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讀后感(精選18篇)
關于離騷大家了解過多少呢?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下面就是小編分享的離騷讀后感 ,一起來看一下吧。
離騷讀后感 1
品魯迅之作,感慨萬千;讀冰心散文,細膩委婉;然而,屈原詩歌,給人留下的卻是無限激情與對祖國的忠誠!端午節——是中國人的民族節日,為了紀念屈原而產生。有人曾說過:“初讀好書,似遇新友,重讀此書,似會舊友!钡拇_如此,第一眼見到《離騷》二字,就覺得這是一本意味深刻的書籍。果然,大約一看后,無法真正明白作者想要通過書來表達的情感。反復斟酌后才略知一二。”寧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這句是我最難忘的一句。沒有華麗的語言,但卻在字里行間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報效祖國,為國家效力的熱衷這情,“我委屈著自己的心智,壓抑著自己的情感,暫且認同把譴責和羞辱一起承擔。”是啊,也許屈原那熱血沸騰的心我們終生無法親身體驗,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說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卻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遺輝!焙靡环拿捞耢o的水墨畫卷,好一種看破世俗,紅塵的浩蕩之氣,好一位用生命來鑄成宏偉詩篇的屈原。讀好《離騷》,你會發現,自己整個心靈都受到了凈化還有對情感的升華,沒錯,面對生活,人生的道路,我們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則,屈原有“芳與澤其雜糅兮,唯玿質其猶未兮”一說,哪么我們又何嘗不可有自己的看法與堅持!讀好《離騷》雖沒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卻知道了為何它是一部中國文學史上的奇珍瑰寶——它是一部感動人們,激發人們,有強烈藝術魅力的作品。
讀了《離騷》的前半部分,心里一直覺得有什么在抖動。也許,冰冷的'文字背后,隱藏的是詩人火熱的心。
曾經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經多少次破滅了夢想。他畢竟沒有被現實擊倒。他不能成為歷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為偉大的詩人。
香草美人,講述著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瓊枝玉樹,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輪廓。
曾經,是那么的躊躇滿志。后來,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一切的一切,違背了他的本意。憤怒、煩惱、失望,每一個失敗者都會經歷的心靈痛苦,令他刻骨銘心。他只有在竹簡上、絹帛上寫出自己的苦惱,留給后人。
剛剛開始的時候,他或許還日思夜想,想著君王有一天會醒悟。然而,時間一天一天過去,他真的絕望了。他無法挽救國家,無法使國家強盛,只有看著國家走向毀滅。
他也不是沒有過彷徨的時候!被谙嗟乐徊熨,延佇乎吾將反;仉捃囈詮吐焚猓靶忻灾催h。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奔热粺o法改變,只有選擇遺忘。他想盡辦法遠離這個圈子,然而,他最終回來了。對于他而言,是否能夠有所作為倒在其次。重要的是,離開并非是他的本意。在人的心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思想斗爭。是否有過急流勇退的想法,是否成功,都不是評價一個人物的關鍵。信念,才是人心中最強大、也最可怕的力量。而屈原,是一個有信念的人。
屈原一心要興國圖強,實現美政,但卻蒙冤被譖,眼看自己被楚王疏遠,排擠出政治舞臺,滿腔的愛國抱負即將化為泡影,心中充滿了無比的憂愁、悲苦和憤慨,發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離騷》這篇震古爍今的不朽詩篇。
離騷讀后感 2
端午節已過去好幾天了,可我一直還沉浸在屈原的楚辭中,贊嘆他的文才,敬佩他的人格。在當今社會為正義直言那柬的人還有幾何?自古以來忠言逆耳,想在官場上青云直上,就得阿諛奉承唯命是從,趕上改朝換代看風使舵才能明哲保身。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為了理想和正義而終身求索的有幾人?金錢物質美女的誘惑,使多少有志之士隨波逐流而同流合污,不禁哀嘆當官難啊,難的是不丟人格不做糊涂官,在那爾詐我虞的官場又有多少人不是違背了自己的誓言而茍且偷生?《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創作于楚懷王時期屈原遭讒被疏之時,是楚辭影響最大的作品〈楚辭》的代表作家屈原、宋玉、唐勒等人都是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2年)楚國人,他們作品的語言和內容都具有濃厚的楚地特色,因此被稱為《楚辭》。
關于「離騷」一詞的含義眾說紛紜,通行的說法大致有兩種:
一是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的解釋:「離騷者,猶離憂也!闺x,是遭受的意思。離騷就是遭受憂愁。
二是東漢王逸《楚辭章句·離騷經序》中的說法:「離,別也。騷,愁也!箤ⅰ鸽x騷」解釋為別愁。
二說都說得通,也都點出《離騷》即詩人抒寫愁怨之作。
《離騷》在詩歌藝術表現手法上有很大開創,其中之一就是比興手法的發展。比興手法在《詩經》中還是單純的觸物起興,而在《離騷》中則形成了一個寄寓深遠,綿邈優美的「香草美人」審美意象群。
《離騷》是一篇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的高度藝術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國詩歌史上浪漫主義傳統的基石,被后世視為浪漫主義的源頭。受楚地巫文化傳統的影響,屈原憑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詭云譎、變化莫測的神來之筆,將神話傳說中的云龍鳳鳥、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與現世人間的坎坷際遇糅合錯綜在一起,在幻想與現實的水乳·交融中,創造了一個奇偉瑰麗,迷離繽紛,高遠玄邈的藝術世界。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內心沖突、苦悶的象征,也是他堅貞執著的頑強人格的展現。對國家真摯深沉的愛和對自我高潔人格的堅持,使屈原始終堅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終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離騷》,也因此塑造了一個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來一直影響著中華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六朝時人劉勰曾有「不有屈原,豈見《離騷》」的評論,如其所言,《離騷》最震撼人心的就是詩人屈原自我崇高人格的充分展現,這是屈原之前的詩作中所沒有的。
我們看到的是詩人披蘭佩蕙,芳潔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剛直不阿,忠貞執著的偉大人格。面對現實的污濁險惡,屈原清醒地認識到前途的艱險和命運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寧愿捍衛自己的人格尊嚴,九死而未悔。詩人將自然界和神話傳說中的花鳥草樹隨手拈來,妙筆點染,賦予其不同凡響的象征意義,如用佩飾蘭蕙表現自己的高潔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善鳥芳草代表賢臣,而與之對立的蕭艾惡禽則象征讒佞小人,由此大大增強了詩歌的藝術表現力,使全詩都充溢著精采絕艷、絢爛芬芳的審美意境,散發著迷人的藝術魅力。
這種用「香草美人」托物寄興的象征手法,對后世的詩歌創作可謂澤被深遠,形成了文學史上獨特的屈騷美學意象和審美模式。
屈原一心要興國圖強,實現美政,但卻蒙冤被譖,眼看自己被楚王疏遠,排擠出政治舞臺,滿腔的愛國抱負即將化為泡影,心中充滿了無比的憂愁、悲苦和憤慨,「發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離騷》這篇震古爍今的不朽詩篇。
離騷讀后感 3
心里,總覺得很不舒服。
一開始,看到屈原總是戴著攬茝,蕙纕什么的,覺得他很偽娘(現在不那么認為了!)。還把本來就高高的帽子加高,總之覺得他一定是有一個怪癖的人……
可是,在我們讀完,也翻譯完課文之后,在老師給我們講有關屈原的政治背景的時候,我被他的人格說深深的震撼了!
