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見歡》李煜
《相見歡》李煜1
【年代】:唐
【作者】:李煜
【 題 】:相見歡
【內容】: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譯文】
姹紫嫣紅的花兒轉眼就要凋謝,
春光未免太匆匆,
無奈禁不住早晨的冷雨,夜晚的風!
春花雨,美人淚,給人留下多少醉,
如今何時再重逢
人生本長恨,恰如春水日日流向東!
【賞析】
此詞將人生失意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起句“林花謝了春紅”,即托出作者的傷春惜花之情;而續以“太匆匆”,則使這種傷春惜花之情得以強化。狼藉殘紅,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傷殘的春心和破碎的春夢。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為林花凋謝之速而發,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來日無多的喟嘆,包蘊了作者對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一句點出林花匆匆謝去的原因是風雨侵龔,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為過多地櫛風沐雨?所以,此句同樣既是嘆花,亦是自嘆!盁o奈”云云,充滿不甘聽憑外力摧殘而又自恨無力改變生態環境的感愴。
換頭“胭脂淚”三句,轉以擬人化的`筆墨,表現作者與林花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這里,一邊是生逢末世,運交華蓋的失意人,一邊是盛時不再、紅消香斷的解語花,二者恍然相對,不勝繾綣!半僦瑴I”,遙按上片“林花謝了春紅”句,是從杜甫《曲江對雨》詩“林花著雨胭脂濕”變化而來。林花為風侵欺,狀如胭脂。“胭脂淚”者,此之謂也。但花本無淚,實際上是慣于“以我觀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作者身歷世變,泣血無淚,不亦色若胭脂?
“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憐人,人亦惜花;淚眼相向之際,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難分。著一“醉”字,寫出彼此如醉如癡、眷變難舍的情態,極為傳神,而“幾時重”則吁出了人與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無法實現的悵惘與迷茫。
結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一氣呵成益見悲慨!叭松L恨”似乎不僅僅是抒寫一已的失意情懷,而涵蓋了整個人類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種融匯和濃縮了無數痛苦的人生體驗的浩嘆。
【簡析】
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此詞寫作時期難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屬于他宮庭生活的一個插曲,如作于歸宋以后,此詞所表現的則應當是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起句“無言獨上西樓”,攝盡凄惋之神!盁o言”者,并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本來,作者深諳“獨自莫憑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月如鉤”,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凹拍嗤┥钤烘i清秋”,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過片后“剪不斷”三句,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者獨詣的還是結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詩詞家借助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表現離愁時,或寫愁之深,如李白《遠離別》:“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愁古”; 或寫愁之長, 如李白《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或寫戀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或寫愁之多,如秦觀《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李煜此句則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卻根植于作者的內心深處,無法驅散,歷久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后使人自然地結合自身的體驗而產生同感。這種寫法無疑有其深至之處。
《相見歡》李煜2
作品原文
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①。
剪②不斷,理還亂,是離愁③。別是一般④滋味在心頭。
作品注釋
①鎖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籠罩。清秋,一作深秋。
②剪,一作翦。
、垭x愁:指去國之愁。
④別是一般:另有一種意味。別是,一作別有。
作品譯文
默默無言,孤孤單單,獨自一人緩緩登上空空的西樓。
抬頭望天,只有一彎如鉤的冷月相伴。
低頭望去,只見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凄涼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亡國之苦。
那悠悠愁思纏繞在心頭,卻又是另一種無可名狀的痛苦。
創作背景
