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燈下漫筆的讀后感

時間:2021-01-06 15:08:36 讀后感 我要投稿

魯迅燈下漫筆的讀后感(精選5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魯迅燈下漫筆的讀后感(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魯迅燈下漫筆的讀后感(精選5篇)

  魯迅燈下漫筆的讀后感1

  總有一些文章讓人振聾發聵,深入人心,就像一把尖刀直刺到我們的骨髓里,抵達靈魂深處,讓我們難受痛苦,也讓我們深思醒悟。讀魯迅《燈下漫筆》就有這種感覺,這一次魯迅先生將矛頭直指中國歷史的本質以及國民的奴性人格,思想深刻,入木三分。

  魯迅從袁世凱復辟鈔票貶值一事作為契機,引發議論“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后,還萬分喜歡”,也由此對國民的奴性(包括自己的)作出了深刻的剖析和嚴厲的批判。

  在階級社會的幾千年的歷史中,百姓向來只是會勞動會說話的工具,沒有任何“人”的價值可言。“將人不當人”,本來是奴隸主、封建地主和資本家對待被剝削者的行為準則,在兵荒馬亂的戰爭年月,甚至還產生“亂離人,不及太平犬”的嘆息,這就說明人的價值更低于牛馬,不如豬狗了。換言之,如果人的價值等于牛馬,則應該心悅誠服,謳歌恭頌太平的盛世了。但是,魯迅的一句“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到現在還是如此,然而下于奴隸的時候,確是數見不鮮的”,道破了中國人幾千年的生存狀態,露出了中國人病態心理的本質,把一批中國人心安地作奴隸的嘴臉放大在人們的面前。究其源頭就在于國民的奴性人格,習慣了當牛做馬的日子,即便不是奴隸也得成為奴隸。

  中國人的奴性從何而來?是來自中國幾千年來根深蒂固的“等級制”,是來自古代所謂的明君、圣賢、大儒之徒和現在的學者、教育家長期的思想侵犯,殘酷的“等級制”,長期的思想教化,使得中國的百姓安于現狀,愚昧麻木,逆來順受,奴性思想在中國人的頭腦中早已生根。正是因為厭惡國民的那種麻木、不言反抗的奴性心理,所以魯迅選擇了筆伐,想要通過這種無奈而悲憤述說去喚醒渾渾噩噩的國人。但是魯迅也意識到這樣做還不夠,還需要青年“創造這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以一個日本人的隨筆《北京的魅力》作為開頭,道明了中國固有文明的本質“所謂中國的文明者,其實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謂中國者,其實不過是安排這人肉的筵宴的廚房”。在這種生存環境下,中國人是爭取不到人的價值,人的尊嚴和人的地位的。“于是大小無數的人肉的筵宴,即從有文明以來一直排到現在,人們就在這會場中吃人,被吃,以兇人的愚妄的歡呼,將悲慘的弱者的呼號遮掩,更不消說女人和孩子。”在這“吃”與“被吃”的循環中,中國人不斷在自己制造的等級制度、禮教中被吞噬、被扼殺,現在還要被自己“盛宴”款待的西洋人掠奪、侵殺。

  看著“這人肉的筵宴現在還排著,有許多人還想一直排下去”,魯迅先生最終吐露心聲,呼吁青年“掃蕩這些食人者,掀掉這筵席,毀壞這廚房”。讓蒙昧無知的心靈獲得重生,在革命先行者的引導下,拋卻奴性,重拾尊嚴,這正是希望所在呀!

  在文章第一、二部分的結尾,魯迅都對青年人寄予了厚望,希望中國青年人正視國情,拋除奴性,驅除韃虜,建立民主國家,建立一個把人當“人”的新世界。

  魯迅燈下漫筆的讀后感2

  “世上如果還有真要活下去的人們,就先該敢說,敢笑,敢哭,敢怒,敢罵,敢打,在這可詛咒的地方擊退了可詛咒的時代!”

  ——魯迅

  每當在臺燈下面看著魯迅先生的這段文字,總是激起滿腔的情緒。失落的時候,讀《燈下漫筆》,總是給人振奮的精神,一種靈魂的救贖。九四年海南出版社出版的這本《燈下漫筆》已經被翻得有些陳舊,不管什么時候,總舍不了魯迅先生的這本書。

  魯迅先生是浙江紹興人,出生于封建的破落家庭,青年時期受進化論思想的影響最終走上了文藝的道路,志在改變國民精神。這也是《燈下漫筆》時刻表達的內涵,沖破桎梏,給予心靈的凈化。

  他的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不是無病呻吟,是對那個動蕩的社會的一種反抗、一種吶喊。那個動蕩的那月,生與死僅限一線之間,生還是死只有一步,在這白色恐怖的日子里,茍活尚已不易,何況高喊民族大義之熱血之輩。