他剛剛開始,政治上很成功,可是楚懷王聽信了小人的讒言,所以將屈原貶職了。記得老師好像說《離騷》就是他在被貶時創作的。老師還向我們推薦了他的另一首詞(詩?),叫《漁父》,打算哪天拜讀一下。
在屈原以前,他們這些人都是不講究效忠于自己的祖國的。包括很著名的孔子,都會四處云游宣傳自己的政治報復。只有屈原,就算楚懷王不重用他,就算他人都排擠陷害他,他依舊對楚國忠心耿耿!
還有他的.藝術成就。他是浪漫主義的開端,創造了楚辭體(也就是騷體),還開創了個人創作(以前像詩經都是沒有作者的)。更是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也就出了這么一個屈原吧!
離騷讀后感 4
《離騷》是一部表現中國古代詩人屈原心路歷程的文學作品。 在閱讀這部作品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屈原追求真理、理想和愛國的精神,這些精神品質也引起了我內心的強烈共鳴。
首先,《離騷》中的屈原形象讓我對這位古代詩人產生了深深的敬意。 他不畏強權,不為世俗所動,始終堅持追求真理和理想。 面對邪惡勢力的威逼利誘,他始終不肯妥協,堅定地站在正義一邊。 這種對真理和理想的執著追求,不僅讓我尊敬屈原,也讓我更加堅定了追求夢想的決心。
其次,《離騷》中的情感描寫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詩中描繪的屈原的孤獨、痛苦和對祖國的深沉的愛,讓我感受到了這位古代詩人的內心世界。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似乎能夠感受到屈原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這也讓我對祖國產生了更強烈的熱愛。
最后,讀《離騷》讓我更加珍惜自己擁有的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屈原詩中對真理和理想的執著追求,讓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和身邊的人和事。 同時,也更加堅定了我為國家、為人民做貢獻的決心。
總之,《離騷》是一部充滿正能量的文學作品。 通過閱讀這部作品,我深深感受到了屈原對真理、理想和愛國的追求,也更加堅定了我為國家和人民貢獻自己力量的決心。 我相信《離騷》這部作品會在我心中生根發芽,成為我成長路上的一筆寶貴財富。
離騷讀后感 5
如有明月,在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的夜晚掩住大半面容,只露一道彎眉望見汨羅河的流水,她是否會留意已然入水沉眠的詩人,或許不會,畢竟戰國亂世,人影必然多如微塵,但她必定會留意到那流水悲歌里詩人舍身的曲調,那詠唱著的'便是逝人生志。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汨羅歌起雄壯,道詩人身世,他似乎為自己是古帝高陽氏的子孫自豪,細論出生年月時節,父賜嘉名美字,知天賦異稟又重視學習,江離辟芷,秋蘭以佩,君子之風,如襲幽蘭。但君子亦懷憂,縱然春來暑往,木蘭常開,宿莽還綠,但一人之時間終究不可回環,倘若是個清悠隨常之人必能看淡時間,活得悠游自在,可他終究舍不下他的國,他的君,他希望變更法度,實施新令,他希望輔佐明君,為之盡能,故而他嘆春秋迭代,恐美人遲暮。有這般忠心赤膽又有獨到之才的義臣,當國之無憂,君可垂拱而治。這亦是他愿化為騏驥,開拓先路所期盼看到的愿景。
昔日三后偉業,招賢攬才,群賢薈萃,唐堯虞舜,性情耿介正直,遵道得路,夏桀殷紂,猖狂披怖,貪圖捷道,窘步損身。他知曉前人故事,故而鞠躬盡瘁,忠直諫言,希望懷王能賢及先王,怎奈荃不察情,王不解意,聽信讒言,怒指忠臣,為臣者又怎能不心生悲戚。雖然明白世人大多逐于功利,但還是為自己被疏離而惆悵。擔憂老年將至而修名無立,而又堅定忠情不惜形銷骨立。流淚、嘆息,他哀萬民艱辛,溘死、流亡,他不忍易志?v然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親近,被嫉妒、排擠、疏遠,他也渴求君之靈修徳富察情,回返正道,可饞臣當道,前人圣賢之后才比不過區區一句佞語。
他受過姐姐的勸告,但事到如今,縱然面對死亡威脅,仍不悔初心志向,他向流水哭訴悲心,熱淚滾滾灑滿衣裳。前方道路漫漫修長,他愿百折不撓地追求理想。無數次內心追問,何不另覓賢明,遠行之途上卻又衷腸難改,故國難別。一朝陷落,誓死相從。
吟歌至此,明月動容,汨羅水流去遠地,汩汩水聲似淚流,似嘆息,見證了無數的朝代更迭,那愛國的詩人的歌謠仍舊令人掩面又欽敬。
離騷讀后感 6
關于楚辭,我們最熟悉的莫過于《離騷》;說到離騷,我們最了解的莫過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其實說了解,也是最近讀了以后聯系上下文和注解才知道的,以前雖然學過,但卻不甚了解其內涵,只知道有這么一句話經常被人們引用。看看這些大量的來稿,許多教師在要表達自己不斷努力進取的意愿時,還都喜歡用這一句話來代替。這句出自屈原的代表作《離騷》的名句意思是說:在追尋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雖然還很漫長,但我將百折不撓,不遺余力地四處去追求和探索。楚辭讀起來并不好懂,也不好記誦,所以如果有人能完整的背出《離騷》,那是一件很值得驕傲的事情。這種以楚地方言為基礎的文學體裁,在屈原遭小人污蔑被流放時加工創作成了文學史上獨具風格的文學表現形式。屈原在遭人污蔑、顛沛流離的生活中仍不忘楚國的前途和命運,擔憂國君身邊的小人進諫讒言,將楚國的前途毀于一旦。即使在如此惡劣的`生存條件中,仍不改自己的志向,執著于對理想信念的追求,哪怕“路漫漫其修遠兮”,也要“上下而求索”。
