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文檔>學習《傷寒論》感想

學習《傷寒論》感想

時間:2024-12-11 15:19:29

學習《傷寒論》感想(通用20篇)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獲以后,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學習《傷寒論》感想,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習《傷寒論》感想(通用20篇)

  學習《傷寒論》感想 1

  談談學習《傷寒論》學習《傷寒論》首先要解決一個認識問題。有人說,《傷寒論》是后漢張仲景所著,隔現在已一千七百多年,是過時而無現實意義的醫書了;只有明清兩代發展的溫病學說,才有現實指導意義。關于傷寒與溫病的問題,從寒溫學說的源流來看,傷寒學說是溫病學說的基礎,溫病學說是傷寒學說的發展,它們是一脈相承的。從寒溫學說的內容來看,雖然傷寒六經和溫病三焦、衛氣營血的辨證論治各自有其特點,不容混淆,但它們又都屬于外感病的范疇,是一類疾病中的兩類證治,顯然是相得益彰的。傷寒學說詳于表里寒證治法而重在救陽,溫病學說詳于表里熱證治法而重在救陰,分開來各有缺陷,合起來便成完璧。

  《傷寒論》是中醫的經典著作之一,古經皆有法無方,本經始有法有方,是辨證論治的光輝典范,是學習中醫的基礎醫學。只有學好《內經》、《本草經》、《傷寒雜病論》和溫病學,再加以積累豐富的臨床經驗,才算得有真才實學的第一流中醫。

  怎樣學習《傷寒論》,各人有各人的要求和看法,不能強求一致,這里就個人的體會談幾個問題:

  一、 先要明確學習的目的

  有人說為了熟悉六經辨證,充實基礎理論;有人說為了更好掌握本論湯方,提高療效;也有人說為了晉升考核,都屬實際,所謂“學以致用”。除此以外,還要加一條更高的目的和要求,即通過《傷寒論》的學習,從中找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為進一步提高中醫的學術水平作貢獻。

  二、 傷寒是什么病

  傷寒者,顧名思義,乃傷于寒邪之謂,風為百病之長,寒之入客常假于風,故《傷寒論》以通篇所述者,皆風寒之證治也。然而《難經·五十八難》說:“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素問·熱論》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清代名醫王孟英說:“五氣感人,古人皆謂之傷寒,故仲師著論,亦以傷寒統之,而條分中風、傷寒、溫病、濕、暍五者之證治”。我認為《難經》,根據《素問》熱論而廣其義提出傷寒有五;仲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本內、難而有所發展,著述《傷寒論》是對風、寒邪氣為病的辨證施治,這是狹義的傷寒,而不是泛指“傷寒有五”的廣義傷寒。仲景在《傷寒論》提出溫病、濕、暍之名,闡明六淫為病,多有所屬。傷寒是風、寒邪氣致病,溫、濕、暍是熱、濕、火等邪氣致病。《傷寒論》虛設溫病、濕、暍之名而一筆帶過,而王孟英氏提出《傷寒論》為中風、傷寒、溫病、濕、暍五者之證治,這一說法是值得商榷的。

  三、 《傷寒論》有什么實用價值

  《傷寒論》包括《金匱》,總稱為《傷寒雜病論》,是仲景對東漢以前中醫學的總結。《傷寒論》是對外感病(包括某些感染性急性發熱疾病)診治經驗的專著。是祖國醫學的第一部臨床醫書;是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醫學。它把《內經》理論應用于臨床實踐,以“六經”作為外感病的辨證綱領,將“八綱”具體化;把“八法”具體應用于臨床;立方嚴謹,用藥配伍有度,為后世方劑學奠定了基礎。仲景的學術思想,繼承和發展了《內經》的基本理論,具有樸素的辨證觀點,對祖國醫學作出了承先啟后的重大貢獻。

  但是,由于歷史條件限制,它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如藥物發現不多,當時一部《神農本草經》只收載藥物365種,《傷寒論》113方(佚一方)所用的藥物一共才82種,正是由于當時藥物發現不多,因而也給仲景在臨床實踐中帶來了一定的局限性。《傷寒論》是千載遺書,由于成書于漢末,文字深奧,條文前后交錯,時有出現錯簡,文義不符,甚至可見明顯的文字錯訛。有的條文說理難通,值得可疑。對病例觀察不夠系統等等。對于他的不足之處,我們應該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對待,揚長避短,繼承發揚,這正是我們這一代中醫要大量做的'工作。

  四、 學習方法

  《傷寒論》的白文和注本都是學習本論的重要而又寶貴的資料。白文(即原文)是仲景《傷寒論》的本來面貌,言簡意賅,研讀白文既可全面地探索原書的精神實質,又便于背誦記憶,有利于臨床運用。白文的種類很多,目前通行的版本有二。一是金·成無己的注本,即《注解傷寒論》;一是宋·鐫治平(1065年)本,即高保衡等的原校本,該本已佚。前者以明·嘉靖間、汪濟明的刊本為善,后者原刻已不可得,現在僅存明·趙開美氏的復刻本。總之,宋金時的原刻傷寒論已不易見,所能見到的都是明刻本,但兩者相較,成無己注解本已滲進了許多己見,又經展轉翻刻,出入更多,高校本雖是趙氏復刊,而趙氏是依照原書復制的,可能逼真于治平面目。1955年重慶市中醫學會編注,重慶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輯宋本傷寒論》,即據趙刻本經參閱有關著作進行校勘,并編列號次(398條),是學習本論原著較簡單而實用的一本書。

  注書,從宋金時代成無己《注解傷寒論》起,至今有數百家之多。據曹炳章的《歷代傷寒書目》載有450種,汪良寄的《傷寒論書目》則有500多種。欲閱讀這些注本,恐怕難以辦到的,因為人的精力與時間是有限的。也無必要。注家雖多,各有己見,但其編注方法不外兩種: 一是根據原條文注釋

  學習《傷寒論》感想 2

  學習中醫已有兩年多,作為中醫傳承的一份子,積累了大一,大二的中醫基礎課,接觸了中醫。經典的學習,提升了我們的深華空間,培養了我們的中醫辯證思維。為我們將來從事中醫藥工作打下了基礎。我對自己學習傷寒做個簡單的體會與分享。

  1、理解原文為重點,多讀多背,多用心品讀,用心體會。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著,求其本意,旁參諸家,多讀多倍,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傷寒論》主要講訴仲景學術思想,探索期精微大意,因此就應該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文句子的含義,然后將其背誦,記在腦海里,到遇到時便可拿出來用,體現熟能生巧之意,只有熟了以后反復的應用才可體現出其精微之處,然后在不斷地使用中得到提升。

  2、六經辯證的學習非常具有邏輯性,知識特點具有框架性,對我們學習起來就非常容易。

  每一經都有其各自的特點,這樣先記住病綱總的特征,再來分析其中的特殊病癥,從同到異,相比較的學習,比較容易記住,結合各種致病特點,各臟腑受邪特點和以前的知識聯系起來學習,從各經病治療,治法入手,失治,誤治后出現的病癥,一一梳理,學習起來比較容易。六經傳遍是有規律的',不同的傳變情況會有不同的傳變情況:在感邪輕,正氣強的條件下,如治療得當,可不傳而愈。在感邪重,正氣強的條件下,病發于陰而反映強烈,不論病在一經或合病,或并病在三陽,但若治療不當,消耗了正氣,則可傳入三陰。由陽經傳入三經的,病多屬熱,在感邪重,正氣弱的情況下,病發時直中三陰,但若治療適當,邪衰正勝也{傷寒論心得體會}、

  可陰正轉陽,在感邪輕,正氣弱的情況下,病可發于陽也可發于陰。

  學習《傷寒論》感想 3

  本學期跟著傷寒教研室的老師學習傷寒論,受益匪淺。

  舉個例子,我有個朋友前段時間出現頭痛,惡寒,流涕,無發熱,不惡風,電話給我,我認真一想,這不是麻黃湯證嗎?加之我朋友有多囊卵巢的病史,體質不好,曾看李可的書籍說可以加巴戟,于是麻黃湯加巴戟,把方子發過去,3天后我朋友給電話說感冒已好,并且沒有了以往感冒完后的疲乏感,那時,很有成就感。覺得《傷寒論》是一本非常好的書,那如何能進一步讀好它?

