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讀后感范文(精選11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國歷史》讀后感范文(精選11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中國歷史》讀后感 篇1
我最開始不喜歡看《中國歷史》,是老媽“騙”我看的,但看了幾天后,我發現了我以前的好多“認為”都是錯的,所以我一口氣看完了上冊。
我以前一直以為是人類主宰了地球,其實人類出現才區區二三百萬年,地球形成后,早在幾億年前就生活過很多動物,比如在古生代的大海里的三葉蟲,筆石,甲胄魚,爬上岸的`總鰭魚,中生代的大霸王恐龍,以及新生代的始祖象,三趾馬等,它們全部都要比人類早很多。
你們知道嗎,在遠古時期,是媽媽當家做主,爸爸沒權利,稱為“母系社會”,后來由于耕田,打獵,勞作等都需要力氣,爸爸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后來才當了一家之主,一直延續了幾千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才男女平等。
后來還有秦始皇統一六國,越王臥薪嘗膽......太多了,在這里我就不多說了,你們自己去看看這本書吧,雖然我也有很多地方看不懂,但這本書還是蠻有趣的。
《中國歷史》讀后感 篇2
假期,走近歷史。
我有一套書《中國歷史》,是媽媽送給我的暑假精神食糧。滿滿當當的14本書,讓我好有壓力,可是當我打開它時,馬上被里面精美的圖案、豐富的故事所吸引。
它以圖片和文字的形式介紹了遠古時期到清朝末年的中國歷史變遷,內容博大精深。這套書里有許多歷史故事,而且都是發生在中國的故事。為什么要讀這套書呢?媽媽告訴我,因為這些生動美麗、驚天動地的故事,時間久了難免會顯得陌生遙遠,讓人覺得“不干我的事”,所以作為黑頭發、黃皮膚的中國人,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了解認識祖國的歷史。
你知道人們最早怎樣記事的嗎?你知道是誰發明了文字?你知道最早養蠶抽絲紡布的人是誰?你知道第一位帝王是怎樣產生的嗎?這套書里都有介紹。這里有千古流傳的友誼——管鮑之交;有心懷理想,育人不誨的`老師——孔子;有各有本領、施展才華的“春秋五霸”,還有為了富國甘做奴隸、臥薪嘗膽的勾踐……
這套書不僅將中國歷史像一幅幅精美的畫一樣展現在我面前,更讓我走進歷史中的名人,感受他們的人格魅力、人文精神!
《中國歷史》讀后感 篇3
《中國歷史》一書,帶我似乎見證了堯舜禪讓、商湯滅夏、武王伐紂、諸侯爭霸,目睹了秦王統一中國、三國鼎足、南北朝并立,親歷了隋唐兩宋的興衰、元明清的盛世雄風,直到沐浴在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歡呼聲中。這一切,填補了我腦海中的很多知識空白,加深了對祖國悠久燦爛文明史的認識。使我強烈的感受到祖國歷史的博大精神,源遠流長。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無時無刻不讓炎黃子孫自豪!
尤其是那些大人物,他們使歷史更加輝煌,他們的精神一直鼓舞著我們。孔子的大智慧,屈原的高潔,秦始皇的雄才偉略……這些詩人、軍事家、政治家都是中華文明史上一顆顆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輝。他們身上有太對太多看不完的故事、學不完的知識。
現在的我很想去西安的古城墻走走,看那厚厚的磚墻承載了多少智慧和艱難。
作為嶄新世紀的新一輩,難道我們不應該努力學習,為我們譜寫的歷史填上輝煌的一筆嗎?