屈原擔憂的是整個楚國的命運,思考的是人民大眾的利益,對于自己,卻只要“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就滿足了,我們在感嘆屈原豐富神奇的想象的同時,也為他不慕名利的淡然而折服。聯想到如今有些教師的素質,真是令人感到汗顏。前段時間,教師不滿績效工資的發放與公務員有差別,于是以“教師待遇不能低于當地公務員水平”規定為由,拋下班上的學生不管,讓學生自習,聚集到有關部門“找說法”。雖然這只是個別地方的個別現象,但卻給教師隊伍抹了黑,拖了后腿。教師為了自己的物質利益,放著學生不管,故意以自習課消極怠工,這種行為實在不配“人民教師”的光榮稱號。如果說教師們認為自己的付出與收獲不正比例,認為自己應該得到更多,我不反對教師們通過某種方式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在這些教師的方法取舍上我去不敢茍同。因為,他們在維護自己權益的同時卻侵害了另一部分人的權益,這一部分人就是學生。教師可以置學生于不顧,找有關部門找說法,那學生又該找誰找說法呢?學生的利益又該由誰來維護呢?教師們在讓學生上自習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自己這樣做是在傷害學生,這與那些教師們認為是侵犯了自己利益的人的行為有什么區別呢?
有人說過:“選擇教師,就是選擇了清貧!碑斈銢Q定成為一名教師時,就注定了更多的是犧牲奉獻,是甘于平淡的日子。如果想通過當教師來致富奔小康是可恥的,也是不切實際的。如果這些教師能像屈原那樣,無論在如何艱苦的條件下都堅持自己的理想不放棄,像那些為了學生甘愿犧牲自己生命的教師那樣,無論情況多么危及險惡始終心里始終都想著學生,都堅持著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持有的信念,那么,這些教師就應該明白到底“上下求索”的是什么了。
不僅是教師如此,我們每一個人都應如此。在困難面前不低頭,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不迷失自我,在喧鬧的生活里固守一份執著和信念,多給予一點付出,少問一些收獲。
離騷讀后感 7
江面,靜靜的,只有少許漣漪,一圈一圈地暈開來,心默默地也跟著顫動。幾千年前,就在這兒,這片平靜的似乎若無其事的江面,吞噬了一位一心為國的忠臣。江水只用些許的蕩漾結束了“路慢慢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壯志凌云,只用短暫的寧靜奪走了“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愛民情懷。一份愁腸,幾份忠心。
他站在異鄉的土地上,眺望著那片令自己魂牽夢繞卻又倍感傷心的故土,回憶著過去的種種。早年的他是楚懷王的寵臣,在內他與懷王共商國事,對外主持外交,繼秦國后威震諸侯的國家拔地而起。但是,耿直、自信、才智是大夫們嫉妒他的根源,不會阿諛奉承的他因為別人的排擠、讒言被楚懷王流放。從一個治國有方的偉臣到如今落魄的浪子,他無法相信這突然的'轉變。他奮然提筆寫下了千古絕唱的“離騷”,辭中的眷戀和傷感以及那真誠的期盼溢于言表。一顆真誠的香草希望得到美人的愛憐,用自己的芳香感染美人,就算香消身隕,有一份愛依然立于天地之間,與日月同在,那就是愛國。
一份豪情,譜寫了莊嚴的國歌;一腔熱血,染紅了神圣的國旗。這些都只能用“愛”來書寫。
沒有經驗的水手即使遭遇風浪,也不會害怕,因為他知道老水手會是他堅強的后盾;獨自一人的冒險家即使迷了路,也不會恐懼,因為他知道北斗星會是他前進的方向;少不更事的孩子即使遇到危險,也不會絕望,因為他知道父母會是他勇敢的來源。祖國正是老水手、北斗星與父母的集合,大千世界所有的愛都可以在它那兒體驗到!包S沙百戰穿金中,不破樓蘭終不還”再現了赤子的忠心;“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展現了遠大的志向;“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表明了不凡的氣節。愛國精神就像太陽,而正直、勇敢、責任心、堅強就如行星一樣,它們在各自的軌道運轉,但都在繞著太陽敘寫不同的傳奇故事。
祖國是一個大家庭,每個中國人都是它的一份子。年少的我們也許現在無法為它作出巨大貢獻,但是愛國,不讓祖國的尊嚴受到傷害是我們力所能及的事。當你看到地上的廢紙,請將它拾起,因為也許十三億的中國人會與你做相同的動作美化祖國;當你聽到災情,請你慷慨解囊,因為也許你的善舉會挽救祖國的骨肉同胞。
祖國是我們的依靠,是庇護我們的愛的港灣;我們也是祖國的依靠,是維護祖國的力量的集結。在享受祖國給予我們的愛時,別忘了奉獻自己的愛給祖國。
仰望著深邃的夜空,默默地念著:用“愛”寫“國”。
離騷讀后感 8
行吟澤畔蘭泣露——《離騷》。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峨x騷》作為《楚辭》的源頭,讀來總有一種震人心魄的力量。穿過千年歷史的帷帳,去觸摸那汨羅江畔帶露的文字,任蒹葭蒼蒼結成溯流的蘭舟,踏向那久違的圣地。
歲月太長,時光空隔,《楚辭》在流光溢彩的今天已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這樣的解讀太艱辛,它不是都市麗人們手中的玩物,也不如《孫子兵法》一般可以成為商戰的法寶,它是一個孤獨而干凈的靈魂,期待著那些沐浴而歌的心靈,去完成穿越時空的對話。