  首先,我覺得學習《傷寒論》,注意其方證很重要。《傷寒論》的主要方證源自《湯液經法》,其主要內容是繼承和發揚、論述了這些方劑的組成和其適應證。分析《傷寒雜病論》,其主要內容是六經辨證和辨方證,尤其注重辨方證,近代經方大師胡希恕曾提出:辨方證是辨證的尖端,是在強調經方理論的特點。《傷寒雜病論》對每一個方證,論述非常精詳,既說明其主要適應證,也詳述其禁忌證及類似證、鑒別證。例如《傷寒論》就有20多條提到桂枝湯。對一個方證論述如此精細,是在告誡后人辨方證的重要性,同時也告訴人們,在辨方證時,要注意到證的病位在表、在里,還是在半表半里,證候的病性屬陽還是屬陰。如《傷寒論》第56條: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第164條:傷寒大下后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第148條: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等。根據證的情況、特點,在表屬陽熱實者為表陽證(太陽病),在表屬陰寒虛者為表陰證(少陰病),在里屬陽熱實者為里陽證(陽明病),在里屬陰寒虛者為里陰證(太陰病),在半表半里屬陽熱實者為半表半里陽證(少陽病),在半表半里屬陰寒虛者為半表半里陰證(厥陰病)。這就是張仲景在辨方證過程中,總結出的六類證候,也即后世所稱的三陰三陽、六經,從而形成了六經辨證理論,這一理論又反過來指導辨方證,使《傷寒論》成為六經辨證、辨方證的完整的經方理論體系。仲景從反復臨床實踐中認識到,某方劑的適應證是辨證的關鍵,藥與證相應是治病的關鍵。

  例如桂枝湯的適應證是: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桂枝加葛根湯方證為: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項背強幾幾。一味藥物的不同,意味著相應的適應證不同,甚至藥味相同,用藥劑量不同,其適應證也不同。所以指導應用方證的理論只能是辨方證的一元論,即有是證用是方。最后還是要從方入手。一個方一個方的研究細心體會它的病因病機在何處,為何如此組方,為何同樣的癥狀,卻要以不同的方處之。比如頭痛,發熱,惡風,汗出,桂枝湯主之,為什么頭痛?為什么發熱?為什么惡風?為什么汗出?必須一一找出所以然來,頭痛者因傷于風者,先犯太陽,頭為諸陽之會,太陽又有巨陽之稱,所以頭痛。發熱者,風與衛搏,風與衛皆為陽,二陽相搏,則發熱。因傷于風者所以惡風矣,汗出因營衛不和,衛強營弱。所以桂枝下咽,陽勝則斃。

  傷寒不可如讀小說。必須要在一個字上尋其不同之處。比如傷寒論中,常有反發熱脈反沉細之語中的反字,這一個反字就提出了,反,就是不應的意思,不應出現的癥狀現在出現了,就是不同之處,學者自續留心。比如大青龍湯證:傷寒,發熱,頭痛,脈浮緊,煩躁,大青龍湯主之。與麻黃湯證相比較:傷寒,頭痛,發熱,一身盡痛,麻黃湯主之。大青龍湯的癥狀其實與麻黃湯并無二致,而方中亦是麻黃湯中加石膏如雞子黃大,為什么加石膏?就要從煩躁二字上尋病機了,煩躁多為陽明熱癥,正因為有太陽癥與煩躁并見,說明太陽與陽明合病,則一發表之寒,二清里之熱。這就是大青龍湯的病機所在,若讀傷寒論每一個方,都能如此尋出病機所在,那你不是傷寒在大家,但也是學有所成了。還要注意輕重之別,大青龍湯與麻杏石甘湯俱為發表清里之劑,而石膏之用量大不同。為什么?因為大青龍湯是表寒重,里熱輕,所以石膏才用雞子黃大,而麻杏石甘湯則是表寒輕,里熱重。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小柴胡湯事件。20世紀70年代初期,日本的.津村順天堂制成了小柴胡湯顆粒制劑,同時東京近畿大學有地滋教授發表了津村小柴胡湯顆粒對慢性肝炎有治療效果的報告,一時間在日本引起了轟動。小柴胡湯制劑成為了暢銷藥,輿論認為日本漢方走向現代化。短短幾年里,津村順天堂成了世界注目的制藥企業,財富積累走向頂峰。但自1987年不斷報出小柴胡湯引起間質性肺炎的新聞后,津村順天堂于1997年破產,2000年其社長津村昭被判刑3年。對這一事件,一些人認為這是小柴胡湯的副作用事件,而日本的中醫界人士則認為,這是沒有遵守中醫辨證論治的結果,并且揭露出有地滋不讓年青人學習《傷寒論》,并且強調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有關小柴胡湯的‘證’消失了,還要長期服用小柴胡湯、漢方藥非常安全,長期服用也沒有問題的錯誤論調。這說明,不辨方證,只是根據西醫的診斷就給服小柴胡湯制劑,是造成所謂的小柴胡湯副作用事件的根本原因!這一歷史的教訓,說明了辨方證的重要性,即所謂辨方證是辨證的尖端。

  其次,學習《傷寒論》,藥量也很重要。還是以桂枝湯為例,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棗五味,非常平常。但只這五味藥在傷寒中的變局是最多的,桂枝或加其量,或加其味,或減其味,真是讓人眼花繚亂,難以適其所以。比如桂枝湯加桂枝量,則為桂枝加桂湯,加芍藥量則為小建中湯,去芍加附則為桂枝附子湯,去桂又為芍藥甘草湯,其他的有麻黃湯類方,承氣湯類方,瀉心湯類方,總結體會相類方之間的主治和藥味藥量的區別,再結合多看書,也會有所收獲。

  再次,學習《傷寒論》,藥物的煎煮法也很重要。就拿麻黃而言,《傷寒論》中用到麻黃的方劑共有7首。7方用麻黃雖皆是先煎,但先煎之中還有略有差別:一是麻黃湯、葛根湯、小青龍湯等,都是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二是桂枝麻黃各半湯、麻黃升麻湯等,都是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三是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中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由上可見,麻黃在不同的方劑中的煎煮時間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對于不同的病癥,仲景采取了不同煎煮法以使藥物達到最好的療效。茯苓要先煎的很少見,但是在《傷寒論》中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后卻明確指出:上四味,以甘爛水,先煮茯苓,減二升。由于現代科技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古老的中藥煎煮法似乎已經過時了。現在通常都是用機器煎煮,雖然省事省時,但是藥物都是一股腦地投下去了,先煎、久煎和后下的不同效果就很難體現了。也有患者在自己家中煎煮,這樣雖然能夠區分先煎、久煎和后下,但是即便是先煎,如上所述,也是有差別的,這種差別恐怕很少有患者能夠掌握。今人為了省事,煎煮中藥時大都一概等同視之,雖然煎煮省事了,但是中藥的效果卻大大降低了,以前吃三劑就能好的病,現在也許要吃上七劑,中醫的療效也就無從保證了。仲景當年寫書時尚無紙張,故《傷寒論》中語言比較簡練,但是為何在煎煮法上,仲景花如此之多筆墨?由此可見煎煮法之重要性。

  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我覺得還要注重傷寒方劑的服用方法。比如在桂枝湯證中,服藥后須服熱稀粥一升余,為的是益胃氣以助藥力發汗,還要溫覆令一時許,覆蓋衣被,溫助衛陽,利于發汗。這是個發汗的好方法。我也曾單用這個方法治好我自己的感冒。那是前2個月,我那次剛開始感冒,有點鼻塞及怕冷,當時正在上班,沒藥吃,有點辛苦,因為怕冷,我就多喝熱水,想暖暖身,喝到第三杯還是第四杯熱水時,微微覺得身體發熱有汗,怕冷的感覺慢慢減輕,同時無意中發覺,鼻子也沒那么塞了,當時一個激靈,無論太陽中風還是太陽傷寒都強調汗解,那如果我能讓自己出汗,這感冒就應該好得了,說句不好意思的話,我自己也不愿意吃苦藥,心想就用熱稀粥法吧,打個電話給家人,讓她們煮粥給我,想了想,要求加點蔥白一起煮,解表散寒嘛,中午回到家里連喝倆大碗熱粥,接著蓋被避風焗汗并睡覺,嘿嘿,一個中午覺,病好了。

