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的語文教學設計
雪的語文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理解、積累博識、美艷、消釋、凜冽、升騰等詞語。
⑵ 把握課文的語境和作者的思路。
2、能力目標:
⑴ 反復誦讀,領會本文內蘊豐富、清新優美的語言。
⑵ 感悟文章內容,品析文中的兩幅雪景圖。
⑶ 理解作者的情感邏輯,體會文章借景抒情的寫法。
3、德育目標:
品味文章內涵,體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堅強的斗志。培養初步的自然觀賞和藝術欣賞的能力。
【教學重點】
誦讀,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品析兩幅雪景圖。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的深邃寓意。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雪》是魯迅散文詩集《野草》中最為明朗的一篇。它景物清新,格調明麗,在兩幅不同情調的雪景圖的渲染中蘊含著對獨立與張揚個性精神的贊頌。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把握課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邏輯,品味、積累文中的優美語句。
2、探究引申法:
課文化景物為情思,溫潤的江南雪景和壯美的朔方飛雪象征和寄托了作者的情感取向。可引導學生聯系《野草》集中描寫自然景致的如《秋夜》《好的故事》《臘葉》等,對比品味作品的深層內涵。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錄音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充分誦讀,整體感悟文章內容。合作研討,更深品味深層內涵。賞析、積累優美詞句。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多媒體播放名曲《塞北的雪》)
同學們,紛紛揚揚的飛雪不僅孕育出秀美的春天,更催生出一篇篇凝結情思的華彩美文。1924年歲暮北京的一場落雪,魯迅先生破例地在他的日記里寫下了大風吹雪盈空際這頗富詩情的文字,18天之后,一篇明朗的題為雪的優美散文便誕生了。今天,我們在先生情思凝結的美文中,一起去賞雪景,悟雪情。(板書文題、作者)
設計(二)(多媒體展示北國雪景)
同學們,冬日里最使人感動的莫過于落雪,那紛飛的雪花,凝聚著春霧夏雨秋露的情愫。飄飄灑灑,無邊的曠野、凜冽的天宇,銀裝素裹,讓人情思飛動、浮想聯翩。讓我們隨聲吟誦毛主席的《沁園春·雪》,盡享這自然恩賜的愜意(師生合樂吟誦)。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魯迅頗富詩情的《雪》,去欣賞美景,還有他那博大的胸襟。(板書文題、作者)
二、解題
本文選自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這本集子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詩,書前有題辭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達了20年代中期作者內心世界的苦悶和對現實社會的抗爭。語言俏奇瑰麗,意象玄妙奇美。
(投影)野草題辭
三、誦讀,整體感知
1、教師配樂感情范讀全文,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要求:疏解字詞,體會語氣。
2、學生自由誦讀,整體感知課文描繪的江南雪景和朔方飛雪的鮮明景致。
3、教師指名學生誦讀課文的兩幅畫面,思考:
(投影逐條顯示)
⑴ 用文中的語句概括江南的雪和北國的雪的特點。
⑵ 作者是如何表現江南雪景滋潤美艷特質的?