太史公在《史記》中寫道:“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志潔高雅,萋萋芳華,屈原低吟淺唱,走在楚國的衰亡之路上。
滿腹才氣,一身抱負,屈原自信地笑了。那喜悅的場景在江邊重沓,意氣風發的少年才俊們踏上了不歸的仕途。當才華遭遇潛存的規則,當傲骨碾成了塵埃與粉末,當真情換就了生存的籌碼,還有誰能把憔悴的枯顏賭向那不可挽回的時代。借用了林妹妹的話:“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彼叩媚菢記Q絕,不給自己任何余地。 日記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這是他冥冥中的讖語——執著的信念永不改變——即使是死亡。
屈原溺水,生一世,竟是為了這一瞬。千年的流水載著愁思,江南的'湖塘中映出了一個大寫的人字。他,生于東西文化的交匯之處,以驚世之才破空而出;他,誓為國學的守望者,開拓著新文化的方向。一部《人間詞話》撼天動地。王國維,靜安,或者是先生,也是在這樣的季節里臥水而眠——不是與一切告別,是靈魂對空明境界的奔赴。
歷史反復回旋,汨羅江的訣別,一襲白衣,兩身倒影,鑄成《離騷》風華絕代。
離騷讀后感 9
《離騷》是屈原的文化作品,長約2400字,這首具有濃濃的浪漫主義政治抒情詩,是屈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思想性、藝術性的佳作。其所以用離騷為詩名,司馬遷說,離騷即離憂。東漢大詩人王逸說,它含有離別憂愁的意思,因此后人常用騷賦代指屈原的作品。
《離騷》大約可分十二章,依次從追求家世、姓名由來,歷數上古君主為政得失,申述自己遠大的政治理想和斗爭中遭受到的迫害,以及對社會政治黑暗的揭露和批判,對幻想中美政理念的闡述等等。此文寫于何時,司馬遷用“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八個字加以說明,即屈原放逐到江北時,他是在內心充滿著愛國激情和憂國憂民情況下寫成的。
從整個詩體上看,又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詩人對往事的回顧,主要述寫了家世出身、政治抱負、忠而被疏后的痛苦和堅持理想的執著追求;第二部分,以女媭之勸和遠行為契機,寫下了自己先后經歷過的.重華之證,帝閽之拒,求女之敗,描繪了個人一生不懈追求美政理想的艱辛及理想破滅后的殘酷現實;第三部分,抒寫了詩人在艱苦的環境中沒有放棄的精神,他曾問卜求巫,并聽二者建議,決計遠行時對故國鄉土的強烈眷戀,不忍離開的矛盾心理,以對比或對物述說的方式,表述自己對政治改新的要求和追求美政的執著。通過哀君主之昏庸,怒黨人之卑劣,而生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及堅持正義不與奸邪同流合污的堅定立場和九死未誨的斗爭精神,故后人評曰:“可與日月爭光也”。
一首《離騷》為什么會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滲透力,讀了此文,我深有感觸的是:
1、它的浪漫主義的色彩。此詩把神話的傳說、歷史人物、自然現象揉合于一體,特別是那些詩人南訪重華,飲馬咸池,上叩帝閽,下求佚女,馳天空游仙境的描述,為讀者勾勒出一部神秘、奇妙、狂放、孤憤的另一世界,使人讀后意想深深,耳目一新。
2、詩中運用香草、美人的象征對比方法,表現了他異與渾濁世俗的高潔,以追求才貌兼備的女子,表達他對理想君主的渴望;以鏟除惡草,表述對奸邪小人的痛恨,形成了獨特的詩文創作新體,在古詩體列上獨樹一幟。
3、開拓了詩體的新體。屈原以前的舊體多整齊劃一,四言五言一直沿續著。楚賦則不同,語句字數參差不一,自由多變,突破了傳統模式,以六言為主,間以五六七八字不等,偶而也有三字,且句中句尾多用“兮、之、乎”等虛字,讀之大有高上低下錯落之美和一唱三嘆的韻味。
4、抒情和敘事的結合,幻想與現實的交織。詩中還大量引用楚地方言,大有雙章疊韻的特征,使作品帶著楚國人氣豪放、豪氣和不拘禮法的楚風。
兩千多年來中國詩詞的不斷變化,與屈原詩體與楚賦有著密切的關系,漢代后七言詩的發展與出現,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繼承屈原文化發展而成。屈原不僅是戰國時代楚國的政治家,他又是我國第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不僅為我國詩歌創作開拓一個新紀元,他又是楚辭的代表者,奠基人,受到了中外文化界的關注。1953年,屈原以詩人身份同波蘭的天文學家哥白尼、法國文學家拉伯雷、古巴作家何塞·馬蒂一道成為世界和平理事會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離騷讀后感 10
千百年來,離騷的韻味始終在悠悠天地之間飄蕩,它的味道始終這般濃郁、這般馨香。它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不僅僅是絕倫的文化魅力,更是一股強烈的愛國氣息!然而,它卻又是如此的悲,總使我們心頭打顫。
他,是古帝高陽的后裔,有著高貴的血統。他,多么希望君主能夠從“堯舜之耿介”,可佞臣滿朝,遍地是茍且偷安的小人,這堵厚厚的墻,他如何能穿破,這個變質的朝廷他如何能拯救。“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边@是幾乎懇求的勸諫,多少句無奈的為什么,也只有天地能數清了吧!那個時代,他,無可奈何。明知道忠義直言換來的只有死路一條,可是“民生之多艱”,他如何能裝作未見,他不能,他唯有堅毅地選擇“雖九死其尤未悔”。一場悲劇,永恒的悲劇!