  《傷寒論》博大精深,希望我能通過不斷的學習努力,靈活應用不同的方法,做好治病救人的工作。

  學習《傷寒論》感想 4

  每次讀到《傷寒論》的序,都很慨嘆古人的品質。醫道能夠傳世,不但僅是因為能夠治病,更不是因為能夠賺錢,而是因為醫道中包羅的修身齊家的智慧和胸襟。

  在《傷寒論》序最開端寫道:“怪現在居世之士,曾不注意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卒然遭邪風之氣,嬰十分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賚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以斃,神明消亡,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啼泣。痛夫!舉世昏厥,莫能醒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云哉!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痛身知已,遇災值禍,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趨世之士,弛競浮華,不固基本,忘驅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這真是如今群眾的寫照,現在的人把錢放在第一位,美其名曰“向錢看”,從不關懷自己的品質,更不會琢磨醫術,當自己身軀展現問題的`時候,憶草好嗎,只能去找同樣只關懷錢而不關懷醫術的醫生,結局顯而易見。目前許多人從不曾學習過中醫或西醫,就對中西醫妄加評價,誠實好笑。許多人不懂中醫,不懂西醫,而說道中西醫聯結卻能大談特談,真實荒誕。更有一些自認孝敬的兒女,未曾真實想過怎樣對父母的身軀利于,只是遵從廣告,的確讓人啼笑皆非。

  《傷寒論》序的后半段是寫給現在的醫生的:“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一直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如尺握手不如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似乎,明堂厥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罷了。夫欲視死別生,實刁難矣。”

  中醫和西醫說究竟只是兩門學識,學識本無對錯,對錯取決于利用這兩門學識的醫生。當醫生學藝不精,而又不曾功德的時候,中醫、西醫都是不合算信賴的,更恐怖的是,不曾功德的人不知曉自己不曾功德。

  學習《傷寒論》感想 5

  自仲景之《傷寒論》的出現,后世醫家多對此有所發揮,或依原文而解,或有所補益,但于臨床較為實用,講得很是樸實的,我多遵劉渡舟、陳瑞春,二老多以臨床為出發點,無累贅之言,指導我們后學有很深的實際意義。筆者近日再讀《傷寒論》時,突有所感悟,現筆錄于此,分享與同仁。

  筆者近日坐門診,接觸的上感病人較多,這個疾病本身不是重病,就是老百姓常說的普通感冒,如無并發癥,一般經5-7d痊愈。但若治療不及時、不徹底,可能會引動很多舊病復發,比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加重原有心臟疾病,比如導致心衰、心律失常等等。忽然想起,早在1800多年前的《傷寒論》中,仲景仙師就對此有詳細的論述,我們一起來看《傷寒論》第7條“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發于陽七日愈,發于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可知,中醫對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程時間有精確的論述,但此處之“病”也不是單指感冒而言,學者應靈活看待。

  再如《傷寒論》43條:“太陽病,下之微喘,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主之。”18條:“喘家作,桂枝加厚樸、杏子佳。”這兩條論述了太陽中風兼肺失宣降的證治。以方測證,臨床應有“太陽中風”的臨床表現,即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脈象浮緩等證,再兼有喘息等癥狀的病癥,治療選用桂枝湯解肌祛風,調和營衛,加厚樸、杏仁降氣平喘,消痰導滯,表里同治,標本兼顧,為解表宣肺,化痰定喘的有效方劑。我理解,此證相當于現代醫學的感冒,引動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而表現的癥候,或者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時臨床表現為此證型者,均可用之。如《傷寒論方醫案選編》記載治療外感引動宿喘案例,劉某,男,42歲,素有痰喘之疾,發作較頻。春日傷風,時發熱,自汗出,微惡寒,頭痛,且引動咳喘,發作甚于前,胸悶而脹,氣喘倚息,痰白稠量多,咳喘之時則汗出更甚。不思食。舌苔白膩脈浮緩,關滑有力。此風邪傷表引動痰喘復發,外風挾痰濁壅滯胸腕,肺胃氣逆不降所致。方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加味。處方為:桂枝6 白芍6 炙甘草4.5 生姜2片 厚樸9 杏仁9 麻黃1.5 貝母9 蘇子9 炒枳殼9。連用3劑后,表證去,自汗止,痰喘亦平。再看《蒲輔周醫案》中,蒲老用本方治療重癥腺病毒肺炎1例,患者為一3個月大的男嬰,因發熱4天,咳嗽氣促抽風2次住院治療,經用西藥以及大劑麻杏石甘湯治療無效,當時體溫在40℃,無汗,面色青黃,咳而喘滿,膈動足涼,口周圍色青,唇淡,脈浮滑,舌淡、苔灰白,指紋青,直透氣關以上。蒲老認為是辛涼苦寒撤熱不退,是營衛不調,寒邪閉肺所致,遂用桂枝五分 白芍六分 炙甘草五分 生姜二片 大棗二枚 厚樸五分 杏仁十粒 僵蠶一錢 前胡五分 一劑得微汗,體溫漸退,熱降喘平,營衛得和,后再以射干麻黃湯加減治療而愈。細讀蒲老這則醫案,有如肺炎并發心衰,忽又憶及讀毛以林老師的《步入中醫之門》講到劉新祥教授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治療心衰的.案例,并重點地說到汗與不汗的重要性。可知,本方不僅用于治療外感引動宿喘,還可用于治療喘息胸滿,不能平臥的心衰疾患。

  原文40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本條論述了太陽傷寒兼水飲內停的證治。用小青龍湯辛溫解表,溫化水飲,方中麻黃發汗平喘利水,配桂枝增強通陽宣肺之功,芍藥與桂枝相配,調和營衛,干姜、細辛散寒化飲,五味子斂肺止咳,且使干姜、細辛不至升散太過,半夏降逆化飲,炙甘草和中兼調和諸藥,諸要合用,共湊辛溫解表,溫化水飲之功。現代醫家對于此方的臨床運用較為廣泛,其適應范圍是:

  ⑴治表有寒邪,內有水飲,發熱干嘔而有咳喘者。

  ⑵溢飲,心下有水氣,咳嗽喘息,遇寒必發,吐痰沫,不能臥,喉中澀。⑶支飲,發熱干嘔,吐涎沫,咳逆依息不能臥。總之,寒飲咳喘,不論有無表證,均可用之。本方對現代醫學的感冒、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心病,只要辯證準確,多有很好的療效。《傷寒論方醫案選編》中有案例為證,李某,男,44歲,自幼患過哮喘,天冷遇水勞動則喘更甚。咳嗽連聲,咽中漉漉,多吐白沫,伏坐不得臥,吐痰不松,食欲減退,大便結,小便清長,舌苔白滑,脈浮緊。……或衰木盛,水寒金冷,津液不得蒸發,則留而為飲,上迫于肺,肺絡受阻,氣機被遏,遂致咳喘,治宜溫中蠲飲,宣肺納腎。處方為:麻黃4.5 肉桂0.9 沉香1.5 白芍6 細辛2.1 干姜3 五味子3 半夏6 炙甘草6 蔞仁15 萊菔子12 服后喘定咳輕,咯痰大減,亦能臥睡。再以溫化飲邪肅降肺氣,連服六劑而瘳。劉老常用小青龍湯治療咳喘,常屢建奇功,并總結出小青龍湯的運用的六個要點,大家可參考《劉渡舟驗案精選》。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與小青龍湯皆為表證兼喘的方劑,桂枝加厚樸、杏子湯為表虛兼喘,臨床以有汗而無水飲內停的咳喘病癥,而小青龍湯為表實兼喘,為無汗而有水飲內停的咳喘病癥。

