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讀后感

時間:2021-01-06 11:31:33 讀后感 我要投稿

陶行知教育讀后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教育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陶行知教育讀后感

陶行知教育讀后感1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那么,什么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這一席話,讓我對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么一個高度,讓人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

  在學習新課程理念,開發園本課程,研究有效教學的今天,我們再回頭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話,是預見?還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時,我想更多還是思考和學習。在學習中領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學習中整合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在學習中進行自我提高。現談談自己對“生活既教育”的理解和感受:

  ——生活化的教育內容

  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資源,貼切幼兒的實際需要,適合幼兒實際發展的,是有教育價值的內容,否定一切資源。

  ——生活化的教育環境

  在自然的生活中進行教育,創設生活化的環境更易于幼兒理解和接受。

  ——生活是活的教育

  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善于開啟幼兒感受生活、學習探索的興致,教師是一個活的教科書,孩子從“活”的書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要教給孩子知識,更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

  圍繞一次區域活動的開展情況,我進行了觀察和引導活動,把關注幼兒的結果轉移到關注幼兒學習的過程中來,讓幼兒真正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方法,獲得經驗。在動手區“制作動物指偶”的活動中,我先引導幼兒觀察和探索制作的方法,并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進行繪畫。同時我注意觀察幼兒的各自表現,發現孩子對“困難”表現出不一樣的情景:有的馬上請老師求助,有的表現不耐煩,也有的在失敗、嘗試中反復繼續著……我想這不只是一次操作活動,從活動中,我們更看到了孩子處理問題的情緒和方法,因此圍繞這次制作活動,我組織了談話活動“遇到困難了,怎么辦?”通過談話,讓幼兒不僅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更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學習經驗。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形式上的活動,應該透過表面的活動,更有效的幫助孩子獲得全面發展的機會,健全他們的性格和個性品質。

  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繼續前進、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教育讀后感2

  記得還在上學的時候,老師們便要每個同學都能養成一個“好讀書”的好習慣。大量的閱讀教育書籍,給了我很多教育實踐中曾經歷過,卻未細細揣摩的教學真諦,我久久的徜徉在這片書海中,深深的懂得教書育人的不易,我們得時時反省自己,時時反思自己,才能將工作更落到實處。

  讀書能引領教師專業化的成長發展。經過讀書和自身的不斷學習,不斷的面對變化,不斷地進修,逐漸成長為一名專業人員的發展過程。讀書,教育力量的關鍵來源,讀書的過程,是在尋找自己的同時也塑造著自己。讀書能維持自身較高的文化素養,較濃的書卷氣息、學習與時俱進,工作上不懈探索。

  以前,也看過不少書,但有時看過了,有的只有一道淡淡的印象留在心底,更多的是書過無痕。這個寒假我翻看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有很深的感悟。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畢生致力于我國的教育事業,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他的“智育注重自學”的教育思想,對我們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他說:“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薄敖虒W生學”就是教學生自己會學,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這使我倍受啟迪。他認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因此我們又可以說:‘生活即教育’。到處是生活,到處是教育;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的場所。因此,我們又可以說:‘社會即學!!吧罴唇逃笔翘招兄罱逃碚摰暮诵。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钡教幨巧,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的場所。

  我想,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我們能每天堅持在工作之余逐漸地,一步步的積累精神財富。要學習同行們的優秀經驗,取得他們的優秀信念,深入思考優秀教師的經驗,將有助于我們看到:在自己的實際工作中,要取得某種結果,都取決于哪些因素。想到這,突然很懊惱自己的消極,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學習,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曾經雄心壯志的想過,要完善自己,但是現實的工作卻成了我頹廢最好的理由。為什么不能在閑暇之余讀讀手邊的書,為什么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閑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日記,想想,時間真如流水就這樣荒廢了。

  培根說:“讀書使人充實;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礙,讀書則可使人順暢。”,從《陶行知教育名篇》中,可以讀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然而我想讀出更多的是心靈的共鳴、靈魂的回音。

