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讀后感范文(精選6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童年的秘密》讀后感范文(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童年的秘密》讀后感1
《童年的秘密》中有一段是這么說的:“人們對兒童心理上的創傷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傷痕大多數是由成人無意識地烙上去的。”這些創傷,幾乎全部都是因為我們不了解兒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們自以為是為了孩子好,但其實卻造成了相反的后果。好心辦壞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秘密》里,或者指出常識性做法的謬誤,或者提出了一些我們未曾想到過的地方,因此這本書對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說非常值得一看。
其實有一個敏感期我們大家是都知道的,就是兒童的語言天賦。在兒童的某個階段,學語言是非常驚人的,所有的人都是他們的老師,他們只是沉默的聆聽,直到某一天說出他們的第一個字。這點成人體會最深,學外語現在對我也是一件頭大的事情,無論是聽力還是單詞,都是需要持續的下苦功才可以。但是除此之外,兒童的敏感期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敏感期,就是對秩序的敏感。“一個很重要和神秘的時期是兒童對秩序有極端敏感的時期。這種敏感在兒童出生后第一年就出現,并一直持續到第二年。”
一直以來在成人的腦海中,保護自己的財產使其免遭侵犯,這幾乎是成人的自然法則。所以,我們經常會阻止我們的孩子不讓他們做很多事情,怕打壞東西總是讓孩子按照我們的節奏來生活。同時,對成人來說,有一條自然法則,即“最大效益法則”,這誘使他運用最直接的手段,在盡可能少的時間內達到他的目的。當他看到一個兒童正在作巨大的努力做某些似乎毫無成效的事情,而這些事情他本人一瞬間就可以做完,并且做得完美得多,這時他感到痛苦,就想去幫助這個兒童。還有我們迫不及待的教小孩子識字,剝奪了他們的樂趣。“過早地強求他們通過閱讀書本來識字也會產生一種消極的影響。追求這些并不很重要的東西會削弱他們生氣勃勃的心靈的能量。”仔細想一想,我們成人確實經常犯這樣的錯誤。
每一個在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成人,都是他們的教師,所以,并非有孩子的父母親,或者教授他們知識的老師才應該來閱讀這本書。當一個成人看到兒童端了一杯水,他就開始害怕這只杯子可能會摔破,當他感覺到這一點時,他的貪婪就使他把這杯子看作一件珍寶,并從兒童手中把它奪過來。另一方面,兒童還必須形成他的行為習慣,但是他從來也沒有得到許可去展現連續的行為過程。如果兒童正在游戲,成人就會打斷他,認為該是散步的時間了。這小孩就被打扮一番帶出去了。這些都是不好的。當兒童工作時,他并不是為了獲得某些進一步的目的而如此做的。他工作的目的就是工作本身,當他重復一項練習,使自己的活動達到一個目的時,這個目的是不受外界因素支配的。就兒童個人的反應而言,他停止工作跟勞累沒有聯系,因為使他的工作完全更新,充滿精力是兒童的特征。
實際上這本書里的珠玉比比皆是。我以為每一個人都應該讀一讀她。
《童年的秘密》讀后感2
看了《童年的秘密》,我想起了兩個字——悲憫。這兩個字,我從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感受到過,在陶行知先生身上看到過,在霍懋征老師身上看到過,在《窗邊的小豆豆》里的“小林宗作校長”身上看到過。
我在《童年的秘密》里,看到了一個富有愛心和責任意識的教育家,她用愛的眼光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兒童發育與成長的秘密。正如作者所言:兒童只有在一個與他的年齡相適合的環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會自然地發展,并展現他內心的秘密。她認為,一個兒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發育和成長,主要是因為受到了的壓抑,是社會賦予了成年人截然相反的使命:讓他們有權決定兒童的教育和發展。
我一邊閱讀此書,一邊在想著自己班級里的那個很有“個性”但是其實卻處于弱勢需要關注的孩子,把自己和那個孩子以及他們的家長和書中的人物對號入座,不禁思緒萬千。