  學習《傷寒論》感想 6

  在這春雨紛紛的夜晚,窗外寂靜無聲,我獨自坐在窗邊,看著窗外的行人紛紛,不經意看到桌上的《傷寒論》,手不由地打開臺燈,細細讀起了起來。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翻閱它,但每一次翻閱它,都帶給我一種新的感悟體會。它不僅讓我驚喜,也讓我困惑。但卻又讓我忍不住去思考、鉆研,這一次次的思考、鉆研都化作無數的對《傷寒論》以及中醫的深情。

  說道《傷寒論》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作者??張仲景,張仲景先生在歷史上的主要貢獻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身居高位卻愿意造福百姓,為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所日夜尋求探索,從而留下了著作《傷寒論》,為萬千飽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條出路。而其著作《傷寒論》的偉大之處不僅在于其留下了幾百個經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開創了理,法,方,藥的先河。自此以后,中醫不再是師徒相傳的經驗之談,而是成為了一門擁有理論的學科,使中醫的各種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尋,有法可依。由此觀之,張仲景之于中醫猶如門捷列夫之于化學,稱其為“醫中之圣”一點也不為過。

  然后在多次閱讀《傷寒論》后我卻發現想要真正讀懂它并不是件易事,不僅需要知識積累更需要一顆探求的心。要深刻細讀《傷寒論》,首先就必須要有一種中醫思維框架,不僅是要翻看醫案著作,領悟前人經驗,更要自己結合日常多多思考書中為何如此闡釋?而不是死背醫案記錄。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應當結合基礎理論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為主導去排斥它,甚至懷疑它。最后在知識與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上,就可對《傷寒論》提出質疑,在疑問的過程中不僅是自身領悟的更高層次發展,更是醫學造詣的升華。如此這般,方能讀領略到古人張仲景先生蘊藏在書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閱讀過程中得到收獲。

  學習《傷寒論》感想 7

  “想我中醫,肇自炎黃。神農常百草而知藥性,岐黃窮天地以定綱常。” 中醫是我國古代燦爛科學的結晶,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為中華民族的生息繁衍、繁榮昌盛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我個人認為,中醫的發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長的,前途卻是無知的。由于自己體質較差,依靠中醫療法調養身體,對中醫也算是有些許了解,也培養了自己對中醫的興趣,雖然說不是每個中醫人都可以成為中醫,但可以肯定的是中醫真的可以讓人活得更好。

  《傷寒論》作者張仲景先生的主要貢獻并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雖然身居高位但是愿意造福百姓,為了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而日夜尋求、探索,從而留下了著作《傷寒論》,為萬千飽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條出路。其著作偉大之處不僅在于其留下了幾百個藥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開創了理、法、方、藥的先河。自此以后,中醫不再是師徒相傳的經驗之談,而是成為了一門擁有理論的學科,使中醫的各種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尋,有法可依。

  要深刻細讀《傷寒論》,首先就必須要有一種中醫思維框架,不僅是要翻看醫案著作,領悟前人經驗,更要自己結合日常多多思考書中為何如此闡釋?而不是死背醫案記錄。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應當結合基礎理論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為主導去排斥它,甚至懷疑它。如此這般,方能讀領略到古人張仲景先生蘊藏在書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閱讀過程中得到收獲。

  在西醫未傳入中國之前,我們的'祖祖輩輩都用中醫中藥來治療疾病,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中醫對疾病的治療是宏觀的、全面的。但是到了現代,隨著西方自然科學和哲學的進入,西方醫學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構成了對中醫學的挑戰。

  一些人認為,中醫已經跟不上了時代先進科技的發展,中醫究竟是否有效。受到了嚴重的質疑,甚至有的學者提出廢除中醫。更有人對中醫全盤否定,而對西醫相信至極。在面對諸多質疑的情況下,不少中醫界有識之士認為中醫亟待改革,以適應科學的發展,拒絕更新的知識是缺少生命力的。因而復興傳統將成為中醫學發展的另一個前景。

  現在有多少青少年了解中醫?知道中藥呢?不得而知。眼見的事實是,孩子們有個頭痛腦熱之類的毛病,爸爸媽媽就去藥店買西藥,正如廣告畫面說的,“要退熱還是安瑞克”。有的或許三兩天不見好轉,便去醫院打“吊瓶”。大人心疼孩子,更怕孩子耽誤功課,于是乎,以“見效快”著稱的西藥便成了座上客。其間,又有多少人去考慮什么治標治本,或有什么毒副作用呢?有一些看中醫用中藥的,又大都在農村,其中不乏是為了圖省錢的。應該說,從娃娃時候起,很多青年接觸的是西醫、西藥,這難怪他們對中醫中藥了解得太少甚或是陌生了。

  作為青少年的我們,對于中醫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蘊藏,我們更應該擔起繼承中醫文化的重任。我們應該大力宣傳、弘揚中醫文化,讓我們的中醫文化發揚光大,充分發揮其獨有的價值,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傳承中醫藥文化理念,弘揚中醫國粹。

  中醫學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時至今日仍在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醫藥學是保持最為完整的醫學體系,它所以存在到今天就在于它有存在的價值。我們要讓中醫文化發揚傳統、吐故納新、中西結合、面向當代,成為中醫學發展的態勢,更讓全世界都關注中醫學!

  學習《傷寒論》感想 8

  冬天容易感冒,為什么?有的人感冒了,不吃藥不掛吊瓶,過一段時間也就慢慢好了,而有的人吃藥掛水,不小心還弄個肺炎出來,為什么現在醫療條件好了,反而白血病之類的器官病變性疾病反而比以前多了?我們小時候怎么沒有打那么多針,吃那么多藥反而體質比現在的孩子要好?……當時處在冬天,對感冒發生了興趣,我在網上發現了張仲景的《傷寒論》,從對人體遭遇寒氣開始,描繪了我們所說的“感冒”在人體內的一步一步的變化,一直到有些人到了“病入膏肓”,書中所寫的就是我想知道的,趕緊跑到新華書店去買,誰知道非常失望,我看到的《傷寒論》就是學生時代用的教科書,這不是我想要的,就象英文原著永遠比中文譯著更有魅力;老外看了翻譯后的我們的古詩就象喝白開水一樣,永遠沒有我們讀古詩時所能體味的那種意境。雖然我臨時看不懂,但我也要看文言文的,時間長了我會知道的越來越多,我看了那些教科書倒是懂了,還不知道是不是正確的呢,誰知道翻譯成白話文的那個人自己水平任何?

  終于在一次圖書展覽會上我找到了一套中醫書籍,而且正好符合我的水平,有文言文原文,不但有注釋,而且還有京城名醫之后寫的譯文,我真是心里樂開了花,毫不猶豫地買了一套。盡管有思想準備,我還是比較暈,看不懂原文且不說,看了譯文我都暈暈乎乎,好在不要考試,我慢慢看,有精力看原文,沒精力對照著看,要不干脆看譯文。時間過去了半年,一本書好歹看了一遍,但我好像什么收獲都沒有,不懂的`東西太多了。不過我還在看,同時通過其他方式,或者是中醫名家的講解,或者對一些我們見到病癥的討論,我發現我了解的東西越來越多了,同時我也發現了我的無知,因為一個好的中醫應該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我也從原來的碰到誰感冒了喜歡買弄一點醫學知識到現在閉口不言。

  用小侄女的話說,你們家凈是些奇奇怪怪的東西,平時不常見到的書,別人不常常吃的東西。但我相信,我們老祖宗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東西比美國200年左右的東西的含金量要高的多。

  學習《傷寒論》感想 9

  正文:《傷寒論》出自東漢醫圣張仲景之手,是一部闡述外感病治療規律的專著。全書10卷,又以太陽病篇的論述最多。太陽病篇主要是論述外感病的傳變與轉歸,以及失治誤治之后的各類兼證、變證和疑似證等。因此有豐富的'臨床研究價值和指導意義。

