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風箏的讀后感

時間:2021-03-25 09:08:21 讀后感 我要投稿

魯迅風箏的讀后感(通用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魯迅風箏的讀后感(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魯迅風箏的讀后感(通用5篇)

  魯迅風箏的讀后感1

  作者描寫童年時放風箏這件事,讀后讓我倐地回到了我的童年時代,感覺那么親切·自然,仿佛又回到兒時與小伙伴在一起追逐·打鬧還有一起放風箏的場景。

  記得那時不像現在一樣富裕,有好吃的,好玩的新的衣服穿。上學只要穿的干干凈凈就行,教室門窗課桌都十分陳舊,前后兩塊大黑板,一塊是老師上課用的,一塊是做班級報刊用的。

  那時我們非常喜歡戶外游戲活動,比如跳繩·捉迷藏·玻璃球好多好多,有的已經記不起來了。每逢春天的時候,大家最喜歡還是放風箏。看誰的飛得又高又遠,家家都自己做風箏,記得我家鄰居的老爺爺特別會做風箏,像知了·蜈蚣還有蝴蝶人物造型等等好讓我羨慕啊!班里搞比賽,我再三的懇求下,老爺爺給我做了一個,還拿了一等獎了。

  現在放風箏的機會少了,應該說到戶外鍛煉的次數少了。現在的孩子不想我們那時一樣了,和大自然接觸太少,得不到鍛煉。身體和心靈受不到田野的熏陶,讓我們竭盡所能幫孩子們到大自然懷抱里,去擁抱綠色感受清新的空氣,也讓孩子們找到放風箏的快樂。

  魯迅風箏的讀后感2

  魯迅先生的《風箏》,描寫的是:“我”不允許弟弟玩風箏,認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待“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 行為”后,對自己的粗暴深深的懊悔,同時,也折射了舊中國教育存在的問題,希望兒童能夠健康成長,兒童精神不被虐殺。

  在那個很多年前的北京的冬日,魯迅獨獨不喜歡孩子們喜愛的風箏,他認為那漫天飛舞的美麗風箏是孩子的庸俗和無知,以至于討厭起來,對此更是不屑一顧,看到之后的感覺是鄙夷,對此所不齒的。當還是童齡的弟弟看著那些可以帶著靈性飛上天空的魯迅的討厭物時,魯迅給弟弟的是長輩的控制和教訓。

  但是正如“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樣的,弟弟在那個破落的隱秘地方用心做著“叛逆”的風箏,那只漂亮的、經過弟弟嘔心瀝血的作品在即將完成的時候,碰到了魯迅,魯迅帶著那種不容侵犯的長輩尊嚴將那只可以飛翔的翅膀折斷了,而且是怒不可遏。在文中魯迅描述到弟弟見到他的表情:“他向著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他很驚惶的站了起來,失了色的瑟縮著。”

  讀到這里,我的眼前出現了那個可憐、惶恐的孩子的臉,那是一張多么期待能夠得到屬于自己童年快樂的臉,而那個美麗的夢在一 陣惶恐不安中被折折,那是一種怎樣的心痛阿?那種心痛是一個已不生活在童年的成年人所能體會的到的嗎?那是在奪取了一個孩子渴望已久的美麗的夢的殘忍,那是在占領一個孩子的美麗的心靈啊!弟弟驚呆了,因了這些,所以才有了這一番的令人默然震動肝腸的痛苦。

  終于,魯迅懂了,他在多年以后懂了那個本該屬于弟弟的夢,那個我們用成年人的眼光看似可惡的美麗!他感覺到了那種愧疚是對自己的懲罰,他要懲罰自己了。向弟弟談起那件事情,而弟弟卻以“不曾記得”的態度來撫慰著哥哥的愧疚之心。這就是弟弟的善良,這就是弟弟對于哥哥的理解。