《中國歷史》讀后感 篇4
今天我閱讀了《中國歷史》中的六冊,其中一篇“寧可對不起天下人”是我印象深刻。主要講了漢武帝去世后漢獻帝繼位,因國家大亂漢獻帝無能治理不了國家,自己都沒吃沒喝的,跟普通老百姓一樣。曹操看見后幫助并且保護漢獻帝,讓他安穩的住在自己的國家里,住在宮殿樓宇里,讓他吃好的'東西。可曹操卻帶領兵隊去征戰四方,占領了大西北,他心懷遠大的夢想想要統一國家,不受打仗的戰亂影響,讓人們都過上安穩的日子。
我覺得曹操是一個勇敢、有追求,能用智慧解決問題的人,他以前也是一個讀書人,憑自己的本事從一名讀書人變成一名戰士,從戰士變成將軍,我非常佩服他。他說過別人要對的起他,他可以對不起別人。從這句話中似乎覺得他是個壞人,但實際上在亂世中,這是一種生存方式,實際他是個保家衛國的將軍,是一個希望和平,希望沒有戰爭的人。
讓我懂得做人要善良,要心胸寬廣,不能做壞事,保護好自己的同時也要保護好自己的同胞!
《中國歷史》讀后感 篇5
歷史的長河源遠流長,在這富饒的大地上,我中華經歷了多少風雨,但我中華人名卻不肯向困難低頭,風雨之后必有彩虹!這也體現了我們中華兒女的不屈精神!
所以,我在這個寒假里讀了《中國歷史》里面很多經典的故事,比如:開天辟地、文明的搖籃、炎黃子孫……但最吸引我的是大禹治水,說到大禹治水,就讓我來給你們講講吧。堯、舜那個時代,洪水泛濫,到處汪洋一片,人們沒地方住,只好像鳥兒一樣在樹梢上做窩避難。自從舜把禹找來治理水患以后,禹就決心要避免父親所犯的錯誤,不能再用圍堵的方法來治水了。
所以他決定用一種相反的方法來對付洪水——他采取“疏導法”。讓大水盡可能地流到大海去。他心想,我自己疏導,也不行啊!于是他挑選了一些能干的助手,跟著他一起治水患。
為了治洪水,他結婚第四天就出門了,整整十三年,沒回家了。其中三次經過家門,但都沒有回去。
第一次,他從家門口經過,聽見妻子在痛苦呻吟,兒子呱呱墜地時的哭聲。第二次他從家門口過,孩子已經會喊爸爸了。第三次,孩子已經十三歲了,跑過來拉著他的手,緊緊挨著他,舍不得離開,他也沒法跟著回家去。
禹實在太忙了,他變得又黑又瘦,下巴也尖了。他的'手腳長出了繭,連腿上的汗毛都沒了。不過,他終于成功了。
中華大地上的人們團結友愛,中華的歷史和未來也一定一次燦爛!還有我學到了很多,比如:只要你什么事都別放棄,才能把一件事做成。
《中國歷史》讀后感 篇6
《中國歷史故事》是我的啟蒙書,是我“不說話的老師”,是它幫助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是它讓我知道了中國的悠久歷史。
這本書的內容很吸引人,里面有許多歷史故事,比如說:晏子相齊、風流才子司馬相如、周武王伐紂等故事。這些故事有的充分體現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謀,有的表現了友誼的珍貴,還有的是講一些爾虞我詐的故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了。
黃道婆善良、好學、誠實的品格,讓我欽佩。她家境貧窮,父母養不活她,就把她賣給別人當童養媳。黃道婆整天都要干活,還要被公婆打罵,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因為她的勇敢,她終于逃出了公婆家,到處去流浪。有一天,黃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條船,跟著船一起來到了海口市。她和當地居民一起學紡織。但她時刻不忘自己的家鄉,過了三十多年,黃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烏泥涇鎮。她把自己學到的紡織技術傳給了鎮上的婦女,從而生產出了大批的“烏泥涇被”。當時,“烏泥涇被”聞名全國。
這個故事讓我有很大的感觸。從書中,我知道了黃道婆,了解了黃道婆為了家鄉的'發展,她無私奉獻、自強不息。她真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我就讀了這么一本經典的書籍《中國歷史故事集》,爸爸說,讀了這本書,就可以對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有了基本的了解。果然,一打開這本書,我就被書中一個個精彩的歷史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這本書從春秋戰國故事講到了三國故事,而且所有的故事都用一個生動的四字標題,比如說:晏子使楚、完璧歸照、三顧茅廬等。這些故事有得充分體現了古人的足智多謀,有的表現了友誼的珍貴,還有的講一些不忘國恥的故事。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孟母搬家".小的時候也背過"昔孟母,擇鄰處",但是不明白其中含義。今天,我終于懂了。書中說的是孟子小時候很調皮,他媽媽對他非常嚴格。為了讓他有個好的環境,能夠專心讀書,搬了好幾次家。慢慢的,孟子開始變得懂事了,愛看書,也有禮貌了。孟母還教育孟子"只有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才能成為有用的人,做事不能半途而廢".孟子長大后,成為了天下文明的大師。
