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么而活著讀后感4篇
《我為什么而活著》是《羅素自傳》的序言,作者是伯特蘭·羅素。本文是羅素的思想隨筆,從中可以窺見思想家羅素的崇高思想境界和偉大人格。先后收錄在江蘇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必修5教科書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科書中。下面由小編給大家整理我為什么而活著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我為什么而活著讀后感1
沈德潛在《說詩晬語》中寫到:“議論須帶情韻以行。”誠哉斯言,以情馭理乃議論性散文的最高境界。在生活中,無論說話還是寫作,都應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羅素的《我為什么而活著》開篇以奔放的情感,恣肆的文筆,寫出了他生命中最巨大的三股力量:“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這三種純潔而無比強烈的感情支配著我的一生。”愛情雖屬于個人情感領域,但它卻是人與人之間最真最美的聯系,將追求知識與同情人類苦難定為生活的主要目標,體現了作者的大我意識、大愛情懷,感情真摯,境界高遠,品德高尚。作品層層深入,先聲奪人,呈排山倒海之勢。不愧是以情馭理的典范之作。
海涅在《論“愛國”》這篇散文中,曾飽蘸深情地表達對祖國的摯愛之情:“愛國主義、熱愛自己的祖國是理所當然的事。”這是發自肺腑的大愛;馬克思說過:“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這是一種睿智的哲思;黑格爾也說過“沒有激情,任何偉大的事業都不曾完成,也不能完成。”這種激情是生命的源泉。思想的開闊,想象的豐富,感情的強烈是議論性散文的靈魂,不管是指導閱讀還是指導寫作都須關注情韻伴議論而行。
中心論點提出以后,羅素進行總結:“這三種感情就像颶風一樣,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來吹去,吹到瀕臨絕望的邊緣。”這句話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這三種情感的的強大威力,說明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為了理想,即使遭遇困境和磨難,即使瀕臨絕望的邊緣,我都無怨無悔;面對生活的考驗,哪怕災難深重,哪怕跌入谷底,哪怕滿是絕望,我依然執著向前。羅素的心胸該是多么寬廣,羅素的境界該是多么高尚!這樣的議論生動形象,貯滿情感,以情馭理,讓這篇議論性散文有了蓬勃的生機,魅力四射。
文章共有五段話,采用總分總的結構模式,中間三段分別闡述三個分論點:追求愛情可以給人帶來狂喜,解除孤寂,進入人生最美好的境界;追求知識可以使人精神充實,眼界開闊,形成思想;“愛情和知識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總是把我帶回塵世,”痛苦的呼號的回聲在我心中回蕩,那是對人類生活的嘲諷。思路清晰,過渡自然,飽含感情,這是對生命的謳歌,這是對人生價值的肯定,這是“我為什么而活著”的深情告白,這是大我意識、博愛思想、高尚情懷的生動展現。最后一段短小精悍,總結“這就是我的一生,我覺得我活著值得。如果有機會的話,我還樂意再活一次。”首尾呼應,結構圓合。最后的呼告是人格境界的提升,生活的苦難、饑餓的掙扎、無助的痛苦,沒有磨滅我的意志,我還希望再活一次。文采斐然,意蘊深刻。以情馭理,堪稱典范。
國家級優秀教師陳寶貴曾經以本文為范本進行寫作教學的指導,這是非常值得借鑒的做法。他在《作文教學是用一棵樹搖動一片樹》一文中寫到:“依據羅素文章的結構,作為模本,我讓學生寫同體文章,目的是通過這樣的寫作強化學生固有的理想追求,但出乎我意料的是,全班50名同學竟然沒有一個同學,從普世價值、真理、正義、奉獻著筆,更沒有改變現實的理想。”“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健全而明朗的靈魂,面對學生《我為什么而活著》的文章中不痛不癢的陳述,沒有明確的思想,更沒有高遠的生命追求的現象,我深陷一種痛苦中。我們的教育是沒有靈魂的教育,我們的教育因為沒有靈魂,才導致學生生命中沒有健朗的靈魂。”
我突然想到,作為優秀的語文老師,應該承擔德育的重任,既要教書,更要育人,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我們應該充分挖掘教材中凝聚的情感力量和道德力量,以情動人,以理馭人,培養的學生必須有深邃的思想,有高尚的道德,有健朗的靈魂,有高遠的目標,鐵肩擔重任,心中有祖國。這不正是我評點羅素的《我為什么而活著》的深層意蘊嗎?議論須帶情韻以行,可以挖掘寫作資源,也可以滲透情感的教育和滋養。一箭雙雕,何樂而不為?
