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菜根譚》有感(精選21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菜根譚》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菜根譚》有感 篇1
“欲路上事,毋樂其便而姑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萬仞;理路上事,毋憚其難而稍為退步,一退步便遠隔千山!
看到這兒,我想到了一個故事——
有兩位很要好的人一起到遙遠的圣山朝圣,發誓不達圣山,絕不返家。走到一個路口時,他們遇見了一位白發年長之人,他告訴他們:“你們已走了半個多月,如今也只剩下十天的腳程,但非常遺憾,在這我就要和你們分開了,我可以完成你們的愿望,只要你們當中一個人先許愿他的愿望可以馬上實現,而第二個人,就可以得到那愿望的兩倍!贝藭r,兩人心中都在想:這太棒國,我可得好好想清楚到底要什么。但我先不要講,那么我就有雙倍禮物了。兩人“客套”了一番后,兩人開始打架了。突然空中回蕩著響亮的一聲:“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而另一個人的兩只眼睛立刻瞎掉了!
這個故事中的兩個人下場多么可悲,而導致他們悲慘結局的就是他們心中的那種揮之不去的欲望。
其實,人人都有欲望,都想過美滿幸福的生活,這是人之常情。欲望與生俱來,人人皆有。但是若把這種欲望變成無止境的貪婪時,那我們便成了欲望的奴隸,世人為何不安心,更多的是人放縱欲望。
貪婪是幸福的大敵,要想真正獲得幸福,就要學會淡定,學會知足。正是因為貪婪,許多本該有的美好事物煙消云散。人須時刻警惕自己欲望的煩擾,免得被它侵蝕,淪為不能準確認識自身的傻瓜。
面對誘惑,需要保持堅定的心志。如果貪得無厭,就會帶來無盡的壓力、痛苦不安,甚至毀滅自己!睹突⑿小酚性疲骸翱什伙嫳I泉水,熱不息惡木蔭。”講的就是在欲望面前的一種淡定和沉靜。
欲望對于眾人而言是不懈追求的動力,成就了“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的箴言;也詮釋了“有了千田想萬田,當了皇帝想成仙”“人心不足蛇吞象”人性弱點。故而我們應當常懷“有木石心,具云水趣”之心。
讀《菜根譚》有感 篇2
近日讀《菜根譚》,很欣賞這樣的句子,“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污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痹洳惶枚,找個譯文看看,確實收益挺大的。
這句話可翻譯為:“一塊堆滿了腐草和糞便的土地,才是能生長許多植物的好土壤;一條清澈見底的河流,常常不會有任何魚蝦來繁殖。所以一個有修養的君子,應該有容忍庸俗的氣度和寬宏他人的雅量,絕對不可孤芳自賞自命清高不跟任何人來往,而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
在生活中,我們要習慣看到崇高的事物,但也要習慣看到非正義的現象。因為正因為對立面的存在,才構成了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比如說人們多愛看美女,美女者,看之養眼,古人有語“秀色可餐”,再說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一行為是無可厚非的。正因為存在丑女,才襯托了美女的美,有比較才有鑒別。如果天底下的女子都一樣漂亮,那么,人們都會習慣了,也無所謂美與丑了。
做老師的,當然喜歡那些品學兼優的學生,因為這樣的學生管理起來不費勁,而且也能取得不錯的好成績,也適應應試教育的結果。心中常這樣想,所有的學生都如某某就好了,上課也輕松了,成績也能上來了。其實想一想,社會正是因為個性而顯得多姿多彩,這也只是一個愿望而矣。課堂也不是現代生產中的流水線,我們也無法生產出同樣的合格產品。
讀《菜根譚》有感 篇3
有時候上課,因為個別搗亂的學生而確實把人氣得夠嗆的,F在學生、家長、教師的法律意識都挺強的,違犯未成年人保護法的事情教師也堅決不做。因為如果把知識沒有教好,只是說明你這個老師能力有限,是小事;但是如果因為維護課堂秩序而做出非法的事來,那可是一輩子的事兒,是大事。因此,現在的學生很難管理,再加上有些家長維護自己孩子,有些事情確實很難處理。大多老師有同樣的一個感覺,現在看到有些學生,確實是有些害怕。
有時候感覺教育的力量不是萬能的,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上起課來讓人頭痛,卻也無能為力,在課堂上還挺囂張的,用著挑釁的眼光邊說話邊看著你的眼神,老師卻無能為力。不能體罰,說教也顯得很蒼白,黔驢技窮也只是一個叫家長,來與不來還得看人家的心情。
還是古人說得好“地穢生物,水清無魚”,不管是自己安慰消極逃避無可奈何也好,還是至理名言處世準則也罷,覺得說得的確挺在理。人們制定了規則,但是卻是由人們把規則打破。規定了法律,但是還會有人違法。有了規章制度但是還有人不遵守。
人要有容忍庸俗的氣度和寬宏他人的雅量,師與生者之間,也同理。
讀《菜根譚》有感 篇4
這本書很有意思,書名中的譚是淡的意思,菜根就是用菜的根基來比喻人生的根本。全書有368則中國古代格言,涵蓋了如何修身、處世、待人、接物等方方面面,糅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無為、釋家的出世和自身的體驗,將一套為人處世的方法留給了后人。整本書也沒有嚴密的邏輯性,讀起來比較輕松,讀后給我留下較深印象的有幾下幾方面:
第一部分“修省”中講到的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做了好事還要有一顆平常心。行善時唯恐別人不知道,作惡時生怕人知道。讀到這我聯想到中國“首善”陳光標高調做慈善,他每次做慈善都請很多媒體為他曝光,生怕別人不知道,而周潤發卻低調裸捐全部56億家產,生活非常簡樸,和家周圍的小攤販非常熟絡,每次去買菜商販們都給他抹去零錢,他還經常吃大排檔,和檔口老板也是老朋友。為善是發自內心的幫助別人、不求回報,陳光標的為善還是有所圖的,想要名聲,想要全世界都知道,而這不是真心為善。
第二部分“應酬”中講到世間的事既要能承擔負擔,又要善于解脫牽絆,既要勇于擔當道德事業,又要善于擺脫塵俗羈絆,看起來矛盾,實際道出了生活的真諦---張弛相成,剛柔并濟,這是保持銳氣和活力的良方。一味強調擔當,就缺少從容和情趣,因而也就失去了吸引力,而過分看重擺脫,則又缺少了熱情和進取,因而也就沒有創造力。我們一生在世會遇到很多事情,都要以包容、有度的心態去對待,凡事不能過于極端,要留有余地,儒家的中庸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第四部分“閑適”中講到心胸寬廣,虛懷若谷,情趣高雅,自然就不會在意瑣碎的是非曲直。人的心寬廣了,世界就寬廣了,心明亮了,世界就明亮了。古人說修身就是修心,內心世界清凈了,世界就清凈了,內心淡泊,不被得失而煩惱,不受物質誘惑,做本色的自己是理想的人生境界。
最后一部分“概論”中有一段“治家”也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熬蛹矣卸Z曰:惟恕則情平,惟儉則足用。”意思是關于治家有兩句格言:“只有寬容才能心情平和,只有節儉家用才能富足。”一家人要有寬恕的心胸,要有樂觀的人生態度,對家人和藹可親,這樣才能使全家人心平氣和,和睦相處,能夠勤儉持家,精打細算,才能使全家人過上富足生活。家和萬事興、儉以養德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其實不論對家人還是對外人都要心平氣和、求同存異。另外,儉樸了就不會鋪張浪費,生活自然就會富足。
