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醫》讀后感
尊重和信任,是醫患關系的核心。重建醫患信任,醫生是主導因素。本書以第三者的視角,冷靜客觀、有理有據地論述了,醫學要有人的溫度,尊重醫生就是尊重生命!《暖醫》一書,共分醫心、醫道、醫霾、醫改、醫國、醫者六章,以罕有的深度和廣度為我們呈現中國當前醫患糾結的出路,對每一個有感于醫患問題的普通人和醫務工作者來說,都是不可錯過的力作。小編收集整理了《暖醫》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暖醫》讀后感一
“只要生命還可貴,醫生就永遠受崇拜”。近日,人民日報高級記者白劍峰的新書《暖醫》由紅旗出版社出版,鐘南山、黃潔夫、馬曉偉、王隴德、張雁靈、趙玉沛6位醫學界大咖聯袂推薦。本書分為醫心、醫道、醫霾、醫改、醫國、醫者六章。作者提出的“尊重醫生就是尊重生命”等觀點,曾在醫生微信圈廣為流傳。本書全彩印刷,裝幀精美,著名漫畫家徐鵬飛專門為本書創作了20余幅漫畫插圖。近十年,白劍峰曾先后出版《誰在妖魔化醫生》《中國式醫患關系》,韓啟德、高強、陳竺分別作序。這三本書被譽為“醫學人文三部曲”。
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新年伊始,我一口氣讀完白劍峰的作品《暖醫》,產生了深深的共鳴。每篇文章都很短,卻深刻道出了醫學哲學及醫學人文的真諦,切中了醫患關系和醫改的時弊。在當今的醫療環境中,每一位醫生都要牢記并踐行希波克拉底誓言;每一位患者也應成為尊重科學、有理智的人。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毫無例外會有一天成為患者。醫暖加患暖,就是暖醫。中國醫院協會會長黃潔夫:《暖醫》是一本醫學人文佳作,充滿了生命的哲理與人生的智慧,呼喚著社會的公平正義和生命的尊嚴。當前,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正處于關鍵時期,而醫務人員的高尚職業情操是確保醫改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希望每一位醫者都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出一點時間,靜下心來,讀讀此書,讓醫療服務的技術手段插上人文的羽翼,增添人性的溫暖,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維護醫學殿堂的圣潔。
中華醫學會會長馬曉偉:《暖醫》講述了日常生活中溫情的醫患故事,揭示了復雜社會背景下的醫患矛盾,以小見大,解剖深刻,理性而不失情感,冷靜而不失熱情。作者秉持客觀公正的第三方立場,既能讓醫生更好地體恤患者,也能讓患者更好地理解醫生,從而促進醫患和諧,推動醫學進步。
中國醫師協會會長張雁靈:拿到《暖醫》,我一口氣讀完,真的非常感動,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溫暖”。我當過醫生,有辛酸感受;我做過病人,有痛苦體會。作為醫生,我常用法國醫生雷涅克的話告誡自己:當我決心成為醫生那一刻,我的身上就已經掛上了一條看不見的鎖鏈,讓我背負一生。美國作家愛默生的一句話,讓我銘記在心:只要生命還可貴,醫生這個職業就永遠受到崇拜。《暖醫》讓醫生和患者都感覺到了溫度。《暖醫》中的醫心、醫道、醫霾、醫改、醫國,如同把我帶進了深深的隧道,直到看完第六章“醫者”后,豁然開朗。他用“非典”的故事結束了寫作,而我作為“非典”時期小湯山非典專科醫院的院長,深悟其道理:醫學是人學,醫生和患者需要相互支撐,彼此溫暖。《暖醫》暖的不只有醫生,還有患者。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隴德:這是一本有溫度的書,一本有品質的書,一本有思想的書。作者如同一位暗夜中的提燈人,用敬畏與悲憫的人性光芒,照亮了醫者的路,也溫暖了患者的心。他的筆就是一把手術刀,既犀利,又溫情,捍衛著生命的價值與尊嚴。
北京協和醫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趙玉沛:《暖醫》是一本充滿辯證思維的好書,發人深思,耐人尋味。醫生是冷靜的,但并非沒有熱烈的情感;醫生是理性的,但并非沒有人性的溫度。醫學,是一門不確定的科學,也是一門不完美的藝術。這正如一句名言:“我們必須接受失望,因為它是有限的;但千萬不可失去希望,因為它是無窮的。”
窗外,春暖花開。泡杯新茶,讀本《暖醫》,不亦樂乎?春風十里不如你——《暖醫》也。