回首這塊經歷了五千年歷史滄桑的土地,千百年間,屈原的悲劇又何其少?是的,我們早已經數不清了。這塊土地經歷過太多的悲劇,一次次貶謫,一次次流放,其間有多少悲劇愛國?那個時代,那種制度,給這塊土地帶來了太多的坎坷太多的悲劇。多少生命為它而葬,其間有滿懷熱情的革命者,有勇往直前的戰士,有看不慣佞臣小人的有志之士,他們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的死是一場悲劇,那個時代造就了悲劇愛國。
然而,對于現在這個時代的我們來說,“悲劇”這個詞似乎也只是在莎士比亞的戲劇里的了。那一段人生、一片土地、一個社會、一個時代的悲劇對于我們,太陌生、太遙遠,就如同一個新生兒面對一個復雜的社會那般陌生。
炎炎夏日,艷陽當空,本該是難熬的日子,可廣廈庇護下的我們,躲在空調下,嘴里叼著薯條,耳朵里塞著耳機,眼前是新版漫畫……歷史有多悲多痛、多么發人深思,早已不被察覺、不被關心,歷史在這里似乎是被遺忘了。
富足的生活,遺忘了歷史,愛也不再刻骨銘心了,我們甚至不知道如何去面對這塊國土、如何去愛它。愛的方式錯了,即便再愛,那也只能使錯愛。歷史的教訓,曾記否?那場浩劫,那段錯愛,導致了那一代人的悲劇。我們似乎看到了屈原悲劇的影子。那是一場無法挽回的錯誤。一場錯愛。
居安思危。
如今的和諧不代表沒有潛藏的危機,越來越多毫無內涵的校園小說、肥皂劇;日益污濁的小河、愈發灰蒙的天空;日益陷落于追名逐利的人們;不斷陌生而扭曲的人際關系……
面對這些,我們還能冷漠、還能無視嗎?
是的我們不能,我們也絕不會這么做。那么,不要說明天,從今天開始,我們要正視問題,不要冷漠、不要回避。是的.,我們能做的并不多,可是,仔細想來,我們能做的卻又是很多的!我們可以看有內涵的文學作品,我們可以不去破壞環境,我們可以真心寬容的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我們可以有我們的理想有我們的奮斗,我們可以用我們的一片赤子之心創造嶄新的未來……
我們是幸運的,時代為我們創造了條件,我們的愛不再會重蹈屈原的悲劇。
那么,讓我們學會去愛,學會愛我們的祖國!留下前車之鑒,展望美好明天!
離騷讀后感 11
“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離騷》不變,仍是那個書法屈原情感的長詩,但人卻不復存在。屈原,殫精竭慮,一心為國,卻遭楚懷王排斥,蒙冤被逐—————此時他在涉江中,孤獨,是斜陽射在眼前的鋒利刀刃。身后,江水滔滔,自己走過的路已經消逝;前方,是做亡國奴的屈辱,是茍且偷生的痛苦,是等待自己的深淵——————屈原無語,他為了堅持自己的本色已失去了太多,如果善于逢迎權貴,必能享受一時的榮耀,榮華富貴隨之而來;如果他能拋棄庸君,投向明主,必能讓自己有施展才華的一片新天地;如果———————有太多的“如果”,但他卻不接受這些如果,他是士大夫,是一個正直的士大夫,他不做一個沒有骨氣的文人墨客。
文人始終是一個能夠感到“天降大任”的團體,也許有人會說屈原是瘦弱的,甚至會說是手無縛雞之力,但他的風骨卻遠遠比鋼鐵堅強得多!拔釋⑸舷露笏鳌,屈原不愿輕易放棄,他要堅持到最后一刻,即使最后的結果是死,也要讓自己的本色永存。棄置而復依戀,欲去還留的徘徊,最終他只能選擇了自沉汨羅江。這是一種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它折斷了屈原的憧憬,他毀滅了屈原的斗志,但他卻未能改變屈原的.本色、正直與剛毅。屈原,愛國者的先驅,為后人留下了無數的思緒,留下了無盡的反思。從此五月初五成了他的永恒,他的離去使人們感到了前所未有過的空虛與無奈。風,依舊吹。月已在空中。
月光灑在船頭,屈原明白自己在現實中無法實現單純的理想,選擇為本色而犧牲。屈原不僅是個名字,還是一種愛國的精神,一種不甘于淪落的心境,影響著今人的心喚醒每一個中國人的愛國情懷,因此,在國家有難之時,無數英雄挺身而出,統護了祖國的尊嚴,證明中國人的堅強和力量。閱讀《離騷》,品讀屈原,讓我再一次懂得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內涵,讓我這個在和平年代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的學子樹立起了擔當祖國大任的雄心壯志,這種激情我相信在所有的炎黃子孫的生命中都會得以傳承和延續。
離騷讀后感 12
《離騷》讀罷空惆悵,日月同光。雖已讀完了《離騷》,但耳邊似乎還回響著屈原對楚懷王的怨恨:“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在那個社會,準則可以隨意歪曲,小人們競相把茍合取悅于人當作法度。但屈原說到:“寧溘然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說很容易,做到卻很難,常人也許會放棄這個國家,也許會屈服于這個歪曲的社會,但他卻“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愿”。這是怎樣的高尚情操!