讀完之后,我認為本書總的思想也是中國幾千年傳承下來的為人處世的精髓,即清白做人、與人為善、有道德自律、寵辱不驚、做一個內心安寧之人。
讀《菜根譚》有感 篇5
人類社會的進步需要思想的提升和科技的發展共同助推。其中,思想的提升可以說是整個社會進步的基石,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本源。作為五千年中華文化傳承人的華夏子孫,我們每個人無時無刻不沉浸在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耳濡目染里。今所閱讀的《菜根譚》正是一本儒家通俗讀物,是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集。它是儒家真理的結晶,其中,不乏萬古不易的教人傳世之道,對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接觸到《菜根譚》是一次很偶然的機會。在舊書攤淘書,偶然看到古色古香的封皮和有些泛黃的書頁,心想這書的名字也挺有趣,不知道書中內容為何,但是翻看幾頁后發現,書中很多字句簡練又很有深度,所以就買回家細細品讀。讀這本書并沒有花費太多的時間,因為是整理收集的,所以整書沒有大塊銜接的文段,基本都是以短句彰顯含義,利用少量的時間也能體會到書中的真諦。這本書分為修身、應酬、評議、閑適、概論五個部分,每一部分相對應有幾十折的篇幅,從思想、生活、工作等方面談了做人做事的道理。
“修身”這一部分,主要講從個人心智素質的方面整體提高!盀樯贫愿邉偃,施恩而欲要名結好,修業而欲驚世駭俗,植節而欲標異見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荊棘,最易夾帶,最難拔除者也。須是滌盡渣滓,斬絕萌芽,才見本來真體”。很多人做人做事都有很強的目的性,做善事是為了向別人彰顯自己的品德,施恩惠是為了結交朋好,事業出眾是為了驚世駭俗,甚至連養株植物都是要標新立異……這所有的目的,并不應是我們做這些事的本意,善念中存戈矛,理想路上存荊棘,拔除它們很難,但是這正是事物最應該被扶正的本源。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很多人說理想,但卻并不是真的理想,有人為了追求金錢,有人為了追求名利,不同的目的,讓我們喪失本應該單純的追求。本應是為實現自己認可而追求的理想,變成為了迎合世俗眼光和物質享樂的貪婪,這理想路上出現的荊棘,我們每個人都不敢否認自己有過。一生很長,成長的路上我們會面臨不同的誘惑、不同的陷阱,他們讓我們迷惑,讓我們迷茫,甚至讓我們迷失,而最能幫助我們的就是我們自己,那些心靈深處的小荊棘需要我們親手用刀斧修整或斬斷,腦海中出現的邪念需要我們自己去板正、去克服。
修身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性本善,但每個人成長的環境是不同的,所面臨的境遇和其中出現的挫折也是不同的。唯一相同的就是,沒有任何一個人的成長過程是無往不利的。有些人會保持初心,有的人卻會被現實腐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最不能忽視的就是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應有的修養自身的性情的能力。圣人之所以為圣人,并不是從一出生就比平常人更有思想,而是在經歷過痛苦后努力地反思和糾正,才讓自己的精神得以提升。
修身難,難就難在我們沒有去思考,沒有通過事情去質疑,沒有想從事件上得到提高。時刻保持著警醒,通過事情看到本質,只有刨除路上的荊棘,才能讓精神得到升華。
第二部分所講的“應酬”,是待人接物和處世方面的道理!按硕粲杏,不盡之恩禮,則可以維系無厭之人心;御事而留有余,不盡之才智,則可以提防不測之事變。”在自身素質提高的前提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我們面對這個世界所做出的反應。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說的是人與人交往過程中,不要用十分的力,平和清淡順其自然才更能長久,而不是將力量全部用盡,這樣在日后的交往中反倒會有不利!恫烁T》里的這些文字,也是說萬事不能做盡,待人要留有余地,在恩惠和禮數上不要做盡才能維系雙方不厭煩,做事也要留有余地,不要每次都將智慧用盡,才能提防不測的發生,為自己留條后路。這是儒家思想的一個很明確的體現。中國人講究禮數,在待人接物的過程中,萬事都講求周全,但在長久的生活中,我們也同樣悟出很多道理。我們懂得乍見之歡不如久處不厭,剛剛認識就將萬事做盡,以后的相處便處處都是意料之中,久而久之就變成厭倦,為了避免這種厭倦我們懂得適可而止。做事情也是同樣的道理,事情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此時此刻將萬事做盡,接下來事情的發展也許就不會按照自己的預期進行,那么之前沒為后來留退路的做法就可能將自己置于不復之地。
第三部分主講“評議”,對于世事及內心進行一定的分析和諫言,以達到身心的提升!柏澬膭僬撸皤F而不見泰山在前,彈雀而不知深井在后;疑心勝者,見弓影而驚杯中之蛇,聽人言而信市上之虎。人心一偏,遂視有為無,造無作有。如此,心可妄動乎哉!”做人做官,最不能有的就是貪念,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掌握好自己的內心才能長久;客觀公正,不疑心偏頗,才能平衡好事物看清本質。
《菜根譚》的第四部分講的是“閑適”。除了做人當官,我們作為活生生的人,同樣需要享受生活中的種種樂趣和培養一些閑適的性情!皶冮e人寂,聽數聲鳥語悠揚,不覺耳根盡徹;夜靜天高,看一片云光舒卷,頓令眼界俱空!弊鳛樯鐣囊环肿樱滋煳覀冃枰缪莺芏嘟巧,或是員工或是家人,晚上我們擁有的卻是自己的清幽和放松。生活忙碌、工作緊張,讓很多都市人忘記抬頭看看太陽和星星,但人生即使再繁忙,我們都應該時不時抬頭仰望星空,不要忘了大自然給予我們的饋贈;蝰雎犱镐讣毩,或閑看花開花落,也同樣是一番滋味。
“閑適”這部分的臻句讓我感悟到什么是真正的生活,我們對生活應該有怎樣的態度。讀書、飲酒、賞花、種樹……這些仿佛只有在書中能實現的生活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我們也無須做出過大的改變,其實細微的變化就能調整我們整個生活的節奏和質量。其中讀書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精神的成長和技能的成熟都離不開它。多讀書可以改變我們的氣質,讓我們變得更加有禮有節,讀書可以讓我們變得更聰明,用智慧戰勝生活中面臨的困難,讀書也可以讓我們更快樂,調節我們身體的狀態,用讀書來放松身體絕對是明智之舉,讀書更能陶冶我們的情操,讓我們變得更加高尚純潔。
這本書的最后一部分是整書的概論,其中所包含的哲理正是我們生活中、工作中、精神上、物質上所能接觸到的方方面面的道理。剛剛來到工作單位,我對于工作剛剛有一定概念卻還沒有太多自身的理解,讀了《菜根譚》里面的這些警句,我對工作有了一些新鮮的定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會盡全力做好本職工作,做領導的好助手、同事的好搭檔,一切以工作為重,處理好工作和生活的關系。這本書帶給我的思考和教育細數不盡,對我精神的提升更是潛移默化的,我會將這本書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現實的工作和生活中以及待人接物上,努力融入工作環境中,成為一名合格的測繪人!
