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讀后感1000字

時間:2024-12-04 10:14:31 林惜 讀后感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精選三字經讀后感1000字15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精選三字經讀后感10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選三字經讀后感1000字15篇

  三字經讀后感1000字 1

  《三字經》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的精華,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每一個中國人的珍貴遺產,它易讀、易記、易理解。《三字經》里面包含了自然常識、歷史故事、道理常規。教會了我們做人的道理,還教會了我們要勤奮學習。

  里面的故事都有著深刻的哲學道理,生動而有教育意義。比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告訴我們人就像玉一樣,不打磨雕刻,就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我們必須得活到老學到老,使自己的知識越來越豐富。又比如“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這段話講得是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敬父親,冬天把被窩捂熱后再請父親睡。讀了這個故事,我很受啟發,我覺得我要向黃香學習,多為父母做些家務,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小時候,父母、老師的教育十分重要。所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不就是說人在小時候,性格本來是善良的,他們的性格十分相近,長大后因為其他因素的影響,性格便相差甚遠。這就說明了教育的重要性。孩子的前途一半是靠自己,另一半就是靠親人的悉心教導,這才能使孩子步入正軌。這些都是教育的功勞,所以教育是很有必有的!

  《三字經》的'前一部分包含了論理道德。謙讓就是這數不勝數的道德中的一種。只有四歲的孔融懂得讓梨,知道自己的歲數最小,就把最小的梨留給自己,這就是一種美德。比如黃香溫席的故事就流傳千古,婦孺皆知,每個人都被黃香的孝順感動了。

  《三字經》中包括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歷史里出現的國家有:夏、商、周、秦、楚、齊、燕、趙、魏等國家,這些國家中,出現了許多賢明的君主,如一代明君——李世民,他深得民心,把唐朝治理地井井有條,雖然在五千年的歷史上有許多深受百姓愛戴的明君,可昏君也有不少,如隋煬帝——楊廣。他和李世民的做法迥然不同,他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不顧老百姓是死是活,只有自己開心就好,他的做法是可恥的,惡人有惡報,最終,隋朝毀在了他的手里,是他把父親建立起來的隋朝斷送了。有一位賢明的君主在治理國家,這個國家有朝一日一定會興起。但是國家如果國家由昏君接手,這個國家就處于逐漸衰敗的狀態,最后滅亡。這就是國家為什么有興也有衰的原因。

  五千年的中華歷史敘述完后,接著就是那些勤學苦讀的人。孫康、車胤他們倆一個利用雪的反光來讀書,一個是靠螢火蟲的光亮來讀書,他們雖然家貧,但是他們人窮志不窮,這就是那些勤奮讀書的人共同的特點,他們能如此的勤奮刻苦里我敬佩!

  講完了所有的故事,我選一句語句來鞏固鞏固,比如說:曰仁義,理智信。此五常,不容穩。就是說仁義理智信這五常是不允許混亂的。書中說仁義禮智信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但在現代社會上,能做到的人屈指可數,所以我們要有禮貌,做新時代的少年。

  《三字經》里面包含了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要學好《三字經》長大后為祖國盡自己的一份力!

  三字經讀后感1000字 2

  這個假期,我讀了《三字經》。《三字經》是一本家喻戶曉、膾炙人口、影響極大的兒童啟蒙教材。它采用三言韻語,讀來瑯瑯上口,便于記憶,便于理解,通俗易懂。讀了它,我受益匪淺。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每一個中國人的珍貴遺產。它不僅包含著多方面的知識,像親孝,忠義,歷史,誠信等等,它以短小的篇幅描述出著許多深刻的道理。第一部分寫了人重在學習,還應該孝敬長輩的道理,教育我們講文明禮貌;第二部份主要向我們介紹了古人在什么年齡讀什么書,教育我們珍惜時間的;第三部份講了朝代的歷史故事;第四部分教育我們要好好學習。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是《三字經》里的第一段,雖然比古詩的字數少,但是它說明了很多道理:人剛生下來的時候,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后來處在不同的生活和學習里,人的性情就漸漸有了好和壞的差別。如果父母沒有對小孩子進行好好的教育,孩子原來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而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方法是專心致志;“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它講的是:古時候,孟子的母親為了給孟子找一個好的成長環境,曾經不怕麻煩,三次搬家。孟子不好好學習,孟子的.母親就割斷織布機的布來教育他。五代時,燕山有一個叫竇禹鈞的人,他教育兒子很有辦法。因此它的五個兒子全部考中進士,從此聲名遠揚。這告訴我們:不同的兩個人,教育孩子的方法也不同;“養子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告訴我們:父母、老師要好好的教育孩子,如果教育不好,那就是過錯了。那孩子呢,更應該好好學習了,如果不好好學習,長大以后什么都不懂,又能干什么呢?……