  用鮮血和靈魂寫出的東西就是震撼人心,平日里生活中的瑣事都在他的筆下有著不可抗拒的諷刺味道,對于那些卑躬屈膝、無倫、無德、無義等充滿了不屑與驚醒,這也是他投身于文藝的主要原因吧,努力去改變國民精神,一種精神決定了一個民族的強大與否。雖然說,先生“從諷刺到幽默”里面說到,“諷刺家,是危險的。”但是,我個人覺得他對有些事情的說法,其實也是帶有一種諷刺味道的,然而他可能只是把他歸咎于一種吶喊吧。

  不管何時,他的文章都很有大刀闊斧砍荊棘的味道,因為有些根性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所以不管那時還是現在的社會,都有其可讀性質。

  我不知道我的這本書的排版是不是有什么意思,因為開篇第一章映入眼簾的就是“希望”,當然這兩個字很給力,精神的寄托。

  但是“我的心分外地寂寞。”又讓人回歸荒涼。“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沒有愛憎,沒有哀樂,也沒有顏色和聲音。”愛憎沒有了,哀樂沒有了,顏色和聲音也沒有了,哪里有這樣的地方呢,只能說某些東西已經死去,麻木了神經。剩下的也許就只有希望了。他聽到的“希望”之歌,觸動了他的心。

  “希望是甚么?是娼妓;她對誰都蠱惑,將一切都獻給;待你犧牲了極多的寶貝——你的青春——她就棄掉你。”

  他愿用自己的來肉薄這空虛中的暗夜,他不愿對這暗夜止步。看到青年們很平安,他覺得暗夜并沒有暗下。

  發出了這樣的感慨“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不管時代如何變遷,這都仍是需要魯迅的年代,精神的力量,思想的交鋒碰撞出震耳欲聾的聲音。

  魯迅燈下漫筆的讀后感3

  讀了魯迅的這篇《燈下漫筆》,感觸頗多。以前我寫讀后感,不過是將文章中精彩部分抄一遍,然后略加點評。實在是既不深刻也沒有發自內心,很難起到什么效果。我想我從魯迅這樣偉大的文人的文章中吸取經驗。

  在寫作方面給我的其實主要有兩點:

  一、從淺顯平常的社會生活入手,引出深刻的論題。這是很難學習的。不僅需要像魯迅那樣堅定的政治立場,同時應該在平時多觀察,多思考,這樣才能從現象中見本質,才能發現重大的問題。文中僅從鈔票折價兌成現銀一事,聯想到“中國人極易變成奴隸,且變了以后,還萬分喜歡”,也許我們要達到魯迅那樣高的水平,很不易。還要多練筆,多想;

  二、寫說理文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據。體現在文中為第八自然段。作者將闡述具體化。舉出一系列歷史事件闡述中國百姓在不同時代連“想做奴隸都不可得”使文章極富說服力,能達到這點,需要有淵博的知識和雄厚的文化底蘊。這就要注意平時知識的積累。就好像我們的大腦是一個水桶,如果只滿足于一知半解,就只是半桶水在桶里晃來晃去,很不穩當。若你不停地汲取知識,從那源泉之處,水桶的水會滿而外溢。所以我們不該抱怨知道的很多,只是難以利用,那只能說明積累的還少,面不夠廣,才沒有融會貫通。

  在思想上這篇文章也給我很大啟迪。亦有兩點:

  一、魯迅的憎分明依然給我很深的印象,他批判封建統治者不把百姓當人看,甚至牛馬不如語言有力,感情真摯,而他同時又表現出對人民的、悲慘處境的同情,卻不全然是同情。他也對被封建專制和蒙昧主意的統治造成的奴性心理表示不滿,對人民那種麻木、不言反抗的心理也有一定批判:即使有人出來,也只是“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只是讓百姓“安穩地做奴隸”抑或有作亂的人物,也不過是“‘為圣天驅除云爾。”從中我們應向魯迅先生學習坦誠地表達真實情感與見解,不應過于矜持、虛偽甚至麻木,而應正直、勇敢地直面紛繁的世界,坦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二、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反封建專制,提倡民主共和的文章。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封建社會對人民的壓迫不僅是物質上的,還有精神上的奴役。讓我們看到封建社會的落后,同時感到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懂得應該珍惜如今良好的社會環境。

  另外,就是關于應該讓人民做主才能使統治牢固,啟發了我。在做什么事時都讓主體充分發揮作用,才可事半功倍。在人際交往中,你與其他人交往,其他人是主體,應該多從他人角度考慮問題,就能相處融洽。在推銷員推銷商品時,顧客是主體,應站在他們的`角度上,而不是急于買出商品,這樣才利于推銷。

  就是這樣一篇好文章,才能不過時,才能引發這么多的啟示,不僅能給人以寫作上的啟發,社會生活方面的思考,并能給人以無限的精神力量與快樂。《燈下漫筆》就是這樣一篇美文,值得反復品味。

  魯迅燈下漫筆的讀后感4

  上學的時候寫過不少的讀后感,觀后感,不過那些都是老師布置的作業,雖然是認真的在寫,不過從來沒有真的自己看到一篇文章以后生出了寫讀后感的欲望,這卻是第一篇罷……

  魯迅先生無疑是一個很受人尊敬的文學前輩,從很小的時候就經常聽到老師介紹很多魯迅先生的事跡,上學時也學過不少魯迅先生的文字,但是那些無一例外都是一些適合學生讀的文字罷……《燈下漫筆》卻是有一種令人仔細思考的魅力。