⑶ 落雪使冬天無味的百草園顯現出兩樣,雪地捕鳥的描寫生動傳神。而本文寫雪羅漢,更是一個富有詩意的形象,那么其中蘊蓄著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⑷ 作者筆下的朔方的雪則是另一番景象,那么它有著怎樣的個性精神?作者稱頌的孤獨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明確:
⑴ 江南的雪滋潤美艷之至;北國的雪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蓬勃地奮飛。
⑵ 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和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兩個富含生命力的比喻,一虛一實,令人產生無限遐思。
江南的雪是色彩斑斕,明艷秀麗的。雪野中潔白的背景下,寶珠山茶的血紅,單瓣梅花的白中隱青,磬口蠟梅花的深黃,雜草的冷綠以及雪羅漢的潔白明艷閃閃生光與博識人們眼中單調的暖國的雨相比照。
⑶ 雪羅漢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記憶,也是美的象征。集中體現了江南雪滋潤美艷的特質。生動描寫之中滲透著作者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同時又因雪羅漢的消融流露出對美好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
⑷ 作者著力從三維空間進行立體描繪,以突出騰飛的朔雪那種撼天動地的力量和銳不可當的氣勢: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彌漫太空的飛雪,如包藏火焰的大霧,不僅自己升騰旋轉燦爛地生光,且使整個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寥寥數筆盡現北國飛雪的壯美和獨立張揚的個性精神。
北方的雪的特質之一是孤獨,在文中還被表現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華是與死亡聯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獻身,讓它成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堅強內核的精魂。
4、學生配樂朗讀全文。
四、深層研讀,品味內涵
1、學生集體朗讀全文:
提示:女同學誦讀寫江南雪的前三語段,盡現其溫婉恬靜的美感。男同學誦讀寫北國雪的后三語段,讀出雄渾峻偉的氣勢。
2、合作研討:
文章在江南與北方雪景的對比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在承接兩者之間嵌入一個但是的意味是什么?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提示助讀資料:
(投影)
(魯迅)之所以要呼喚自然本性的野性與愛,正是為了給人間的現實戰斗注入生命的活力。魯迅宣稱,他對于自然美,自恨并無敏感,所以即使恭逢良辰美景,也不甚感動,卻念念不忘記載著人間奮斗歷史的遺跡。魯迅本質上是一個社會感與歷史感都極強的思想斗士,離開了社會人生的自然及自然美,對于他是沒有意義的。他贊賞自然和自然美,完全著眼于從中發現社會和發現自己。
從這樣的審美觀點出發,魯迅喜愛的自然美是:人們和天然苦斗而成的景物,即從中可以發現社會和人生斗爭精神的深沉雄大、壯闊古拙的力的美。在《野草》里,魯迅也曾描繪過江南明麗的風光,但總的說來,他并無敏感,直截了當地表示:我不愛江南。秀氣是秀氣的,但小氣。他批評杭州的風景顯得小家子氣,氣派不大,以為北方風景,是偉大的,倘不至于日見其荒涼,實較適于居住。(錢理群《心靈的探尋》)
站在沙漠上,看看飛沙走石,樂則大笑,悲則大叫,憤則大罵,即使被沙礫打得遍身粗糙,頭破血流,而時時撫摩自己的凝血,覺得若有花紋。(魯迅語)
學生交流討論結果,教師明確: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過對北方的雪的贊頌表現出來的。朔方的雪花以孤獨不妥協的姿態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孤獨寂寞之中譜寫了一曲最為動人的樂章:凜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儼然是一個斗士,它蓬勃地奮飛,彌漫于太空中,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像是一個奔放的挑戰者。像江南的雪那種平和恬靜的美固然能讓人歡喜,相比而言,最值得稱贊的還是在孤獨的境遇下獨自抗爭的北方的雪。北方的雪最為形象地體現了魯迅看重的獨立與張揚的個性精神。
奮飛之際,北方的雪似乎也有點振臂一呼卻應者寥寥的寂寞,但正是這種寂寞,更凸現出堅守自身的可貴,這也是魯迅不同于一般作家的地方:甘于不被理解,義無反顧,決意向死而生,從無所希望中得救。
作者在看似不需要轉折處嵌入一個峻急的但是,更加明確了作者的情感傾向,是魯迅獨特語言風格的體現。
3、學生自由誦讀全文,品味、積累文中的精妙語句。
4、延伸拓展:
請同學閱讀選自柯藍的《朝霞短笛》中的散文詩《雪》,試比較在寫法上與課文有什么相同之處。
【雪的語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語文《因小失大》教學設計09-15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設計03-19
小學語文《語文樂園四》教學設計03-19
語文園地七優秀教學設計03-20
語文天地十五教學設計模板03-20
語文樂園五優秀教學設計03-20
語文課文《長征》教學設計03-03
語文《詠鵝》教學設計范文02-09
語文逍遙游教學設計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