  “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是讓我最感動的一段話。它講的是:漢朝時期有一個叫黃香的人,九歲就知道孝敬父母,冬天是還給父親暖被窩,我們都應該向他學習,孝敬父母。三國時的孔融,才四歲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們吃,自己吃最小的。這種尊敬、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小朋友都知道的道理。

  我不由得想到我們剛來到世界上,父母就有一個任務——撫養我們。他們是多么任勞任怨,為了讓我們住在美麗的環境中,為了讓我們住在溫暖的家庭中,不顧一切地奮斗、拼搏。好吃的,給我們吃;好穿的,給我們穿。每天為我們勞動、干活。現在他們臉上的白頭發越來越多了、皺紋越來越寬了,我知道是因為他們要慢慢的變老了。我便從那時下定決心:我長大以后一定要孝順父母。

  《三字經》這本書讓我懂得了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孝順、什么是愛!這本書給了我智慧的結晶和學習的精神,讓我在成長的路途中無所畏懼。

  三字經讀后感1000字 3

  在我很小的時候,媽媽就送給我一本《三字經》,聽媽媽說,《三字經》自南宋問世以來,已經有七百多年歷史了,而且內容極其豐富,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內涵廣博精深,很值得研究,因此,媽媽讓我有空就要背上幾句。

  我是這樣背《三字經》的,讀完一句后,再看看下面的譯文,了解它的意思后,再背一句,然后再聯系生活想想,因為讀懂了意思,所以背起來并不吃力。“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話段的意思是:人生下來的`時候,性格都是善良而又天真無邪的,只是由于成長過程中,后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從這句話中,我獲得了一個啟示:我們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區分善與惡,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三字經一開頭就說明了人為什么有好有壞就表明了古人對教育子女的重視,這給我幼小的心靈敲響了警鐘,我立這句話為座右銘,好好珍惜現在良好的學習環境,學好知識,更要取長補短,努力做一個各方面都優秀的少年。

  在這個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各方面都競爭很激烈,那我們就更應該像《三字經》說的那樣,“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每天刻苦磨煉自己,對各個方面都嚴格要求。每天這樣做,不但可以使自己的頭腦處于清醒狀態,而且可以時刻鞭策自己,使自己進步。

  我還利用課余時間,好好地分析了“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這四句話,說的是黃香九歲幫父母暖被窩,孔融四歲就知道把大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孝敬父母,尊愛兄長的行為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要學習的。在家里,有兄弟姐妹的同學可能有類似的經歷,因為一件小事情,就發生口角,最后鬧翻了。我們為什么不學習孔融,讓別人一點。也許讓別人一點,就可以多交幾個朋友;也許讓別人一點,就會獲得別人的幫助;也許讓別人一點,就會不知不覺地成為同學們心目中的好學生。

  《三字經》不僅僅讓我增長了許多關于天文、地理、歷史等方面的知識,更讓我懂得了許多生活和為人處事的道理。《三字經》就像一面鏡子陪伴著我,給了我提醒,給了我鼓勵,讓我每天生活得更加陽光和踏實。如果你愿意的話,也可以去讀一讀《三字經》,相信你一定會學到更多的東西。

  三字經讀后感1000字 4

  經歷了多長滄海桑田,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巔,源遠流長。其中以少兒啟蒙讀物《三字經》為代表的作品最為典型。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含義簡樸易懂,還有些人們也把它譜成曲,讓柔美的旋律凈化心靈。這本書告訴我們許多關于歷史、天文、地理、道德等許多知識,正所謂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禮。”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在小時候,我通俗地把它理解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但是讀了這本書之后,我對它有了更進一步的熟悉:每個人剛生下來時,本性都是善良的。雖然每個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大,可是,由于以后的熏染,環境的影響,差別會變得越來越大。