陶行知教育讀后感3

  陶行知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 王鳳芝。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諸實踐。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敖虒W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他的教學論。

  陶行知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

  “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一語道出我們應該做一個怎樣的老師。世界上有兩種不合實際的教學方式:

  1、只會教書,只會拿一本書要學生讀它、記它。

  2、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注意的中心點是從書本上移到學生身上來。這兩種教學方法學生都是處在被動的地位,知識是無限的,老師能教給學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識教給學生,或者說把學生看成一只鴨子,把知識當作糧食,只知道把鴨子為飽,今天看來這就是典型的填鴨式教學,只注重了老師的教,沒有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體。

  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學生為本,寬容對待學生。課堂上雖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師”自 居,不能搞“一言堂”,要與學生共同探討知識、共同進步;但面對調皮的“小搗蛋們”,往往還是缺少耐心,當他們太調皮時想以教師的權威壓制學生,讓學生乖乖地聽從不再惹事生非,但總是事與愿違。特別是望著個別學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顧的神情,真讓我一籌莫展。《陶行知教育文集》里要求教師“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師要有豁達的心胸,真誠的態度,熾熱的情感;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因學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這些難管的小孩,他談到了解決的辦法

 。ㄒ唬╇y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壞蛋,這個態度要立定,否則你主觀上咬定他是劣童則一切措施都錯,便越管越難管了。

  (二)仔細考慮他所以難管的原因,在源頭上予以解決。

 。ㄈw力充沛,無法發泄的,有時搗亂,可以多給他一些機會勞動或干體育游戲。

 。ㄋ模┫壬驳脵z討自己的功課教法是否合乎學生的需要程度。這些耳熟能詳的語句讓我對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博大精深,值得我們繼續研讀,讓他的教育思想來指導我們教師工作,全面落實新課程改革。我愿做一名民主型教師,創設融融的師愛氛圍,靠著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去解讀陶行知先生的偉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讀后感4

  閑暇我有幸拜讀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他的很多教育思想、理念對我們今天的教學有很大啟發。同時也讓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學理論是那么的貧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積累。

  記得有這樣一則漫畫。一幅圖:學校開學了,學生帶著長方形,正方形,六邊形等等各種形狀的腦袋進入學校。另一幅圖:他們畢業后,一個個帶著圓形的腦袋從學校走出來。這個漫畫是對傳統的應試教育極大的諷刺--把學生當作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陶爺爺形象的把傳統教育比喻為吃人的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讓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學中讓學生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在傳統的教育中我們讓學生讀死書,讓他們以考試分數為目的,以分數來分學生的好壞。例如教師以傳受知識為已任,學生以接受知識,應付考試為追求的目標。生活教育他則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發點,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對殺人的各種考試。這是我們現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課標中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活起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他們自主。他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現代學習方式,這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多么的重要,F代的教育必須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取得和藹發展。

  "教得法子必須根據學得法子",學生怎樣學就怎樣教。這里所指的實際出發,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由于學生各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天賦才能和各年齡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必須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補偏救弊。長善救失,這是素質教育的的根本要求。

  陶行知指出:"怎樣學學就怎樣教,學得多也就教得快。學得少就教得少,學得快就教得快,學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學的關系翻過來,不是傳統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于教師的主觀意圖和外界加的壓力,而應該取決于學生的快慢程度。同時,他還特別重視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當今教學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學生得可接受水平和最近發展區來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

  總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豐富多彩的,同時我們教師所學習所要做的也是豐富多彩的。我作為一個新教師,更要向陶行知學習,向前輩們學習,多積累知識,多和孩子們相處,和他們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們的老師。

陶行知教育讀后感5

  讀完了《陶行知教育學》,感覺獲益良多。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曾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边@一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學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生,也愛學校,他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發人深思,給我很大的啟示。