教育家雅斯貝爾斯說過:“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牽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作為語文老師,我甘愿做一棵樹去搖動一片森林,我爭取做一朵云來暈染一片天空,我竭力充實自己的靈魂來喚醒無數的靈魂。
我為什么而活著讀后感2
曾經看到這樣一句話:為了看到每天的太陽,我來到這個世界。大概意思是這個,是哪位作家說的也記不清了。只記得當時讀到這里時有幾分激動。
看羅素的《我為何而生》也感動于他的執著,但引不起什么共鳴。人的經歷、閱歷不同,所處的年代不同,思想就會有千差萬別。只能說我和羅素有很大的差別,并難以逾越。
我為何而生?這個問題問的很茫然,是啊,我究竟為何而生呢?我不想為死亡而生,否則來人世何用?既然選擇我來到這里,我就為體驗生活而生。
一天的學習,照例應當好好休息一下了,但事實上,是沒辦法停頓的,因為明天還有許多事情在等著我們,學習這場激烈競爭的序幕才剛剛拉開,誰能大意的可以高枕無憂呢?更何況高考是我們的爹娘!
我現在的學習,其實是讓自己的心踏實一些,我今天的努力,就是今天的從容,明日的從容又是為了后日的準備,誰又知道后天又是什么樣子呢?某些預言家說,后天就是世界末日了,不趁著現在好好享受,到那末日到來之時,人就無法再享受到美妙的事物了。也許后天就是世界末日,但真正得人是不會因為末日的到來而放下手中的學習,工作的。輕易放下手中學習,工作的是那些心中沒有主見的人,是那些沒有寄托的人,是那些隨波逐流得人。
但是,我認為認識應該享受美妙的事物的,不管何時何地,也不管身陷在何種壓力之中,他都要有一顆欣賞美妙事物的心靈,因為人是為了美妙的事物而存在,人是有著美的感覺得動物,沒有了美的感覺,沒有了美的事物,人就是去了自身的意義。
在司空見慣的環境里,人是脆弱的。各種單調重復的信息和符號切割著視覺、聽覺以及包括第六感在內的其它種種感覺,沒有人能抗拒,麻木成為最經常的結果。有時候,自己常常活在別人的快樂或者悲哀里,因此而感到孤獨……
其實世界并不是很陌生,陽光離我們也并不遙遠,我們隨時隨地的都可以看到陽光下自己光亮的影子……
人生是一條無法選擇的路,人需要美妙的事物,因為美妙的事物,可以是我們心情舒暢。我們也許會為了某一刻的美妙怡人的感覺而獨自心醉神迷,也許會為了某一次的慷慨悲歌而痛哭流涕,發現了人生的短暫。
我為什么而活著讀后感3
第一次接觸羅素的名著《我為什么而活著》這篇文章是在上高中時。因為列選在語文教科書中,所以還是有意無意的閱讀了。不過因為那時年少輕狂不識人間情愫為何物。草草閱過幾遍,也許是青春期的判逆吧,那時的我對那些太富有人生哲理的文章不做細讀。因而,雖然現在懂得人生的意義所在,但還是與許多哲理精華失之交臂。
前段時間,綜英老師給我們隨堂放聽力進行練習,其取材就是羅素的《我為什么而活著》,那一刻發現這篇文章耐人尋味。另外,因課程需要,馬哲老師要求我們寫一篇讀后感。所以,我帶著那份興致再一次閱讀了羅素的《我為什么而活著》。在自己心志漸漸成熟和價值觀開始形成的條件下,仔細琢磨了這篇文章。感觸頗多。下面,想要就自己對這篇文章的理解和讀后的感受以文字呈現。
“我為什么而活著?”古往今來,人們千百次地這樣追問過自己。我究竟為什么而活著,這個問題既簡單又復雜。有的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經成為人間的匆匆過客;有的人搜故尋今,苦思冥想,終其一生也未能參透其中玄機。羅素為什么而活著?通過文章,我們可以知道:“對于愛情的渴望,對于知識的追求,以及對于人類苦難痛徹肺腑的憐憫。”沒錯,這就是羅素生活的全部內容。以三種單純然而極其強烈的激情支配著他的一生。那么羅素用“純潔”、“無比強烈”來形容這種激情,到底要表達什么樣的含義?通過細讀,我認為作者用“純潔”,說明其一生的追求,除了這三種之外,別無其他;“無比強烈”與“不可遏制”呼應,也說明這