  從“茍不教,性乃遷。”到“知某數,識某文。”告訴我們許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其中“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告訴我們假如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而學習的方法,貴在用心。“昔孟母,擇鄰處。”里面蘊含的《孟母三遷》的故事也告訴了我們學習環境的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告訴我們人就像玉一樣,不打磨雕刻,就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就像方仲永一樣:他家世代都是種田人,但是到了方仲永小時候時,方仲永就已經會作詩,由此父親感到非常興奮,因為很多人都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于是父親就一天到晚帶著方仲永去寫詩、賺錢,不讓方仲永去學習。直到方仲永十二三歲時,寫作才華仍和五歲時的寫詩水平一樣,到了二十多歲時,他的才華已完全消失,跟普通人沒有什么兩樣了。這不正體現了這句話的意思嗎?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又讓我懂得,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好的老師和朋友。正所謂“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從“一而十,十而百。”到“此五常,不容紊。”告訴了我們十進位算術方法,什么叫“三才、三光、三光”,告訴了我們“春夏秋冬”、“東南西北”“金木水火土”等四季、四方和五行。從“地所生,有草木。”到“絲與竹,乃八音。”這句話還告訴了我們“花草樹木”、“ 蟲魚鳥獸”和“稻梁菽麥黍稷”等許多豐富的'知識。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蘊含著古人的聰明結晶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三字經讀后感1000字 5

  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巔,源遠流長。其中以少兒啟蒙讀物《三字經》為代表的作品最為典型。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是含義簡單易懂,還有些人們也把它譜成曲,讓優美的旋律凈化心靈。這本書告訴我們許多關于歷史、天文、地理、道德等許多知識,正所謂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禮。”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在小時候,我通俗地把它理解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但是讀了這本書之后,我對它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每個人剛生下來時,本性都是善良的。雖然每個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大,可是,由于以后的`熏染,環境的影響,差別會變得越來越大。

  從“茍不教,性乃遷。”到“知某數,識某文。”告訴我們許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其中“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告訴我們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會變壞,而學習的方法,貴在專心。“昔孟母,擇鄰處。”里面蘊含的《孟母三遷》的故事也告訴了我們學習環境的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告訴我們人像玉一樣,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像方仲永一樣:他家世代都是種田人,但是到了方仲永小時候時,方仲永已經會作詩,由此父親感到非常高興,因為很多人都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于是父親一天到晚帶著方仲永去寫詩、賺錢,不讓方仲永去學習。直到方仲永十二三歲時,寫作才華仍和五歲時的寫詩水平一樣,到了二十多歲時,他的才華已完全消失,跟普通人沒有什么兩樣了。這不正體現了這句話的意思嗎?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又讓我懂得,做兒女的,從小時候要親近好的老師和朋友。正所謂“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從“一而十,十而百。”到“此五常,不容紊。”告訴了我們十進位算術方法,什么叫“三才、三光、三光”,告訴了我們“春夏秋冬”、“東南西北”“金木水火土”等四季、四方和五行。從“地所生,有草木。”到“絲與竹,乃八音。”這句話還告訴了我們“花草樹木”、“蟲魚鳥獸”和“稻梁菽麥黍稷”等許多豐富的知識。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蘊含著古人的智慧結晶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三字經讀后感1000字 6

  家庭教育到現在已成了一個熱門話題。《三字經》云:“養不教,父之過。”即只養育孩子而不好好教育孩子,便是家長的錯誤。的確,家庭教育很重要,關系到子女的成長,關系到子女一輩子的事。

  然而在今天,不少家庭的教育,似乎走進了怪圈,尤其是一些大城市。有的家長先“溺愛”后失望;有的家長憑自己的主觀愿望為孩子設計人生道路,強迫他們學這學那,一心希望他們成名成家,出人頭地;而更多的則是一定要他們考高中,考大學,最好再考研究生,出國深造……然而結果怎樣呢?許多是適得其反、落空的。在這樣的家庭教育下,這些孩子厭學、怕學,甚至棄學,更別說有成才的可能性了。

  每個孩子資質不一、情趣不同中,況且他們尚處于開始認識世界的階段,好奇好玩,缺乏經歷與磨煉。在這個“學步”階段,家長應當培養孩子學會走路,讓孩子自己去邁開步子朝自己喜歡的路走去,而不是先去為他們設計走哪條路。就是說家長與其一邊為孩子指路,一邊拉著他們走,不如讓他們放開手腳,培養他們自己去探索去行走。當然他們有時會跌倒,甚至會遇到危險,但卻能使他們學會走路,學會走他們喜歡走又值得走的路。即使走得辛苦,走得曲折,但這是孩子在實踐中自己選擇的路,會走得越來越穩當,越來越有信心,會走行無畏,無悔。大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學習成績并不好,卻對科技制作有無比濃厚的興趣,他的母親不僅不反對不指責,還鼓勵他,為他創造條件,給他買了不少做做玩玩的材料。我認為愛迪生的母親是最懂得家庭教育的,可以稱得上是家庭教育的模范。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應該是在孩子有了進步時能夸夸他,做了錯事能關心他,遇到困難時能啟迪他,即使碰到一再的挫折、失敗時出能信任他援助他。家長是家庭教育的'執行者,應當是子女永遠最尊敬的教師和朋友。可是在我們周圍,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家長——缺乏真愛,缺乏深情,或一味的寵,或擔心懷疑——有點像封建時代的家長。有的只知道物質上施愛,有的總是著不放心不信任的目光看待子女。不少家長很少鼓勵、表揚孩子,即使孩子取得了好成績,也只是輕描淡寫說幾句:“還要努力,不要驕傲”的說。家長們,請你們也常常用“我為你感到驕傲”這樣的話來夸夸你們的孩子吧。你們不知道孩子聽了這樣的話會多么感動,其效果是千萬句蒼白無力的“教育”大道理無法比擬的。