  從《傷寒論》“太陽病篇”原文來看,太陽病的病變部位涉及到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太陽膀胱腑,也涉及到太陽所主的肌表營衛。由于太陽主表,而肺主皮毛,所以當體表的陽氣受邪時,往往會導致肺氣宣發肅降的功能失調而出現咳嗽或氣喘。因此,手太陰肺經的病證也在“太陽病篇”中體現出來。當然,《黃帝內經》中用“太陽”命名小腸經和小腸腑,即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太陽小腸腑。但是根據臨床實際情況的判斷,在外感病的早期階段,《傷寒論》中并沒有涉及到關于小腸經、腑的相關病變特征,這也是值得現代臨床考究的一個方面。

  從太陽病的提綱證來看,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反映了風寒邪氣侵襲太陽經脈和肌表,正氣奮起與邪氣抗爭的病機。三者必須兼備,方可辨為太陽病,不可獨為一證。太陽病往后又分為:中風、傷寒和溫病。

  太陽中風為外感風寒衛強營弱,以發熱惡寒汗出脈浮緩為特征,又稱太陽中風表虛證,治以解肌祛風,調和營衛;方用桂枝湯證。若兼項背強幾幾,太陽經氣不利,方用桂枝加葛根湯。兼氣息喘急者,是風寒迫肺,肺氣不利,方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兼汗漏不止,甚則小便不利,四肢拘急者,是表揚虛弱為主,方用桂枝加附子湯。兼胸悶脈促者,是外邪欲陷胸陽不展,方用桂枝去芍藥湯。若胸悶惡寒甚,脈微而不促者,是外邪已陷胸中,胸陽受損,然表邪還在,方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兼身痛不休,脈沉而遲者,是表邪未解而氣營兩虧,方用桂枝新加湯。

  太陽傷寒證為風寒外束,衛閉營郁,以發熱惡寒無汗脈浮緊為特點,又稱太陽傷寒表實證。治宜發汗解表,宣肺平喘,方用麻黃湯。因寒主收引,經氣不利,故常伴身疼腰痛等證。若經氣閉郁,項背強幾幾顯著者,方用葛根湯。氣逆不降而嘔逆者,方用葛根加半幾幾顯著者,方用葛根湯。氣逆不降而嘔逆者,方用葛根加半夏湯。若表寒閉郁而內熱煩躁者,方用大青龍湯。兼寒飲內婷而見嘔逆喘息者,或兼嘔利者,方用小青龍湯。

  太陽溫病討論較少,為表證惡寒輕發熱重為特點,伴有口渴、脈浮數等辨證要點,治宜辛涼解表。

  太陽表證還有一種表郁輕癥,臨床表現為發熱惡寒、一日二、三度發、無汗、面赤、身癢為特征。病程較長而病勢不重,治以辛溫小發其汗。其病邪略重者,方用桂枝各半湯。病邪略輕者,方用桂二麻一湯。兼里熱者,方用桂二越一湯。

  傷寒外感病,若表邪傳里、熱郁胸膈者,以心煩懊惱為特點,方用梔子豉湯。兼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兼嘔吐,方用梔子生姜豉湯。肺熱壅盛、汗出喘息,治宜麻杏石甘湯。此二證病位便于上焦。太陽表證,失治誤治,在久虛之人或陰盛之體,多致虛證變證,而與三陰密切相關。若心陽虛損、心悸喜按者,方用桂枝甘草湯。兼下焦飲動、欲發奔豚這,治宜桂枝甘棗湯,兼心煩不寧煩躁者,治宜桂甘龍牡湯。兼痰擾驚狂者,治以桂枝救逆湯。兼下焦陰寒上沖發為奔豚者,治以桂枝加桂湯。

  若失治誤治而為中焦虛寒變證者,因其臨床表現不一,而有不同的證治。汗后脾氣虛損而氣滯腹滿者,方用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若脾胃虛寒,氣血不足而見腹中急痛等,可與小建中湯,若表證誤下,脾土受損,治變證不解、邪熱而利者,治以桂枝人參湯。素有痰飲之人,或誤治之后,三焦功能失常,進而飲生,可形成陽虛飲停諸證。若汗下后致水氣內停而太陽經氣不利者,方用桂枝去桂加苓術湯。吐下后脾陽虛弱,飲停于內,方用苓桂術甘湯。胃虛水停者,方用茯苓甘草湯。腎陽虛而見水氣泛者,治以真武湯。體虛之人感受外邪,而汗下失序,致陽氣暴虛,見晝煩夜靜脈沉微者,主以干姜附子湯證。汗下失宜致陰陽兩虛而陽衰為主者,方用茯苓四逆湯。若陰陽兩虛相對均衡,而以腳攣急、惡寒肢厥為特點者,方用芍藥甘草附子湯。而心陰陽兩虛致脈結代、心動悸者,方用炙甘草湯。后復其陰,治以芍藥甘草湯。若中陽虛累及少陰而見厥逆者,治以四逆湯。

  學習《傷寒論》感想 10

  我個人認為,中醫的發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長的,前途卻是無知的。回顧中西醫發展一路起來的歷程,中醫在社會中所受到的種種質疑,難免會讓人對它心存質疑。雖然我是中醫學院的學生,坦白說一開始我對中醫也是有偏見的,特別是我們中西醫結合專業,先在南方醫科大學學習兩年西醫的我們對中醫這種富含哲學而又需要有一定的中國古代知識才能理解的學科,在缺乏這時代知識又一直接受西方原子論教育的我們看來是多么抽象而又模棱兩可的東西。記得《中國醫學史》的吳老師跟我們說過這么一句話“西醫讓人明明白白地死,中醫讓人迷迷糊糊地活”。或許這就是中醫和西醫的區別吧。

  接受中醫教育一年半了,對中醫也算是有些許了解,也培養了自己對中醫的興趣和堅定自己學中醫的信念,雖然說不是每個中醫人都可以成為中醫大家,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中醫真的可以讓人活得更好。還是鄧老的一句話說得好“中醫之所以沒效是因為你沒學好”。

  《傷寒論》是祖國醫學四大經典醫著之一,著者為東漢著名醫家張仲景。此書是一部闡述多種外感熱病辨證論治的專著,是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藥比較完善,理論聯系實際的古代重要醫著。《傷寒論》是通過六經傳變、六經辨證來講述疾病,張景仲真是個偉大的醫學家和文學家,他采用了很多種手法:省文法、倒序法。讓我們這些沒有什么中醫文化底蘊的新一代讀起來還真的不好理解。但還好,他按六經傳變規律來描述這也給我們很清晰的思路去探討這方書之祖、醫方之經了,也不是沒有竅門可尋的。再者他的脈法有獨到之處:

  1、各病有主脈;

  2、一脈主數病;

  3、一病見數脈;

  4、脈法頗靈活;

  5、用脈象解釋病機;

  6、以脈象指導診斷;

  7、以脈象指導治療;

  8、據脈象推測預后;

  9、脈象相同,舍脈從證以認病;

  10、證候相同,舍證從脈以認病。在治則治法上也是非常具體的:

  1、治未病;

  2、注重顧護脾胃;

  3、注重因勢利導的治則;

  4、強調標本緩急;

  5、突出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6、指出疾病的治法及治禁。

  7、注重整體護理。

  8、也體現了張仲景多一證則加一藥,少一證則減一藥的思維。這不僅給我們理解《傷寒論》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也豐富和拓展了我們的中醫思維和臨床思維。

  這個學期學了《傷寒論》,四大經典醫著之一,大家都很重視,再加上有幸是李賽美教授教的,大家學習的積極性就更大了。李賽美教授會給我們放臨床主任查房病案分析視頻,我挺喜歡這種教學方式的,因為我不僅讓我們可以了解臨床上是怎樣用《傷寒論》去解釋和辨證辨病的,同時也培養了我們的`臨床思維,和加深對條文的理解和運用,也增加了課堂氣氛,活躍了我們的思維,也減輕了以前我們一味上課枯燥無味的只看PPT的現狀。減少了我們的視覺疲勞。