一個男孩子,他不足七個月就被生下來,在醫院里花了好幾萬元護理費才出院回家。出生后由爺爺奶奶帶著,父母離開偏遠的農村老愛來廈門打工,于是他成了留守兒童。由于早產兒的身份,他在家里被視為意外撿到的寶貝,以致寵愛過度。他的學前教育幾乎是一片空白——不識字,不講文明。用蒙臺梭利的話來說,就是錯過了教育的敏感期。當他到了入學年齡,他的父母把他送進了一所新辦的區實驗小學,把希望寄托在老師們身上。
但是,孩子的智力發育不足(智商只有七十幾),決定了他的學習生活是要讓父母失望的。剛入學時,他的半普通話半家鄉話,常讓同學老師們聽不懂。老師們有一半的話,他也是聽不懂的。由于他經常用不文明的表達方式與別人溝通,如打人,吐口水,他的每個同桌都從同情變成不滿,從滿腔熱忱地要幫他,變成心灰意冷地遠離他。上課時他基本沒有在聽,也聽不懂,他坐不住,別人在忙著與老師互動,他忙著做小動作。做作業和考試的時候,他硬要看別人答案,引起很多爭端。上課的節奏經常被他打斷,因為他會大叫一聲,或者突然說要上廁所。老師的表揚和鼓勵,只能讓他維持三分鐘熱度。最近這一單元考試,他的成績是16分。以前他常用上廁所的借口,最近他常用“肚子痛”的借口,想逃避學習,離開教室。
我對于這個學生和他的家長,是很同情的。我知道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都跟科任老師們一樣,都有很大的壓力,是很痛苦的。所以我也很少打電話去“投訴”,因為我知道他們壓力已經很大了。他的家長,從對他的寵愛,到失望,到暴力,讓我甚至于感到悲哀。
孩子本身是沒有錯的,他的出生時間不是他能夠選擇的,他的家庭背景和社會環境,也不是他能選擇的。
但是,他的家長,卻一定要選擇一所新辦的實驗校讓孩子入學,卻不知這所新學校承載著多少政府的期望,承載著多少壓力,這種壓力也會轉接到孩子和家長身上。正常的孩子和家長會得到成長,而智力發育不正常的孩子,他在學習和行為習慣上無論如何趕不上別的孩子,卻被要求用相同的標準來評價,于是上學就成了一種沉重的負擔。
最近我經常會想起《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這本書。在芬蘭,教育投入很高,小班化,一個班從幾個人到二十幾個人。教室很大。教材簡單。教育力量均衡,沒有什么名校和普通校之分。對于老百姓來說,最實惠的是,學習困難的孩子,學校有專業人員輔導。所以他們的孩子是不會掉隊的,所以芬蘭的教育成果是顯著的。
所以像我班上的這個孩子,他的未來,是讓人不敢想像的。因為一個無法融入學習生活環境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是不會正常的。而我這個班主任,由于工作忙碌,對他的幫助也是很有限的。當其他學生或者科任老師找我“投訴”的時候,當我擔心他的學習成績影響到年級成績的時候,當我想到他的父母的痛苦和他的未來的時候,我的焦慮就產生了。
如果我們的國家在教育上投入多一些,如果有專門的教育機構或者專門的老師來輔導這樣的孩子,如果有適合他們的發展的教材,我想這樣的孩子,他們的人生是不是會快樂一些呢?他們的家庭是不是會幸福一些呢?社會是不是會更和諧一些呢?
《童年的秘密》讀后感3
讀完《童年的秘密》一書,我的歸納主要是從四個緯度來進行整理,即幼兒生理和心理的發展;幼兒的教育原則及環境;幼兒的心理歧變。
第一、幼兒生理和心理的發展。
從事物是始終處在不斷變化和發展的角度來看,蒙臺梭利指出,兒童期是人的一生發展中最重要的時期。在不斷地生長和發展變化過程中,幼兒的發展包括了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的發展,這種發展是一種兒童個體生理和心理“實體化”的過程。透過這一章節的閱讀及自己在日常的幼兒教育實踐中,自己堅定地認為幼兒在生理和心理不斷變化發展中,最突出的兩大特性是主動發展性和多元智力發展關鍵期。
在傳統教育中,往往將兒童處于在教師主導地位下的被動發展地位,即使有的學者強調教師只是處在主導地位,兒童才是主體,是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用心性來發展自己,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實際上演變成教師控制教育環節的各個過程,包括教學資料、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甚至是直接將自己的知識體系不加修改的復制到一個處在由“空白板”向“豐富板”發展兒童的思維體系中。
在閱讀《童年的秘密》一書時,我對蒙臺梭利的觀點十分認同,我認為兒童本身擁有一種探求外界的沖動和本能,這種主動性賦予了兒童用心發展的生命力,兒童正是透過主動地探索來使自己在各方面適應由復雜的因素構成的環境。由此我認為此階段的教師不應將環境加以人為改變或安排,而是將兒童放在其所處的任意自然環境中。正因每一個環境都是由不一樣的因素組成,不一樣因素組成的環境,都會對處于此環境中的個體提出必須的適應要求,也就是每個個體都會針對相應環境發展相應的適應潛質。
