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游褒禪山記》的教學設計
關于《游褒禪山記》的教學設計
【教學要點】
1、讀準下列字詞,掌握它們的寫法:
褒禪 廬冢 窈然 仆碑 怠 勝 相 觀
2、重點掌握以下實詞和虛詞:
⑴ 一詞多義:觀 得 其 然
⑵ 文言實詞:者 夫 蓋
3、掌握幾種倒裝句的類型。
4、學習體會本文將議論、記敘、描寫、抒情恰當結合的寫法并為倒裝句分類。
5、學習本文將情、景、理渾然融合的寫法。
6、學習本文以事明理的寫法及作者的觀點和主張。
【教學設想】
1、三教時。
2、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疏通文意。
3、引導學生學習本文的重點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
4、多種表達方式的恰當運用是本文學習的重點。
【教學內容和步驟】
第一課時
一、回顧
請生回憶初中學習過的一些文言文,說說有哪些“記”文,這些“記”文有什么特點?
初中學習過的游記文章有:《核舟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
“記”是一種文體,可以記敘,也可以說明,議論,描寫,抒情。
二、引入新課《游褒禪山記》
1、初中階段,我們曾學習過一篇王安石的文章《傷仲永》,你都了解哪些?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人。神宗時,曾推行變法,后因保守派反對失敗后,退居江寧,封舒國公,旋改封荊,也稱荊公,卒謚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臨川集》、《臨時川集攜帶遺》等。
2、《游》文是王安石矢職回家時,瀏覽此山后所記。
三、熟悉課文
1、請生朗讀課文,盡量做到聲音宏亮,句子流利。
2、讀準下列字音:
褒 廬 謬 窈 怠 惑 相 勝 圭 父
3、再讀課文,初步掌握課文各段內容。
4、從表達方式考慮,課文共五段,各段表達方式有何不同?
第一段敘述,介紹褒禪山的有關情況;第二段敘述,記寫游山情況;第三、四段議論,第五段補記游山的有尖情況。
四、作業
熟讀全文,翻譯全文,背會前二段。
第二教時
一、檢查復習
1、默寫生字詞。
2、請生背誦1、2段。
二、學習第一、二段
1、根據課文注釋及課下預習,翻譯第一段。
2、重點詞語及句式:
⑴ 實詞: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下 舍:讀 shè,筑舍定居,名詞用如動詞。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名:命名,名詞用作動詞。
⑵ 虛詞:
蓋音謬也 蓋:承接上文,解釋原因,有“大概”的意思。
蓋余所至 蓋:發語詞,也含有大概之意。
⑶ 句式: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者……也”式判斷句。)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概音謬也 (同上)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始舍于其址:即,始于其址舍,介賓短語后置。)
三、重點研讀第三段
1、請生翻譯本段。
2、掌握下列文言知識:
⑴ 字詞:
于時:在這里是文意上的承前啟后,可譯作“對于這件事”。
⑵ 句式:
古之人觀于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倒裝句,介賓短語后置。)
此余之所得也 (判斷句。)
3、討論:
在這一段里,作者一開始就指出古人瀏覽觀賞,“往往有得”,其“有得”的原因是什么呢?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作者引出古人觀賞有得的目的是什么呢?
借托古人引出自己的觀點。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象古人那樣探究思考的廣泛而深入呢?作者從哪些方面來發揮的?
4、討論歸納:
從五方面闡述:
⑴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嘏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志”的重要性;
⑵ 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吃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說明“力”的重要性;
⑶ 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說明“物”的重要性;
⑷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在己為有悔──物、力都足以至而未至,肢有“悔”;只有“盡吾志也,可以無悔也”──強調“盡吾志”的重要性。
通過以上議論,說明要“求思之深而無不在”,要有──志、力、物;但一切事物都可能存在其不足之處,當力和物難求時,只有“盡吾志”,才能做到“無悔”、無“可譏”。
5、第四段,作者從仆碑發生聯想,指出對待傳聞應該采取深思慎取的態度。
四、總結全文
請生根據課文內容概括本文主題思想:
作者記敘游覽褒禪山,抒發秘書的感想:無論治學處事,都要有百折不撓的意志,才能無譏無悔,也應該有深思慎取的態度。從今天來看,對我們仍有借鑒意義。
五、討論完成書后練習二,掌握“其”的用法及特點
關于“其”的幾種用法:
“其”的用法主要有兩種:作代詞和語氣助詞。具體用法如下:
1、用作代詞:
⑴ 代第三人稱:可譯作“他的”“他”“他們”“它”。例:安求其能千也?《馬說》
⑵ 作物主代詞,表領屬關系,可譯作“他(它)的”“他(它)們的”。例: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⑶ 又作指示代詞,表近指,譯作“這”“這些”;遠指,可譯作“那”“那些”。例: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
⑷ 用在數詞之前,表示“其中的”意思。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2、用作副詞:
⑴ 表示推測、估計,可譯作“大概”“或許”。例: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⑵ 表示詰問,可譯為“難道”“怎么”。
⑶ 表示祈使,可譯作“一定”。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⑷ 表示未來,可譯作“將”“將要”。例: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用作助詞,表示加強語氣。
六、討論完成練習二,學習掌握“觀、名、文、求”等實詞的用法
七、課后作業
1、完成練習三。
2、完成同步練習各題。
【《游褒禪山記》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山市教學設計參考模板03-20
語文逍遙游教學設計03-20
游惠山古鎮感想(通用13篇)07-18
蘆芽山游后感(精選21篇)08-10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教學設計02-18
《國殤》教學設計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