  愿有更多的家長,能放開孩子的手腳,鼓勵他們去走,去跑,去飛,去開創美好的未來!

  三字經讀后感1000字 7

  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經過了多少風風雨雨,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向毅力于世界之巔,源遠流長。其中以少兒啟蒙讀物《三字經》為代表的作品最為典型。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三字一句、含義簡單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但至今為止還未探索出這本書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們也把它譜成曲,讓優美的旋律凈化心靈,升華個人思想,讓你在體味韻律的同時,獲得并體察到了人生存在的好處以及人的內心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

  這兩句放在《三字經》的開頭,一語雙關,既從人的本性開始寫起,結構明確,也闡述了人的本性,即人出生的時候,天性本來是善良的,透過錢文忠教授介紹:最初提出這一觀點的人是儒家思想建立者孟子。在孟子的言論中,重點以“仁”為主,我同意這種看法,因為這種觀點能夠使很多人避免“霧里看花”,從而走上不歸之路,人性本善,是人類內心世界真是的`寫照。

  性相近,習相遠。

  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于受到后天外來環境的熏染,差距越來越大。可見在古代,就有人對“后天環境”做出了評價,認為導致人性不一樣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這句“古訓”一向沿用至今。在這個繁華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給人們增添樂趣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改變了人們的天性,沉溺于其中,從而便有了教育。

  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如果不去理解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受到變遷,而學習的根本辦法,就是專一”。這是錢文忠教授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對這句話,情有獨鐘,因為人性格的養成是要受到后天教育的影響,對于18歲以下未成年人,他們沒有辨別是非的潛力,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上網、打游戲、逃學、說臟話,這些現象在中學生中已經是很普遍了,而教育就是挖掘他們本性的善良,讓他們有一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這才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對于學習,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古時,有“江南才子”之稱的唐伯虎。幼時,也因“心不專”而受到老師的教誨,但最終當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時,技藝已經超過了他的老師。是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為什么有成績好壞之分呢?仔細想想最根本還是自我的心思問題,是不是花心思學習了,是不是“用心專一”了。當機會從身邊溜走的時候,要想想當時為什么不用心一點兒呢?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三字經讀后感1000字 8

  《三字經》這本書,是個好東西,很適合兒童背誦,通俗易懂的語言,包含了很多深刻的道理。

  比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什么是義?就是具有高尚道德情懷的為人處事的原則。“學”什么?學習先賢哲人的著作,從他們的教誨中,懂得什么是“義”,去膜拜,去效仿。

  再比如“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此十義,人所同。”這一段往往最受現代人詬病,覺得這是愚民說辭,尤其是對“父子恩、夫婦從”、“君則敬、臣則忠”這些話不滿,很多人要挑戰這種觀念。勤于思考、敢于批判當然是好事,但要把事物理解透徹才行,不能懂個半吊子,就揮舞大棒子懷疑一切。“父子恩”強調的是要懂得報恩,父親辛辛苦苦、天天汗滴禾下土,奔波勞累,一口飯一口水把你養大,尤其人還不跟小馬似的,一下生就會跑,人是十月懷胎、十年撫養,再教你做人,幫你成家,而父親只是在年老的時候需要你照顧一下,哪怕伺候個三天五天,也算是對他的回報,這種善良的感恩之心,怎么可以否定呢?“夫婦從”也不是男尊女卑的意思,倡導的是一種“和諧”,古時候女人不出門,男人在外面討生活,自然就見多識廣一些,也可能因為生計奔波,情緒波動比較大,回到家里,女人多寬容他,多安慰他,順著他點兒,這不就是和諧之道嗎?多么深刻的夫婦相處原則,一個“從”字,便體現了精髓。這個“從”,不是受欺壓,而是包容,是愛。“臣則忠”的忠,說的也不是愚忠,不是君要臣死、臣非死不可,那是后來的偏執狂在理解上鉆牛角尖了。忠是忠誠、沒有外心的意思,就是你在騰訊打工,不能給阿里巴巴送情報。在君臣的合作中,忠是一種道德規范,是心往一起想、勁兒往一起使的意思。那種自虐式的愚忠,其實與忠無關,而是自我構建、自己把自己架弄到一個虛偽的道德高度上,陶醉其中,不能自拔。在愚忠的'君臣關系里,臣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名節,并不是君的得失。