  課余時間大家都會去看《傷寒論》各家之說,然后再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對所看到的內容感興趣的總結一下自己的心得,或者覺得別人說得好的、總結得好的地方,就拿出來與大家分享一下。然后幾個同學常常在一起討論條文說說自己的見解,大家都各抒己見。我覺得這給了我很大的幫助,讓我們相互學習,可以了解其他同學的理解和思維切入點,同學也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維,再者大家分享可以做到資源共享,不僅可以在有限的時間里學到更多東西,還能增進我們的友誼,也培養了我們與他人合作和表達自己的能力。

  學習《傷寒論》感想 11

  我這個學期看了《劉渡舟〈傷寒論〉講稿》,覺得這對我對《傷寒論》的學習和理解是很有幫助的,里面有他用經方治療的個別案例這更加深我對經方的療效的認識以及經方運用的臨床思維都有所幫助。記得劉教授在講“桂枝去芍藥湯”為什么要去芍藥?講得挺好的。有兩方面的原因:

  其一,芍藥味酸,入血分和陰分,對于胸陽之氣不利,因此要減去。根據張仲景用藥的法度,胸為陽,凡胸陽不利出現胸滿,都去芍藥;腹為陰,凡脾陰不利出現腹滿,都加芍藥。“所以去芍藥者,乃避陰以救陽也”。

  其二,芍藥會妨礙桂枝的宣發、騰達、振奮心胸陽氣的作用。把芍藥減去以后,桂枝湯中剩下的都是辛甘之藥。這解釋不僅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為什么要去芍藥,也更總結了張仲景是怎樣運用芍藥這一味藥的。這也給我們在《金匱要略》“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防已黃芪湯主之。腹痛者,加芍藥”,也更容易理解,為什么在這里要加芍藥了。

  我是個愛想東西的人,腦袋里有時總有些奇異的想法。我有時會著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這兩本這兩本都是醫圣張仲景的手稿,總想怎樣找個切入點把這個兩本書聯合起來讀,或許會更好理解。例如,咽喉潰爛一病。

  我個人認為這兩首方所治的咽喉潰爛癥,苦酒湯側重于痰,所以用半夏滌痰散結。然而甘草瀉心湯是個寒熱錯雜,偏于熱為患。所以用了黃芩三兩、黃連一兩來苦寒清熱燥濕。臨床上出現咽喉潰爛癥時,這兩首方都是可以加減運用的,特別是甘草瀉心湯里面的藥物寒熱各自調整一下,運用范圍更廣。

  張仲景的六經辨證是非常清晰,而且他的經方也是在臨床上被驗證過,確實是有效的,而且療效非常好,這無須再去質疑了。但唯一遺憾的是,他并沒有給我們留下攻破當今世界的`第一殺手——腫瘤的證治方藥,這也給了我們一塊新的領域,畢竟這問題是會層出不窮的,也讓我們在學習張仲景的辯證和臨床思維后,學會舉一反三地開闊我們的思維,不斷地豐富我們的經驗,用實際去驗證經方的效驗和攻破這難關的可能,去填充這頁空白。我對這方面也很感興趣,也堅信中醫治療腫瘤是永遠比西醫更具優勢和人性化。《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癥疑難病經驗專輯》更堅定了我攻破腫瘤這一難關的信心。雖然我目前還沒有這個能力,但自從我踏上醫學這條路,認識到腫瘤這個世界難題時,我就下定了決心致力于中醫治療腫瘤這一塊,我相信未來中醫一定可以攻破腫瘤這一難題,至少可以對人類的健康和減少患者的病痛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是更有優勢的。雖然我知道我這么說也是沒有什么科學性,但這是人類的美好愿望,只要有信心,堅毅走下去,就像人類登月這一步的跨越一樣是有可能的。

  學習《傷寒論》感想 12

  “想我中醫,肇自炎黃。神農常百草而知藥性,岐黃窮天地以定綱常。”中醫是我國古代絢爛科學的結晶,在幾千年的歷史進展中,為中華民族的生息繁衍、富強昌盛作出了宏大的貢獻。

  我個人認為,中醫的進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長的,前途卻是無知的。由于自己體質較差,依靠中醫療法調養身體,對中醫也算是有些許了解,也培育了自己對中醫的愛好,雖然說不是每個中醫人都可以成為中醫,但可以確定的是中醫真的可以讓人活得更好。

  《傷寒論》張仲景先生的主要貢獻并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雖然身居高位但是情愿造福百姓,為了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而日夜尋求、探究,從而留下了著作《傷寒論》,為萬千飽受病痛熬煎的人民指引了一條出路。其著作宏大之處不僅在于其留下了幾百個藥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開創了理、法、方、藥的先河。自此以后,中醫不再是師徒相傳的閱歷之談,而是成為了一門擁有理論的學科,使中醫的各種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尋,有法可依。

  要深刻細讀《傷寒論》,首先就必需要有一種中醫思維框架,不僅是要翻看醫案著作,領悟前人閱歷,更要自己結合日常多多思索書中為何如此闡釋?而不是死背醫案記錄。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應當結合基礎理論思索,不能以自己的意念為主導去排斥它,甚至懷疑它。如此這般,方能讀領會到古人張仲景先生隱藏在書中的才智,也能使自己在閱讀過程中得到收獲。

  在西醫未傳入中國之前,我們的祖祖輩輩都用中醫中藥來治療疾病,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中醫對疾病的治療是宏觀的、全面的。但是到了現代,隨著西方自然科學和哲學的進入,西方醫學的思維方式和討論方法構成了對中醫學的挑戰。

  一些人認為,中醫已經跟不上了時代先進科技的進展,中醫畢竟是否有效。受到了嚴峻的質疑,甚至有的學者提出廢除中醫。更有人對中醫全盤否定,而對西醫信任至極。在面對諸多質疑的狀況下,不少中醫界有識之士認為中醫亟待改革,以適應科學的進展,拒絕更新的學問是缺少生命力的。因而復興傳統將成為中醫學進展的另一個前景。

  現在有多少青少年了解中醫?知道中藥呢?不得而知。眼見的事實是,孩子們有個頭痛腦熱之類的'毛病,爸爸媽媽就去藥店買西藥,正如廣告畫面說的,“要退熱還是安瑞克”。有的或許三兩天不見好轉,便去醫院打“吊瓶”。大人心疼孩子,更怕孩子耽擱功課,于是乎,以“見效快”著稱的西藥便成了座上客。其間,又有多少人去考慮什么治標治本,或有什么毒副作用呢?有一些看中醫用中藥的,又大都在農村,其中不乏是為了圖省錢的。應當說,從娃娃時候起,許多青年接觸的是西醫、西藥,這難怪他們對中醫中藥了解得太少甚或是生疏了。

  作為青少年的我們,對于中醫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隱藏,我們更應當擔起繼承中醫文化的重任。我們應當大力宣揚、弘揚中醫文化,讓我們的中醫文化發揚光大,充分發揮其獨有的價值,不斷增加中華民族的自信念,傳承中醫藥文化理念,弘揚中醫國粹。

  中醫學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不行磨滅的貢獻,時至今日仍在發揮著不行替代的作用。中醫藥學是保持最為完整的醫學體系,它所以存在到今日就在于它有存在的價值。我們要讓中醫文化發揚傳統、吐故納新、中西結合、面對當代,成為中醫學進展的態勢,更讓全世界都關注中醫學!