  我讀到了這篇文章中彌漫的淡淡的哀傷和惆悵。這種惆悵從看到天上飄的風箏時已被勾起來。然后記憶回溯。許多人回憶起童年,多是陽光燦爛的。因為那時簡單,還不懂得人情世故。然而作者為何會想到自己無心所做的一件錯事?這件事在別人看來,或許能夠輕描淡寫地歸為淘氣。而他卻以為自己是進行“精神的虐殺”了,心里時常有著很沉重的愧疚。

  愧疚于他自私地折了蝴蝶風箏的翅膀,同時也無意地抹殺了弟弟作為兒童的天性。人在無知的時代總是會犯下很多錯誤,有一些日后意識到它曾經帶來的傷害,也已晚了。無法彌補。也許那人早將這事遺忘,既然忘卻了,又何來原諒呢?

  童年時所做的事情,對一個人的影響究竟有多大?有的人一生不斷摒棄弱點,逐漸發展起健全的人格;而有人卻為童年的遭遇深刻地影響著,這種影響或成為性格上的缺失,或成為心靈上沉重的包袱。

  身為一位中年人的魯迅,為著二十年前的舊事而內疚。他一定善良,并且足夠敏感。這是一種良心上的自我指責與修正。這種不斷的自省使他走上正確的道路,也使得他的人格愈發高尚。

  思緒到這里,我想起了自己的學生。孩子們有的時候以為可以和老師、父母分享的快樂,而在我們大人的眼里是多么的不成熟,以至于讓他們用天真所換取的是斥責和不屑。所以,課堂上、課堂外,學生們看老師的眼神變了,他們認為老師和自己再也不是同路人,老師是不能和同學們一起跳繩、投沙包和瘋跑的人,老師就應該有個老師的樣子。

  理解孩子,保護那片美麗的童心之園,或許你能感覺到自己的生命里多了一份自然的.真切之美。

  魯迅風箏的讀后感3

  魯迅的《風箏》出現在五年級語文教科書上,那時我十二歲,背誦了整篇課文。如今八年過去了,依然清晰的記得文章里面的情節,這是兄弟之間關于風箏的故事。

  文章里講述的是,在那個思想封建的年代,小孩子的天性被大人們的所謂的規矩所殘酷地泯滅了。十歲的弟弟瘦弱、多病,最喜歡風箏。又因為沒有錢買不起風箏,哥哥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的事,就不許弟弟放風箏。有一天,哥哥發現弟弟自己偷做的風箏,便無情地當著弟弟的面前折斷風箏,憤怒的離去,留下弟弟絕望的站在小屋里面。每當回憶到這個情節,心中某個地方在隱隱作痛。在童年時期,經歷了哪些,有很多事情我都忘記了。但總是覺得自己和故事中的哥哥、弟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許,在生活中,我曾經擔當文中“弟弟”的角色,也許,我也曾經扮演過“哥哥”的角色。或許,兩個角色我都演過。我忘記了,但冥冥之中又能想起。那種感覺就好像,你停在某個路口,或者看見了某個人的笑容忽然想起此時的情景在很久以前夢見過。

  文中的哥哥在中年時期才知道自己年輕時對弟弟犯下的過錯,于是想盡各種辦法彌補。如果得不到弟弟的原諒,他會一直愧疚下去。當他對已經長滿胡子的弟弟講述小時候關于折斷風箏的事情時,卻發現弟弟已經忘記了。那種愧疚,那種愧疚帶來的沉重的痛再也得不到釋然了。我想我能夠明白哥哥的痛。我想這種痛無論是親情愛情都被體現了,就像高二那年,喜歡過一個人,并很大膽的表白,很努力的對他好,對那個人好到忘記了對自己好的程度。那個人也一直接受著我的好。當時,不懂事、不成熟的我誤以為這就是戀愛,整天沉浸在幸福的幻覺里。可是有一天,那個人離開了我所在的城市,在離開之前最后一次見面,他對我說:“其實,我從來沒喜歡過你”。這并不是什么善意的謊言,對我來說,我一開始就猜到這個事實。當事實驗證了心中的事實,心還是會痛。兩年過去了,那個人突然在QQ上找到我,對我說當年因為他不懂事,每次想起我都覺得愧疚,求我原諒他。我笑著回復他說:“早就不記得了,沒什么的。” 時間是解藥,也是毒藥,就文中的弟弟一樣,再難過的絕望也會被忘掉。曾經被傷害的人忘記了,去傷害的人卻耿耿于懷。我想,他和文中的哥哥一樣,愧疚永遠沒辦法得到釋懷,這才是最大的懲罰。