讀《菜根譚》有感 篇6
《菜根譚》第201篇說:“儉,美德也,過則為鏗吝,為鄙嗇,反傷雅道。讓,諮性行也,過則為足恭,為曲謹,多出機心。
上文的意思是說:勤儉本是一種美德,但是如果過于節儉就會成為行為鄙下吝嗇的守財奴。謙讓也是一種美德,但是如果過于謙讓,就會給人一種好用心機的感覺。
生活中有很多人就是這樣的。吝嗇者比如葛朗臺,吝嗇之態,無人能及。影射出的不是他高尚的品德,而是他鄙下的靈魂,為了錢財失去了妻子女兒乃至他做人的資格。假謙的就更多了,有時自己甚至就不知不覺
也成了個假謙者。過于謙讓者看似謙虛,實則給人一種虛偽的覺,比如有人稱贊我“你真能干”
“哪里哪里”
“不用謙虛”
“真的沒什么啦”
“……”其實我的謙讓是想讓別人多稱贊幾句哦!^_^
我覺得在這方面西方人比較直率,當然,這也不是說中國人比外國人虛偽,只是因為在幾千年的傳統中中國人在這個方面已經習慣含蓄,不外漏,所謂的韜晦吧!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與世界的融合,我們的思想觀念也開始發生了變化,人們開始有了一種坦誠事實,公平競爭的意識。
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所以為人不要過于吝嗇和諂媚,只要生活上處事妥當,不大手大腳,為人保持不亢不卑,就是最佳的方式。
讀《菜根譚》有感 篇7
《菜根譚》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被稱之為“具有三教真理的結晶,和萬古不易的傳世之道,為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起初,我被這樣的高評價而吸引并且持懷疑態度,讀罷才覺如此評價毫不夸張。此篇僅表達對其中部分語錄的感悟體會。
《菜根譚》文字簡練明雋,兼采雅俗。其似語錄、似訓誡又似隨筆,而亦有其獨特的趣味與力量。作者以“菜根”為本書命名,意謂“人的才智和修養只有經過艱苦磨練才能獲得”。作為一本通俗讀物,其對仗工整而耐人尋味,便于記憶與理解。
每一個尚未涉世的年輕人,都對未來抱有無限期待。在社會中,我們經歷磨練與挫折,并由此獲得經驗。然而,我們在不斷做加法的同時也在不經意中做了減法,失去了本性中珍貴的品性。“抱樸守拙,涉世之道。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事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边@是《菜根譚》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盡管我們尚未完全進入社會,但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或許已經失去了最初的純真與烈性。飽經世故的人或許從容而能干,卻也沾染了圓滑。社會中各行各業的“潛規則”被習以為常卻未必正確,這些“惡習”也在不經意中伴隨著成長而增加。與其講究做事的圓滑,倒不如保持樸實的個性;與其事事小心謹慎委曲求全,倒不如豁達一點才不會喪失純真的本性。做一個有豐富內心世界的人,就要學會保留本性中的特質與閃光點。如此,才不至后悔迷失。
現代的快節奏生活,讓許多人在忙碌中失去了生活的快樂與情趣。不論古今,好好生活才是幸福人生的主旋律!伴e里吃緊,忙里偷閑。天地寂然不動,而氣機無息稍停;日月盡夜奔馳,而貞明萬古不易;故君子閑時要有吃緊的心思,忙處要有悠閑的趣味!惫湃丝偸巧瞄L從自然規律中摸索人生的道理。我們每天看到的天地好像一動也不動,其實天地的活動一時一刻也沒有停止。早晨旭日東升,傍晚明月當空,可見日月晝夜都在奔馳,可在宇宙中,日月的光明卻是永恒不變的。所以一個聰明睿智的人,平日閑暇時胸中要有一番打算,以便應付意想不到的變化,忙碌時也要做到忙里偷閑,享受一點生活中的樂趣。于是又忽然想到陶淵明的豁達自由,向往“采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的恬淡。雖然我們不能避世隱居,但是我們可以追求高質量的生活。高質量的生活不是追求享樂安逸,也不是追求朝乾夕惕,而是追求充實和快樂。
“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大智慧。一個人經常保持開朗的心情,樂觀的態度,豁達的心胸是事業成功、人生幸福的基礎!昂蜌庵孪,喜神多瑞。疾風怒雨,禽鳥戚戚;霽日光風,草木欣欣。可見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此處在描寫自然事物的情感時讓人不禁聯想到杜甫筆下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在狂風暴雨的天氣中,連飛禽都感到哀傷憂慮;在晴空萬里的日子里,連草木也呈現出欣欣向榮。由此可見,天地之間不可以一天沒有和祥之氣,而人間也不可以一天沒有歡欣之氣。人們喜歡風和日麗的春景。同樣,人們也喜歡平和快樂的人生。一個人保持一種健康豁達的心態,那么他周圍的世界就是一個歡快美麗的世界,一個和氣幸福的世界。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坐觀天外云卷云舒”“真味是淡,至人如!薄棵孔x到讓自己豁然開朗或眼前一亮頗有醍醐灌頂之意的至理名言,我都會摘抄記憶。雖然有些可能已經遺失至腦海中無法追尋的角落,但有些卻是永遠印刻在了心上。慢慢咀嚼,細細品味,靜靜思索,《菜根譚》是一本讀不盡閱不完的“心靈禮物”。
讀《菜根譚》有感 篇8
很久沒有看《菜根譚》了,最近從書架上把它找出來,再次細細品味了一番。《菜根譚》是明朝末年隱士洪應明所著。“菜根譚”三個字表達“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的道理。同時,此書也剖析了作者對人生的領悟,是一部有超脫、有感慨、有體會,集儒家思想和佛家義理的經典之作。
書中包含許多哲理,讓你讀后豁然開朗,它能開闊思想、修養身心、讓你成為一個懂事理、懂大義的人。
“君子之心事,青天白日,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華,玉隱珠藏,不可使人易知。”這兩句話告誡我們,做人要光明磊落,像晴天白日般明亮。擁有才能的人,要懂得如何分時間、分場合地展示才華且勿張揚。
“做人無甚高遠事業,擺脫俗情便入名流,為學無甚增益工夫,減除得物累,便臻圣境”。解義是:做人不是非要成就一番偉大事業,只要擺脫世俗的功名利祿,就能躋身于名流;做學問也沒有什么訣竅,只要擯除外物的誘惑,便可以達到至高無上的境界。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要被名利所左右,只要專心致力于一項事業,就能擺脫俗情物欲,做到淡泊明志,志存高遠;也不要一味地追求榮華富貴,貪圖享樂,這樣就失去了活著的真正意義。
“ 晴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漏屋中來,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身履薄處出。”解義是:晴天白日般光明磊落的節操,是從貧困艱難的環境中培養出來的,而扭轉大局的雄才偉略是從謹慎的行事態度中磨練出來的。從這句話中,我讀懂了品格需要磨練,工作需要謹慎的道理。
讀《菜根譚》有感 篇9
“菜根”一詞出自北宋學者汪信民的一句“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意思是一個人只要能適應清貧艱苦的生活,以后無論做什么事,都會有所成就。明代洪應明先生以“菜根”為本書命名,大概意謂“人的才智和修養只有經過艱苦磨練才能獲得”,以“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為中心思想, 在簡單質樸中體現樸素的智慧,在親切含蓄中體現人生哲理。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這句話取自《菜根譚》體道篇,也是我們在曾經作文中經常引用的一句話。在應該盛開的時刻,花兒自然而然地綻放;在應該衰敗的時刻,花兒自然而然地凋落。在應該伸展的時候,花朵自然而然地肆意舒展著輕盈的身軀;在應該蜷縮的時候,云朵自然而然地收斂起身形;▋汉驮贫洳粸橥饨缢摾,有著隨意自然和愜意自由。但是,世人恐怕很難達到這種自由暢快的境界,因為世人擁有花兒和云朵所沒有的心念,不僅被外界事物所纏縛,會在意他人的想法和意見,會在乎名利得失,還會被自身的各種想法和情緒所困擾。若想像花兒和云朵一般自由地生活,我們就不能在意所謂的寵辱得失,而是要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培養自己豁達自在的胸襟和淡然平和的心態。世事雖然紛繁復雜,但是,只要我們保持一顆明朗豁達的心,認清人生其實是一場必經的旅途,花開花落、云卷云舒,笑看人生。
“無事常如有事時提防,才可以彌意外之變;有事常如無事時鎮定,方可以消局中之危!边@是我在讀《菜根譚》時最有感觸的一句話!熬影菜嘉,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古代先賢們都追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修養境界,而有了這種境界,便可以遇事泰然處之。沉著、理智是一種優良的心理素質和修養境界,它意味著一個人在認知活動及實踐活動中,不受喜怒哀樂情緒的影響,而我們現在需要的正是這種品質,在任何時候都能保持鎮定自若、頭腦冷靜,遇事不慌、處變不驚。
培根曾說:“歷史使人明智,詩歌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而我想說,《菜根譚》使我遍歷山河,覺得人間值得!
讀《菜根譚》有感 篇10
培根曾說過:“歷史使人明智、詩歌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弊x了融歷史與道德、詩歌與哲理、時代精神與民族特色于一爐的書籍——《菜根譚》,就好像滴水穿石,持久而有力,浸潤著我的心靈。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歷史的長河不斷地沖刷、洗禮中留下一顆顆瑰麗無比的明珠。《菜根譚》就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菜根譚》思人間事,讀起來感覺內心很平和的,一個個鮮活的例子,一段段樸素無華的語言,在拉家常中娓娓道來,讓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有所收益:哦,原來有些事情還可以這樣處理的。
讀了《菜根譚》,讓我從中得到了許多的啟迪。作為一名乘務員,不但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精神,而且更加要立足自己的工作崗位“先旅客之憂而憂,后旅客之樂而樂”的工作熱忱;不但要有“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不怨天、不尤人”的心態,更加要有“以修身自強”、“修辭立其誠”、“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的品格,作為一個平平凡凡的人要想不落后于這個時代,不但要有居安思危、防微杜漸的想法,而且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來不斷為自己充電、加油!
街上流行的服飾,最時髦的往往最容易過時,而經久不變的,是那些式樣簡潔普通的衣服。對于一個人來說,物質的需求只是生活的調劑,卻不能成為生活的主旋律。能讓我們百吃不厭的是粗茶淡飯,酸甜苦辣只是調味品,能讓我們活得充實、活得踏實的關鍵要有一種好的心態和健康的道德觀念。讀了“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讓我體會到世界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皺眉,它就對你皺眉;你微笑,它就對你微笑。幸福不是一種現實,而是一種感覺。在工作中、生活中經常保持喜悅的心情,就是獲得幸福的根本。讀了“心不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心不可不實,實則物欲不入”,讓我懂得了人心不可以不謙虛,謙虛才能讓正義真理進駐心中;人心不可以不充實,充實才能使貪念物欲無法入侵。人在做學問和做人,要善于聽取不同人的意見,并改變自己,要保持“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狀態,才能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言行
“心者后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葉榮茂者”告戒我們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讓自己的子女們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心地善良的人,他的子孫自然也學得心地善良。如此類推,我們作為乘務員的如果具有無私奉獻、以身作則、精益求精的精神、旅客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該常常反思自己:我的行為到底給予了旅客多少的快樂、自信、幸福的體驗?