這讓我想到了我的媽媽,媽媽也為了我能專心讀書,放棄了很好的工作,細心在家教導我,教育我。雖然有時我會嫌她嘮叨,但漸漸地我明白了她的良苦用心,都是為了我能夠成為有用的人。“不能辜負媽媽的期望“,“我一定要好好學習,爭取用好的成績來回報我親愛的媽媽”,我給自己定下了目標。
這本書里我喜歡的故事還有晏子使楚,說的是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示楚國的威風,晏子用他的機智,巧妙回擊了楚王,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這樣有趣的故事還有很多,這一個個真實的歷史故事,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讓我認識到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璀璨,中華民族崛起所遇到的艱難困苦,明白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如此的珍貴,我們一定要牢記歷史,才能使中華民族更加富強。
《中國歷史》讀后感 篇7
假期,走近歷史
我有一套書,《中國歷史》,是我媽媽給我的暑期精神食糧。一共有14本書,我壓力很大,但當我打開它時,我立刻被里面美麗的圖案和豐富的故事所吸引。
以圖文的形式介紹了中國自古至清末的歷史變遷,內容博大精深。這套書里有很多歷史故事,都發生在中國。你為什么要看這個?我母親告訴我,因為這些生動的,美麗的',驚天動地的故事,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不可避免地會顯得陌生和遙遠,讓人們覺得“不關我的事”因此,作為一名黑發、黃皮膚的中國人,作為一名炎黃子孫,了解祖國歷史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你知道中國人們研究最早可以怎樣進行記事的嗎?你知道是誰發明了通過文字?你知道我國最早養蠶抽絲紡布的人是誰?你知道世界第一位帝王是怎樣發展產生的嗎?這套書里我們都有自己介紹。這里有一個千古流傳的友誼——管鮑之交;有心懷社會理想,育人不誨的老師——孔子;有各有本領、施展才華的“春秋五霸”,還有企業為了實現富國甘做奴隸、臥薪嘗膽的勾踐……
這套書不僅把中國歷史像一幅美麗的圖畫展現在我面前,而且讓我走進名人的歷史,感受他們的人格魅力、人文精神!
《中國歷史》讀后感 篇8
作者以其宏闊的視野,獨到的見解來解析中國歷史。之所以把它稱為“中國大歷史”,是因為中國在過去的150年內經過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革命,從一個閉關自守中世紀的國家蛻變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影響到13億中國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與衣食住行。本書從技術的角度分析中國歷史的進程,不是從道德的角度檢討歷史,它著眼于現代型的經濟體制如何為傳統社會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機使其在中國土地上落腳。
首先,作者以短短的二十余萬字的篇幅,勾畫了整個中國歷史長達數千年的全貌,實在需要很強的取舍功夫。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對于歷史的人與事件細細地加以描述來顯示其大歷史的特點的。大歷史之所以為“大”歷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國歷史學家的.著述歷程,不以史料的堆砌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單一歷史事件的描述為著作的主要關注點,更不以對接近作者時代的歷史大事的歡呼喝彩為能事。