  我最喜歡的,是“昔孟母,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一段。孟母從小重視孩子的生長環境,認識到跟什么人玩耍、交什么朋友,都對孩子的心靈成長以及道德養成有關系。發現了孩子的缺點,也沒有暴跳如雷,而是用一個簡單的“斷機杼”行為,告訴孩子不堅持學習就會前功盡棄的深刻道理。孟母真是了不起,擱現在來看,也是少有的明白人兒。

  三字經讀后感1000字 9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想必大家對這幾句已是倒背如流了吧。《三字經》可以說是一本家喻戶曉的啟蒙讀物,并且老少皆宜,雖然它由三個字組成,卻蘊藏著許多道理,簡單的敘述所要表達的意思,而且讀起來朗朗上口。里面所講孝順父母、禮貌待人、勤奮好學、尊老愛幼等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小時候覺得這本書讀起來像唱歌一樣,卻不知何意,如今回看一遍,卻悟出了極多深刻的道理,比如我最喜歡的一句“人不學,不如物,幼而學,壯而行”。這句的意思是:人要是不懂得學習,以自己的知識,技能來實現自己的價值,真不如小動物,我們要在幼年時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己,長大后才能學以致用,每讀到這一句就讓我想起一句詩“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正是這樣,我想起自身的經歷:幼時我的母親總會為我報許多的興趣班,唱歌、舞蹈、書法、電子琴等霸占了我的業余時間,而且還非常的辛苦,當時我非常的抵觸。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少有時間去接到這些愛好了,陪伴的只有一門門功課,但值得慶幸的'是那些本領沒有丟失,隨時可信手拈來,必竟“藝多不壓身”,而且還能讓人“藝高人膽大”,可以讓我在同學們面前自信的秀出來,我才理解了母親的用意。當然,單有才藝是不行的,學習也得強,也正是有了小學時的奧數那種“撥云見山”的感覺,讓我對學習產生了很大的興趣,所以才有了現在的優異成績。想想如果當初我像淘氣包一樣,拒絕了所有的興趣班,沒有當初的努力付出,現在會是怎樣的后果——我將會一無是處,估計連學習的心情都沒有。所以說孩子要從小培養,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不要讓自己后悔一輩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想必這一句是膾炙人口。一塊美玉若不經雕琢就不可能成為一個精致的玉器。人也相同,若不認真學習,就永遠不可能知道其中的道理,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所以說我們要有一個遠大的理想,朝著它前進,在此過程中不斷的增加自己的知識量,不斷的磨礪自己,努力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終有一天會學有所成。

  說到這,想必大家對《三字經》有深入一點的了解了吧,如果我們將《三字經》中的精髓悟透,那將是獲得一筆巨大的財富,慢慢地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視野會變得更廣闊,自己的能力會得到一個質的飛越。所以讓我們好好的學習,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將所有的“寶藏”裝進大腦,這樣我們才能走上人生巔峰!

  三字經讀后感1000字 10

  我們要珍惜自己的黃金時間,用功讀書;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禮儀,不能成才;從小學會尊老愛幼,知道父母的甘苦,孝順父母……這一個個道理都來自于“道理的寶庫”——《三字經》。你看過《三字經》這本書嗎?可好看了!三字一句,六字一行,像順口溜似的,便于謹記,真有趣!

  里面的一言一語都蘊含著一個個道理,都成了我的座右銘。正因為《三字經》這本書陪伴了我的童年,現在,我的見識不斷增長,視野不斷開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是《三字經》中的第一句話,也是我們要學會做人的第一個道理。是啊!人生下來原本都是一樣的,但如果從小就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自然就會變壞。有些父母從小就寵壞孩子,等孩子長大后卻嫌棄父母,漸漸誤入歧途。學好難,可學壞就容易了!我也不禁搖頭嘆息。現在那些坐牢的犯罪分子們,難道一生下來就注定是犯罪的命運嗎?不是。因為他們從小不會區分善惡,惡漸漸侵蝕了他們的靈魂,令他們喪失了人性,迷失了自己,才會成了他們永遠的罪過。才會造成現在不堪設想的后果。讀了這句話,我感觸很深,腦子里刻著這樣一句話:我們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學會辨別是非,將來做一個能為社會作貢獻的人才!