當然了,此時教師就應作為一個外圍觀察者和輔導者,主要是對兒童的適應動力予以持續和強化及兒童出現的各種困難予以幫忙,以保證兒童在此環境中構成必須自己能夠憑借主觀能動性他駕馭的潛質。這樣能夠最大限度的在“關鍵期”內,發展兒童所能夠發展的各種智力。
第二、幼兒教育的原則及環境。
蒙臺梭利認為,為了促使幼兒的心理發展,兒童的教育應開始于兒童誕生之時,同時,幼兒教育就應遵循以下兩個原則:一是重復練習。在兒童對外界事物處在敏感期內,正是兒童發展的關鍵期。由此,如果幼兒能得到滿足其內心需要的活動(蒙臺梭利稱之為“工作”)時,他們就能聚精會神的不斷地反復的練習這一行為,直至這一行為到達其所處的年齡得承受范圍內甚至對于一些天才兒童這種發展會超越幾個年齡發展階段。
之因此強調這一點,是想告訴我們的幼兒教育者,幼兒的好奇心會驅使著兒童不斷周圍的事物發生了解的興趣,由此教育者,不就應限制兒童感知的范圍,而是盡可能的多為其帶給環境,這樣幼兒就會獲得更多的感興趣的事物,兒童透過對一個個感興趣的事物不斷地重復練習,就會為兒童今后的發展帶給更多的可能的空間,即使由敏感性構成的個體潛質,在今后的.發展中,并未有什么格外的突出發展,但對兒童的綜合潛質的提高是會有幫忙的。
總之,教師要盡可多的為兒童帶給能夠使兒童重復練習的環境。二是自由選取。幼兒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心理需要來選取所要感知的事物。因此,作為幼兒教育者始重要牢記不好限制兒童的自由選取性,需要做的是盡可能多的為幼兒帶給發展環境,以滿足兒童的自由選取。
第三、幼兒心理歧變的分析。
幼兒在發展過程中,如果遇到了一個充滿敵意和不相容的環境,加上成人的盲目指導與壓制及不和幼兒心理發展的不正確的干涉,會引起兒童心理發展歧變。蒙臺梭利總結出幼兒心理歧變主要有八種表現:心靈的神游、心理障礙、依附、占有欲、權力欲、自卑感、恐懼、說謊。在幼兒身上,這些心理歧變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的。
因此,一個幼兒有可能同時擁有幾種心理歧變。心理歧變作為一種功能性的失調,會使幼兒的心理處于紊亂的的狀態。由此,作為幼兒教育者務必及早的發現這些問題,同時要及時的運用各種有針對性的手段和措施,較及時,較快速的解決存在的心理歧變的問題。當然了,對于這些心理歧變,由于復合的形式不一樣,也就要求教育者應用不一樣的解決方案。因此要求教育者,要在實踐中充分的積累各個方面解決問題的經驗與手段,以便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潛質。
第四、成人與兒童沖突的克服。
在兒童發展的過程中,盡管成人為兒童做了他們所能做的一切,甚至為了兒童的成長采取了各種手段和方法,但這并不意味著兒童必須能夠發展的很好,正因成人只是從他的角度出發來認為兒童就應怎樣發展,怎樣發展會更好。這樣成人就使兒童用“自己的身體,別人的大腦”在發展,而并非是兒童利用自己的身體和自己的大腦并輔之成人的幫忙來發展。當然,家長也不期望自己的付出會給孩子的發展其副作用,只是正因他們的無意識行為會影響兒童在其自身發展規律支配下的正常發展。
《童年的秘密》讀后感4
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一書,講述了童年時期是人生中的一個最重要時期,除生理發展外,幼兒的心理發展更需要得到重視。書中收集了許多生動而具體的例子,使人們更好的理解兒童,幫助兒童的發展,使兒童的個體潛能最充分地得以實現。
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由于成人對兒童缺乏理解,阻礙了兒童的發展,帶給了兒童很大的傷害。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熱衷于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覺得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為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于孩子來說,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比如,孩子會要求自己紐紐扣、系鞋帶,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復中探索、發現、興奮著、愉悅著,但大人們看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勞。此外,由于成年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他們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看待與孩子有關的一切,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兒童身上。因此,兒童從小就被戴上無形的枷鎖,被迫按照成人的意愿去執行命令,生活在父母的期待中,久而久之,他們就缺乏了自主性。