讀了“憑意興作為者,隨作則隨止,豈是不退之輪;從情識解悟者,有悟則有迷,終非常明之燈!弊屛叶米鍪虏灰螒{自己意氣用事,也不要帶著太多的情感去領悟道理,這樣才會少走彎路。想想真的很有道理,我們作為乘務員,我們的工作是為了確保旅客安全的,當然也會為旅客提供優質的服務。因此工作的時候不能意氣用事。因為感性的熱情是干柴上的火,響起來是比比剝剝的,但片刻就會燒盡;理智卻是沉默的煤炭,能夠放出持久的光和熱。做事有始有終的人,依靠的是恒心和毅力。想成為一個平凡而不平庸的乘務員,除了要學會順應時勢,要有責任心外,關鍵要用心去工作。淺水是喧嘩的,深水是沉默的。我希望自己是那耐人尋味的深水,厚積薄發,每一天能展現經過沉淀后的精華。
作為一名乘務員首先應該做好自己,以身作則。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業務知識,服務旅客。讀書是我們為人的根本,也是發展自己、改變自己的力量源泉。雖然我書讀得不多,但一直在追求一種讀書的“境界”。一般說來,讀書的最高境界是一種無我的狀態。初見《菜根譚》這部書,見其文字就如同與洪應明本人對話,一句話,足可受用一輩子。這就是《菜根譚》,好書《菜根譚》。
讀《菜根譚》有感 篇11
《菜根譚》是明代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
讀《菜根譚》,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這個名字。作者為何要用菜根做書名?認真了解后,這個名字也有一番故事。明朝明神宗萬歷年間,洪應明曾經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帶,洪應明住的地方,土質很差,農民種的蔬菜收成很差,生活很苦。當時的農民一般都會把蔬菜拿到集市去賣,可菜根味道澀又壓秤,買的人一般會將它去掉。洪應明當時生活也非常清苦,看到大把的菜根被丟掉感覺很可惜,就想將菜根取走,但又不愿虧欠人家什么,就出一點錢將菜根買走。一日,洪應明友人到訪,洪應明用菜根咸菜和米粥招待,友人品嘗后卻拍桌叫好。只因菜根腌制的咸菜較普通咸菜別有一番風味。友人問其中道理,洪應明回答道:“普通人初嘗試就會因為菜根味道苦澀丟掉,而我知道美味急不得!焙閼鞯牟烁滩耍墙涍^一道道工序才有了現在的味道。友人感概道:“性定菜根香”。菜根本是棄物,而菜根之香,只有心性澹泊沉靜的人,才能領會其中的真味。也只有如洪應明這樣淡泊之人,才能將菜根這丟棄之物,制作的如此美味。他的《菜根譚》最后以菜根命名,也正是緣于這一特殊的經歷。
制作一道菜根咸菜尚且如此,需要心性沉靜淡泊才能領會其真正味道,而做人又何嘗不是?《菜根譚》中正有這樣一句話。“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凄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守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凄涼!庇腥藶榱嗣敻慌蕶喔劫F,有人卻恪守清貧只為不折自己的志氣。急功近利著未必能善終,但沉下心者、淡泊沉靜者一定有所收獲。
歷史的發展充滿曲折,但古往今來從不缺明己志,淡名利者。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愿“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更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廣闊胸襟;蘇軾心有遠大卻不得施行,卻未因此消沉,揮筆寫下《赤壁賦》《后赤壁賦》等等千古名句,“一蓑煙雨任平生”正是他淡泊明志的寫照。這一位位人物,哪一個不是名垂千古?這不正如《菜根譚》所寫:大凡一個胸襟開闊的聰明人,能重視物質以外的精神價值,并且又能顧及到死后的名譽問題。所以他們寧愿承受一時的冷落,也不愿遭受永久的凄涼。
而“依附權勢者,凄涼萬古”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比如中國歷史上的奸臣:慶父,趙高,董卓,秦檜等等,都沒有取得好的下場,可謂悲哀?梢姙橐粫r權貴,沽名釣譽更出賣本心,從來都不值得。
而讀經典,觀歷史,更應望現實。在現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追求金錢名利之心看似更加明顯。在當前社會之下,人們行色匆匆,忙于賺錢工作,可我們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讀一本《菜根譚》,靜下心來,反思本心,學習書中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精神,不正是對自己的一種提升嗎?我們更要堅守自己的操守和原則,向優秀的人學習,保持良好品德,對于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要及時改正,做一個浩然正氣之人。
讀《菜根譚》有感 篇12
好言者,是非多。謹言慎行、適時閉口,也是取靜通途之一。
心有如泰山之穩重者,從不人前人后侃侃而談,更不會言論他人是非。慎言者多心智安寧,處世不驚,生活自然也是閑庭看花,怡然自得。
“言多必失”是每個時代都不會褪色的箴言,試問又有多少煩惱浮躁不是從口而入的?
面對欲壑縱橫、人浮于事的現狀,人總得為自己閉門、閉口或閉心。不亂于心,方能將最純樸的快樂盡收心底。
讀《菜根譚》有感 篇13
有句話叫:“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菜根譚》是我國古代學者洪應明所撰寫的一部關于人生體驗的奇書。
記得媽媽給我買得那一天晚上,由于缺乏親身體會,我還以為《菜根譚》就像人們所說的天書一樣難以理解。但在我認真閱讀以后才知道,這真的是一本教育意義深刻的書。上面把故事講得栩栩如生,仿佛這個故事就發生在你身邊,它把我引入了一個新天地。從我閱讀得第一天起,我就把它當成了最好的朋友。
而里面的故事更是讓你如癡如醉,回味無窮。里面有名揚千古、無欲則鋼的王安石;有兩袖清風的于謙;有鐵面無私的青天包拯。他們的清正廉明是我久久不能忘記的。里面還有人人皆知的磨杵成針、鑿壁偷光、孟母三遷。它們都是鼓勵我前進的航標燈。
看了這本書會讓你感悟人生,擁有赤情俠心,還能讓你返樸歸真。作為一名小學生,你難道不應該閱讀這本書嗎
從《菜根譚》的開始,經歷了幾百年世事滄桑,但《菜根譚》將永遠譜寫著它那永垂不朽的文化。正如學者洪應明所說“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
讀《菜根譚》有感 篇14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這是在陳眉公輯錄《幽窗小記》中記錄的明人洪應明的對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而精深,源遠流長。在歷史長河的不斷洗禮中,留下了一段段珍貴無比的精品文字,《菜根譚》就是其中的一本,洪應明是《菜根譚》的作者,因此,《菜根譚》中錄入了這句話!恫烁T》作為一本社會各個階層都可讀愛讀的書,被奉為修身養性的人生教材,有人評價此書:“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古人云:“譚者,談也,性定根香!被ㄏ憧梢杂帽莵砥肺,果香可以用舌頭來品味,而根香卻需要用一顆智慧的心靈來品味,細細咀嚼,其芳香自心底而出,散染而去,感動的是人的靈魂與精神。初看此書,就被其中道理深深吸引,這些道理在平時常被我們忽略,就如菜根一樣,一旦細細品味卻是有其獨特之處,讓人涉足于世,頓感輕松。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鍛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边@三十二個字就是《菜根譚》的開場白。作者洪應明先生在書里闡明“性定菜根香”的真義,因為萬味皆由根處發,“厚培其根,其味乃厚”。
說到人的欲望,大到可以吞噬宇宙,沒有幾個人能滿足于一碟菜根。還記得在孔子的七十二個弟子里,顏回的道德是孔子所推崇的,《論語·雍也篇》中,孔子贊美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币馑际穷伝剡^著粗茶淡飯的清苦生活,住在簡陋的房子里,但他卻能自得其樂,絲毫不受外界的物欲困擾,所以被后人稱為“亞圣”!熬討n道不憂貧”,“一簞食,一瓢飲”這些古老樸素的道理,闡述了怎樣的人生境界,描繪了多么平淡的`幸福畫面。