  書中介紹了他在育才學校經濟最困難的時候,到處奔波,籌措資金,以維持學校的日常運行,當時有人嘲笑他這樣做是抱石游泳,學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將他拖入水底,還是棄石為好。陶行知不以為然,他堅定而又樂觀地回答:“我不是抱石頭游泳,而是抱著愛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勁,要游過急流險灘,達到勝利的彼岸!碧招兄攲W校為“愛人”,他不把學校和學生當“石頭”,正表明他在艱苦險惡的逆境中對學生傾注了他全部熾熱的愛,竭盡奮斗之力將他們安全送達理想的彼岸。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沒有愛便不成學校。教師應充滿著愛,愛教育、愛學生,教師沒有愛也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的愛就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以溫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結合在一起的過程中,教師導之以行,或示范,或幫助,或促進。

  對學生沒有愛,即使教學也沒有失去了教育的本質。在課堂上師生之間沒有用心進行溝通和交流,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教育本來就要用愛去澆灌,心與心交融才能回報以真誠。

  陶行知先生“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全心全意投入人民教育事業,他當年倡導的教育的國民性、教育的社會性、教育的生活性、教育的全面性、教育的民主性、教育的創新性,與現在的素質教育如出一轍。學習陶行知教育理論,對照當前的教育現狀,我認為我們迫切需要張揚“人”的大旗,以完善人自己為目的,以提升人的價值為目的,以“立人”為本,為了一切人的全面發展。

  陶行知先生認為,人的價值始終是社會的核心價值、終極價值。生命的尊嚴才是至高無上的,在神圣的生命面前,沒有任何世俗之物稱得上高貴。愛滿天下,情滿人間,情至真,愛至深,是我們做人的典范。作為一個教師,不僅要牢記陶行知”愛滿天下“的教導,更要以自己的言行感召學生,培養學生的一顆愛心!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以先生為榜樣,始終把了解學生、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作為自己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做到人格上尊重他們,生活上關懷他們,學習上關注他們,身體上關心他們,使全體學生生活在充滿愛的濃濃氛圍之中,從而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增進學生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的雄心。

陶行知教育讀后感6

  對我們從事教育的人來說,陶行知的名字是耳熟能詳的,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畢生致力于我國的教育事業,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他的許多教育理念對我們教育者觸動都很大。

  陶行知先生認為: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老師如果只“教”或只“教學”,這是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也不能啟發學生獨立思考。老師只有“教學生學”,交給學生學習方法和鑰匙,啟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耙驗槔舷壬荒芤簧皇栏鴮W生,熱心的先生固然想將他的所有傳給學生,然而世界上新理無窮,先生安能把天地間折奧妙為學生一齊發明?”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在學校里獲得一種學習能力比學習知識本身更重要。有了這種能力,即使離開了老師,離開了課堂,他們照樣能獲取知識。

  當今時代知識更新非?,過去那種在學校里十幾年所學到的知識畢業后受用一輩子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教師要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只有不斷地充電、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這也是當今社會所提倡的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讓我感觸頗多!吧罴唇逃笔翘招兄罱逃碚摰暮诵摹D敲,什么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在學習新課程理念,研究有效教學的今天,我們再回頭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話,是預見?還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時,我想還是思考和學習。在學習中領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學習中整合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在學習中進行自我提高,F談談自己對“生活既教育”的理解和感受:

  1、我們要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資源,貼切學生的實際需求,從學生實際發展出發,找到適合他們的教育內容。

  2、在平凡自然的生活中進行教育,創設生活化的環境更易于學生接受和理解。

陶行知教育讀后感7

  這學期我拜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受益匪淺。本書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創造的教育 ”、“創造的兒童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合一”以及“創造的教育”的獨特教育思想,對于我們的教育事業具有許多現實意義。

  在 “創造的教育”一文中寫到魯濱孫漂流到荒島上去,白天到海邊用手去捧水喝,到黑夜沒水喝,他想出了用軟土制成的瓶子,再用火燒成,可以裝水,這是由行動而發生思想,由思想產生了新價值。當今的學校教育,真正意義上的創新不很多,教師的教法不新,學生學法不新。因此,現在的教育需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創造力,需要充分的營養,適宜的土壤,良好的環境,還需要建立良好的習慣,需要因材施教。我們也要像利波老板那樣寬容法拉第,讓法拉第在電學上取得輝煌的功績。