三種激情在自己漫長的一生中始終左右著自己的行為。通過渴望愛情、追求知識、同情困難詮釋是他一生為什么活著,同時也顯現出了他崇高而偉大的情懷。
通過研讀課文,我深入理解了作者的觀點,體味到了作者的情感態度。
首先,他寫道自己活著的第一種激情是渴望愛情。因為愛情給他帶來狂喜,可以幫他解除孤寂以及體會美好的人生境界。沒錯,愛情是世界上美好的東西。但是,什么是愛情?以及現在的我們需要愛情的理由又是什么?我想這是值得活在當下的人們應該思考的話題。
其次,支配他活著的第二種激情是求知。文章中作者提到自己求知的原因是:
(1)希望了解人類心靈;在這里我想說“人的心靈”代指有關人本身的知識。
(2)希望了解星星為什么發光;“星星為什么閃閃發光”代指有關自然的知識。
(3)試圖理解畢達哥拉斯的思想威力,而這代指有關人與社會的知識。
作者用詩化的語言形象地表現了渴望了解人類自身、探索自然奧秘、理解社會科學的強烈愿望。這三方面的知識涵蓋了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全部內容,也就是說作者渴望了解的是一切知識。作為求知的我們,來到大學到底是為了求知還是為了享樂,或者說是揮霍父母的血汗錢乃至自己的青春?現在競爭日益激烈,有多少人為了趕上時代的步伐,日夜兼程。而學習這場激烈競爭的序幕才剛剛拉開,誰能大意的可以高枕無憂呢?更何況以后找份滿意的工作是我們的宿愿!我現在的學習,其實是讓自己的心踏實一些,我今天的努力,就是今天的從容為明日的從容甚至為了后日而做的準備,可是誰又知道后天會是什么樣子呢?一直被謠傳的2012年是世界某日,所以一些人趁機鼓吹不趁著現在好好享受,到那末日到來之時,人就無法再享受到美妙的事物了。倘若2012年真的是世界末日,我相信真正得人是不會因為末日的到來而放下手中的學習,工作的。輕易放下手中學習,工作的是那些心中沒有主見的人,是那些沒有寄托的人,是那些隨波逐流的人。
再次,作者提到第三種支配他活著的激情:對于人類苦難痛徹肺腑的憐憫。他同情苦難:饑餓的兒童、被折磨的受害者和無助老人、全球性的孤獨、貧窮和痛苦。然而也通過這些表達對人類應有生活的嘲諷。在司空見慣的環境里,人是脆弱的。各種單調重復的信息和符號切割著視覺、聽覺以及包括第六感在內的其它種種感覺,沒有人能抗拒,麻木成為最經常的結果。如今,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所以人類應有的生活,應當是充滿著愛,充滿著人性,平等和諧、有序發展的生活;而社會中卻一直存在貧窮、冷漠、孤寂等現象,這體現了人性的丑惡,社會制度的不公,給人類散布了災難,破壞了人類的正常生活,壓抑和毀壞了人性。因此,這是“對人類應有生活的嘲諷”。
羅素在文中提到的三種激情是他在漫長一生中追尋、奮斗的原動力。而“苦海”、“絕望”則表明這三種激情給他帶來快樂的同時也帶來不安和痛苦。當然,也因為這三種激情,使他永遠不會放棄希望。另外,“冰冷死寂”“深不可測”提示了孤寂的可怕,它猶如黑洞一般吞噬了作者的心。然而作者越是描述孤寂的可怕,越反襯了真摯愛情的可貴,從而表達了對愛情的熱烈追求。
在羅素力量的感召下,我為什么而活著?這個問題雖然問的很茫然,在此,我還是想問活在當下的你們為什么而活著。為了親情而活著?為了友情而活著?為了恩師而活著?為了所有對我們友善的人而活著?為了良知而活著?為了正義而活著?為了美好而活著?為了成就而活著?為了奉獻而活著?為了尊嚴而活著?
人生是一條無法選擇的路,我們沒有權利選擇我們的出身,沒有理由抱怨我們的家世背景,也沒有理由為生活中的跌跌撞撞而怨天尤人。最后,針對自己提問:我究竟為什么而活著呢?我不想為死亡而活著,否則來人世何用?既然選擇我來到這里,我就為體驗生活而活著。因為活著是一種修行!