現代社會里,恰恰相反,到處充斥著欲望和誘惑,我們的選擇多了,卻很少能選擇明智的。正如當我們習慣了吃、喝各種氣味濃烈的東西之后,已經完全喪失了欣賞涼水、清茶、淡飯的能力;當我們習慣了寶馬香車之后,卻浪費了上帝給我們用來腳踏實地走路的雙腿;當我們習慣了阿諛奉承之后,卻忘了耳朵的功能是用來過濾留不住的風聲的;當我們習慣了燈紅酒綠的奢華生活之后,卻忽略了天空是藍色的,草兒是綠色的。太多太多的習慣,太多太多對美好事物的視而不見,也許若干年之后,回想自己的一生,早沒了綠色的草,藍色的天空,清凈的耳根,甜美的味覺,靈活的雙腿。到那時,留下的不僅僅是一聲嘆息吧。為人做事能視榮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變幻,才能無意。一副對聯,寥寥數語,卻深刻道出了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應有的心態;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這樣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F今的我們有時候感覺活得很累,不堪重負,是非、成敗、得失讓人或喜、或悲、或驚、或詫、或憂、或懼。一旦所欲難以實現,所想難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想,就會失落、失意、乃至失志?磥碇挥凶龅健皩櫲璨惑@”“去留無意”方可心態平和,恬然自得,才能達觀進取,笑看人生看完這本書,心情頓時感覺明亮了很多,書上講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處事的方法,成功的心態等等,給我很多很多的啟示.正如書上所說,一個人的思想不應該被欲望給蒙蔽,太多對物質的欲望會阻止理想的完成,牽絆我們前行的腳步。有了工作,我們還希望工作是輕松的,能賺大錢的,其實手頭上的工作能做好了,樣樣都充滿意義;有了房子,我們還希望房子再大一點,再豪華一點,其實房子不就是休息的場所么,能放下一張床足以,在這一次比一次更高的要求中,我們忽略了握在手中的平淡的真實,更遺忘了這份真實中我們擁有的幸福,于是,人生顯得越發不如意起來,在欲望的面前,我們成了一只可憐的搖頭乞尾的哈巴狗,一個會說話的奴隸。人生的滋味,真正的口味是平淡。在粗茶淡飯中,體會淡泊的美妙。在精神生活中,得到極大的滿足,真切的享受人生。
這本書里闡述了為人應世、淡泊從容、修身養性、怡情適性、功業成敗、返璞歸真幾方面內容。融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無為,從而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為人處世方式。表現了古人對人生、人際、人性的見解。我喜歡《菜根譚》,因為它是一本歷世閱人的書。充滿哲理的味道,充滿了富于通變的處世哲學,充滿了情畫意,讓我在不知不覺中有所收益。警世均在身邊,但又有幾人能獨善其中,受益于身呢?望諸君心態平和,笑看人生吧!
讀《菜根譚》有感 篇15
教育以育人為本,育人以育德為先。作為一名教師首先就應有崇高的師德,為人師表、身正為范。這樣才能更好地教書育人。讀書是我們為人的根本,也是發展自己、改變自己的力量源泉。雖然我書讀得不多,但一向在追求一種讀書的“境界”。一般說來,讀書的最高境界是一種無我的狀態。有一本書我經常喜歡讀,在書中我能找到自己的影像,同時也能找到一種人生的寧靜。見其文字就如同與他本人對話,一句話,一輩子。有時候書中的一句話就能夠改變你命運中的很多東西。這就是《菜根譚》,好書《菜根譚》。她淡雅的眉目下藏著的卻是一雙透視人世的慧眼,這是一部讓歷史永遠不能忘卻的奇書。據我所知,明代洪應明所著的這本書,被后人翻印過無數次,可見喜歡此書的人之多。新中國的創始人——毛澤東也喜歡此書,他對此書的評價是,“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可見這本書給人的教益,非同一般。
《菜根譚》全書,上至治國、平天下,下至修身、治家,人世中的大道無所不包。政治家能夠從其中找到經邦治國的謀略。比如“議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當忘利害之慮!鄙倘四軌蛘业綑C智,一種進退的機智,一種以仁取勝的機智;僧侶則會發現博大和寬柔,而我喜歡《菜根譚》,更多的是喜歡作者的思辨和處世哲學。比如,“子生而母危,鏹積而盜窺,何喜非憂也貧能夠節用,病能夠保身,何憂非喜也”有了這樣的辨證,就有了柔度,在生活中才會適可而止,才不至于被逆境擊得粉碎。用這樣透視的眼光去看人生歷史,人才不至于輕得像一顆纖塵,隨世風飛揚,而是始終持續一顆冷靜的心。
應對權貴呢他是這樣說的,“趨炎附勢之禍,甚慘亦甚速;棲恬守逸之味,最淡亦最長!
何謂真君子他告訴我們,“君子處患難而不憂,當宴游而惕慮,遇權豪而不懼,對煢獨而驚心!
還有書中無處不在的博大、淡泊、寬容、善良和智慧,所有這一切,讓我覺得自己豈止是在讀書,而是與一位智者交談,與一位畏友交流,心中的疑慮消失了,留下的都是那份沉甸甸的還帶著暖意的警策!恫烁T》靜靜的讀,細細的品,菜根才會越來越香,心智才會越來越高?墒谷藦母≡甑匠领o,從膚淺到深刻,從這種好處上能夠說,知識改變命運。
讀懂一部《菜根譚》,體味人生的百種滋味,就能做到“風斜雨急處,立得腳定;饬G處,著得眼高。路危徑險處,回得頭早!
讀《菜根譚》有感 篇16
我最喜歡讀《菜根譚》,它是一本被奉為修身養性的人生教材,明朝末年隱士洪應明所著。這本書包含的明智和智慧很多,對我最有啟發和鞭策的句子很多。如: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佛家語有“象由心生,象隨心滅”,當風來竹子就知風因緣遇合,風過去之后,緣盡又一切皆空。所以說“風過竹不留聲”,假如竹聲繼續不停,那就是萬世因緣永不散,一切諸法之相永不空,如此天地宇宙雖大也容不下?梢娨磺兄T法全都是空象,也就是都會飄然而過毫不留痕跡;“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也是一個道理,這兩件事情使人看過以后有一種大覺和澈悟。也就是說萬事萬物不論是長是短是苦是樂,到頭來都是一場空。所以應當抱有隨遇而安的態度,事情來了就就應盡心去做,事情過去后,心象要立刻恢復到原先的虛空平靜,才能持續自己的本然真性于不失。
我從畢業參加工作至今已有十個年頭,從一開始的陌生到此刻的熟悉,在自己本職工作的歷程中我也時刻用這句話來鞭策和提醒著自己,也在自己崗位變換的過程中不斷領悟這段話的含義。
做人不是非要成就一番偉大事業,只要擺脫世俗的功名利祿,就能躋身于名流;工作也沒有什么訣竅,只要擯除外物的誘惑,便能夠到達至高無上的境界了。做好工作務必先做好人,做人的態度決定做事的態度,如果我們沒有被名利所左右,專心致力于一項事業,擺脫俗情物欲,做到淡泊明智,志存高遠,一切隨遇而安就好。
剛參加工作那幾年,我跟著老前輩們學習評估知識和技能,在實際的工作中和老前輩們一齊解決問題;隨后我發現自己的知識水平已經有所欠缺,在工作閑暇時間多看一些書,即使不能全部透徹,至少也是給自己的知識面和文化水平有所提高和補充。我又一次感覺到自己在學習的過程更加能沉淀。接觸辦公室工作后,需要應付的是整個單位內部及對外的行政和業務工作聯絡,以及上傳下達的工作。更需要隨時持續思維清晰、條理性、計劃性的工作態度。對名利更加不去在乎,只是想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對于我來說,精神的境界比物質的境界要重要許多、做好每一件工作的成就感比任何的物質獎勵都受用。
“憑意興作為者,隨作則隨止。”
菜根本是尋常普通之物,甚至為很多人所不屑,它往往埋沒于泥土之中不為人眼所見,既沒有菜莖、菜葉的味美,也沒有菜花的艷麗,很容易被忽略。工作與菜根極像,因此務必要耐得寂寞,守得清貧,不怨天、不尤人,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菜根自有其無可替代的作用,工作亦是如此。價格工作一般都細水長流,不能立竿見影,因此工作的時候不能意氣用事。感性的熱情,只是干柴上的火,響起來是比比剝剝,但片刻就會燒盡;而理智是沉默的煤炭,能夠放出持久的光和熱。做事有始有終的人,依靠的是恒心和毅力。想成為一個平凡而不平庸的人,不但要有居安思危、防微杜漸的想法,更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來不斷為自己充電、加油!除了要學會順應時勢,要有職責心外,關鍵要用心去工作。淺水是喧嘩的,深水是沉默的。我期望自己是那耐人尋味的深水,厚積薄發,每一天能展現經過沉淀后的精華!