  學習《傷寒論》感想 13

  在這春雨紛紛的夜晚,窗外安靜無聲,我獨自坐在窗邊,看著窗外的行人紛紛,不經意看到桌上的《傷寒論》,手不由地打開臺燈,細細讀起了起來。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翻閱它,但每一次翻閱它,都帶給我一種新的感悟體會。它不僅讓我驚喜,也讓我困惑。但卻又讓我忍不住去思索、鉆研,這一次次的思索、鉆研都化作很多的對《傷寒論》以及中醫的深情。

  說道《傷寒論》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張仲景,張仲景先生在歷史上的主要貢獻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身居高位卻情愿造福百姓,為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所日夜尋求探究,從而留下了著作《傷寒論》,為萬千飽受病痛熬煎的人民指引了一條出路。而其著作《傷寒論》的宏大之處不僅在于其留下了幾百個經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開創了理,法,方,藥的先河。自此以后,中醫不再是師徒相傳的閱歷之談,而是成為了一門擁有理論的`學科,使中醫的各種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尋,有法可依。由此觀之,張仲景之于中醫如同門捷列夫之于化學,稱其為醫中之圣一點也不為過。

  然后在多次閱讀《傷寒論》后我卻發覺想要真正讀懂它并不是件易事,不僅需要學問積累更需要一顆探求的心。要深刻細讀《傷寒論》,首先就必需要有一種中醫思維框架,不僅是要翻看醫案著作,領悟前人閱歷,更要自己結合日常多多思索書中為何如此闡釋?而不是死背醫案記錄。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應當結合基礎理論思索,不能以自己的意念為主導去排斥它,甚至懷疑它。最終在學問與閱歷積累到肯定程度上,就可對《傷寒論》提出質疑,在疑問的過程中不僅是自身領悟的更高層次進展,更是醫學造詣的升華。如此這般,方能讀領會到古人張仲景先生隱藏在書中的才智,也能使自己在閱讀過程中得到收獲。

  學習《傷寒論》感想 14

  《傷寒論》是東漢張仲景所著,它系統地闡述了中醫理論和臨床實踐,是中醫經典之一。本書主要講述了外感熱病的發展變化規律,以及如何通過中藥治療和預防這些疾病。

  閱讀《傷寒論》的過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醫的博大精深。這本書不僅介紹了各種病癥的癥狀、診斷方法和治療原則,還詳細地描述了各種中藥的功效和用法。通過學習《傷寒論》,我對中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堅定了我成為一名中醫的決心。

  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傷寒論》的內容較為復雜,需要一定的醫學知識和實踐經驗。但是,我也發現了它的優點,比如它注重整體觀念,強調人體內部各個系統之間的平衡和協調;它注重辨證施治,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治療方案;它注重預防為主,提倡通過調理身體來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發生。這些理念都是現代醫學所倡導的,也是我們應該學習和借鑒的。

  在閱讀過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有些病癥的癥狀相似,難以區分;有些中藥的功效和用法比較復雜,難以掌握。但是,通過學習和實踐,我逐漸掌握了這些知識,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傷寒論》的內容。我相信,只要我們不斷學習和實踐,就能夠在中醫領域取得更大的進步和發展。

  總之,《傷寒論》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書籍,它不僅介紹了中醫的基本理論和知識,還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案例分析。通過學習《傷寒論》,我不僅掌握了中醫的基本知識,還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醫的本質和價值。我相信,只要我們不斷學習和實踐,就能夠在中醫領域取得更大的進步和發展。

  學習《傷寒論》感想 15

  《傷寒論》是東漢張仲景所著,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經典之作。該書以論述傷寒證為主要內容,全書共10卷,以六經分類,系統地闡述了外感熱病的發展變化及其證治,是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藥俱全,理論聯系實際,以臨床實用為主的醫學典籍,對中醫臨床學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被其所包含的深奧的醫學理論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所吸引。通過學習,我逐漸領悟到中醫的精髓所在,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以下是我對《傷寒論》的學習過程、心得與感悟的`簡要論述。

  一、學習過程

  我首先從基礎入手,逐步理解并掌握了六經病證及傷寒證的不同。通過反復閱讀原文,結合注家之言,我逐漸深入了解每一證的診斷要點、病機分析、論治規律和轉歸預后。同時,我不斷進行臨床實踐,通過病例的分析與整理,提高了自己的臨床水平。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注重經典與現代相結合,把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統一,從而加深對《傷寒論》的理解。

  二、心得與感悟

  《傷寒論》是一部集理法方藥為一體的中醫巨著,它系統地闡述了外感熱病的發展變化及其證治,為中醫臨床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在閱讀過程中,我深深被其所包含的深奧的醫學理論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所吸引。我體會到,中醫治療疾病不僅注重疾病的表象,更注重疾病的內在機理。通過辨證論治,使治療方法符合疾病的本質,這是中醫治療的精髓所在。

  同時,《傷寒論》強調預防疾病的重要性。作者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這就需要我們時刻關注身體的健康狀況,及時調整生活習慣,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發生。

  此外,《傷寒論》中的方劑是中醫治療的重要手段。通過對這些方劑的理解與應用,我深刻認識到中藥的配伍與加減對于治療疾病的重要性。不同的方劑適用于不同的證型,而加減變化則可以調整藥物的療效。這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醫的辯證施治原則。

  總之,《傷寒論》是一部具有重要價值的中醫經典,它的學習過程既是一個知識積累的過程,又是一個思維訓練的過程。通過學習《傷寒論》,我深刻領悟到中醫的精髓和臨床實踐的重要性。我相信,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我會繼續努力,不斷提高自己的中醫水平,為人民的健康事業做出貢獻。

  學習《傷寒論》感想 16

  冬天容易感冒,為什么?有的人感冒了,不吃藥不掛吊瓶,過一段時間也就漸漸好了,而有的人吃藥掛水,不當心還弄個肺炎出來,為什么現在醫療條件好了,反而白血病之類的器官病變性疾病反而比以前多了?我們小時候怎么沒有打那么多針,吃那么多藥反而體質比現在的孩子要好?……當時處在冬天,對感冒發生了愛好,我在網上發覺了張仲景的《傷寒論》,從對人體遭受寒氣開頭,描繪了我們所說的“感冒”在人體內的一步一步的'變化,始終到有些人到了“病入膏肓”,書中所寫的就是我想知道的,抓緊跑到新華書店去買,誰知道特別絕望,我看到的《傷寒論》就是同學時代用的教科書,這不是我想要的,就象英文原著永久比中文譯著更有魅力;老外看了翻譯后的我們的古詩就象喝白開水一樣,永久沒有我們讀古詩時所能體會的那種意境。雖然我臨時看不懂,但我也要看文言文的,時間長了我會知道的越來越多,我看了那些教科書倒是懂了,還不知道是不是正確的呢,誰知道翻譯成白話文的那個人自己水平如何?

  最終在一次圖書展覽會上我找到了一套中醫書籍,而且正好符合我的水平,有文言文原文,不但有解釋,而且還有京城名醫之后寫的譯文,我真是心里樂開了花,毫不遲疑地買了一套。盡管有思想預備,我還是比較暈,看不懂原文且不說,看了譯文我都暈暈乎乎,好在不要考試,我漸漸看,有精力看原文,沒精力對比著看,要不干脆看譯文。時間過去了半年,一本書好歹看了一遍,但我似乎什么收獲都沒有,不懂的東西太多了。不過我還在看,同時通過其他方式,或者是中醫名家的講解,或者對一些我們見到病癥的爭論,我發覺我了解的東西越來越多了,同時我也發覺了我的無知,由于一個好的中醫應當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我也從原來的遇到誰感冒了喜愛買弄一點醫學學問到現在閉口不言。

  用小侄女的話說,你們家凈是些奇驚奇怪的東西,平常不常見到的書,別人不經常吃的東西。但我信任,我們老祖宗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東西比美國200年左右的東西的含金量要高的多。

  學習《傷寒論》感想 17

  《傷寒論》是中國傳統醫學中的一部巨著,它詳細闡述了外感熱病的發生、發展及其治療。這本書的作者張仲景,以其卓越的醫學智慧,將傷寒病的治療方法歸納總結,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

  在閱讀《傷寒論》的過程中,我被其獨特的邏輯結構和內容組織所吸引。全書以六經為綱,將疾病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經,每一經又各有不同的癥狀和治療方法。這種分類方式既清晰又全面,使得醫生能夠準確地把握病情,做出正確的診斷。

  此外,《傷寒論》還詳細描述了各種癥狀的特征和治療方案。例如,太陽病包括了頭痛、發熱、惡寒等癥狀,治療上采用桂枝湯等方劑;陽明病則包括便秘、口渴等癥狀,治療上采用承氣湯等方劑。這些具體的治療方案使得醫生在治療時有了明確的.依據,大大提高了治療效果。

  在理解《傷寒論》的過程中,我也深刻體會到了其醫學理念的精髓。首先,強調了預防的重要性。書中指出,避免外感熱病的最好方法就是做好預防,如保持環境衛生、加強身體鍛煉等。其次,注重個體差異。不同的病人病情不同,治療應根據個體差異進行,不能一概而論。