所以,蒙臺梭利覺得,一個兒童之所以不能正常的發育與成長,主要是因為受到了成年人的壓抑。“成年人應該受到控告”這樣一個觀點讓我覺得十分可悲。或許,很多父母都打著“為了孩子”的旗號,卻不知,他們的行為正在一步一步地傷害孩子。兒童不僅僅是肉體的存在,還是精神的存在。我們正確地理解兒童,適應孩子的思維,適應他們的步伐,從他們的需要出發,真正地關注他們的成長。
今天,我們更應該關注兒童的問題,在我們中國的應試教育制度下,孩子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為了“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除了考試、作業之外還要上各種興趣班、補習班、家教等等,試問小小的心靈是否能承受呢?事實上,孩子們都在控訴這樣的生活,可家長卻一意孤行。如何才能讓兒童在如此殘酷的社會競爭環境中,仍能保持著最初的美好呢?這樣一個沉重的問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思考。
而作為師范生我們今后應該盡最多的努力幫助孩子創建一個與他年齡相適合的環境,使他們的心理生活自然地發展,傾聽孩子的心聲,把理解和傾聽孩子作為一種職責,使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只有這樣才能維護兒童的權利,才能開辟教育的新紀元,才能真正給人類帶來幫助!
《童年的秘密》讀后感5
讀了意大利著名教育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覺得這本書真的很深奧,值得我們細細品讀與研究。雖然我還未能做到完全理解,但是書中有一個觀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成人對兒童缺乏理解。
蒙臺梭利在書中講述了成人是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
成人們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產生沖突的原因。雖然孩子在年幼時對父母的這些強迫沒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長期如此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這種沖突所產生的后果幾乎會無限擴展,就像一塊石子扔進平靜的湖面時傳出去的波一樣。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熱衷于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認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為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于孩子來說,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比如,孩子會要求自己系鞋帶,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復中探索、發現、興奮著、愉悅著,但大人們看不下去了,最后穿戴全部由父母代勞。
成人對兒童的態度就好像他們是兒童的造物主。成人認為他們自己永遠正確,兒童要以他們為榜樣,所有兒童的行為與自己相左的都是錯誤的。這種態度在潛意識上抹殺了兒童的個性,而成人卻還自以為熱心。成人無法理解兒童對感興趣事物的熱愛,他們對一切都習以為常,并認為自己了解這些事物。所以他們感到乏味和疲倦,他們對工作不再熱愛,開始被動行事,兒童的那種專注、探究開始慢慢消失。
作為成人的我們被控告了。原因就在于我們忽視了“兒童的精神”。與兒童相比,成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待兒童,照顧和引導孩童,所以對兒童的錯誤理解越來越糊涂。因此解決的方法首先是成人要知道:他們錯了。正如書中所說:解決兒童與成人的沖突問題的關鍵在于成人要具有認識到阻礙他們真正“理解”兒童和尚未意識到的錯誤,這種心理準備。
另外,書中中還提到:新教育的基本目的是發現兒童和解放兒童。試想今天,我們在解讀孩子的“一百種語言”,在創造的幼兒教育中發展孩子的多元智能,在關注孩子的生活世界中努力為孩子創造回歸以人為本的生態式教育環境??所做的一切也正是因為了發現兒童的渴望。