讀《菜根譚》讓人明白:思想會被欲望蒙蔽,太多對物質的欲望會阻止理想的完成,牽絆我們前行的腳步。有了工作,我們還期望工作是簡單的,能賺大錢的,其實手頭上的工作能做好了,樣樣都充滿好處;有了房子,我們還期望房子再大一點,再豪華一點,其實房子但是是休息的場所,能放下一張床足以,在這一次比一次更高的要求中,我們忽略了握在手中的平淡的真實,更遺忘了這份真實中我們擁有的幸福,于是,人生顯得越發不如意起來,在欲望的面前,我們成了一只可憐的搖頭乞尾的哈巴狗,一個會說話的奴隸。其實,人生真正的滋味,是平淡。在粗茶淡飯中,體會淡泊的美妙。
“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
街上流行的服飾,最時髦的往往最容易過時,而經久不變的,是那些式樣簡潔普通的衣服。對于一個人來說,物質的需求只是生活的調劑,卻不能成為生活的主旋律。能讓我百吃不厭的是粗茶淡飯,酸甜苦辣只是調味品,能讓我活得充實、活得踏實的關鍵要有一種好的心態和健康的道德觀念。讀了"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讓我體會到世界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皺眉,它就對你皺眉;你微笑,它就對你微笑。幸福不是一種現實,而是一種感覺。在工作中、生活中經常持續喜悅的情緒,就是獲得幸福的根本。
"心不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心不可不實,實則物欲不入"
人心不能夠不謙虛,謙虛才能讓正義真理進駐心中;人心不能夠不充實,充實才能使貪念物欲無法入侵。人在做學問和做人,要善于聽取不同人的意見,并改變自己,要持續"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狀態,才能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言行。在這天,現代化的城市喧囂,已經湮沒了古代風情并帶給我們與日俱增的焦慮、煩躁和不安,這句話如山間之明月,江上之清風,會讓我獲得一份寧靜,會讓我找回自己,會教會我怎樣做好一名普通的工作者。
"議事論事明曉利害"
議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當忘利害之慮。評論事情的時候,應處在旁觀者的身份,才能追究事情的真偽始末和是非曲直;擔負事情的時候,應以當事人的身份置身其中,忘掉個人的利害得失,才能把事情做好。在工作或者生活中,我們難免遇到一些讓自己不解的事情,或者覺得不公平或者覺得不妥當,這就需要我們學會換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和立場去思考和決定,而不能總從自己的角度和出發點去思考。只有換位思考才能讓自己體會到別人的難處和處理的問題的緣由,以至于自己不會多想或者錯想。
此刻的書籍、雜志種類繁多,各種各樣的勵志文章也是到處都是,可我還是喜歡《菜根譚》,它樸實且厚重,一句句富有哲理名言都是古人在實踐中的寶貴積累和總結;一段段富于通變的處世哲學,對于從古到今的生活、工作都有借鑒和參考好處。工作之余,我喜歡泡一杯清茶,讀上幾頁《菜根譚》,不強求自己一次讀多少,看上幾句、寫上幾筆,再結合自己的實際聯想一下,腦子豁然開朗;有時工作中遇到瓶頸,回家翻開《菜根譚》,找幾頁能讓自己釋放的名言,便能將瓶頸慢慢打開,讓自己得以放松和解脫;有時在生活中遇到不順或者不解,回去還是翻開《菜根譚》,去讀幾頁,讓自己的心靈放松和平和,讓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有所收益:哦,原先有些事情還能夠這樣處理的。
《菜根譚》對于我來說,已經不僅僅僅是一本書而已,她是我身邊不可缺少的良師益友,好的東西要讓大家分享,亦推薦給大家。
讀《菜根譚》有感 篇17
《菜根譚》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所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具有三教真理的結晶,和萬古不易的教人傳世之道,為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對于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力量。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歷史的長河不斷地沖刷、洗禮中留下一顆顆瑰麗無比的明珠!恫烁T》就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菜根譚》是一本怎樣的書呢古人云:“譚者,談也。性定根香!被ㄏ隳軌蛴帽莵砥肺,果香能夠用口來品味,而根香卻需要用一顆智慧的心靈來品味。
《菜根譚》是一位悟透了人生的隱士,融釋、道、儒于一身,別具慧眼,將自己的人生奧妙和盤托出的結晶。我覺得《菜根譚》思人間事,是一本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書。商界巨子們喜歡讀《菜根譚》,因為他們認為《菜根譚》是一部奇書,是企業界經營管理的“指南”,企業家修身養性的“教材”;僧侶們喜歡讀《菜根譚》,是因為其博大、寬容、善良。我也喜歡讀《菜根譚》,因為我覺得它充滿了哲理的味道,充滿了富于通變的處世哲學,充滿了詩情畫意。我覺得《菜根譚》是一本修身養德、為人處世的好書。讀起來感覺內心很平和的,一個個鮮活的例子,一段段樸素無華的語言,感覺就像在拉家常一樣,娓娓道來,讓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有所收益:哦,原先有些事情還能夠這樣處理的。
讀了《菜根譚》,讓我從中得到了許多的啟迪。作為一個教師,不但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精神,而且更加要立足自己的工作崗位“先學生之憂而憂,后學生之樂而樂”的工作熱忱;不但要有“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不怨天、不尤人”的心態,更加要有“以修身自強”、“修辭立其誠”、“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的品格,作為一個平平凡凡的人要想不落后于這個時代,不但要有居安思危、防微杜漸的想法,而且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來不斷為自己充電、加油!
街上流行的服飾,最時髦的往往最容易過時,而經久不變的,是那些式樣簡潔普通的衣服。對于一個人來說,物質的需求只是生活的調劑,卻不能成為生活的主旋律。能讓我們百吃不厭的是粗茶淡飯,看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主食大多是滋無味,可嚼之則會甘之如飴,酸甜苦辣只是調味品,能讓我們活得充實、活得踏實的關鍵要有一種好的心態和健康的道德觀念。讀了“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弊屛覀凅w會到世界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皺眉,它就對你皺眉;你微笑,它就對你微笑。幸福不是一種現實,而是一種感覺,幸福感究竟是什么東西呢日本醫學博士春山茂雄在《腦內革命》這本書中寫道:“人的心靈由大腦里的腦干、大腦邊緣系統和大腦皮質組成。其中有一種神經,當受到外界刺激的時候,會使人快感。在工作中、生活中經常持續喜悅的情緒,就是獲得幸福的根本。讀了“心不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心不可不實,實則物欲不入”,讓我懂得了人心不能夠不謙虛,謙虛才能讓正義真理進駐心中;人心不能夠不充實,充實才能使貪念物欲無法入侵。人在做學問和做人,要善于聽取不同人的意見,并改變自己,要持續“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狀態,才能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言行。
“心者后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葉榮茂者”告戒我們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讓自己的子女們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心地善良的人,他的子孫自然也學得心地善良。如此類推,我們作為教師的如果具有無私奉獻、以身作則、精益求精的精神、崇高的師愛和良好的言行舉止,學生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只能一個嚴于律已的教師才會讓學生信服,否則再多的說教只會令人生厭。因此,我們就應常常反思自己:我的教育到底給予了學生多少的快樂、自信、幸福的享受和成功的體驗
讀了“憑意興作為者,隨作則隨止,豈是不退之輪;從情識解悟者,有悟則有迷,終十分明之燈。”讓我懂得做事不要任憑自己意氣用事,也不要帶著太多的情感去領悟道理,這樣才會少走彎路。想想真的很有道理,我們作為教師,我們育人的工作是細水長流的,不是立竿見影的。因此工作的時候不能意氣用事。因為感性的熱情是干柴上的火,響起來是比比剝剝的,但片刻就會燒盡;理智卻是沉默的煤炭,能夠放出持久的光和熱。做事有始有終的人,依靠的是恒心和毅力。想成為一個平凡而不平庸的教師,除了要學會順應時勢,要有職責心外,關鍵要用心去工作。淺水是喧嘩的,深水是沉默的。我期望自己是那耐人尋味的深水,厚積薄發,每一天能展現經過沉淀后的精華!