  閱讀《傷寒論》不僅讓我對中醫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使我對醫學的本質有了新的認識。醫學不僅是治療疾病,更是關愛生命,關注人的健康。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我將努力將《傷寒論》的智慧融入到我的實踐中,為人民的健康事業做出貢獻。

  學習《傷寒論》感想 18

  看了兩天《傷寒論》,貪便宜買的沒有注解的版本,一些地方實在晦澀難懂于是又翻開醫學院中醫教材的六經辨證部分,產生了兩點感想。

  一是教材上所謂的六經辨證與其說是《傷寒論》的濃縮,不如說篩除了原版中的很多內容,要么是編寫教材的人不能理解,要么就是從現在的角度看原著中某些內容過于牽強附會,或兩者兼而有之。

  二是原著中將現在看來很容易就可以自愈的疾病先分成六個大類,大類之中再根據脈象、各種癥狀甚至節氣進行進一步的細分,覺得像中醫這樣的經驗學科辨證到如此細致的地步很難理解,疾病真實的情況,到病人表現出來的癥狀,再到醫者根據這種經驗法則得出的結論,這一過程中可能形成的.偏差會不會大到令辨證這一行為失去價值的程度?

  作為一個門外漢,上述觀點可能會被業內人士狂噴,但總認為讀中醫古籍參考其思維方法的意義要遠大于光是記住里面的結論。

  學習《傷寒論》感想 19

  上篇講到了傷寒雜病論與易學的關系及傷寒的三陽傳變,本篇接著講述傷寒三陰傳變。

  “素問: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上篇中講到當疾病從太陽傳到少陽時,身體的抵抗能力已經是非常的弱了,然而值得說明一下的是:三陽階段的正氣損耗只是“陽為使”功能的外在耗損,還根本不涉及到真陽的損耗,此時的'陽耗完全可以自己恢復,無需補給。只有在疾病傳達到三陰階段的時候,才開始涉及到真陽的損耗,此處的真陽即是指“陰為守”之功能,而不是指我們常所謂之陰也。由于此時的陽耗不容易自己恢復,故需用一些補給方可恢復正常也,如理中四逆輩。

  太陰階段是指此時的“陰守”功能還處于非常強的階段,幾乎沒有受到疾病的損耗。而太陰病即是指“陰守”功能遇到破壞,發生了一定的損耗,故而發為太陰病也。少陰階段是指當疾病經過前面的一系列傳變之后,“陰守”功能遭到了非常嚴重的損耗,處于非常弱的狀態,此時非四逆通脈之類方劑不可復也。“兩陰交盡謂之厥陰”,兩陰謂何呢?真陰真陽是也,即是指前面所說的“陰守”功能耗竭和真陰耗竭之狀態。此時非大劑的斂陰回陽之品不可,烏梅湯即是如此。

  結論:

  1、整個傷寒論幾乎都是在講陽氣的轉變。

  2、傷寒論中從太陽到少陰階段俱是指陽氣的損耗,然而陽氣中又分陰陽,即分成“陽用”和“陰守”兩類。三陽階段講陽用功能的損耗,邪去可自復,無需補給;太少陰階段是指“陰守”功能遭到損耗,邪去不易自復,需補給方可。

  3、真陰之耗損非常之快,當陽虛到一定時候就會及陰而迅速導致陰陽俱虛甚的厥陰(兩陰交盡)狀態。

  今天到此為止,下次接著講最不易把握的雜病證治規律。

  學習《傷寒論》感想 20

  我們選一本好書,就像選擇一名知己,記得剛剛來到高校的我,對中醫一片迷茫,總是感覺過于淺顯,可是隨著自己不斷地探究,還是小有成效,這里關心我最大的就是《傷寒雜病論》,它是臨床醫學的典范之作,應當是學醫者的必讀作品,但是它言簡而詳,博大而約,縱橫交叉,非淺嘗輒止可見效。不是我們背幾條,幾十條原文就能夠越好的。在這里共同共享一下我的感悟和體會,盼望能對大家有所關心。

  首先,《傷寒雜病論》辯證論治體系及為豐富。分別有六經辯證,臟腑辯證,八綱辯證,衛氣營血辯證,經絡辯證,病因辯證,方劑辯證,痰氣水飲辯證,婦科病辯證。六經辯證是最主要的辯證方法之一,其中對太陽病論述的最多,但也最精辟,“太陽中風,陽浮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陽浮陰弱,是疾病的病機,是營衛失和的表現。同時使用嗇嗇,淅淅等詞生動形象地反應了病人怕冷的感受,最關鍵的是提出了干嘔的臨床表現,由于正邪斗爭于表,無法顧護于里,導致里氣相對不足,胃失和降的緣由,真不愧是字如千金,言簡意賅,的'確令人驚異。

  其次,《傷寒雜病論》中的表里先后治則也是一大亮點。對于表里同病,汗下先后的治法,張仲景提出了:“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這對我們臨床的治療方法有很大的指導意義。第一,對于表證兼有里實的病人,我們要求先解表,夠用下法。為了防止表邪入里,使病情惡化,滋生變證。但是我們也要遵循急者治其表,緩者治其本的原則。比如,陽明腑實兼有外感表邪,且里證較急,我們必需現攻下,后解表。其次,對于表證兼有里虛的病人,我們要先補里,后解表的原則,這樣不但有利于藥物被汲取從而調動陽氣,而且有扶正驅邪的含義。第三,對于表里同治,我們要留意辯證表里關系是否親密,里證是不是大實大虛,只有表里親密相關,而且里證非大實大虛,才可以用表里同治的原則。比如,桂枝人參湯證,太陽誤下后導致的脾虛表不解的證治。由于錯用下法,導致脾氣不足,正氣不能達表抗邪,可以看出表里親密相關,非大實大虛之人,可以用表里同治可以說每一條原文都要遵守這個原則。所以我們要分清表里先后關系,對癥下藥。讓中醫藥能夠發揮真正的作用。

  再次,《傷寒雜病論》給我們供應了經方相互組合的思維方式。比如,桂枝麻黃各半湯是對于表郁日久,邪輕證輕的病人而言的,用麻黃湯來解表邪,用桂枝湯來調和營衛,兩方加減合用,體現了金方的應用廣泛,同時,在臨床上,不斷擴大對《傷寒雜病論》的應用,假如辯證精確 ,可以消失立竿見影的效果。可以說是經用不衰。這也是為什么能流傳下來的緣由之一。

  最終,它告知我們要重視藥物的劑量和藥后護理。以桂枝湯為例,假如是用來調和營衛的話,桂枝和芍藥劑量相當,桂枝用來解肌透邪,芍藥用于斂營和衛。假如,桂枝湯用來治療心陽虛導致的奔豚證的話,我們要加大桂枝的量,來平沖降逆。假如是脾經絡受邪,導致的胃脘痛苦,那么就要加大芍藥的量,用來緩急止痛。可以看出,同一個方子會有不同的用法,這就要求我們注意劑量的配伍。另一個方面,在外感表邪服藥的同時,要求我們蓋衣覆被,顧護人體的正氣,借助外在的環境,祛除病邪,還要求我們要食粥護養。由于正邪斗爭于表,里氣不足,我們可以吃清淡的食物,促進正氣的恢復。

  學習《傷寒雜病論》我們要有信念和正確的態度,不斷開闊思路,抓住疾病的主要沖突,學習它的科學性和有用性,這樣我們才能夠在臨床上對疑難雜病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學習《傷寒論》感想】相關文章:

ppt學習感想06-25

學習《軍神》的感想09-13

關于學習感想08-21

學習《教學常規》的感想05-28

學習感想范文大全10-09

關于學習雷鋒的感想09-05

出差考察學習的感想09-21

學習師德師風感想10-01

我的英語學習感想10-28

用戶協議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全 | 玖玖爱国产在线视频 | 亚洲人成网国产最新在线 | 亚洲第一精品小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久久久久久97 | 亚洲第一高清尤物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