我憐屈原雖“修跨以羈羈,但朝誶而夕替”。我更敬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憂國憂民。
屈原因自己從善愛美,小人投機追曲;“眾女”“謠諑”,君王不察,而自己“不忍為此態”,不愿同流合污,而遭受貶黜。這讓我深深的憎惡楚懷王與眾小人,我對屈原感到同情。
但是到后來,我發現了屈原并不需要同情。因為他寫到“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所懲?”這讓我明白屈原是一個強者,他可以讓人民尊敬甚至是責罵,但他不需要同情。因為同情是人們對弱者的專屬詞,需要同情的是楚懷王與眾小人,他們永遠也解脫不了罪惡的枷鎖。有人認為屈原是懦弱的,因為他放棄了自己的生命。但我永遠尊敬他,他的正直、善良讓我們感到羞愧。如果現在的大官們都有屈原那高尚的情操和憂國憂民的偉大精神,中國的'政治思想、軍事、經濟等應該發展的更快更好吧。如果百姓們都有屈原的憂國憂民,中國不會出現染色饅頭、地溝油等事件。
屈原雖然已死,但他將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離騷讀后感 13
我無論如何去追索,“年輕”的你只如云影掠過,而你微笑的面容,極淺極淡,逐漸隱沒在日落后的群嵐,遂翻開那發黃的扉頁,命運將它裝訂的極為拙劣,含著淚,我一讀再讀!I給屈大夫
從青銅銘文到漢代書簡,由篆刻到碑拓。我深愛著可以稱為一卷繁華的《離騷》。它靈動,能夠飄進人們的腦中,呈現出浩瀚的長流;它消瘦,全篇寫就可以收入一卷之中,展露其豐蘊的星空。它如美酒醇香,如花香沁人。每每讀罷,都會贈你一卷繁華,讓你如沐春風。
當漸沉的暮色爬上屈大夫緊皺的眉頭,紅霞中卻只能透出悲寂。明明是一個夏日的夜晚,為何從詩的這一篇章里讀出了秋的影像。于是“制芰荷以為衣,集芙蓉以為裳”,可仍然不能拂去縈繞在心頭的煩躁。風聲獵獵,心也仿佛將被撕裂。“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身畔是郁郁青青的岸芷汀蘭,屈大夫那孤獨清高的背影,佇立其中。從詩句流入了我的血液,一瞬間途經了四肢百骸,直擊了靈魂的那種沉痛,是屈大夫的祖國河山所不知道的!半S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奉獻,像甘甜的泉水,給人以清涼的感覺。屈大夫那顫顫巍巍的手,執筆在竹簡上舞動,千年以后,《離騷》如莊周化蝶一般變成瑰麗。只是“一片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形容枯槁的屈大夫,今夜是不是又隱沒在這一卷《離騷》的那塊高地,獨自悲痛。
又是一個黃昏,繞過《離騷》的湖畔,波光粼粼,蓮塘里輕歌曼舞的,是朵朵鮮綠的詩句。其實,屈大夫也曾是風流倜儻的,有如他筆下的名花香草,傲岸高潔的品質注定他要受人誣陷,“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眰涫芘艛D的他將根深深扎入文學創作的土壤,于是枯萎的生命伸出了一枝枝,長出了一葉葉,枝繁葉茂!芭謇_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凝聚著憂國血淚和遠大抱負的文字,給了屈大夫動力,讓他與堅守品行融為一體。閱讀《離騷》,吟誦《離騷》,我看到了一個浪漫的屈原。待到采擷附著晨露的花朵,屈大夫的衣裳不經意沾染了荷香,無論是年少時的風光,還是及暮時的悲涼,屈大夫始終是一個浪漫的人。
穿過迷霧層云,我走過《離騷》的無人巷陌,遇見了躞蹀著的屈原。這時的他已不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詩人,心憂天下。他是“舉世皆濁我獨清,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史官,激濁揚清;是“青云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的勇士,斗志昂揚;是“亦于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英雄,大義凌然。然后以身殉國,自沉汨羅江,壯哉慨哉!這只有閱過了《離騷》,讀懂了《離騷》,才能懂得屈大夫長存于天地間的浩然正氣,不隨時光流逝而泯滅的偉大品格。
可流金的文字最終沉入歷史長川的河底,外表被淘洗的樸實無華,《離騷》緘默著,有如屈大夫當初面對整個楚國江河日下的寒徹心扉。但《離騷》仍像一株凌寒獨自開的冬梅,傲立著。其實繁華叢中的一卷《離騷》,盛放著自由、友善、愛國……它讓屈大夫的精魂蘇醒,讓歷史鮮活,也潛移默化地陶冶著我們。而在這個被言情武打的'書籍脅迫的當下;在這個手機閱讀深入人心,淺閱讀盛行的當下;在這個光怪陸離,物欲橫流的當下。仍記得浮沉于人世的另一端,不染纖塵的《離騷》,仍堅守著一份初心,仍熱愛深層閱讀的我們,是多么可珍。像隔著時空,與屈大夫相識相知,同樣是固守本真。
《離騷》是屈大夫千年前的深情告白,經歷年歲風雨的洗禮,輾轉了整個歷史的角落,以一種質樸自然的樣子緩緩講述著令人為之掬一把熱淚的故事。閱讀屈原,閱讀《離騷》,閱讀書籍,就是在閱讀一種偉大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而這種精神將激勵著一代代人奮力前行!讀《離騷》,在悲喜中尋找;讀一卷繁華,做最好的自己!