讀《菜根譚》有感 篇18
最開始了解到《菜根譚》,是因為喜歡其中的一句話:“魚得水逝而相忘乎水,鳥乘風飛而不知有風。識此可以超物累,可以樂天機”。世間萬物,相輔相成,魚能在水里暢游而忘掉水的存在,鳥乘風飛行而可以不必知道有風的存在。認識到這一點就可以不為環境所拖累,人就可以活得輕松開心,順其自然。當時讀到這句話就有一種超然物外的撲面之感,心想能寫出如此句子的人一定是如和煦春風般的大師,隱居山林,一抬手一投足間,在裊裊茶香中笑看世間萬物。
我的大學生活已經586天了,與室友們相識的日子也已經586天了,隨機分配的六個人組成了257寢室,這里存著我最初的夢,這里有我最真誠的朋友。不置可否,我們每個人的點點滴滴、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彼此,喜歡游戲的人會帶著室友一起“團戰”,優秀的人會激勵大家一起前進,我們都希望自己變好,都希望成長為可以讓自己驕傲的人,本學期開學之初,我就推薦了大家《菜根譚》這本書。
《菜根譚》又名《處世修養篇》是以處世思想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采用語錄體的方式給人以啟發和警醒。作者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藉貫不詳,根據他的另一部作品《仙佛奇蹤》,得知他早年熱衷于仕途功名,晚年歸隱山林,洗心禮佛。萬歷三十年(1603)前后曾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帶,潛心著述。
當時看到書的名字覺得很難理解,又很拗口,大家翻閱資料,互相討論、借鑒,才明白有俗語說:“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作者以“菜根”為本書命名,把菜味比作世味,意思是“人的才智和修養只有經過艱苦磨煉才能獲得”,古人有云:“譚者,談也,性定根香”。因為萬味皆由根處發,“厚培其根,其味乃厚”。花香可以用鼻來品味,果香可以用舌頭來品味,而根香卻需要用一顆智慧的心靈來品味,細細咀嚼,其芳香自心底而出,散染而去,感動的是人的靈魂與精神。
《菜根譚》分為總論卷、修身卷、為學卷、治家卷、為政卷、用人卷、治道卷、處世卷共八卷?傉摼碇饕跃醯臑檎聻橹,結合海宇之內的百姓、廟堂之上的良吏和刑法禮法的規矩,講述“保天下之要道”,培養正氣,能使賢人君子無郁心之言;堅固元氣,能使群黎百姓無腹詞誹之語。《菜根譚》的第一章就是修身卷,“立德修身——高出立,平處坐,低處行”,將“德”放到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君子先慎乎德。德者,本也。”強調君子首先要在品德上謹慎從事,品德才是根本。其中有一句“潔身自好,棲守道德——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凄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寧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凄涼!绷钗腋杏|頗深,一個能堅守道德準則的人,也許會寂寞一時;一個依附權貴的人,卻會永遠孤獨。心胸豁達寬廣的人,考慮到死后的千古名譽,寧可堅守道德準則而忍受一時的寂寞,也不會因依附權貴而遭受萬世的凄涼。
反觀我們當今的現實生活,有多少人因為難以抵御物欲的誘惑,從而踏上人生的不歸路,留下終生遺憾。不論是一只只被揪出的“大老虎”還是“小蒼蠅”,不正是驗證了這句話嗎,“潔身自好,棲守道德”,才會活得坦坦蕩蕩。
《菜根譚》文字精煉,全書沒有嚴密的邏輯聯系,仿佛作者是在不經意間寫的隨筆一般,侃侃而談,如敘家常,卻有著更深刻的見解,短短幾個字就能傳遞出許多人也許要領悟好多年的哲理,文辭優雅,對仗工整,雖經歷了幾百年,仍難以磨滅其睿智的光采。每次翻開,都仿佛是與一位閱歷豐富的老人在閑談,感受著老人經歷過諸多風雨,看透世事后的人生感悟,只是寥寥幾語,但是細細回味起來,又無一不是萬古不易的真理。
“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世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大學正是進入社會的預備期,涉世尚淺,正是塑造自己、完善自己的黃金時期,同時也是容易沾染壞習慣、壞風氣的時期,怎樣保持善良的本性,始終光明磊落做人正是大學生應該認真學習的?倳牭接腥苏f,在社會上要“長個心眼兒”,也許會有部分人覺得如果始終光明磊落待人就會被人利用和陷害,成為社會的淘汰者。我覺得,所謂的長個心眼兒并非是想著如何利用別人,如何去趨附不良的社會風氣,迷失本性,而是像《菜根譚》中“勢利紛華,不近者為潔,近之而不染者為尤潔;智械機巧,不知者為高,知之而不用者為尤高”,即使知道怎樣使用詭計,也只是作為防止被利用的一種保護措施。
“嚼得菜根,做得百事!薄恫烁T》書中無處不在的博大、淡泊、寬容、智慧早已令我深深折服,它文字簡煉明雋,更是叫人含咀無窮,同時它亦駢亦散,融經鑄史,兼采雅俗。作者揉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無為、釋家的出世和自身的體驗,表達了四百多年前一位哲人對為人處世、修身養性及治學家訓的認識體會,表現了中國對人生、人際、人性的獨到見解。
《菜根譚》將重構社會文化心態與每一個社會成員的自身修養相結合,提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圓心闡述,可謂卓具識見。中國歷史上產生過眾多的思想流派,在這些流派中,或多或少涉及到社會文化心態的規范,但是,社會幾乎全不理會這些道德,自行其是,弱肉強食,層出不窮,愈演愈烈。洪應明所借助重構社會文化心態的有力武器是人的生存意識,將生死問題作為價值參照,單刀直入,一針見血,希望使人們將一切所作所為都放在鬼門關上進行比量、考究,然后識別孰輕孰重,孰取孰予,從而使人們自覺改變思維定式,價值取向,心理狀態以及行為方式,從個體到集體,最后重構整個國家與民族的社會文化心態,使之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其書不僅是個人修養的箴言,實在是社會病態的藥石。
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世事靜方見,人情使淡長。物欲橫流的現代,人們如果能放棄功名利祿等各種欲念,冷卻人世間的奔競追逐,心安性定,不張揚、不虛浮,默默地堅守自己心靈的菜根香,就能長存其鳶飛魚躍的天性,淡然從容,以一份精神上的空靈而遺世獨立,生活也一定會過的充實且有意義。
讀《菜根譚》有感 篇19
《菜根譚》誕生于明萬歷年間,是一部有益于人們修身正心、磨煉意志、奮發向上的通俗讀物。作者以“菜根”為本書命名,意謂“人的才智和修養只有經過艱苦磨煉才能獲得”。在這部書中,作者洪應明將儒家的自強不息、佛家的寬忍宏大和道家的超脫玄妙融為一體。雖然已歷經數百年的滄桑變幻,卻始終讓人品味不盡。問世以來,更是得到了“急功近利者讀之,可當清涼散;萎靡不振者讀之,可當益智膏”的極高評價。毛澤東讀《菜根譚》時曾說過:“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
讀《菜根譚》,感觸頗深:“無事便思有閑雜念想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氣否,得意便思有驕矜辭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懷否。時時檢點,到得從多入少、從有入無處,才是學問的真消息。”但在現實生活中,就在我們身邊,有不少同志卻整日怨天尤人,說沒有好爹娘給自己聰明的大腦、沒有好老師教會自己治世的學問、沒有好領導安排自己施展才華的陣地,等等。但就是忘了照照鏡子,看一看自己滿臉灰,拍一拍自己渾身泥啊。在我們的鄰國緬甸有這么一句俗語:海中的月亮再明也照不出海的深淺,自己的眼睛再亮也看不見自己的容顏。就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但真正能夠找到和認識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卻很難很難。正因為如此,才要“吾日三省吾身”,通過內省找到和正視自己的缺點才是修身養性、壯大和提升自己的重要途徑。