他是以一種全新的手法,從長遠的社會、經濟、財政、社會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環境等多種視角來觀察中國歷史的脈動。在歷史的圖景中為我們描繪出了歷朝歷代的大政治,大財政,大文化,大軍事,大法令,而這些都是我們歷朝歷代興衰的根本所在。在著作的意圖上,作者先確立起一個大意向,利用歸納法將現有的史料高度的壓縮,構成一個簡明而又前后連貫的綱領。在文字中,他還加了很多與歐美歷史的比較,然后去做進一步的研究。可見這種大歷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對歷史宏觀線條的勾畫,注重的是歷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狀態描述,并且是在區域歷史的相互比較中凸現其歷史特質。因此,我們不必要將歷史讀作資治通鑒,不必要將歷史認作弘揚某種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歷史的價值旋流,滿足今天人們對歷史的好奇心。同時也能夠在其中給我們更多的借鑒。
其次,在這本書中有很多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書中認為明朝是內向的;整個華夏古代史,就像是一部完整的農業文明;16世紀末的中國就像玉制的裝飾品,表面光鮮但內在異常脆弱。紛繁錯綜的社會現實,經他這么一說,就清晰而簡單了。
《中國大歷史》從小件看大道理,從長遠的社會、經濟結構觀查歷史的脈動;從中西的比較提示中國歷史的特殊問題;注重人物與時勢的交互作用、理念與制度的差距、行政技術與經濟組織的沖突,以及上層結構與下層結構的分合。歷史不是偶然的,每一次歷史轉向的背后,都是政治、社會等諸多因素相互交融的結果。歷史是需要客觀評價的,這點對于歷史學家來說尤難做到,因為作者在敘述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添加自己的主觀成分,但是當你讀了這篇書以后你就會有一種異樣的感覺。生動,形象,打破了以往教科書式的羅列,將歷史又一次展現在我們面前,對今日的現實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相對于今,當代的許多重要事件,在宏觀歷史來看都顯得微不足道。如果將視野拉開,許多歷史上經歷之事在今日仍然存在或發生。尤其是中國人的政治、官僚體然依然存在,讀古驗今、令人驚詫。
《中國大歷史》成功之處是作者把專業的歷史知識寫成了趣味讀物,卻又蘊含歷史沉重感與深刻的歷史的反思。特別是書中對當今社會的預言的兌現讓我們佩服不已。由此也實現了歷史的最根本目的:以史鑒今。《中國大歷史》對我的影響力還體現在另外一方面,王朝的盛衰,如同人生的輪回,如果把自己置身于“人生大歷史”中來看,最大的收獲便是領悟在歷史的洪流中,每個人的生命極
為渺小,因此對于生活中的許多紛擾,片刻的痛苦與偶爾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也許我們可以以一種更加寬容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笑看人生。
《中國歷史》讀后感 篇9
假期,走近歷史。
我有一套書《中國歷史》,是媽媽送給我的暑假精神食糧。滿滿當當的14本書,讓我好有壓力,可是當我打開它時,馬上被里面精美的圖案、豐富的故事所吸引。
它以圖片和文字的形式介紹了遠古時期到清朝末年的中國歷史變遷,內容博大精深。這套書里有許多歷史故事,而且都是發生在中國的故事。為什么要讀這套書呢?媽媽告訴我,因為這些生動美麗、驚天動地的'故事,時間久了難免會顯得陌生遙遠,讓人覺得“不干我的事”,所以作為黑頭發、黃皮膚的中國人,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了解認識祖國的歷史。
你知道人們最早怎樣記事的嗎?你知道是誰發明了文字?你知道最早養蠶抽絲紡布的人是誰?你知道第一位帝王是怎樣產生的嗎?這套書里都有介紹。這里有千古流傳的友誼——管鮑之交;有心懷理想,育人不誨的老師——孔子;有各有本領、施展才華的“春秋五霸”,還有為了富國甘做奴隸、臥薪嘗膽的勾踐……
這套書不僅將中國歷史像一幅幅精美的畫一樣展現在我面前,更讓我走進歷史中的名人,感受他們的人格魅力、人文精神!
《中國歷史》讀后感 篇10
歷史悠久,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我經歷了許多風雨,但我的中國名字不愿向困難低頭,雨后會有彩虹!這也體現了我們中國兒女不屈不撓的精神!