離騷讀后感 14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迷上了屈原的詩,因為他的詩歌中總透露出他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讀他的詩歌,讓我受益匪淺。
最近,讀了屈原的《離騷》,讓我感受到他沉甸甸的文字里,浸滿的是他奔騰不息熱血。
“路曼曼其悠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比偞蠓虻牡鸵鳒\唱又一次穿透歷史的迷霧,在寂靜的.夜里無數次響起。入則與王圖議國事,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的日子已永遠過去了,為何你還不放棄,依舊支撐著心中不滅的信念?你大可以拂袖駕一匹白馬而去,從此隱憂匠心世外桃源,與造化同游,那將會是何等的逍遙與自由!為何你還要一次次苦苦勸諫,徒勞無功,卻到頭來害了自己,為的是什么?是肩膀上的重任一次又一次的激勵和催促嗎?是與生俱來的責任感嗎?還是青年時的濟世之志呢?我只知道“心念楚國,系心懷王”是你肩膀背負的重擔。所以你的名字深深刻在了丹青竹簡上,深烙在華夏文明史上,鮮活了千年。讓我們看到了你心中熊熊燃燒的愛國火焰。
你的肩膀上扛著歷史的重量,在汨羅江畔,你徘徊了那么久、那么久。你的肩膀上背著民族的尊嚴,在我們心中優游,并且永遠、永遠……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是你對國家衰亡的悲痛之音。大丈夫,為了祖國,還是滿眼熱淚,不會有人嘲笑你,我們只會為你而感到自豪。雖然無法讓楚國興旺,但你用生命向我們詮釋了一切。你的聲聲哀吟仍在汨羅江回響,響遏行云,我相信,它永遠不會消失,因為這是愛國之情的種子。
你憂國憂民,是天下士人的榜樣,你肩負了楚國的存亡,人民的憂苦,是永遠的神話。
你肩負了“入世”的夢,你肩負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執著,你肩負起了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
你將至情流動成筆下四溢的華彩,你將真我交織成理念奔騰的旋律,你將摯意揮灑成行文流水的文字。你的愛國之情已融入我們的血液!
離騷讀后感 15
汨羅江畔,滾滾江流,滿懷一腔報國熱情的他,愁眉緊鎖地徜徉在江邊,秦國攻破楚國,國家即將覆亡,此時的屈原悲憤憂郁,有再大的理想,有再遠的抱負,此時也只能化為烏有。面對殘酷的現實,他毅然決然地投入汨羅江,結束了自己坎坷的人生。清風拂過汨羅江邊,留下了屈原的壯志和不朽的詩篇-《離騷》。
東漢學者王逸在《楚辭章句》中所解釋的離別憂愁之說,他說:‘離,別也、騷,愁也!睆念}目的角度看,詩詞中定會飽含詩人的憂與愁。在詩人生活的那個年代,楚懷王未能拋棄穢濁的行為,國家處在危急時刻,屈原為了拯救危難之國寫下此詩。詩人在詩的一開始寫了自己的身世背景。當我初次品讀這首詞時,我有著一個疑問,難道詩人寫此的目的,只是為了表達自己有高貴的出身嗎?仔細品讀,仔細思考,從詩人的言語中流露出詩人無比的莊重自愛,正是這些才賦予詩人美好的品質,是詩人愛國主義思想的來源,也是詩人積極進取的動力來源。“香花香草”、“扈江離”“佩秋蘭”這一個個鮮活的意象,充分表現出詩人的高尚情操和愛國之情。透過詩的意境,我們可以想象一幅畫面:詩人熱愛著生活,珍惜著時間,因為他擔心時間的流逝,所以朝夕必爭。早上采山崗上的木蘭花,晚上摘小舟邊的.宿莽。孜孜不倦地培養品德,目的只有一,那就是要報效自己偉大的祖國。
詩人希望楚國能像騎上駿馬一樣,在正確的大道上奮力奔馳,自己則愿意奉獻出一切在前面帶路。詩人這樣的理想一定激勵著我們每個人。如今,回憶祖國走過的風雨歷程:中國共產黨經過艱難卓絕的斗爭,終于開創了歷史的新紀元。作為當代青少年,我們又應如何為自己祖國做出什么了?屈原便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好榜樣。時刻為祖國著想,維護祖國利益,像我們中學生尤其應該多關心國家大事。
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祖國一定會在我們的努力下,成為屹立在世界東方之林的一顆常青樹。
離騷讀后感 16
《離騷》是屈原的文化作品,這首具有濃濃的浪漫主義政治抒情詩,是屈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思想性、藝術性的佳作。其所以用離騷為詩名,司馬遷說,離騷即離憂。東漢大詩人王逸說,它含有離別憂愁的意思,因此后人常用騷賦代指屈原的作品。
《離騷》大約可分十二章,依次從追求家世、姓名由來,歷數上古君主為政得失,申述自己遠大的政治理想和斗爭中遭受到的迫害,以及對社會政治黑暗的揭露和批判,對幻想中美政理念的闡述等等。此文寫于何時,司馬遷用“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八個字加以說明,即屈原放逐到江北時,他是在內心充滿著愛國激情和憂國憂民情況下寫成的。
從整個詩體上看,又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詩人對往事的回顧,主要述寫了家世出身、政治抱負、忠而被疏后的痛苦和堅持理想的執著追求;
第二部分,以女媭之勸和遠行為契機,寫下了自己先后經歷過的重華之證,帝閽之拒,求女之敗,描繪了個人一生不懈追求美政理想的艱辛及理想破滅后的殘酷現實;
第三部分,抒寫了詩人在艱苦的環境中沒有放棄的精神,他曾問卜求巫,并聽二者建議,決計遠行時對故國鄉土的強烈眷戀,不忍離開的.矛盾心理,以對比或對物述說的方式,表述自己對政治改新的要求和追求美政的執著。通過哀君主之昏庸,怒黨人之卑劣,而生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及堅持正義不與奸邪同流合污的堅定立場和九死未誨的斗爭精神,故后人評曰:“可與日月爭光也”。