  每個人這一輩子都會做過像文中的哥哥這樣的事,在不懂事的年齡犯下了錯誤,等在長大成熟了悔悟,愧疚卻無法釋懷。比如在叛逆時期做出了傷害父母的事,比如欺負了弟弟妹妹,如此的小事。當這些回憶被想起,因為歉意,從此,這些回憶在腦海里揮之不去。時隔幾年,時隔十幾年,你再去追尋,當事人卻微笑著對你搖搖頭說忘記了,沒準還會罵你想太多。我想,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小愧疚和小歉意,全部有機會得到原諒是很難的。每個人出生在這個世界上,就與各種生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就讓這些年輕的小歉意和小愧疚留在心里,當做是回憶中的調味劑。

  魯迅風箏的讀后感4

  聽說,人教版語文教材里魯迅的《風箏》被換掉了,理由是"偏深奧"。這個理由似乎很充分,錢理群先生不也說過,魯迅不是"過去式"的作家,而是"現代正在進行式"的作家,他的表達是"預言式的表達",也就是說他說的話早了一些,所以大家不理解。是啊,他說的話,從上個世紀二十年代開始,差不多橫跨了一個世紀,我們還是不理解,或許,他的深奧不僅僅是對于學生們,就連那些教材的編寫者們,那些神圣的語文教授者們,應該也是不理解的,所以才會覺得深奧,覺得學生理解不了,覺得不適應再放在初一教材里。

  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我突然覺得悲哀,悲哀過后,卻不由自主地想到魯迅的《論睜了眼看》。本來孩子一出生,他就睜著眼睛看世界了,但是在中國,要真正落實到常識——睜了眼看,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中國的文化,中國人,對于社會采取的態度,常常是閉著眼看。所以,對于這些可愛的初中生們,對于這一輪輪初升的太陽,對于這一朵朵稚嫩的"花蕾",我們不要求他們去思考、去創新、去反省、去反抗,只需要他們閉著眼看,像阿Q一般沉入各式美妙的幻想,于是一切都很單純很圓滿。魯迅說,閉了眼就可以"無問題、無缺陷、無不平、無解決、無改革、無反抗",所以,才會有老人倒地后無人肯扶的漠然;所以,才會有小悅悅被撞后反復被碾的慘況;所以,才會有"我爸是李剛"的盲目囂張……

  魯迅的文章真的太深奧嗎?誠然不是。就我個人來說,十幾年的語文學習,記憶最深刻的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那充滿童趣的溫暖輕喚;《孔乙已》里辯論著讀書人的事"叫竊不叫偷"的荒誕低喊;《祝福》里反復訴說著"我真傻"的愚昧低喃;《藥》里爭搶人血饅頭時的瘋狂嘶吼——這一切,都是鐵屋子里的吶喊,雖然不一定所有的人都聽得見;雖然聽見了的人不一定都會跟著喊,但是,他起碼用生動入骨的形象,引我們睜了眼看。我們不能寄希望于孩子們一眼便看到盡頭;也不能強求他們一眼看到真相;可是看不透澈,看不通透難道就一定要叫他們閉了眼不聞不問不思不想?連課文都要簡單輕松好教好學好看好玩?