《暖醫》讀后感二
在我兒時的記憶或是想象中醫生瞧病應該是這樣的:一間干凈簡單的房間里亮著白燈,病人指著不舒服的地方斷斷續續地說著病情,穿著白大褂戴著口罩的醫生時而看看患者,時而在病歷簿子上寫寫畫畫。結束的畫面也應該是醫生語重心長叮囑,病人頷首忍著病痛強笑稱謝。而這樣的畫面,似乎是在我從業之后極少看到的,倒是四五分鐘一個的快餐式看病漸成了主流。好壞不去評說,求其因果,個人揣測大概也就這么幾個,或是病人太多追求效率,或是醫生對工作環境漸失熱情等等。如今的畫面讓我覺得醫患之間漸漸冷漠,就像進入了嚴冬。
已是懸崖百丈冰
辱醫傷醫甚至是殺醫事件已不再鮮聞。在網絡上,我看到過拿著錄像機像審問犯人一樣來質問醫生的看病過程,我讀到過記者拿茶水當尿液來檢驗借以詰難醫院的新聞,我也聽到過病人私底下談及醫生時所用的那些不堪的措辭。我想這可以歸結于時代。這個時代的好是自動化信息化多了,醫療更加精準了;這個時代的壞么,就是缺了點人文氣息。醫患之間的互相信任,互相鼓舞,這本就是醫療文化內涵的體現,更是對生命個體的深層次尊重。而如今兩者間的關系已臨近懸崖,兩者間的`溫度恰如玄冰。這應當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與警醒。
病人猜忌醫生,已經變成“常識”。醫生堤防患者,慢已練成“技能”。這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然而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已經對此表示安然理解。以至于發展到,病人寧可信任百度也不肯全信醫生,醫生更多的選擇自保而不選擇全力救治。當然這或許只是一極小部分想象,我相信醫患和諧仍是主流。但冰凍三尺非寒一日,長堤千里非潰一穴。既然已經知冷,那么是時候要去破冰了。
只有香如故
我從來不喜歡以極端個例來抨擊一類人。正如,新聞上曝出某患者戕害醫務人員子女,事情再惡劣,我心再沉痛,也不會說如今的患者都喪心病狂,國人需要醫心而非醫病云云。亦如,聽聞某科室主任貪污受賄被查,我也不會說現在醫生唯利是圖,醫德敗壞等等。在這個自媒體的時代,醫生和患者都被放大很多,時而譽滿天下,時而謗滿天下。醫患自分善惡,有著手成春之圣手,有黑心沒錢之惡醫,也有庸醫、懶醫等,病人就更加形形色色,不勝枚舉了。
之前杭州有位學姐不知何故猝死,我寫過幾句小詩悼念也全當自憐:芳隱杭城三月寒,煙雨逐客意闌珊。殘夜不知身何在,大夢未覺淚已干。我身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深知做一名醫生是不容易的,特別是要糾纏于復雜的外部環境和繁重的日常工作。我也生過大病,也能感受病人在病痛折磨下表現出的無望與抱怨。我奶奶病重時我也是家屬,更能理解親人累病時無助與瘋狂。然而不論醫患,在如今的大環境,就更需要恪守本心以正風清,畢竟我們自己做好了,醫患關系才會慢慢好轉。引想到陸游的詞: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世事紛擾,本色不變,醫生恪守希波克拉底誓言,病人信任醫生,家屬理解醫生。醫乃仁術更是人術,讓生命尊重生命。
待到山花爛漫時
如今的時代,《暖醫》是值得一讀的。《暖醫》一書上的文章,讀來讓身頓生暖意,因為作者懂醫生苦樂,知患者冷暖,娓娓敘來,能有一種知己般共鳴。的確,醫療是需要溫度的,尤其是在技術與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
雖然有暖就有冷,有陽光就有陰暗,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讓這個行業多些陽光。正如作者所言:惟有努力做善良的人,盡力做利他的事,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才能達到人生的自在與圓滿。而此時此刻,我想有很多同行也正在生死一線上陪著病人和病魔做著生死決斗。已經有很多人在為這個目標,朝著這個方向不斷地在努力了,你我又怎能旁觀。破冰化霜,溫暖人心,我們一起靜待山花爛漫。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這是元代詩人王冕詠梅之句,今借以此句比醫,與各位同道共勉。
《暖醫》讀后感三
醫學要有人的溫度,尊重醫生就是尊重生命。
“暖”是個極溫柔的字,她每天都環繞在你的身邊,暖是無形的,可她卻又有形的存在著,讓我們對生活中偶遇的艱難更加有信心和勇氣。寒冷的冬季,你來到單位,卻有一群春暖花開般的同事伙伴與你共事,那是暖,悲傷失意時,領導的關懷,家人的懷抱,隨時為你敞開,那更是暖。因為這一個個的“暖”讓每一位醫護有能力增添對患者的愛。