  在讀到“創造兒童的教育”,首先要為兒童爭取時間解放,現今有許多學校還是靠犧牲兒童的時間為代價來換取所謂的“成績”,這就使兒童失去了學習人生的機會,養成無意創造的傾向,到成人時,即使有時間,也不知道怎樣下手去發揮他的創造力了。創造兒童的教育,還在于解放兒童的頭腦,讓他們從頭腦里解放出來的創造力,才能創造出輝煌的成就。

  教育創新并非標新立異,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的能力,如果說教學內容已經體現了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的話,就無所謂能力的培養了。因此,新時代的教學就是創新的教學,創新的學習。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不在于教學,而在于教學生學。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應該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復推敲,以求得最佳效果,也要注意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的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并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由此我們體會到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教育” 的真諦。

  我們想要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關鍵要有適宜的氣候、一定的土壤、而這些條件要靠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去力行。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學會過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使每一位學生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實際教學中,我將從書上學到的做起,從自己的本職工作做起,認真對待每一名學生,認真上好每一堂課,以真正的創新理念去開拓自己的新天地。

陶行知教育讀后感8

  學習陶行知的精神后,我最大的收獲是閱讀了《陶行知教育文集》。每當讀到一段精彩之處,總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講述自己一生對教育的感悟;蛘哝告傅纴恚蛞荒槆烂C。先生說“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的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這樣的方法來對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論對我們這些教書匠來說,無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燈。

  陶行知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諸實踐。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敖虒W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他的教學論。

  “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一語道出我們應該做一個怎樣的老師。世界上有兩種不合實際的教學方式:

1、只會教書,只會拿一本書要學生讀它、記它。

2、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注意的中心點是從書本上移到學生身上來。這兩種教學方法學生都是處在被動的地位,知識是無限的,老師能教給學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識教給學生,或者說把學生看成一只鴨子,把知識當作糧食,只知道把鴨子為飽,今天看來這就是典型的填鴨式教學,只注重了老師的教,沒有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體。

  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學生為本,寬容對待學生。課堂上雖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師”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與學生共同探討知識、共同進步;但面對調皮的“小搗蛋們”,往往還是缺少耐心,當他們太調皮時想以教師的權威壓制學生,讓學生乖乖地聽從不再惹事生非,但總是事與愿違。特別是望著個別學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顧的神情,真讓我一籌莫展!短招兄逃募防镆蠼處煛把劬ο蛳隆保畔录茏;教師要有豁達的心胸,真誠的態度,熾熱的情感;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因學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這些難管的小孩,他談到了解決的.辦法(一)難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壞蛋,這個態度要立定,否則你主觀上咬定他是劣童則一切措施都錯,便越管越難管了。

(二)仔細考慮他所以難管的原因,在源頭上予以解決。

(三)體力充沛,無法發泄的,有時搗亂,可以多給他一些機會勞動或干體育游戲。

(四)先生也得檢討自己的功課教法是否合乎學生的需要程度。這些耳熟能詳的語句讓我對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博大精深,值得我們繼續研讀,讓他的教育思想來指導我們教師工作,全面落實新課程改革。我愿做一名民主型教師,創設融融的師愛氛圍,靠著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去解讀陶行知先生的偉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讀后感9

  最近,我學習了陶行知教育名著,通過學習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的名篇論著,讓我受益匪淺.

  一、教師把課設計得緊湊合理。

  學困生一直是任課老師很頭疼的問題,通過學習陶先生的教育名著,我覺得:有些學習困難學生花在學習上的時間很多,卻往往事倍功半,這是受到了不當的學習方法或不良的學習習慣的影響。教師上課要千方百計吸引學生注意力。如一位學習困難生,由于幾次考試不及格,對語文失去信心,上課不認真聽講。學生不愛聽老師上課,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老師上課上得不夠生動,無法吸引學生去聽課。我認真地去反思我教學上的不足,思考如何才能做到吸引學生來聽課,我感受到了教師肩上的壓力。沒錯,學生的上課不認真,能完全怪學生嗎?難道老師就沒有錯了嗎?我們的學困生只是把這種反映表現得更加明顯了些而已。由于他們本來對學習的興趣就不大,所以,一旦你的課上得不夠吸引,不夠生動,他們便立即表現出多動,不安。但如果把課設計得緊湊合理,讓他們時時處在動嘴,動手,動腦的狀態,那么相信他們還是會配合學習的。

  二、 熱愛學生,喜歡學生。

  教師沒有愛也就不能教育學生,特別是學困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范導之以行,或示范,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著期望和成功的喜悅.