975年(開寶八年),宋朝滅南唐,李煜亡家敗國,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趙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為“違命侯”。李煜在忍屈負辱地過起了囚徒生活。李煜的詞以被俘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后期詞作多傾瀉失國之痛和去國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断嘁姎g》便是后期詞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作品鑒賞
這首詞上片選取典型的景物為感情的抒發渲染鋪墊,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發真摯的感情。
首句“無言獨上西樓”將人物引入畫面!盁o言”二字活畫出詞人的愁苦神態,“獨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樓的身影,孤獨的詞人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神態與動作的描寫,揭示了詞人內心深處隱寓的很多不能傾訴的孤寂與凄婉。
“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寥寥12個字,形象地描繪出了詞人登樓所見之景。仰視天空,缺月如鉤!叭玢^”不僅寫出月形,表明時令,而且意味深長:那如鉤的殘月經歷了無數次的陰晴圓缺,見證了人世間無數的悲歡離合,如今又勾起了詞人的離愁別恨。俯視庭院,茂密的梧桐葉已被無情的秋風掃蕩殆盡,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干和幾片殘葉在秋風中瑟縮,詞人不禁“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慘秋色,也要被“鎖”于這高墻深院之中。而“鎖”住的也不只是這滿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鄉的情,亡國的恨,都被這高墻深院禁錮起來,此景此情,用一個愁字是說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這一切無不渲染出一種凄涼的境界,反映出詞人內心的孤寂之情,同時也為下片的抒情做好鋪墊。作為一個亡國之君,一個茍延殘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極其婉轉而又無奈的筆調,表達了心中復雜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與悲傷。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庇媒z喻愁,新穎而別致。前人以“絲”諧音“思”,用來比喻思念,如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絲”來比喻“離愁”,別有一番新意。然而絲長可以剪斷,絲亂可以整理,而那千絲萬縷的“離愁”卻是“剪不斷,理還亂”。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動的離愁別緒,是追憶“紅日已高三丈后,金爐次第添金獸,紅錦地衣隨步皺”(《浣溪沙》)的榮華富貴,是思戀“風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破陣子》)的故國家園,是悔失“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國奴、階下囚,榮華富貴已成過眼煙云,故國家園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毀于一旦。閱歷了人間冷暖、世態炎涼,經受了國破家亡的痛苦折磨,這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詞人的心頭難以排遣。作者嘗盡了愁的滋味,而這滋味,是難以言喻、難以說完的。
末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緊承上句寫出了李煜對愁的體驗與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內心深處,是一種獨特而真切的感受!皠e是”二字極佳,昔日唯我獨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階下囚徒,備受屈辱,遍歷愁苦,心頭淤積的是思、是苦、是悔、還是恨……詞人自己也難以說清,常人更是體會不到。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傾訴,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國之君,即使有滿腹愁苦,也只能“無言獨上西樓”,眼望殘月如鉤、梧桐清秋,將心頭的哀愁、悲傷、痛苦、悔恨強壓在心底。這種無言的哀傷更勝過痛哭流涕之悲。
運用聲韻變化,做到聲情合一。下片押兩個仄聲韻(“斷”、“亂”),插在平韻中間,加強了頓挫的語氣,似斷似續;同時在三個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長句,鏗鏘有力,富有韻律美,也恰當地表現了詞人悲痛沉郁的感情。全詞情景交融,感情沉郁。
作者簡介
李煜(937—978年),五代時期南唐后主。字重光,號鐘隱。繼位的時候,宋太祖趙匡胤已經稱帝三年,宋朝已先后滅掉后蜀、南漢,南唐形勢岌岌可危。繼位十年后,自貶國號為江南,改稱國主(世稱李后主),派遣使臣朝宋。李煜好聲色,迷信佛教,只希望通過每年向宋朝進貢來茍延求存。宋太祖開寶七年(974年),宋朝派遣曹彬率師南伐,次年攻占金陵,將李煜俘獲到汴京。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被毒死。
李煜善于寫詞,詞作內容大部分都是描寫宮廷的腐化生活,風格浮靡。進入汴京以后,他的詞作多寓身世感慨,情致凄婉。后人將他的詞作與其父李璟(南唐中主)的詞作合刻為《南唐二主詞》,《宋史》、《五代史》有傳。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烏夜啼·昨夜風兼雨》等詞。被稱為“千古詞帝”。
《相見歡》李煜3
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閱讀訓練】
一、
(1)詞中表明詩人離別之苦的句子?
(2)詞中表明詩人孤獨寂寞的句子?
(3)李煜的《相見歡》中用巧妙的比喻寫“愁”的句子?
(4)賞析下列兩句詞句。
、贌o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诩舨粩啵磉亂,是離愁。
(5)詞中寫景簡練而有序,寫仰望之景的句子是?
(6)“剪不斷,理還亂”現在人們常用這一比喻來比喻什么?
(7)“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如何理解其中的“滋味”?
