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故事的人》的優秀讀后感3篇
莫言創作了許多作品,比如《蛙》、《紅高粱家族》等。他還發表過名為《講故事的人》的演說。下面,就一起來看看關于這篇演講的讀后感吧!
《講故事的人》優秀讀后感一:
莫言是我喜歡的作家之一,他創作了許多作品,如我們最熟悉的《蛙》等等,都很有名,而我今天讀的作品,是莫言于二零一二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發表的演說——《講故事的人》,是我的媽媽推薦我看的,我讀后發現,真的是很好的文章,讀完后感悟是很多的。
莫言這篇演說稿講了許許多多的引人入勝的故事,媽媽的故事、姑姑的故事……,最后一個給我的感觸最多,使我思潮騰涌,思潮起伏。這是莫言的爺爺給莫言講的故事:八個泥瓦工人在一個廟里躲避暴風雨,一個又一個雷在耳邊炸響,大家都嚇壞了。經過商議和實踐,眾人一致認為是一個帽子被吹來的工人做了傷天害理的事情,只要把他扔出去接受上帝的懲罰,就可以逃過一劫;就在那個工人剛走離廟子三米時,一道閃電從天而降,劈倒了廟子,那七個人都被壓成了肉醬。隨即天氣也轉晴了。
盡管這個故事只是故事,而且帶有迷信的部分,但我卻寧愿相信這個故事是真的。從這篇文章中所以傳遞的能量,是正能量,所傳遞的價值觀,是正確的。讀完后,我感悟很多:人性的弱點是致命的。我個人認為,好人必定有好報,如果那七個工人把好人留在廟子里,那么我相信這場血光之災是可以避免的。而且,就算那個工人真的有罪,那么那七個狠心把活人推出去遭雷劈的人,肯定也不是好人,如果他們對朋友都如此狠心,何況對別人呢?
莫言的這篇《講故事的人》,使我一生受用不盡。
《講故事的人》優秀讀后感二:
最近讀了莫言在瑞典學院的演講《講故事的人》,感到這篇樸實無華的演講詞里,滿含著人生智慧,映見著文學心靈。他的演講通篇都在講故事,沒有一句大道理,甚至于對自己主要作品的評價,也是用講故事來完成的。但在這一連串的故事里,我們可以讀到莫言對文學創作、人生境界的個性化解讀。
從這篇演講里,我們看到了莫言孤獨、苦難的少年生活。他因為貧窮而忍受饑餓,因為相貌而備受歧視,因為輟學而承受孤獨。但在他自己看來,這些凄凄慘慘的遭際卻讓他得以從容穿越20世紀中國的歷史和社會。孤獨與窮苦,使他沉浸到了各種各樣的民間傳說、歷史故事中,滋生了無限的想象力,獲得了敏銳體察人生與人性的藝術之心——恰恰是這些,玉成了他的文學創作,給他帶來了豐富的文學素材與創作靈感。真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命運在剝奪的同時,也在給予。我曾聽到一種說法:中文系是不產作家的。要出作家,那也是走出校門之后,在社會上摸爬滾打“煉”出來的。我認為這個說法包含著豐富的寓意:只有技巧是遠遠不夠的,文學還需要來自生活的鮮水活魚,還需要創作者歷經滄桑、承受寂寞的生命遭際——好的作品只會從這樣的人生遭際里凝結而出。
在這篇演講里,我們還可以看到莫言對于人生境界的理解。他所講述的故事涉及很多精神層面的東西,比如寬容。他的母親事事教他寬容,他自己的'經歷也常常在暗示他:要保持寬容、平和之心。他曾經毫不留情地頂撞了上司,并為此沾沾自喜,但是后來他感到了后悔。不是因為害怕被上司“穿小鞋”而后悔,而是感到自己的行為只是一種得理不饒人的魯莽,與單純追求特立獨行的乖戾而已,于人于己并沒有任何建設的意義——他是為此而后悔。這里仿佛讓人看到一種自省后的心靈平和與澄凈。相較于中國傳統文化里的那種一味“佯狂傲上”、“故標清高”的名士做派,這種自省倒顯得坦蕩、澄澈,難能可貴。
一個通篇講故事的演講,卻其實通篇都在講故事之外的世界。拆解遭遇惡意的險招,講述文學內外的駁雜,洞悉人類心靈的豐富,這是莫言的智慧,也給我們帶來了啟示。
《講故事的人》優秀讀后感三:
苦難、人性、愛、理解與寬容,是莫言演講關鍵詞,他用這種方式與世界性普世價值對接,能夠寬容彼此價值差異的人,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礎之上。在不違背人性的前提下,人們應彼此寬解、尊重,而不是朝著別人扔石頭。那個被小孩子莫言及同學扔過石頭的老單干戶,在他不斷反思中,成為他小說中的人物。
莫言說到母親的言傳身教,他說到他母親的那些細節,很真摯。他是講故事的人,所以他沒有用一種說教的方式或者用一些觀念,來講他的文學創作。而是從自己的經歷說起,用故事說話,讓人從中看到他的善惡觀,道德觀,讓人看到他內心非常柔軟的部分,這是他自己的獨特的方式。印象里,莫言本人一向如此,他的書很少涉及思想、理論,而是一直用經驗說話。講話中,能看到他對自己的作品有一個回顧,我想這主要是出于西方世界可能還對他有所陌生,所以有所交待是必要的。另外,最重要的是,他用很巧妙的方式,講故事的方式回答了國內或華文世界,在一些方面對他的爭議。他說,對一個作家來說,最好的說話方式是作品,他最真實的想法都在自己作品里,我覺得回答得很巧,也是可以理解的。采寫/新京報記者 于麗麗
莫言站在諾貝爾講臺上,向全世界人講述了一個生存的和文學的故事。他用講故事的方式,表達了他對自我、人生、社會、歷史的理解,以及民間故事與現代小說的關系。莫言在演講中呈現了現實經驗轉化為藝術經驗的過程。他的故事有三個來源:一是現實的殘酷經驗,如童年的苦難記憶。二是超越殘酷經驗的愛和悲憫,如母親的愛、東方哲學的啟示。三是故鄉流傳的豐富多彩的民間傳說。這些要素,通過他個人的奇思異想組合在故事結構中。他的故事,既是對殘酷現實生活的寫照,也是超越現實的殘酷性和人的局限性的通道,更是一個存在和靈魂的避難所。由此,實現了文學的超越性。這正是文學的根本價值和精神旨歸。
【《講故事的人》的優秀讀后感3篇】相關文章:
一個講故事的人作文05-20
莫言講故事的人演講稿08-30
優秀的人的句子05-23
講故事的小熊故事10-03
講故事的人母親 現代文閱讀練習及答案12-06
《老鼠嫁女》講故事06-09
爺爺講故事作文04-05
孩子講故事評語怎么寫04-07
關于如何用照片講故事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