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太守行課文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雁門太守行課文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雁門太守行課文教案1
目標:
1、掌握詩歌的內容并背誦全詩。
2、品位詩歌意境,領悟詩歌主題。
教學過程: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教學難點:
領悟詩詞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 導入新課
二、簡介作者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少有詩名,曾受到韓愈的賞識。27歲病逝。今存詩240余首,藝術上,他熔鑄了前代積極浪漫主義的傳統,以奇特的想象,濃艷的色彩,瑰麗奇峭的語言,形成了他幽冷濃艷、虛幻荒誕的獨特風格,在中唐詩壇上獨樹一幟,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李長吉歌詩》傳世。
三、解題。
《雁門太守行》是樂府舊題,唐人的這類擬古詩,是相對唐代“近體詩”而言的。它有較寬押韻,不受太多格律束縛,可以說是古人的一種半自由詩。
四、分析課文
1、講解字詞。
①黑云:烏云,這里兼指戰云,形容敵軍攻城人多勢眾。
②城:雁門郡城關,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來被稱為易水的不止——處,詩人借用,不一定實指,使人聯想到荊軻的《易水歌》。
2、朗讀課文,感知課文
《雁門太守行》詩人選取三個畫面描寫軍旅生活:一個在白天,表現官軍戒備森嚴;一個在黃昏前,表現刻苦練兵;一個在中夜,寫官軍出其不意的襲擊敵人。尾聯以抒寫官軍全體將士心愿的方式表現了詩人堅定的政治立場:維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詩中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傳情,作者簡直就是一個高明的畫家。
3、問題探究
理解重點句子
首聯開頭,“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就交織了古戰場特有的悲壯。以一個“壓”字,點明邊塞風云突變,惡戰甫臨或剛過。再用“甲光”去印證“城欲摧”,表現出邊塞將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壓愈堅的英雄氣概。
接下來兩句,“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半”字最為傳神,直陳了戰爭的殘酷、持久。“臨易水”三字巧妙地升華了將士們慷慨抗敵的情感。人們由此可聯想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易水悲歌,這是何其悲壯、慘烈!
五、全文小結
李賀的詩,用詞新奇、構思獨特、想象豐富、色彩斑斕、風格怪異。這首詩描寫一場慘烈的戰爭:孤城被敵軍團團圍困,危在旦夕,將士浴血奮戰誓死抵抗。增援部隊趕到,但敵軍強大,形勢依然十分嚴峻。但將士們毫不氣餒,奮勇沖殺,表現了為國效命戰死疆場的英雄氣概和獻身精神。“黑云壓城城欲摧”常被用來形容邪惡勢力猖獗,形勢嚴峻。
六、布置作業
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板書設計
雁門太守行
李賀
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傳情。
雁門太守行課文教案2
學習目標:
1、了解詩人及其作品。
2、理解詩歌大致內涵,積累名句。
3、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內容。
學習重點:體會詩歌的意境,加強對其主旨的理解。
學習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課時: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 課前預習導讀
(一)積累文學常識:
1、雁門太守行:
2、行:
3、李賀:
(二)自己誦讀詩歌,理解詩歌的大意。
二、課堂探究導學
1、詩中寫戰爭,成功地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機形勢 的詩句:
2、分別從聽覺、視覺兩方面描寫寒沉慘烈的.戰地氣氛的詩句:
3、體現援軍(偷襲)失利,戰爭形勢越發嚴峻的詩句:
4、借用典故,寫出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的句子:
三、拓展鏈接
積累一首描寫邊塞戰爭的詩
四、當堂檢測
1、描寫盡管夜晚寒冷,戰鼓不能擂響,但是戰士們仍然以飽滿的激情投入到戰斗的詩句:
2、塑造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將形象,使之宛然在目的詩句:
3、描繪將士們從容赴難,誓死報國,顯示不惜為國捐軀的崇高精神的詩句是:
4、從“聲”和“色”兩方面勾畫了一副激烈的戰斗場面,渲染了沉重、緊張、肅殺的氛圍的句子是:
【雁門太守行課文教案】相關文章:
《雁門太守行》導學案03-20
課文燈的教案(精選15篇)10-17
課文《通分》的優秀教案(精選10篇)04-10
《品質》課文教案(精選10篇)09-26
課文泊船瓜洲的教案設計01-29
《紅燈停,綠燈行》中班安全教案07-08
《紅燈停,綠燈行》中班安全教案07-08
《紅燈停,綠燈行》中班安全教案07-08
《紅燈停,綠燈行》中班安全教案07-08
《紅燈停,綠燈行》中班安全教案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