二、
。1)“無言獨上西樓”句中“獨”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2)結合全詞理解“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中“一番滋味”的具體含義。
。3)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4)試從表現手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樣表現這種感情的?(2分)
(5)詞的上闕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請結合上闕的內容進行分析。
。6)詞的下闕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請結合下闕內容分析運用這種修辭手法的好處。
(7)這首詞是寫愁情的名篇,請寫出詞中所體現的兩種愁。(2分)
。8)你是如何理解“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句話的?(2分)
。9)“鎖“在記號中的意思是指()(2分)
A.鎖頭 B.金鎖 C.鎖住 D.開鎖
。10)下面對《相見歡》一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上闋定景,西樓、月色、梧桐、深院、清秋,畫面冷寂。
B.“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一句,寫栽著梧桐樹的院落很寂靜,渲染了清秋氣氛。
C.下闋轉入抒懷,寫出了作者隱憂生活中難以排遣的感情。
D.全詞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形象化,抒發了作者離鄉去國之苦。
。11)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一、
(1)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2)無言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3)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4) ① “無言”而又“獨上”,使人看到一個孑然一身,“斯人獨憔悴”的孤影。連月也不是圓月,而是殘缺之月。這是仰望之景,天空之景,是使人愁上添愁的景。
(4) ②以絲喻相思,以千絲萬縷之無法剪斷,無法理出頭緒,形容愁思之紛繁和難解。
(5)月如鉤,寫俯視之景的句子是: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6)比喻人內心的煩亂,或某些事物難以解決。
(7) “滋味”是講不出,說不清的極其復雜的真實感受,實是飽含辛酸,極其沉痛的傷心之語。
二、
。1)孤獨寂寞
。2)離愁別恨,亡國之愁。(3分,其中(1)題1分,(2)題2分,言之有理即可。)
。3)故國之思、亡國之痛。
。4)比喻和情景交融。
。5)上闕寫盡了作者的凄惋之情!盁o言”者,并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故國舊地,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
。6)下闕運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辭手法。“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一句,作者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皠e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此句運用味覺來寫愁:這里的味道不是普通的酸甜苦辣,而是一種根植于作者的內心深處,無法驅散,歷久彌深的感覺;舌品不得,心感方知。作者不是將“愁”訴諸人們的味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后使人自然地結合自身的體驗而產生同感。
。7)亡國之愁、妻離子散之愁等(2分)
。8)此句寫景喻人,寂寞的不是梧桐而是人,被鎖的不是清秋也是人,寫出了詞人失去自由的囚禁生活的孤獨凄涼。(2分)
(9) C
(10) C
。11)作為亡國之君,詞人用極其婉轉而又無奈的筆調,表達了心中復雜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與悲傷。此詞所表現的則應當是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
《相見歡》李煜4
新授課時
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詞的相關知識及詞人的情況
2、理解詞的內容體會詞人的心境;
3、能夠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詞;
教學重點
理解詞的內容體會詞人的心境
教學難點
能夠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詞
教學方法
朗讀賞析,合作探究。
。ń蹋⿲W習過程
旁注與糾錯
一、 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辛棄疾說“少年不識愁滋味”,其實,人,只要經歷了世事,就不可能沒有愁緒。在我們剛剛學過的唐詩中,就有李白寄托與明月的“愁心”;有韋應物因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淡淡的憂傷;更有陳子昂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極度苦悶——今天,我們來看一看另一類愁緒——亡國之愁。
二、 自主學習,獲取新知:
常識填空
詞興起于( )流行于( ) 是一種和樂歌唱、句式長短不齊的詩體。起初時稱“( )”“( )”和“( )”,后來也稱作“( )”。其特點是“詞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每首詞都有一個曲詞名稱,叫“( )”。如“( )”就( )。詞牌決定了這首詞的字數、句數和平仄聲韻。詞以字數分為 ( )、
( )和( )。宋代詞壇上形成了( )和( )兩大流派。
三、朗讀理解,整體感知:
(一)朗讀練習
1、師范讀,生注意:字音、停頓、語氣、語調和情感的把握。
2、生練讀后指名讀,師生共同予以點評,然后齊讀。
(二)整體感知
這首詞所傳遞的最主要的情感是什么?應該以怎樣的語調去讀?
四、深入賞析,合作探究
1、讀上片思考下列問題:
。1) 詞人為什么會“無言”?“獨上”寫出了怎樣的步履和神情?
(2) 與大多數詞作一樣,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仔細品讀上片,說說詞人是借助哪些景致描寫渲染這份離愁的.?
2、品讀詞的下片,關注名句。詞的下片直接抒情,其中“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是流傳千古的名句。能說說這三句的妙處嗎?
五、聯系實際,拓展延伸
品讀李煜的《虞美人》,然后說說它與《相見歡》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各是什么?
