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黃的稻束》精品導學案
《金黃的稻束》精品導學案
學習目標
1、從形象入手,聯系詩歌的創作背景,抓住關鍵詩句,體會詩歌的形象的意象
2、體會詩歌的形象的意象。
3、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體會詩歌的形象的意象,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體會詩歌的形象的意象。
知識鏈接
鄭敏是抗戰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學院派青年詩人中的一位。她與杜云燮、穆旦等屬于昆明湖畔的一組,被稱為和諧的“三重奏”,“杜云燮比較清俊”,“穆旦比較雄健”,“而鄭敏最渾厚、豐富”。
探究與合作
一、自主探究
1、標記節奏和重音,教師范讀,學生自由朗讀,注意節奏、重音。多種方法練習朗讀,
2、詩人筆下的金黃的稻束是怎樣的形象?從哪些關鍵性的詩句中看出來的?表達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小組合作
前面說鄭敏詩歌的特點是——“思”與 “詩”融為一體。所以鄭敏筆下的 親,不是簡單的充滿愛憐的呵護兒女 的 親形象。她辛勞、隱忍、寧靜、寂寞,但卻讓人感受到一力量。鄭敏說:“‘愛’實際上是人類博愛思想之源頭,大而化之,是和平、平等、互助、扶弱濟貧、仁愛、慈愛、寬恕等等人類一切高尚理想和美德的原型與基礎。”因此,她對愛的理解更加廣博,更加深刻。如何理解詩人的“人類的一個思想”?
三、拓展探究,品味語言
1、“金黃的稻束”象征著什么?
2、詩人是如何將“詩”(詩的意象和語言的美)與“思”(對人類存在的思索)融合在一起的?
3、這首詩有著意象的跳躍,意象的重疊,但為何不給人零亂、費解的感覺?
4、語言
(1)有“聲”有“色”的語言
這首詩由于獨特的色彩與聲音的把握和表達,而使語言帶有一種雕塑的質感和光輝。詩人用“金黃”修飾“稻束”,既是基于稻束本身的質感,也是一種內在精神的把握,“金黃”是高貴的色調。在技巧上,它一方面體現了現代主義具體意象和抽象觀念的疊加所產生的特殊效果,也溝通了古典詩歌對意境的要求,體現了對傳統的情境關系的重視。而三個“靜默”預示著母親的美麗與堅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說,此時無聲勝有聲。這有“聲”有“色”的語言增添了詩歌的厚重感。
(2)融合傳統與現代經驗的意象
詩中的意象具有如下兩個特征:第一,以強烈的主觀態度對實存的生活形態作具體描述,如“金黃的稻束”“疲倦的母親”“收獲日的滿月”“高聳的山巔”;第二,通過詩人的感官轉化把抽象的事物變形為具體感知的形象,如“歷史”不過是“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無論哪種方法所形成的意象都具有獨創性,而且它們也是通過詩人心理的印證或想象才得以實現的。詩人對意象的理解與創造,吸收了中國古代和西方現代的經驗,并且有所融合、創造。
當堂檢測
熟練朗讀課文;理解詩歌主題
課后反思
讀完本詩我懂得了:
我還有這些疑問:
布置作業
找出鄭敏的一首詩認真誦讀,并寫出賞析
【《金黃的稻束》導學案】相關文章:
《故鄉》的導學案02-14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