通讀“暖醫”一書,感慨很多,書中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也有讓我傷心落淚的案例,百感交集,我想說,我沒有多少華麗的詞語用來抒發我的感想,我能做的僅僅是用最最平凡的文字來傳達一些我接收到的訊息和一些真誠的感受。
“暖醫”讓我看到:當中國人熱衷于“滴滴打車”的時候,美國人卻玩起了“滴滴醫生”。由此感慨,未來我們中國醫生也能自由執業的那天,是不是也有這番景象?讓看病難成為一個歷史?我相信,我們的政府一定會主動站在“風口”為創業者“起飛”助一臂之力。
“暖醫”讓我看到:20xx年8月,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率先“吃螃蟹”醫生們嘗試撰寫兩份病歷,一份是冰冷的科研病歷,一份是溫暖的敘事醫學病歷。敘事醫學病歷,記敘著的是每位病人背后那個觸動心靈的故事,醫者把從醫過程中正規病歷之外的細枝末節、心理過程、乃至家屬的感受都記錄下來,使臨床醫學更加富有人性,更加充滿溫情,彌合技術與人性的鴻溝,豐富人類對生死、疾苦的理解和認識,也為緊張的醫患關系“松綁”,令醫學人文精神回歸。
很多人去看醫生,都有傾訴的愿望和溝通的渴求,從敘事醫學的觀點來看疾病是一個故事,病人有眼淚要流,有故事要講,有情緒有發泄,有心理負擔要解脫,這個過程就是治療。
時空轉化,讓我想到起我們外二科的馬海青醫師。有一位年輕的腫瘤患者,經歷了3、4次疾病復發再手術,再復發又手術,以及多次放化療,內心有多苦,肉身有多傷,誰能知?向誰訴?作為她的責任護士,我卻常常看到她的主治醫師馬海青在碎片時間里守在她的病床旁邊,聽她的傾訴,允許她流淚,珍惜她的笑顏。她的堅強,離不開家人的支持,更離不開一位醫者用暖用心的去陪伴。溫暖患者的心靈,給她心靈的支撐,不然,還會有什么力量去讓一位足以絕望的人依然樂觀的面對著灰色的有限時光?
醫者的暖舉,不僅帶給患者了溫暖,也讓我這名普通的臨床護士擁有了一顆“暖護”之心。感動、感謝、感恩陪伴。
“暖醫”讓我看到:在我國,醫患之間鮮有“道德信任”只有“技術信任”,而失去了“道德信任”的基礎,“技術信任”往往脆弱不堪,一旦發生不良醫療后果,這種“信任”就會立即出現戲劇性轉折,而且變成徹底的不信任,治好,醫生是天使,治不好,醫生就是魔鬼。
一個人的名字在我讀完這段話的那一刻,跳入我的腦海,他雖然是為大男士,可笑容甚是甜美。他就是外二科的陳崗醫師,我深有感觸的想說兩個小例子。
鏡頭一:有天晚上,我返單位拿我留在單位的物件,在等電梯的時候,眼角余光有位白大褂在病房,轉頭一看,是我們的陳崗醫師,夜班的他應該很辛苦,有空閑也是應該要多休息,可他卻正耐心的為一位患者開電視機、調臺。還耐心的說著什么,病房里和諧、溫暖。被這一幕感動到的我,立馬拿出手機拍了下來,因為我總是學不會調病房電視的電視臺。
鏡頭二:一天,早晨床邊交接班時,醫生護士巧遇到了同一個病房,一位家屬正在訴說夜班醫生不是她們的主治醫師,也就沒有及時給她們換藥,言語中有些許的不滿意。可是,陳崗作為她們的主治醫師及時的用非常中肯的話語安慰了患者家屬,家屬轉抱怨為理解,也讓作為同事的我覺得他的魅力真的不是一點點,我想,“暖醫”不僅僅是會暖患者,也是能暖同事的吧。
關注病,更關注人,讀懂病,更讀懂人,暖醫,未必能讓每一位病人活得更久,但一定會讓每一位病人活得更好。在德清人民醫院外二科,時時刻刻有暖人畫面。
“一個醫生,只有從內心尊重病人,才能對病人有耐心。”“做一臺手術,留一個精品,治一名患者,交一個朋友。”“暖醫”作者白劍峰的一段話讓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熱血在全身涌動,“有時,我常常感恩命運的安排,讓我意外地闖進了醫學圈,在這里,我更深刻地領悟了醫學與生命,有限與無限,生與死,靈與肉,更加懂得慈悲、謙卑和敬畏,更加豁達與坦然。人生知暫,恰如大自然的春夏秋冬,再偉大的人,也無法改變自然規律。因此,惟有努力做善良的人,盡力做利他的事,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才能達到人生的自在與圓滿。”
【《暖醫》讀后感】相關文章:
暖醫讀后感(通用5篇)01-21
《暖醫》讀后感(通用5篇)02-26
《醫鬧》讀后感09-23
《諸醫論》讀后感01-06
《醫鬧》讀后感770字05-03
大醫精誠讀后感范文11-09
《大醫精誠》讀后感(精選7篇)11-04
大醫精誠讀后感600字10-26
《大醫精誠》讀后感600字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