虞美人 ·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點撥:
此詞大約作于李煜歸宋后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絕命詞了。
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
共同點:
不同點:
六、當堂檢測,鞏固提升。
1、開篇渲染愁苦氣氛,并運用比喻修辭的句子:
2、采用白描手法,道出當時“離愁”的滋味講不出、說不清的復雜、微妙的真實感受的傷心語的句子:
3、既點明季節,又寫出作者俯視地面所見景象,同時暗寫出詞人心頭凄涼之情的句子:
4、詩中仿佛使人看到一個“斯人獨憔悴”的孤獨身影的句子:
5、道出內心復雜感受,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句子:
6、化抽象為形象,以有形喻無形的句子:
7、以絲暗喻愁思的句子:
8、仰望天空,寫使人愁上添愁之景。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相見歡》李煜5
閱讀下面兩首詞,完成5~6題。(5分)
破陣子
李煜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①。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②潘鬢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注釋]:①煙蘿:形容花木繁茂,蓊郁如云煙。②沈腰:出自《南史·沈約傳》,后用沈腰指代人日漸消瘦。③潘鬢:出自潘岳《秋興賦序》,后以潘鬢指代中年白發。
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釣。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5.誦讀《破陣子》上闋“幾曾識干戈”一句時,你會重讀哪個詞?請說說你的理由。(2分)
6.有人說,李后主這首《破陣子》是對《相見歡》中“別是一般滋味”的絕佳注解。你認同這一說法嗎?請簡要說明。(3分)
答案:
5.示例一:重讀“幾曾”,意為“哪曾”,反問語氣,強調國破時的意外與悔恨。
示例二:重讀“識”,認清,此處含“經歷”意,強化國破時的悲情。
示例三:重讀“干戈”,代指武器,此處指戰爭,強調戰爭來襲,國破家亡的傷痛。
6.示例一:認同,《相見歡》為后主降宋后囚居所作,其中“別是一般滋味”飽含亡國后的種種愁苦與傷痛之請。這首《破陣子》上闋寫故國曾經的繁華欣榮,與此后的悲慘情景形成鮮明對比,交代了“別是一般滋 味”產生的緣由。下闋描寫了國破家亡的凄涼景象,是“別是一般滋味”的形象化詮釋。
示例二:認同!镀脐囎印飞祥爩懥嗽浀姆比A,下闋寫了國破慘象,兩相對比,更傳達了復雜難言的情感,呼應了《相見歡》里“別是一般滋味”所包含的情感。
示例三:不認同,《破陣子》上闋描寫華之聯,飽含對故國的`自豪與留戀:下闕描寫國破家亡時的凄涼景象,充滿亡國的傷痛。而《相見歡》全詞借景打情,表現詞人孤獨愁苦的情緒兩首詞所表達的情感并不完全一致,故注解一說難成立。
示例四:不認問,《破陣子》裴達的情路側于廣之前、離別之悲,《相見里表達的請感更復雜,既有亡國之痛、離別之悲,又有故圍之思、幽因之哀、孤寂之答,無言之痛等等。
《相見歡》李煜6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相見歡全文翻譯:
獨自一個人,無言邁上了西樓,月亮彎彎的像鉤子,
梧桐寂寞的立著,深深的庭院彌漫著秋天的氣氛。
思緒啊,忘不掉,卻又亂得整理不好,是離別吧,
另有一種感覺洋溢在心底。
相見歡對照翻譯: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獨自一個人,無言邁上了西樓,月亮彎彎的像鉤子,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梧桐寂寞的立著,深深的庭院彌漫著秋天的氣氛。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思緒啊,忘不掉,卻又亂得整理不好,是離別吧,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另有一種感覺洋溢在心底。
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
此詞寫作時期難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屬于他宮庭生活的一個插曲,如作于歸宋以后,此詞所表現的則應當是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起句“無言獨上西樓”,攝盡凄惋之神!盁o言”者,并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本來,作者深諳“獨自莫憑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霸氯玢^”,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凹拍嗤┥钤烘i清秋”,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
過片后“剪不斷”三句,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者獨詣的還是結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詞家借助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表現離愁時,或寫愁之深,如李白《遠離別》:“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愁古”; 或寫愁之長, 如李白《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或寫戀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或寫愁之多,如秦觀《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薄
李煜此句則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卻根植于作者的內心深處,無法驅散,歷久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后使人自然地結合自身的體驗而產生同感。這種寫法無疑有其深至之處。
《相見歡》李煜7
《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注釋
、俅苏{原為唐教坊曲,又名《烏夜啼》、《秋夜月》、《上西樓》。李煜此詞即有將此調名標為《烏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韻,下片兩仄韻兩平韻。
、阪i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籠罩。
、垭x愁:指去國之愁。
、軇e是一般:另有一種。
譯文1:
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仰視天空,缺月如鉤。俯視庭院,寂寞的梧桐樹凄慘的秋色被“鎖”于這高墻深院之中。 剪也剪不斷,理它卻還亂的是離別之愁。此時此刻,別有一番滋味涌上心頭。
