02-26
新詩教學反思03-19
《母雞》教學及反思02-18
新詩教學反思03-19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