作為教師,我們無疑是深愛著自己的學生的。然而,很多的時候,我們總是在抱怨,我們那樣的辛苦那樣的勞累那樣的甘于清貧那樣的不計名利,而學生們面對我們的良苦用心卻似乎總是無動于衷。其實,這一切的尷尬都只因我們對學生的愛過于武斷、包辦與專制。對學生,愛是立場,愛的智慧則是境界。
所以,作為一名幼兒教師,當然首先是作為一名成人。在自己有了人們還未真正理解兒童的覺悟之后,就要著手來解決兒童與成人之間的沖突了。學習對兒童的心理進行分析,知道他們的想法,明白他們的需要,重視他們的精神世界。我想,教師的行為、教育方法及理念無疑會潛移默化的傳導給家長,從而影響到一代人的一生。兒童內心的真實景象,它與我們平時主觀認為的兒童的想法是不同的,這也許就是“童年的秘密”。
《童年的秘密》讀后感6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好書,它揭開了兒童成長奧秘的革命性觀念。本書,作者蒙臺梭利博士詳細而生動的描繪了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示了成年人對兒童心理發育的忽視和抑制,提出了兒童發育中有一個“敏感期”的觀念,刻畫了兒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節奏感、觀察力等方面的發育特征,是一本了解兒童發育和成長秘密的最生動著作。
兒童天生具有秩序感,這是無可厚非的。但之前,我們并不太在意,讀了這本書以來,我對這點就有感受了。大人都自以為是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不會去考慮兒童的感受,這樣就會違背兒童的心理愿望了,年幼的初生兒將用啼哭來表示抗議,稍大點的幼兒園小朋友就會大膽說出來,到了小學階段的兒童,甚至會產生逆反的心理,因此,我們要根據兒童天生具有秩序感這一點原則,多考慮兒童的感受,并作出讓步。這樣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是有好處的。例如我家現在讀幼兒園的女兒,在吃晚餐時,對餐桌旁邊誰坐哪個位子很敏感,平時,她習慣坐在爸爸媽媽中間的位子,爺爺坐在最旁邊的位子。記得有一次,吃晚飯時,我坐在我女兒的位置吃飯,女兒馬上就說,爸爸你坐錯了,并非得要我坐回以前的座位。在我所教的班級里的學生,他們也很有秩序感,例如,他們在教室里上課之前,會很自覺地坐好等待老師來上課,當有一名學生總是站著,或者在搗亂,其他學生總會覺得不習慣,從而會對他產生反感,當我到了教室里之后,很多學生會主動地舉手告訴我這個學生怎么樣不遵守紀律。
蒙臺梭利還告訴我們,成年人應該去努力理解兒童的需要,這樣就可以給他們提供一個適宜的生長環境,使他們得到滿足。只有這樣,才能開辟教育的新紀元,才能真正給人類帶來幫助。首先要滿足孩子的睡眠需要,“為了保證兒童的健康,應該讓他多睡些”。新生兒基本上一天基本上都是以睡眠為主,一天的非睡眠時間只有幾小時,幼兒園小朋友最好能一天睡上12小時以上,到了小學生,最好是能睡上九小時以上,才能滿足睡眠。但是,蒙臺梭利也告訴我們,千萬別讓兒童過量睡眠,過量睡眠,會讓他們缺乏必要的活動時間,不利于身體的正常發育,不利于成長。我女兒說,睡太久了,上幼兒園會遲到,要早睡早起。現在的小學生,由于作業量過多,有的同學寫得較慢,一直寫到晚上十一點的現象較為普遍,中午也有作業,不能午睡,這樣一天的睡眠時間不足八小時,這樣,怎么能滿足睡眠的需要呢。
蒙臺梭利說,成人能夠以兒童的身份去代替兒童做某件事,但決不可把自己的意志微妙地強加于兒童,而應該讓兒童自己去做。一旦發生成人替代兒童做事的情形,就不再是兒童自愿去做,而是成人借助兒童去做某件事了。拿我女兒來說,因為擔心她自己吃飯會吃不飽,因此都是大人喂給她吃,但最近我發現,在吃飯這點,她早已落后于其他小朋友了,她在幼兒園里吃飯排名倒數。我在想,這就是我們一直喂她的原因了。她缺乏自己吃飯的鍛煉,難怪在幼兒園里吃飯很慢。這幾天,我們不喂她了,讓她自己吃,幾天來,她進步很快,還會用筷子吃飯夾菜了。我也在暗暗責怪自己,為什么不早點讓她自己吃呢?為什么我們要幫她呢,讓她自己來不是很好嗎?有的小學低年級學生,因為寫家庭作業時寫得慢,陪伴的家長又沒有耐心,為了趕時間,家長會幫著寫,這樣將不利于學生快速完成寫作業。學校衛生大掃除,低年級家長會主動地幫孩子班級搞衛生,這樣包辦代替,也不利于孩子的勞動能力的提高。
【《童年的秘密》讀后感范文(精選6篇)】相關文章:
童年的秘密教師讀后感范文09-07
童年的秘密讀后感范文800字06-19
童年的秘密讀后感(精選15篇)02-27
童年的秘密讀后感精選15篇02-15
童年的秘密讀后感(精選17篇)02-07
《童年的秘密》讀后感精選15篇12-03
《童年的秘密》讀后感(精選15篇)09-08
【熱】《童年的秘密》讀后感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