譯文2:
一個人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天邊月形如勾,在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鎖著梧桐,也鎖住了寂寞。心中的思緒,想要減斷,卻怎樣也減不斷,想好好梳理,卻更加的雜亂,這樣的離異思念之愁,而今在心頭上卻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簡析
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作于歸宋以后,所表現的是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
起句“無言獨上西樓”,攝盡凄惋之神!盁o言”者,并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本來,作者深諳“獨自莫憑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
“月如鉤”,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凹拍嗤┥钤烘i清秋”,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
過片后“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三句,采用倒裝的手法,來突出離愁別恨是那樣的深重,無法忘卻,心里越想越亂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者獨詣的還是結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這種滋味難于言表,讓讀者讀來大有言未盡意無窮之感。
詩詞家借助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表現離愁時,或寫愁之深,如李白《遠離別》:“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愁古”;或寫愁之長,如李白《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或寫戀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或寫愁之多,如秦觀《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李煜此句則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卻根植于作者的內心深處,無法驅散,歷久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后使人自然地結合自身的體驗而產生同感。這種寫法無疑有其深至之處。
這首抒寫離愁的詞,從渲染孤寂凄涼的環境氣氛入手,形象地展現了心頭無可解脫的愁苦之情。全篇如訴如嘆,凄婉動人,明白如話,句句精彩。
賞析:
首句“無言獨上西樓”將人物引入畫面!盁o言”二字活畫出詞人的愁苦神態,“獨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樓的身影,孤獨的詞人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神態與動作的描寫,揭示了詞人內心深處隱寓的很多不能傾訴的孤寂與凄婉。
“……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寥寥12個字,形象地描繪出了詞人登樓所見之景。仰視天空,缺月如鉤。“如鉤”不僅寫出月形,表明時令,而且意味深長:那如鉤的殘月經歷了無數次的陰晴圓缺,見證了人世間無數的悲歡離合,如今又勾起了詞人的離愁別恨。俯視庭院,茂密的梧桐葉已被無情的秋風掃蕩殆盡,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干和幾片殘葉在秋風中瑟縮,詞人不禁“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慘秋色,也要被“鎖”于這高墻深院之中。而“鎖”住的也不只是這滿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鄉的情,亡國的恨,都被這高墻深院禁錮起來,此景此情,用一個愁字是說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這一切無不渲染出一種凄涼的境界,反映出詞人內心的孤寂之情,同時也為下片的抒情做好鋪墊。作為一個亡國之君,一個茍延殘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極其婉轉而又無奈的筆調,表達了心中復雜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與悲傷。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庇媒z喻愁,新穎而別致。前人以“絲”諧音“思”,用來比喻思念,如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絲”來比喻“離愁”,別有一番新意。然而絲長可以剪斷,絲亂可以整理,而那千絲萬縷的`“離愁”卻是“剪不斷,理還亂”。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動的離愁別緒,是追憶“紅日已高三丈后,金爐次第添金獸,紅錦地衣隨步皺”(《浣溪沙》)的榮華富貴,是思戀“風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破陣子》)的故國家園,是悔失“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國奴、階下囚,榮華富貴已成過眼煙云,故國家園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毀于一旦。閱歷了人間冷暖、世態炎涼,經受了國破家亡的痛苦折磨,這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詞人的心頭難以排遣。作者嘗盡了愁的滋味,而這滋味,是難以言喻、難以說完的。
末句“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緊承上句寫出了李煜對愁的體驗與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內心深處,是一種獨特而真切的感受!皠e是”二字極佳,昔日唯我獨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階下囚徒,備受屈辱,遍歷愁苦,心頭淤積的是思、是苦、是悔、還是恨……詞人自己也難以說清,常人更是體會不到。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傾訴,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國之君,即使有滿腹愁苦,也只能“無言獨上西樓”,眼望殘月如鉤、梧桐清秋,將心頭的哀愁、悲傷、痛苦、悔恨強壓在心底。這種無言的哀傷更勝過痛哭流涕之悲。
【《相見歡》李煜】相關文章:
李煜《相見歡》教案設計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