  我曾看過這一句:稻糧菽,麥黍稷。此六谷,人所食。讀著讀著,我不禁臉紅了,還真想挖個洞鉆進去。這句話就像一塊抹布,把我心里的污跡抹得一干二凈。“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話誰都會說,甚至都背厭了。可行動呢?我也常斥責自己:農民伯伯千辛萬苦地種稻溫飽每一個人,我們卻若無其事地浪費糧食,這對得起農民伯伯嗎?回憶起農民伯伯,他們無論天氣多么嚴熱,不論多么寒冷,他們都日夜不停地耕種著的那種滋味,讓我無比慚愧。這句話讓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次,中午在家里吃飯,我吃飽了,可許多菜還在碗里動也沒動。我瞧四周沒人,便把飯偷偷地倒進了垃圾筒里,還不以為然地走開了。現在認真地想想,哎,還真不應該。當我們吃到香噴噴的飯菜時,可別忘了辛勤耕種的農民伯伯。愛惜糧食,節約糧食!

  《三字經》可真是一本好書!“道理的寶庫”這個光榮稱號給予它可真沒錯!我們要牢記《三字經》中的大小道理,并讀中思考,把書里的知識真正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日積月累,相信我們一定能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在此,我就贈大家一句我讀《三字經》后感受最深的一句話,希望大家喜歡吧:海有邊,山有路。學無涯,不停步!

  三字經讀后感1000字 11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就是我國家喻戶曉的《三字經》。

  朗朗上口的《三字經》、家喻戶曉的《百家姓》與包羅萬象的《千字文》并稱為三大國學啟蒙讀物,俗稱“三百千”。《三字經》雖然成書年代最晚,但它的字數內容之長,覆蓋讀者之廣,教育作用之深使它后來居上,因而被人們稱為“蒙學之冠”就是自然而然的了。《三字經》不但是“蒙學之冠”,還是“國粹之寶”,它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三字經》蘊含了歷史、地理、道德、傳說等內容,其核心思想包括了“仁、義、誠、敬、孝”,可真是“熟讀《三字經》,便知天下事”呀!怪不得它會被歷代中國人奉為經典,并不斷流傳。

  讀了《三字經》后,我得益匪淺,明白了許多道理。比如:“做人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要厚道,有意志力和奮斗力,要有高尚情操,同時要增廣見聞,學習知識,明白數理變化,要通過研讀各類文章來提高自己的'修養……”。

  當我讀到:“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時,非常感動,黃香在四歲時,就懂得給暖被褥;孔融四歲就能把大梨讓給哥哥,自己拿小的。這種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德行,不是每個人從小就有的,需要通過努力學習才行。而我從出生到現在,竟然從來沒有給長輩讓過“梨”,說來慚愧,吃玉米時我挑最大的;買物品時我挑最貴的;甚至在我盛飯時,總把自己一碗盛得滿滿的,給爸爸、媽媽一碗盛得很少。記得有一次,爸爸給我和媽媽做了二碗香噴噴的炸醬面,當爸爸問我要哪一碗,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大的一碗。吃著吃著,我發現媽媽從面條里夾出一個荷包蛋。哈哈,有荷包蛋,太好了,但是我把碗里的面條翻了一個底朝天也沒發現荷包蛋的蹤影。我眼巴巴地看著媽媽津津有味地吃著荷包蛋,心里想著:一大碗的面條也沒有一個荷包蛋好吃呀!都怪自己不孝順。如果能像孔融一樣,把大的一碗讓給媽媽,我就能吃到荷包蛋啦。我感到慚愧呀!這是爸爸對我的教育啊,使我懂得了“謙讓、孝順”這個做人的基本道理,同時也知道了,凡事不能只看表面而做出判斷,而要深刻理解其內涵后才能下結論。

  通過讀《三字經》,使我下定決心:從現在開始,好好學習,認真讀書,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將來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

  三字經讀后感1000字 12

  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直屹立于世界之巔,其中以少數兒啟蒙讀物《三字經》最為典型。我也覺得這本書很好,這本書三字一句,含義簡單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于受到后天外來環境的熏染,差距越來越大。“茍不教,性乃遷。教不嚴,師之惰……”如果不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也會受到遷移,而學習的根本辦法,就是專一。教育就是挖掘他們本性的善良,讓他們有一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

  對于學習,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三字經》中的每一句,都有著一些道理在其中,雖只有短短的三句話,但讓我受益匪淺。

  記得,我看過這樣的.一個故事。古時候,一個孩子,被稱為“南方才子”,他就是唐伯虎。他從小擅長畫畫。一次,他被別人叫去幫忙作畫,還得到了獎勵。回家后,他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并自稱在這很有名氣,畫畫得不錯。媽媽聽后,沒有回答。過了幾天,媽媽要他去附近的一位老師家中學畫,唐伯虎就去了。

