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國富論》有感范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國富論》有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國富論》有感1
今天說的并不是老子,而是有經濟學之父譽稱的亞當﹒斯密,他在經濟學界有近乎神的地位。按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說法,至少300年內,人們都將在市場經濟中生活,不會有人像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推翻牛頓力學那樣推翻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亞當﹒斯密不僅是一位經濟理論學家,他也為這種理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與準確的數字,確實做到了“有七分證據,不說八分話”的治學態度,而這種治學態度正是大多數中國經濟學家所缺少的態度。所以,熊彼得說亞當﹒斯密注重實際,將各種不同的數字與因素一并考慮,對以后作為抽象的理論奠立了基礎。
《國富論》研究的對象是人與人交換時的經濟行為,認為經濟行為的出發點是利己心,每個人都追求自己的經濟利益,這是人性的自然現象。茅于軾先生曾舉《鏡花園》里君子國里的故事加以說明人的利己行為,小說第十一回里描寫了君子國里一名隸卒買物的情況:隸卒﹒﹒﹒手中拿著貨物道:“老兄如此高貨,卻討恁般低價,教小弟買去,如何能安!務求將價加增,方好遵教。若再過謙,那是有意不肯賞光交易了。”
賣貨人答道:“既承照顧,敢不仰體!但適才妄討大價,己覺厚顏,不意老兄反說貨高價賤,豈不更教小弟慚愧?況貨并非‘言無二價’,其中頗有虛頭。俗云‘漫天要價,就地還錢’。今老兄不但不減,反要增加,如此克己,只好請到別家交易,小弟實難遵命。”
只聽隸卒又說道:“老兄以高貨討賤價,反說小弟克己,豈不失了‘忠恕之道’?凡事總要彼此無欺,方為公道。試問哪個腹中無盤算,小弟又安能受人之愚哩。”談了許久,賣貨人執意不增。隸卒賭氣,照數討價,拿了一半貨物。剛要舉步,賣貨人哪里肯依,只說“價多貨少”攔住不放。路旁路過兩老翁,作好作歹,從公評定,令隸卒照價拿了八折貨物,這才交易而去。
茅于軾先生講完這個故事給了我們兩點思考。第一,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都是各方偏袒自己利益引起的。因此,我們常常地錯誤認為,如果關心別人的利益勝過自己的利益,爭論就不會發生。而君子國里發生的事情,恰恰說明了把關心別人利益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同樣會有爭論。我們同樣得不到一個和諧的社會。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在現實的商業交換中,買方和賣方通過討價還價,最終會達成協議。而在君子國這個人人為他的社會里,討價還價根本不可能存在。小說不得不借助兩個過路老翁來調解矛盾。這里包含著一個極為重要的道理:以自利為目的談判雙方同意的均衡點,而以利他為目的的談判則不存在能使雙方同意的均衡點。所以利己是可以達到一個和諧的社會,而利他則是一個糾紛不斷的社會。從動態的變化來看,它最終必定轉變為“小人國”。因為君子國是最適合于專門利己﹑毫不顧人的“小人”們生長繁殖的環境。當君子們吵得不可開交時,“小人”跑來用使君子吃虧自己得利的辦法解決了矛盾。長此以往,君子國將消失,被“小人”國替代。從這一點看,人是利己的生物實在是人類社會的大幸。
第二,只要是交換都是為了改善自己的處境,使自己活得更舒服體面,如果沒有這點動機我們為何要交換?我們有過交換經驗的人都知道,交換的雙方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才產生了交換,而君子國有了市場,而通過市場的交換卻是“利他”行為,這種動機顯然是矛盾的。
借用茅于軾先生有趣的例子,我們明白了亞當﹒斯密的理論為何是建立在人性自利的基礎之上了,只有人人自利,交易雙方才能有均衡點,才能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
讀《國富論》有感2
《國富論》,全稱《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初版于1776年,作者亞當·斯密(Adam Smith)。偶然發現,該書出版的同一年,美國《獨立宣言》發表。
從歷史的角度看,1776年可謂是人類文明歷史上的跨步之年,自由、民主、商業社會發展的文明結晶通過兩本劃時代的書籍和聲明宣揚到了整個歐洲和北美大陸。而具有歷史蘊意的是,《國富論》所面世的時代,恰恰是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所認為的“世界時間”鐘擺離開中國的時間(彼時中國應處于大清帝國乾隆治下的“所謂輝煌盛世”),這既是一種時間上的巧合,也是一種歷史發展趨勢的必然。站在今天回首兩個世紀前的全球文明中心的變遷歷程,以及回顧東西方兩種文明在隨后的200余年所經歷的碰撞,更讓人感到唏噓不已。
重新將焦點回到《國富論》一書。全書分為五篇,從勞動生產力增進的原因分析到資產的劃分和積累,從不同國家的財富發展到國與國之間的政治經濟學體系構建,再到對君主或國家的收入探討,斯密在他所處的那個年代,通過其所聞所思,對這些問題一一進行了細致的闡述和分析。從現實出發,在查閱大量資料后,斯密研究比較剖析出一條符合富民與富國發展規律的'道路。因此《國富論》的出版,標志著經濟學真正開始作為一門嚴謹的社會科學的誕生。
誠然,當下再看此書,斯密所提出的部分觀點和理論已被一代代“后浪”經濟學家所延伸甚至突破,但如果說站在18世紀的角度看待此書,那么我認為這應該是一本能讓人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去翻閱的經濟學圣經。不僅如此,《國富論》不應僅僅被視作一本經濟學類的巨著,更應該被視作當時那個時代人類社會制度、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所孕育出的智慧文明資產。
彼時“日不落”帝國的繁榮,依我看,自然有人民勤勞的財富創造能力,但更離不開英國當時社會所運行的機制。事實上,也正是有了底層機制的確立,繁榮才有可能到來。那么,時隔240年后的今天,人類發展歷史已遇到了數千年未有之變局,那么在現在的時代背景下,人類又應該怎樣形成屬于這個時代的智慧資產?
對于中國而言,這個問題更為特別。在《國富論》出版后的240余年里,“沉睡的東方巨龍”歷經列強炮火的喚醒、先進思想的啟蒙,是否在今天做好了迎接“世界時間”的鐘擺重回東方的準備?這一切,才應該是中國青年“后浪”所應該思考的。繼承著斯密等前輩所留下的精神文明,結合著中國本身令人驚訝的經濟發展體量和動能,新時代新階段的富國富民之路,也理應留下屬于中國人書寫的印記。
【讀《國富論》有感范文】相關文章:
讀《背影》有感范文08-23
讀李清照有感范文11-25
讀《童年》有感范文06-25
讀《沁園春雪》有感范文12-23
讀《雨巷》有感范文11-12
我讀《詩經》有感范文11-27
讀張愛玲小說有感范文11-11
讀魯迅《風箏》有感范文11-04
讀魯迅作品有感范文07-07
讀林清玄散文有感范文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