自古以來,我國有注重內省的傳統?鬃釉凇墩撜Z》中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高德友檢察長在談到如何“嚴以修身”時強調,“內省是修身的重要方法”,“君子求諸己”,意思就是遇事首先要求自己,從自己做起,自己反省,而不是怨天尤人。只有經常內省,才能及時洗去思想上的灰塵污垢,凈化思想,提升人格,避免“積小惡為大惡”,認識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的道理。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內?在我看來,作為檢察人員,內省就是要時刻進行自己評價、自己檢查、自己警醒、自己鞭策。要見賢思齊,對照英模找差距,對照政績看問題,對照宗旨看思想,對照要求看紀律。內省還要用好批評和自己批評的武器,正確看待和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和建議,正所謂“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內省還要做到以史為鑒、以人為鑒,“聰明人以別人的教訓教育自己,愚蠢的人以自己的教訓教育別人”。
今天,現代化的城市喧囂已湮沒了古代的風情,在享受豐富物質生活的同時,我們面對著與日俱增的物欲、焦慮、煩躁、戾氣,多少人迷失在燈紅酒綠之中,丟掉了最真的自己!恫烁T》能告訴我們的有很多很多,它就像一溪清泉、一縷清風,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在感覺到壓力繁重的時候,如能常常讀之、思之,定能幫我們滌洗心塵,吹去積煩,還我們一個寧靜的內心世界,幫助我們發現最真的自己。
讀《菜根譚》有感 篇20
疫情期間根據當地防控要求,在家隔離不給大家添麻煩不外出串門。在家期間合理的安排時間,多讀書不斷的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便從老公眾多書籍里面來尋;雖然書籍眾多但是想讀的卻難尋幾本,突然《菜根譚》跳入眼前,初讀此書多次想放棄,因為書里許多繁體字使我望而卻步;盡管有許多文字已經有拼音注解,但是還是眾多的文字不認識。但是想來不可輕言放棄,就去找來新華字典,一邊看一邊翻看字典查找,堅持幾天之后,發現此書雖不如小說那般易懂,但卻自有其風采和韻味。慢慢地便愛上此書,放在枕邊每天翻看,細細品味,輕聲慢讀。
讀“無過是功,無怨是德——處世不必邀功,無過便是功;與人不求感德,無怨便是德。”使我明白人生在世,無愧于心,樂于助人,不求感恩。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努力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去教育和幫助更多的學生,讓更多的家庭看到希望。
讀“修德忘名,讀書深心——學者要收拾一精一神并歸一路。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譽,必無實詣;讀書而寄興于吟詠風雅,定不深心!笔刮叶们笕W問拂除雜念;在追求道德修養上,別把功名利祿放在上面;閱讀書籍時,應該多多注重心得體會。
讀“忘功念過,忘怨念恩——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使我想到幫助別人不必記在心上,若有過錯時刻反思自己。對于別人的幫助應時刻牢記,對于別人的過錯要懂得放下。
讀“多病未羞,無病是憂——泛駕之馬可就馳驅,躍冶之金終歸型范;只一優游不振,便終身無個進步。白沙云:“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無病是吾憂!闭娲_論也!笔刮曳此嫉接袉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認識不到自己的問題更不用說及時改正了,作為教師教育和幫助學生,引導學生,發現他們犯錯誤時,及時提醒他們改正并引領走向正確的方向。
書未讀完,但感受已經頗深,放在枕邊慢慢咀嚼,伴書香。悟心神,努力前行。
讀《菜根譚》有感 篇21
偶然之間,我遇見了洪應明先生寫的《菜根譚》,就像沙灘上玩耍的小孩偶拾得一明珠。菜根譚,這樣低調的名字卻蘊含著深刻的真理——譚者,談也;蛟弧白T以菜根名,固自清苦歷練中來,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其顛頓風波,備嘗險阻可想矣!笔怯貌烁魅松尽V挥懈了,人生才會有價值。
假期里,在這個像按下了快進鍵的小城里,我像大多數人一樣在互聯網上快速的瀏覽各種信息以獲取瑣碎的知識,是《菜根譚》讓我“慢”下來,走出“一目十行”的快節奏。因為它是文言文體裁,在讀時不得不慢下來翻譯一遍,在這樣逐字逐句反復翻譯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慢閱讀的好處——慢下來才有自己更深入的思考。再者,洪應明先生寫的可謂句句金言。讀書其實是獲得知識的最快捷徑,我在讀《菜根譚》中,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正是這種感覺讓我著迷其中,一遍又一遍念著晦澀的文言文……
《菜根譚》中提到“作人要脫俗,不可存一矯俗之心;應世要隨時,不可起一趨時之念”意思是做人要超凡脫俗,但是不要有故意違反世俗人情的心思,來顯示自己的清高。做事要順應時局,不能有一點刻意的趨炎附勢的想法。在讀到這句話之前我以為“脫俗”與“應世”是對立的,現在才懂得“脫俗”是指內心高的素質和涵養而不是主觀意識的擺脫世俗,它是一種從容;如果刻意標榜自己的清高是比世俗更低級的。真正懂的出世的人更懂得入世。這讓我想起“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水利萬物而不爭!蔽蚁,人最好的德行應該就像水一樣養育萬物,卻沒有與萬物去爭奪。修德是人的根基,人的素質和涵養提高了才能更從容面對生活的茍且。
洪應明先生又提到“古人閑適處今人卻忙過了一生;古人實受處,今人反虛度了一世。總是耽空逐妄,看個色身不破,認個法身不真耳!币馑际牵湃碎e適之時,今人卻忙忙碌碌過了一生。古人實受之時,今人又恍恍惚惚虛度一生?偸浅聊缬谔摽,追逐妄想。看不破自身,認不清時事。閑的是什么?忙的是什么?看破什么?認清什么?這是我初讀時的疑問,也是我著迷于此的原因之一——自己思考獲得的東西往往比別人直接告訴你的更深刻。這句話是洪應明先生對明朝中后期奢靡享樂的社會現象的感嘆,同時也適用于現代,在這物欲橫流的時代我們要看破虛幻的欲望,認清人生中真正重要的東西實實在在的享受生命。停下逐妄的腳步,看看自己擁有的,珍惜眼前。畢竟房子沒有最大只有更大,但舒適便好;錢沒有最多只有更多,但夠用就好。一昧去追求換房換車換名牌就容易忽略父母家庭孩子朋友,有些東西失去了便不可挽回,徒留遺憾。
很多道理是身邊的人不能告訴你的,在沒有足夠的閱歷和經驗下,我們需要從大量閱讀中獲得!吧賶颜撸率庐斢靡鉅栆夥摧p徒泛泛作水中鳧而已,何以振云霄之翮?衰老者,事事宜忘情而情反重,徒碌碌為轅下駒而已,何以脫韁鎖之身?”(翮,鳥羽根也,泛指鳥翅膀)你品,你細品。我們現在是不是有“當用意而意反輕”的情況。還記得毛主席的“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眴?我們青少年就應當有鴻鵠之志,有意氣風發的精神面貌,有奮斗拼搏的勇氣!而不是平靜的像吹不起一絲漣漪的死水。失血于杯中,堪笑猩猩之嗜酒;為巢于幕上,可憐燕燕之偷安。意思就是說:把自己的鮮血流在了酒杯中,猩猩嗜酒真令人可笑;為貪一時安逸把自己的窩搭在人的帳幔之上,燕子的茍且偷安真是可憐。青少年應當時刻有危機感,大的方面:當今世界仍不和平,發展靠青年,我們自己要發展要拼搏,國家大業才能完成。小的方面:大多數人都有中年危機,這最是要錢的時候,很多人會后悔青年沒奮斗或沒攢錢,現在我們就要把專業學精,工作后管理好金錢,但學習只是大學的冰山一角,很多人脈關系,口才,修養都是從大學積攢的。
閑暇之余,我還是會細細讀幾頁《菜根譚》即使重復也不覺乏味,因為不同時期讀同一句也會有不同的收獲,不一定要有多么深刻的感悟,只求平靜心靈,撥開云霧。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大家也可以看看《菜根譚》得到自己的理解。
最后,我想將洪應明先生的這句話分享給大家——以積財貨之心積學問,以求功名之念求道德,以愛妻子之心愛父母,以保爵位之策保國家,出此入彼,念慮只差毫末,而超凡入圣,人品且判星淵矣,人胡猛然轉念哉!轉變的是思想,改變的是人的修養境界。每個人都有積攢財貨的方法,何不把它用于積攢學問,要知道知識是通往財富的重要橋梁。像經商需要營銷策略要有金融知識,一份輕松的工作需要經過專業考核。讓我們以積財貨之心積學問,重視閱讀。
【讀《菜根譚》有感】相關文章:
讀《菜根譚》有感08-24
讀菜根譚有感09-28
讀《菜根譚》有感(精選20篇)07-26
讀《菜根譚》有感(14篇)03-15
讀菜根譚有感(14篇)09-28
讀菜根譚有感14篇09-28
讀《菜根譚》有感(通用20篇)08-17
讀菜根譚的讀書筆記07-04
讀匆匆有感_讀簡愛有感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