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發展》讀后感
作為一名小學班主任,把孩子們從一年級帶到六年級,感受到孩子們的身心變化非常大,甚至孩子們的一些思想變化都出乎我的意料,每次對孩子的教育有點力不從心。前段時間在百部教育名著目錄中看到《兒童發展》,便決心好好看看。
看了一段時間,確實得到其他教育書籍所感受不到的啟發。《兒童發展》全書分五大部分,作者首先介紹了發展心理學領域的基本理論觀點以及二十世紀的發展心理學研究策略,并從遺傳與環境、生理與心理的關系上論述了兒童發展的基礎,而后分別從認知、語言、個性和社會性等方面具體描繪兒童發展的軌跡。在最后一部分,作者以最新視角對兒童發展的背景,包括家庭、同齡人、媒介以及學校環境進行了深刻而周到的討論。通讀全書,你會很容易地發現在人生的每個時期我們每個人都要留下的足跡,清晰地看到我們每個人是如何從呀呀學語到出口成章的,是如何從一無所知、一無所能到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是如何從完全依賴和依戀父母、自我中心到獨立自主、自知知人、自利利人的,也會清晰地了解,在我們邁出的每一個腳步中,我們的父母、老師、同伴以及更廣泛的'社會傳媒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在此過程中,它促使我們反思自己走過的路,警醒我們注意那些經常為我們所忽略的經驗、教訓,進而明白在未來生活中我們自己或我們的孩子應該做出怎樣的人生選擇。
這本書給我的很大印象是對于一名教師,我們應該注意兒童的各方面的特點,加強自身的學習,提高自己的素養,從而更好的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使學生學得更好。因為教師不是一名教書匠,一名只會教死書的人。因為教育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門藝術.
在本書中,很多兒童成長的現象和問題在書中都能得到解釋,很多的教育實踐都能從書中找到它的理論依據。比如說,我們經常說的“差異是一種教育資源”,其實,它就源自于自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用維果茨基的理論可以對“差異是一種教育資源”作很好的詮釋。維果茨基認為,社會文化影響兒童的認知發展,“個性是通過他在別人面前的表現才變成自身現在的樣子,這就是個性的形成過程。”“兒童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把那些起初別人對他所采用的行為方式用來對待他自己。兒童自己掌握著各種社會的行為方式并把它們搬到自己身上來。”“一般我們可以說,諸高級心理機能之間的關系在某個時候曾經都是人們之間的諸現實關系。人家怎樣對待我, 我就怎樣對待自己。”“模仿是兒童的一般文化發展的基本途徑之一。”兒童自己實際所能達到的水平與經由別人給予協助所可能達到的水平之間的一段差距,即為最近發展區,如果孩子處于“最近發展區”內,給孩子一個自己不能獨立完成但通過同伴或教師的幫助就能順利完成的任務,學習就發生了,孩子也就能獲得發展了。“差異”可以給不同的孩子構建不同的“最近發展區”,如何利用好“差異”資源,引發同伴間的學習,的確值得我們思考。
。當然,這本書最大的好處還是能給你一種視野、一種高度、一種兒童的情懷,讓你學會去關注孩子,關注他們生理發育、心理發展中的方方面面,讓你試著去了解孩子,不僅知道孩子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是“什么樣”的,而且知道“為什么會這么樣”,從而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作為教育工作者應有的行為準則。
這本有點厚有點枯燥的書或許要擺在我的書桌很長一段時間了,因為要讀透它,需要我時時去結合實踐研究研究。
【《兒童發展》讀后感】相關文章:
《兒童發展》的讀后感04-11
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讀后感05-06
《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讀后感(通用7篇)03-05
《3 —6歲兒童發展與學習指南》讀后感02-18
《3到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讀后感05-07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讀后感06-01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讀后感05-08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讀后感01-09
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讀后感范文(通用9篇)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