  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經常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學生,有些學生由于父母忙于生計,把孩子扔在一邊,他們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學習跟不上,有時我真的不忍心責備他們。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幾乎都在自己的看護下做作業,再想想他們,我們作為教師的有什么理由不去愛他們呢?教育本來就要用愛去澆灌,心與心交融才能回報以真誠。

  三、讓學生學會做人、做事。

  學生除了在學校學點科學文化知識以外,更重要的一點的是也要學會做人做事的道理。在學習中學生一定會遇到困難與挫折,一個積極的學生能夠認真面對,從而解決困難;而又有相當一部分同學由于人性懶惰,所以放棄了,久而久之,學生的自信心缺乏了。記得一句話:對于遠足的駱駝,最可怕的并不是眼前一望無際的沙漠,而是心中無綠洲。那么如何來引導學生正確面對困難就擺在我們面前了。世界著名的激勵大師安冬尼羅賓說過:“人為什么愿意去做事情,原因有兩種:一種是追求快樂,另一種是逃離痛苦!边@話有一定的道理。所以首先得認識學生需要什么,學習對于他們來說有什么好的地方。而總有一些基礎實在差的學生,擺在他們面前的問題一大堆。那么我們就不要對他們有多少高的要求。對于這一類同學,我一直灌輸一種思想:把困難當作挑戰。這樣子,就減輕了一些學生心理上的壓力,但我們決不可以不管他們!

陶行知教育讀后感10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那么,什么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這一席話,讓我對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么一個高度,讓人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

  在學習新課程理念,開發園本課程,研究有效教學的今天,我們再回頭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話,是預見?還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時,我想更多還是思考和學習。在學習中領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學習中整合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在學習中進行自我提高,F談談自己對生活既教育的理解和感受:

  生活化的教育內容

  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資源,貼切學生的實際需要,適合學生實際發展的,是有教育價值的內容,否定一切資源。

  生活化的教育環境

  在自然的生活中進行教育,創設生活化的環境更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

  生活是活的教育

  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善于開啟學生感受生活、學習探索的興致,教師是一個活的教科書,學生從活的書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

  圍繞一次區域活動的開展情況,我進行了觀察和引導活動,把關注學生的結果轉移到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來,讓學生真正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方法,獲得經驗。在動手區制作動物指偶的活動中,我先引導學生觀察和探索制作的方法,并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進行繪畫。同時我注意觀察學生的各自表現,發現學生對困難表現出不一樣的情景:有的馬上請老師求助,有的表現不耐煩,也有的在失敗、嘗試中反復繼續著我想這不只是一次操作活動,從活動中,我們更看到了學生處理問題的情緒和方法,因此圍繞這次制作活動,我組織了談話活動遇到困難了,怎么辦?通過談話,讓學生不僅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更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學習經驗。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形式上的活動,應該透過表面的活動,更有效的幫助學生獲得全面發展的機會,健全他們的性格和個性品質。

  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繼續前進、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教育讀后感】相關文章:

陶行知教育名著讀后感05-03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600字04-13

陶行知的名言04-30

陶行知的名言02-10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現實反思04-11

關于陶行知的名言精選03-02

學習陶行知學習心得05-14

陶行知的名言 13篇04-07

陶行知的四顆糖的故事03-02

陶行知名言03-15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国产区中文 |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 | 亚洲成AV人影片在线观看 | 日本高新在线亚洲视频看看 | 在线观看国产日韩 | 亚洲人成色44444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