  文章先是以貨幣的交換引出了奴隸這個詞語,在魯迅先生看來,數千年來,中華大地上的普通老百姓就是存在兩種時代,一種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另一種是暫時坐穩了奴隸的時代。這無疑給予我巨大的沖擊,在以往的學習中,書中總是竭力的在宣傳中華的歷史如何燦爛,盛世之下的百姓如何安居樂業,而魯迅先生的兩句話直接血腥的撕開了中國幾千年來所謂的學者們悄然編制的遮羞布……

  接著魯迅先生更是直接抨擊了所謂的中國文明,其言:所謂中國的文明者,其實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席。所謂中國者,不過是安排這人肉的筵席的廚房。不知道而贊頌者是可恕的,否則,此輩當得永遠的詛咒!

  我不知道那些編織著遮羞布的學者們看著這鋒利的言辭會有什么想法,但是現在書本中卻是盡是贊頌之言,不知是不知者還是知者不言?

  細細想來,那些編纂了歷史的學者們也盡都是一些闊人吧,他們享用著著筵席卻看不到那人肉的悲慘,其實那所謂的燦爛文化,也不過都是那些統治者,那些士族大家們的文化吧,而中華真正的文化,何時真切的傳入百姓家?就算是現在,還有些老人家不識字,不會寫字吧,那么整個中華的文化就不如說是中華闊人們的文化罷……

  當你撕開統治者們精心編纂的大幕,露出下面累累尸骨,又有幾人會為那尸骨而哭喪?更何況我們現在不正是那大幕下的尸骨?在我們慢慢老去,我們的后人又會不會記得我們曾經為這精美的大幕畫上一筆鮮紅的印記!

  魯迅先生將中國的百姓比作是奴隸,又何嘗不是怒其不爭?得過且過,偏安一隅是刻在中國人骨子里的性子。想做奴隸而做不得,何等的悲哀。暫時坐穩了奴隸,何等的悲涼。

  誠然,魯迅先生所處的時代是一個黑暗的時代,在時代的背景下,魯迅先生的大多數文章都是帶著些悲切,帶著些吶喊的,但恰恰是那黑暗的時代所作出的,劃出黎明的吶喊才是最應該令人思考的。

  我們有沒有被安逸的生活腐蝕了內心,暫時坐穩了這奴隸,等待著一個闊人來享用這人肉做出來的筵席?我們有沒有迷失在璀璨的歷史,而忘記了在那璀璨之下,有多少奴隸默默的奉獻了人肉,來供養著血腥的筵席……

  魯迅燈下漫筆的讀后感5

  讀先生的《燈下漫筆》,以至于眼中噙淚。偉人并不只與時代相關,其見識往往超越時代,而至有不朽的意義。那時“漫筆”所表達的含義,于今何嘗不是!

  使愚氓和土匪做了主人,并不能使他們變得文明和仁善,而成了遍天下的土匪和愚氓。所謂顛倒乾坤、改天換地,不過是顛倒黑白、混淆是非、愚弄孩子而已。

  先生說中國的歷史只有兩種時代,“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這一種循環,也就是‘先儒’之所謂‘一治一亂’;”“而創造這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 ”今天怎樣了呢?這第三樣的時代仍未見創造出來,眼見的仍然是專橫跋扈奢靡腐化的統治階級和沉默的順從的國民。并且國民的遭遇在許多方面比起以往的時代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先生死后,又有誰洞悉古今,為人民、為公正的思想而仗義呢?為改變國民千古的劣根性或者說奴性而鞠躬盡瘁呢?時代懷念先生,時代需要先生這樣的人出現。世上是沒有神的,人們信仰的只是思想。有誰又會建立崇高而正確的思想使人信仰呢?或許建立崇高而正確的思想并不為使人信仰,而是照亮人們心靈,作為人類精神的營養,使人不惑而已。而這建立的責任,便在有文化和修養的、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冷靜淡定的、有先生一樣氣概格局和骨頭的新的作家的身上。

  一個民族的文化,可以形成一個民族的氣質。愿那些可以不朽的的國學的精粹以及先生所提倡的國民性,可以成為中華民族的氣質。

【魯迅燈下漫筆的讀后感(精選5篇)】相關文章:

魯迅《燈下漫筆》說課稿匯編12-22

魯迅全集的讀后感11-11

魯迅吶喊的讀后感11-10

魯迅故鄉的讀后感10-24

咀嚼“魯迅”的讀后感10-02

魯迅的《祝福》讀后感09-13

魯迅祝福的讀后感08-29

魯迅《吶喊》的讀后感08-09

關于魯迅的讀后感12-25

魯迅雪讀后感(精選3篇)07-29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午夜国产乱码福利电影 | 亚洲精品国产二区在线观看 | 天天综合网久久久 | 亚洲日韩欧美中字在线 | 亚洲V国产V中文在线 | 性爱网站网站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