  唐伯虎跟著老師認認真真地學,不知不覺就已經學了一年多了,老師說他進步很大,可以回家了,并準備了飯菜送他,飯前,他看見窗外的風景很美,學了一年多了,還沒發現這處美景,準備把腦袋探出窗外仔細看看時,“呯”地一聲,撞到了玻璃,窗戶明明是開著的啊?怎么……唐伯虎用手一碰,才恍然大悟,哦!原來這是老師畫的畫啊!真是栩栩如生!我離這個境界還遠著呢!老師來了,他就要求還學幾年,當然老師就同意了。轉眼間又學了4年多,畫藝比以前好了許多,這4年中,他十分刻苦,果然畫技有了很大的長進。

  這個故事告訴我了許多道理,茍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在這個故事中體現的很好,學習是自己的事,在學習中一定要認真刻苦,比如:有兩個孩子,從小一樣,但有一個孩子十分刻苦,做事很認真,而另一個很懶惰,遇到困難就怕了,最終誰會成功,一看就知道。小時候,不分高低,而每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努力后,就會有明顯的差距。努力,勤奮……就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如果以前沒做到,那么,從現在開始,改掉壞習慣,做到《三字經》中的每一條。

  《三字經》,簡簡單單地三個字,句中卻蘊含著大道理,每一句都給我們不同的啟發,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們努力做到每一條,加油!

  三字經讀后感1000字 13

  我放假這么長時間就讀了一本書,就是《三字經》,剛開始媽媽讓我讀的時候我不是太理解,這不是以前那些人搖頭晃腦背的書嗎,有什么意義,我直接說“封建糟粕吧”,媽媽說:“你好好讀讀,看看有沒有意義,這本書讀完以后,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發展,朝代更迭,帝王興衰的紛繁歷史,還有人文教育,史地天文、倫理道德、名人故事等各方面的信息你都掌握了。”這么好呀,我翻開了滋養心靈的篇幅。

  確實是語言非常簡練,內容非常豐富。原來我基本是把這本書背下來的,“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母為了孟子小時候有個好的學習環境既然搬了三次家,后來有一天孟子逃學回來,孟母竟然拿起剪刀,剪破了整片布,只為了告訴孟子,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要腳踏實地,若逃學就像我剪斷布匹一樣,前功盡棄,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專心讀書,發憤用功,終成為一代大儒,后人稱為“亞圣”震撼吧,原來圣人小的時候也和我們一樣有那么的缺點,但孟母愛子教子的行動使我非常感動也很受啟發。“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黃香九歲,便知道在冬天,用身體溫暖床上的被褥才讓父親去睡覺,孝順父母是每個子女應當做到的,我們現在的孩子生活在蜜罐里,只知道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們為父母做個什么呢。“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孟子著,七篇止,講道理,說仁義”,哦我算知道了《論語》是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把孔子和孔子子弟的至理名言,記載編輯而成,《孟子》是七篇,記錄了孟子的事跡和言論,整本書的`主旨,就是在談道德倫理的道理,我原來知道這兩個圣人和這兩本書卻不知道是誰寫的,講的是什么,這下算弄個明白了。接著“自羲農,至皇帝,號三皇,居上世”,我明白了什么是三皇,伏羲、神農、和皇帝從這開始一直到“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至世祖,乃大同,十二世,清祚終”清太祖,領兵入關,平定各地的亂事,使百姓安定下來,到清世祖順治皇帝是建立了空前鞏固多民族封建帝國,清朝一共經歷了十二位皇帝,到宣統皇帝時,清朝滅亡。一個完整的中國歷史發展軌跡大致輪廓已經清晰的展現在我的眼前。

  這真是一本好書,我確定了在好好的讀幾遍,一直到我明白里面所有的人生哲理,那些離我們雖然有些遠的偉人是如何尊師重道、嚴格自律、勤勞節儉、知錯能改、中國歷史發展也是我們的隗寶,讓我們吸取經驗并借鑒,不會重蹈覆轍,讓我在傳統文化熏陶中更進一步。

  三字經讀后感1000字 14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每個中國人的遺產。它短小的篇幅,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它深深地吸引我,這不止是它生動有趣的人物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

  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不禁使人讀起來瑯瑯上口。在生活中,每一個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無可否認,《三字經》的確是一個人人生路上的良師諍友。不論是在道德、歷史、地理……文化上內外都會受益匪淺。雖然,在這本書上,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這些不足之處,不正是要我們這些現代化開放意識的中國人去改變、探索嗎?