  九十幾年前的魯迅何苦清醒透徹。過去了九十余年,這個社會仍然故我。故我,卻再也沒有了魯迅,沒有了人來吶喊,吶喊著讓我們,讓孩子們——睜了眼看。

  魯迅風箏的讀后感5

  今天老師教了《風箏》這一課這篇散文中,有魯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戲之于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文章說的是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小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行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戲之于兒童的意義,魯迅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于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從手足之情上看,當年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為小兄弟有出息,那氣恨,是恨鐵不成鋼。一旦明白自己錯了,雖是幾十年前的往事,雖為兄長,也要討小兄弟寬耍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從游戲的意義上看,“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游戲實在出于兒童天性,游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因此不準游戲,無異于虐—殺兒童天性。魯迅看到外國的兒童教育主張,認識了中國舊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國的兒童教育改變落后的偏見,愿兒童精神從此不受壓制,從此能夠健康成長。從魯迅的自省精神看,魯迅是嚴于解剖自己的,嚴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絲不茍,知錯必改,鄭重其事,這種精神非常可貴。 從小兄弟身受“虐—殺”卻毫無怨恨這種現象上看,魯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腳在這一點上,留下無盡的悲哀和發人深思的問號。小兄弟為什么全然忘卻?原來他偷做風箏,自己也并不認為正當,以為兄長該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懷。 這篇課文告訴我們要多學習魯迅先生的優點,從中得到啟發,這樣人才會有進步。更加要學習魯迅先生的寫作方法,本文以一分一總的形式來寫這篇文章的。

  我看了《風箏》這篇文章后,知道了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講了魯迅認為風箏是沒出息的孩子才玩的,所以他很不喜歡風箏。魯迅還有一個十歲的小兄弟。小兄弟非常喜歡玩風箏,而魯迅又不讓這一個小兄弟玩;每一次這位小兄弟想玩時,只好看一下天上的風箏。小兄弟不能玩風箏是還有一個原因的,就是他買不起。有一天,小兄弟在看風箏的時候,看見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非常高興。而魯迅卻把這些行為看成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魯迅忽然覺得似乎多日沒見這位小兄弟了,但記得曾見他在后花園拾竹。魯迅恍然大悟,便跑去很少人去的堆積雜物的小屋里,推開門,果然在什物中發現了他,他正在做風箏,魯迅看到了馬上把風箏給踏壞了,把小兄弟伶仃地留在了小屋里,后來他怎樣,魯迅也沒有留心。

  然而,魯迅的懲罰終于到了,他不幸地看到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魯迅又想起二十年前那一件事,而魯迅的心也仿佛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墜下去了。在那時候,他們又見面了,談起了童年的往事,魯迅正想求他的寬恕,小兄弟卻說什么都忘記了,魯迅的心從此只得沉重著。

  我看了這篇文章,覺得魯迅是一個很不喜歡風箏的人,認為風箏只是沒出息的小孩才玩的,最后,魯迅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是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魯迅那時很后悔,因為魯迅以為玩是浪費時間的行為, 那是有原因的:就是因為魯迅小時候家庭很困難,常要拿東西去當鋪,每天都要干家務,所以他認為玩是很浪費時間的,他自己不玩,還很固執,不讓自己的朋友玩,所以他長大后后悔了。

  我以后不能學魯迅那么固執,對人要寬容。

【魯迅風箏的讀后感(通用5篇)】相關文章:

風箏魯迅讀后感范文8篇08-29

《風箏》(魯迅)教學課件09-15

魯迅《風箏》片斷賞析12-27

魯迅風箏讀后感范文750字09-19

讀魯迅《風箏》有感范文11-04

魯迅風箏閱讀答案09-01

魯迅《風箏》讀書筆記范文02-10

魯迅風箏教學反思范文09-13

仿寫魯迅的《風箏》優秀記敘文12-30

魯迅無常的讀后感(通用9篇)07-18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国产综合网址 | 午夜精品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精品 | 伊人五月天在线视频网 | 久久久国产精品天天影视 | 亚洲国内综合网国产精品v日韩精品v |