我為什么而活著讀后感4
愛情,越是將它看得高尚,就越感覺容易褻瀆它,就越想珍惜它,它是我們成長一定時期的'階段產物,似乎上天給人們的愛情都是被精心安排的,無論你是富有的還是貧窮的,是精神上的獨領風騷之師還是窮酸落魄之士,都可以擁有自己的愛情,并且都可以為愛情“愿意花上幾個小時的時間陶醉其中”,愛情給人們的滿足感是其他一切事物難以媲美的。但是當今的人們,或者從產生愛情的時刻起,人們這種無知的家伙就用自己的毫不滿足的貪婪欲褻瀆著自己少有的愛情。
對自己一時迷戀的人窮追不舍,漫無目的耗費著自己的精力與時間,最終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還說是愛情傷害自己。孰不知,就是自己經過深思熟慮想要去過一輩子的人,在精心準備后追求的過程中也可能會發現這不是自己生命所需要的那個人。況且前者也只是一時的沖動。這傷害或許就是沖動的懲罰,自己傷害自己,就像伊甸園內的夏娃和亞當。但終究也是可以原諒的,因為上帝讓我們傷害我們自己,就已經是對人們最大的懲罰。
對自己想要傾盡一生的人,我們總是害怕失去,想要爭取太多的時間與精力去彼此在一起,一起玩耍,一起打鬧,一起學習,一起廝混,一起流浪等等,多數時候甚至是刻意地安排所謂的邂逅。可是,如果愛情可以衡量為一種定量的東西的話,上天賦予每個人都是相對等量的愛情,經營愛情的時我們不得不支出著這些東西,支出的越多,我們自己擁有的就越少。到最后可能會透支,并且讓自己遍體鱗傷,痛苦余生。所以,我們應該都得順其自然,懂得珍惜。這里我們似乎可以通過閱讀大自然變遷的規律來體會和把握平衡感,《物種起源》應該是不錯的選擇,或者最近的一部影片《海洋》也還好。
總之,不管怎樣,愛情還是讓我產生了無限的渴望,也似乎可以在尋找愛情的過程中,了解到更多的自己,找回更多的自我。
知識,不一樣,我們可以隨時獲取它,相對的容易得到,但是也容易失去,所以“活到老,學到老”,它是終身產物。小時候,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給自己學,這種思想幾乎持續到了高中時代。即使是高中時代,也只是知道“只是能夠改變命運”,但是如何改變?一片混沌。直到現在,可能對知識的認識仍然只停留在表面的表面,還是不知道知識具體能夠怎樣改變命運,因為總感學得太少。但不可否認,我已經對知識產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渴望,“學無止境”,真是這樣。
學習文學,可以培養精神之氣,身子薄弱的我們需要文學的積淀,明事懂理,修身養性。“寶劍鋒錯磨礪,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堅韌,“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自信,“粉身碎骨渾不怕,卻留清白在人間”的頑強,“會當擊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的豪氣。路瓦栽夫婦的執著,葛朗臺的吝嗇,變色龍讓人厭惡的嘴臉,我對叔叔于勒的冷漠,最后一課的悲壯。我們在文學的殿堂,“取之無盡,用之不竭”。
學習自然科學,我們可以了解自然變換,從而體會自身與自然是怎樣的格格不入,感慨自然的偉大,“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相比之下自己的生命多么的渺小,但也萬不可沉浸于消極悲觀之中,“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人雖弱,但也可得“江上清風,山間明月;耳聞成風,目遇成色”。
學習社會人文科學,我們可以了解人類發展的文明與規律,朝野更替,興衰相隨,“剩余價值”的產生,社會性質的變革發展等等,足以讓我們再次渺小,但是我們盡可在這邊海洋打撈自己所想要的,滿足自己的貪婪欲望,增加自己的情商,經營自己的人脈網絡,將信息的不對稱性增大增強,因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或許這樣的理解是極端的,可是現實生活中是存在的,有大家云:“存在即合理”。可是現在的我是排斥這樣的,有人會說你還不懂得現實,還不自知。但是我寧愿這樣,一個演講似乎可以讓我們看到曙光——羅永浩,就是老羅最近在保利劇院的演講。
我相信對知識索取到一定程度,我們自然會創造新的思想,新的知識,即便有時也只是灌溉了自己的心田,但我們也會是快樂的。所以,這里我們可以大膽的貪婪。“月滿則溢”,我們也不是例外。
對世間苦楚的憐憫之心,似乎是精神與物質的共同作用,有精神沒物質支持,我們會力不從心,有物質沒精神支撐,更是白搭,所以“人類和平”現階段依然處于呼吁階段!
如今的我只是想心懷一顆感恩的心,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去幫助能幫助的人們。是在力不從心,我也不會自責,因為把自己管好,盡量減少自己的苦痛與煩惱也算是減少一些世間的苦痛。好好活,做有意義的事。
最終,還是要感謝我的爸爸媽媽,給了我生存的前提。再之,感謝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
或許,這些只是想象;或許,夢想成真很難;或許,我會變得比現在所想的現實更加現實,但至少,許多年之后我還能知道我曾經這么想過,我曾經盡力去做過。夢是好的,我們都想盡力去做,一點點靠近夢,即使真的不能實現。
【我為什么而活著讀后感】相關文章:
我為什么活著的讀后感07-17
《我為什么而活著》讀后感01-12
《我為什么而活著》教案04-14
我為什么而活著教案04-09
我為什么活著的美文11-14
《我為什么而活著》教案07-28
我為什么而活著讀后感(精選6篇)12-28
我為什么而活著讀后感范文參考07-17
《我為什么活著》讀后感800字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