所以,我在這個學生寒假里讀了《中國發展歷史》里面還有很多傳統經典的'故事,比如:開天辟地、文明的搖籃、炎黃子孫……但最吸引我的是大禹治水,說到大禹治水,就讓我來給我們你們講講吧。堯、舜那個社會時代,洪水信息泛濫,到處汪洋一片,人們沒地方住,只好像沒有鳥兒一樣在樹梢上做窩避難。自從舜把禹找來進行治理城市水患問題以后,禹就決心要努力避免自己父親他們所犯的錯誤,不能同時再用一個圍堵的方法來提高治水了。
于是,他決定用相反的方式來應對洪水-他采取了“轉移法”。讓洪水流入大海越好。他認為,我自己的勸說下,寫不行啊!于是,他選擇了一些能干的助手,具有淹沒他的統治一起。
為了治洪水,他結婚直到第四天就出門了,整整十三年,沒回家了。其中一個三次產業經過自己家門,但都沒有我們回去。
第一次,他從家門口沒有經過,聽見自己妻子在痛苦呻吟,兒子一個呱呱墜地時的哭聲。第二次他從家門口過,孩子我們已經會喊爸爸了。第三次,孩子發展已經到了十三歲了,跑過來直接拉著他的手,緊緊挨著他,舍不得他們離開,他也沒法通過跟著學生回家去。
于是,他忙得臉色發黑,臉色消瘦,下巴尖尖的。他手腳上都有老繭,腿上也沒有毛發。但他最終成功了。
中國團結的土地上的人,中國的歷史和未來也一定曾經輝煌!在那里,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比如:只要你不放棄一切為了使事情。
《中國歷史》讀后感 篇11
就像門閥制度、經濟重心南移一樣,商周之際也是我比較感興趣的一個點。這本書之所以吸引我,除了作者提出了很多新穎的觀點外,更在于部分印證了我以前的觀點或回答了我的疑問。
我非常認同作者的一個觀點(記錄不精確),從對后世的影響來看,我們更像是周人的后代。商人秉持的是一種“連續性”的世界觀,他們認為天地萬物(當然也包括他們逝去的祖先)都不是截然割裂的,是可以通過某種方式溝通的。當然,這種溝通的特權屬于商人,他們也認為他們的祖先要強過其他部族的祖先,自然會給予自己更強大的庇佑。并且他們通過祭祀和占卜不斷(向其他部族)強化這種印象,借以強化自己的統治地位。
我曾經徜徉在河南歷史博物院(修繕前,不知道要修到什么時候。),我也發現了這個現象,商代的青銅器不論從造型和紋飾都要比周代青銅器繁復得多(除最后一個圖是西周的外,都是商代的)。這一方面說明商的鑄造技術要遠高于周,同時,商把青銅器的形制、紋飾也作為強化其優越性的禮器,而周只是把他作為一種留存契約(銘文)的器物,因而形式大大簡化了。
對比商,周是弱小的,他們甚至沒有打算一舉滅商。這些通過牧野之戰兩年前的孟津會盟,以及剪商后對商人的'安置可以看出來。周人并沒有把商人屠戮殆盡,而是采取了分化、遷徙、融合等方式。
面對強大的商的轟然倒塌,周人并沒有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他們擔心有朝一日這樣的命運也會降臨到自己頭上。周人提出了無差別對待人的“天”的概念。不是周人打敗了商人,而是上天厭棄了商人,只是通過周人實現了天的決定。如何考察天的態度,“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周人于是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這種人文主義無疑比商人崇拜“帝”或“鬼”(祖先)的神秘主義是個巨大的進步!
其后周公主導推進的封建制(冊封、確立氏族、武裝殖民)、宗法制等制度讓新的周人(當然也包括被收編的商人)團結得更緊密,也可以團結更多愿意加入的族群。天下從“松散的共主”制向國家形態邁出堅實的一步,這些制度對中國日后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直到五四運動,人們才開始“討伐”它,這已經是后話了。
【《中國歷史》讀后感】相關文章:
中國歷史句子11-25
中國歷史典故05-27
狼與中國歷史06-13
中國歷史典故04-09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11-02
中國歷史最名言02-16
中國歷史典故大全03-13
中國歷史朝代歌08-24
《中國歷史》讀后感09-26
《中國歷史》讀后感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