  每看一篇,我都會被陶醉在經文的韻律和生動的故事中。讀了《三字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進一步加深了,而最大的收獲是提高自我的修養,弘揚正氣,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三字經》,深遠而持久地影響著每個中華兒女,中華民族的美德鑄造了它,讓我們繼承這些美德,發揚它!

  我喜歡中國經典讀物——《三字經》,這本讀物不論在道德、歷史、地理、文化上……都讓我受益匪淺。它是我人生道路上的`良師益友。

  《三字經》是中國傳統的兒童經典讀物。這本書讓我懂得了,什么是美丑,什么是對錯,什么是仁、義、禮、智、信;讓我知道了許多人生哲理,知道了應該珍惜時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字經》中“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講的是西漢人路溫舒用蒲草編成席子用來抄書 ;公孫弘自己制作竹簡用來抄書。他們的生活很清貧沒錢買書,但是卻知道勤奮自勉、刻苦學習。“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講的是漢代的孫敬為了防止讀書時打瞌睡,把頭發吊在房梁上;戰國時的蘇秦讀書困倦時,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來提神。他們雖然沒有父母、老師的督促、教訓卻能自覺的刻苦讀書。

  讀了《三字經》這本書后,我覺得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學習條件非常優越,能夠學習更多的知識,但是我們還不好好學習,整天就知道玩電腦,一想到什么事情就等明天,人的一生能有幾個明天呢?想想古人,他們雖然條件艱苦,但是仍然堅持學習,和我們相比,我們難道不慚愧嗎?

  懶惰是我們學習中最大的敵人,我們一定要戰勝它,并持之以恒,不斷的超越自己,我們要努力學習,用優異的成績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報效祖國。讓《三字經》在學習上,不斷地鞭策自己,讓我們離成功更進一步!

  三字經讀后感1000字 15

  這個學期,學校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老師向我們推薦了好多古今經典詩文,而我最喜歡讀的就是《三字經》。它是我國明清時期的兒童啟蒙課本,作者是宋代的王應麟。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含義簡單易懂,還有些人們也把它譜成曲,讓優美的旋律凈化心靈。這本書告訴我們許多關于歷史、天文、地理、道德等許多知識,正符合古人們說的話:“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禮。”這本書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句句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很有節奏感,令我百讀不厭。

  同學們,你們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是什么意思嗎?我小時候初讀《三字經》時,就稀里糊涂地認為人小時候都是善良的,并不真正明白它的意思。其實,它的意思是:人在最初,本性是善良的。這樣善良的本性大家都差不多,只是在成長過程中,由于后天的努力、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不一樣,品行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所以,我們從現在起就要好好學習,區分善惡,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當我讀到“玉不琢,不成器”時,就好像看到了一塊剛剛出土的玉,經過長年精雕細琢,終于成了一塊盡善盡美的玉。玉如果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由此,我聯想到了后半句:人不學,不知義。人要是不學習,不經過刻苦磨練,就不能成才。再比如說“首孝悌,次見聞”吧!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人首先要學的是孝敬長輩,再學習其他知識。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應該孝敬父母,友愛兄弟。

  從“一而十,十而百”到“絲與竹,乃八音”,都給我們講述了豐富的知識。例如:十進位算術方法、日常生活常識、國家地區溫度等。而最后“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易勉力”告誡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珍惜大好的時光,持之以恒地讀書學習,那么你就一定會得到豐厚的收獲,你的.思想和學識就會愈加豐富。你也將會作出更多貢獻,這樣才不枉人生在世。我們要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句話時刻提醒自己。

  讀了《三字經》后,我的感受更深了,因為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說:“做人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奮斗力,要有高尚情操。因為坦白就猶如是城市和勇敢的生成物質,我們要擁有良書,喲工友益友,擁有一顆純潔的人,這會是理想中最完美的生活。用你那純樸的心靈去體驗別人的困苦不堪,可以去聽見遠方的呼喚。讓你去了解,去親近社會與大自然。

【三字經讀后感1000字】相關文章:

三字經的讀后感讀《三字經》有感12-26

《三字經》兒歌及《三字經》全文06-08

三字經_三字經讀后感800字五篇11-01

三字經10-24

《三字經》作者及新舊《三字經》版本06-17

三字經讀后感05-08

《三字經》讀后感04-23

★《三字經》讀后感09-23

《三字經》讀后感07-15

《三字經》的讀后感03-02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在线播放亚洲最大日韩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永久免费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伊人久久 | 日本日本乱码伦不卡视频 | 亚洲AV极品视觉盛宴 | 亚洲熟伦丁香五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