離騷讀后感 17
讀《離騷》,除了像“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樣為人熟知的經典名言,還有有些語句也讓人深有感觸:“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等等。這些語句表現了屈原的懷才不遇、憂國憂民、以及對國家的忠貞不渝。在小人當道的殘酷現實里,屈原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一樣高潔,又向優雅高貴的天鵝一般被一群自以為是的丑小鴨排擠、奚落。
面對現實的污濁險惡,屈原前途的艱險和命運的多舛不言而喻,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寧愿捍衛自己的人格尊嚴,九死而未悔!瓣庼裁造F暗瀟湘,蘭菊高潔空自香。屈子忠節憾萬里,千秋流芳天風揚。”他的堅貞不屈和一腔的愛國熱情千古流傳,以至人們在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用包粽子、賽龍舟的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之士。
屈原二十六歲就做了楚懷王的左徒,為楚國建立了法度,辦理外交,使楚國勢趨于富強,并一度成為六國聯合抗秦的領導。從某種角度來說,他所做的一切和他所堅持的一切,用今天的觀點來看,也是對本職工作高度負責的精神。這個高度負責里面既包括了“擔當天下,以我為先”的勇氣,也隱藏了犧牲奉獻精神。他之所以在遭遇流放,生活在條件及其惡劣的環境中仍不忘考慮楚國的前途命運,可以說是把愛國主義情操融入了自己的事業當中。這一點是現代人尤為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工作就要全身心的.投入,就要帶著一份高度負責的精神,不能以“差不多”的心態敷衍了事。
《離騷》能對后世產生深遠的影響,不僅是被屈原的高風亮節、不畏讒言的無畏所感動,更是因為里面的神話場景寫得格外精彩。從“駟玉虬以桀p兮”到“蜷局顧而不行”,其中出現了大量的神話人物和事物,文中的“我”芰荷為衣,芙蓉為裳,高冠岌岌,長佩陸離;朝引木蘭之墜露,夕殘秋菊之落英;飲馬于咸池,總轡于扶桑;駟玉虬以桀p,溘埃風而上征;前望舒使先驅,后飛廉使奔屬。這種大膽新奇的想象仿佛把我們帶到了一個遠離塵世、不惹塵埃的人間仙境。這種唯美的畫面讓我們暫時忘卻了世俗的煩惱,忘卻了人世間的凡塵俗世,心靈仿佛被清澈的泉水滌蕩過一般,變得格外澄凈起來。雖然這無益于改變我們的現實生活和處境,無益于解決實際問題,但它帶給我們以美的享受,讓我們感受到超凡脫俗的美妙。屈原神奇唯美的想象堪稱浪漫主義表現手法的開端。從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里可以看出,他和屈原的想象如出一轍,給人以飄飄然的感覺。
楚辭并不是一種通俗易懂的文學作品,它里面有太多的方言、想象和神話傳說,《離騷》只是我們了解這一“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偉大作品的一個窗口。
離騷讀后感 18
有人曾說過:"初讀好書,似遇新友,重讀此書,似會舊友。"的確如此,第一眼見到《離騷》二字,便覺得這是一本意味深刻的書籍。果然,大約一瞅后,沒法真正明白作者想要通過書來表達的情感。反復斟酌后才略知一二。
"寧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這句是我最難忘的一句。沒華麗的語言,但卻在字里行間充分的透露出作者期望報效祖國,為國家效力的熱衷這情,"我委屈著自己的心智,壓抑著自己的情感,暫且認同把譴責和羞辱一起承擔。"
是啊,或許屈原那熱血沸騰的'心我們終生沒法親身體驗,可我相信,便如他所說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卻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遺輝。"好一幅幽美恬靜的水墨畫卷,好一種瞅破世俗,紅塵的浩蕩之氣,好一位用生命來鑄成宏偉詩篇的屈原。
讀好《離騷》,您會發現,自己整個心靈全部受到了凈化還有對情感的升華,沒錯,面對生活,人生的道路,我們全部要持有自己的原則,屈原有"芳與澤其雜糅兮,唯玿質其猶未兮"一說,哪么我們又何嘗不可有自己的瞅法與堅持!
讀好《離騷》雖沒完全理解,可是,我卻曉得了為何它是一部中國文學史上的奇珍瑰寶--它是一部感動人們,激發人們,有強烈藝術魅力的作品。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離騷》是一篇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的高度藝術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國詩歌史上浪漫主義傳統的基石,被后世視為浪漫主義的源頭。受楚地巫文化傳統的影響,屈原憑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詭云譎、變化莫測的神來之筆,將神話傳聞中的云龍鳳鳥、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與現世人間的坎坷際遇糅合錯綜在一起,在幻想與現實的水乳交融中,創造了一個奇偉瑰麗,迷離繽紛,高遠玄邈的藝術世界。
【離騷讀后感】相關文章:
離騷09-16
《離騷》10-28
離騷翻譯08-07
離騷注音10-07
屈原《離騷》05-04
《離騷》教案08-17
離騷簡介08-18
《離騷》原文09-20
《離騷》賞析10-26
離騷 翻譯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